s 阅读页

善借人才来发展

  目前,许多单位重金聘请高级人才是司空见惯的事,一掷千金,少则月薪成千上万,多则月薪几十万。这也是许多领导在用人方面颇富眼光的表现。

  有句名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一个单位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单位如果有一帮能征善战、忠心效力的人才,不愁效益上不去。对领导者而言,人才就是利润,人才就是效益。这样,一掷千金聘请高才的事情就不难理解了。

  为求英才而不惜代价的事例也是很多,比如在美国,资产雄厚的约翰逊,已拥有了一批如旅馆、实验机构、自动洗衣店、电影院等不同类型的企业,但仍然热衷于兼并其他企业。

  约翰逊决心跻身于杂志出版界,并计划发展一套在美国有影响的杂志丛刊,但问题是他自己对杂志业务一点也不熟悉,这就需要物色一个懂行的人才帮助他主理这项工作。但这种人才到什么地方才能找得到呢?找到这样的一个人才,自然是他跻身出版界的前提条件,也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不久,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名叫罗宾逊的杂志发行人。

  罗宾逊多年以来,一直在从事编辑、发行工作,其内容涉及某项日趋发展的领域,但所致力发行的这份杂志未能得到畅销。

  尽管杂志销量不大,但罗宾逊的知识很全面,在专业出版界里,是公认的优秀人才,办这份杂志,他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加上成本低廉,所以,他的日子还算过得比较宽裕。

  这样,一些大的出版商曾多次找过罗宾逊,想把罗宾逊和他的杂志拉过去,但没有一位出版商达到目的。

  约翰逊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认为罗宾逊确实是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他接连两次找上罗宾逊的家门,不惜的是,他也和别人一样吃了“闭门羹”。

  但约翰逊是一个不达目的不善罢甘休的人。他打定了主意不管花多大力气也要获得罗宾逊的这份杂志,还要以罗宾逊为核心,办起一套更具影响的专业丛刊。尽管在罗宾逊面前碰了两次钉子,但他仔细分析认为是自己对罗宾逊的心路还不明确,对他缺乏必要的了解所致。他认为,一个实业家物色自己需要的人才,就要用超乎寻常的耐心去等待、去争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观察,约翰逊发现罗宾逊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罗宾逊最瞧不起那些大出版商,他说那些大出版商是制造低级杂物的“工厂”。

  此外,约翰逊还了解到,独立经营者所具有的那种高度冒险的乐趣,已渐渐失去对罗宾逊的吸引力。而且,罗宾逊不相信局外人,尤其是那些与他的创造性领域不相干的“生意人”,特别是那些毫无创造性目的的出版商。

  约翰逊掌握了这些情况以后,第三次找到了罗宾逊谈话。一开始,约翰逊就坦率地承认,他对办杂志、出版业务不熟悉,但他需要一个行家里手主持开辟专业出版的新领域,并指出罗宾逊正是这样的一位杰出人才。

  接着,约翰逊掏出一张3万美元的支票,说:“自然,在股票和长期利益方面,我们还会赚到更多的钱。但是,我觉得,任何一项协议,就像我希望和你达成的这项协议,都应当有直接的,看得见的好处。”然后,约翰逊停顿了片刻,用期待的目光盯着罗宾逊。见罗宾逊还是没有反应,约翰逊又用强调的口气,向罗宾逊介绍了他的一些同事,特别是他的业务经理,指出这些人完全听从罗宾逊的调遣,并承担罗宾逊所希望摆脱的一切杂务。

  听完这些,罗宾逊固执的脑子终于开始松动。于是,他们之间进一步商谈。但他们的强调互不同,罗宾逊坚持做一笔直接的、干净的现款结算交易,不接受带有附加条件的上级公司股票,但约翰逊强调长期保障。他指出,上级公司的股票正在增值,而且股票的利息与他们的利益紧密相关。另外,约翰逊还进一步指出,他需要罗宾逊所具备的充沛的创造力,所以不能让别的工作或别的任何事情削弱他的这种创造力。这不仅是为了他自己公司的需要,更是让罗宾逊充分发挥才华的需要。

  罗宾逊最后终于同意了把自己的杂志转让给约翰逊,为期5年,在此期限内他自己为约翰逊服务。他得到的现款支付为4万美元,其余部分则为5年内不能转让的股票。

  罗宾逊之所以会答应,是因为约翰逊满足了他主要的条件,又可以摆脱那些乏味的工作,以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创造工作,另外他有了足够的资金,也摆脱了苦恼。

  约翰逊也因此得到了另一种值钱的资产,一个难得的人才,而付出的代价还在他愿意付出的数额之内,这真是两全其美。

  杭州万向节总厂厂长鲁冠球,从7人小厂起家,迅猛发展为集农、工、贸于一体,年盈利逾千万元的集团企业,并于1990年成为乡镇企业中独占鳌头的国家一级企业。鲁冠球也因此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农民企业家”、第二届“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并荣获首届“中国经济改革人才金杯奖”。

  鲁冠球在选才上不仅心“狠”,而且心“硬”。为了得到人才,他不惜花费重金,用他的话说就叫“舍财换才是效益最好的投资”。

  1984年春天,国务委员张劲夫来厂视察,问鲁冠球有什么困难。当时困难确实不少,原料紧缺、资金不足,但他告诉张劲夫自己最缺的是人才,如果上级支持,他可以出钱“买几个大学生”进厂。张劲夫听后对他的长远目光表示赞同,说“这是个好主意”。

  于是,鲁冠球抓住这个契机,向省里打了个正式报告。省委副书记陈发文亲自出面,从全省仅有的分配到乡镇企业的8个指标中,给万向节厂4名大学生。按照君子协定,鲁冠球支付了2.4万元培养费。

  4名大学生来厂后,鲁冠球立即给行政科长打招呼,安排了两间房;每个大学生给配了一辆高档自行车,还把省广播电台奖给他的一台彩电搬到他们宿舍。拳拳之心见之于行动。

  大学生们果然不负众望,很快成为厂里的骨干。24岁的南京航空学院毕业生周建群,进厂3年,就完成了8项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两个事例,都表明了一个成功的创富者一定要善于借助于人才的力量,重视人才来促进的企业的发展。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