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聊斋志异》的成书

  《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成此书的呢?一般认为,此书是蒲松龄在广采民间传说、野史逸闻的基础上,加以亲身见闻,经过艺术加工再创作而成。而且这部“孤愤之书”是作者有感而发,借谈狐说揭露封建社会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歌颂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批判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果真如此吗?

  蒲松龄(1640~1715年)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从青年时代起。为了求得科举进身,“日夜攻苦,冀得一第”。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取秀才,在县、府、道的考试中连得第一,补博士弟子员。但此后却屡试不第。他三十一岁开始出外谋生,先在江南宝应县知县孙蕙处当了一年幕宾,以后便长期在缙绅家设馆教书,七十岁撤帐家居。直到七十一岁,才援例选了岁贡生,四年后,他就去世了。学者们据其生平,广征史料,论证其写下此鸿篇巨制的原因。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家境贫困。蒲松龄一辈子生活在农村,过着“家门暂到浑如客,甕米将空始欲愁”的穷愁潦倒的日子。蒲松龄生于小康之家,稍长家境败落。他才富五车,也只好穷守蔽庐。为养家糊口,蒲松龄到外乡坐馆,以“舌耕”度日。在此期间,他多次为人代笔,写寿屏锦幛、叙跋疏表,无所不包。康熙十二年淄川大旱,眼看要过年了,孩子们闹着要吃要穿,而家里却无隔夜粮,甚至连给灶王爷供奉的祭品都没有。蒲松龄呼天唤地,悲从中来。绝望之中,他只能把搜神志怪、神异故事当作自己的精神食粮,勉强撑持着活下来。

  二、科场失意。蒲松龄一生接受的是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他始终把金榜题名、荣宗耀祖当作正统的人生道路,而把科场失意看成是遗憾终生的大事。因其父蒲磐的影响,蒲松龄从小喜爱读书,经、史、诗、文皆过目成诵。十九岁时,在县、府、道连考三个第一,中了秀才。但此后几十年,屡次考试总以“病鲤暴腮,飞鸿铩羽”结束。康熙十七年,他再次落第,和朋友李文贻泛舟大明湖,借以消愁。面对良辰美景,他愁上加愁,泪水潸然而下。之后,写下了《大江东去·寄王如水》一词,感叹自己固然是抱玉卞和,无奈考官是糊眼冬烘鬼,也难以进身。在历尽辛酸之后,蒲松龄逐渐清醒。八股文的重压、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荼毒,功名不就的失意,考官的愚智不分,一股脑儿涌上心来,他满腔悲愤,似骨鲠在喉,必求一吐为快。他的创作具有明确的目的,即为了反映自己生活的时代,抒发自己的情怀。他在《感愤》诗中说:“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磊块愁。”在《聊斋自志》中写道:“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因此,从《聊斋志异》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他的胸中磊块,而且透过作品的狐鬼精灵、奇人异事,还可以真实地看到清代顺治、康熙王朝的时代风云。

  三、知识渊博、广具才能。年轻时,蒲松龄和朋友张笃庆、李希梅、王鹿瞻等,曾结为“郢中诗社”,以求在学问、道德、文思方面有所发展。他们赋诗酬答,相互磨砺。由此练就了文字功夫。康熙年间,蒲松龄曾住进青云寺苦读,晨诵夕读,不遗余力。青云寺以它的甘泉春雨、朝霞彩虹陶冶了蒲松龄的文学灵性。他不仅擅长短篇小说创作,而且精通诗文词曲。他毕生写下了大量的作品,著有《聊斋志异》四百九十余篇,诗九百余首,文四百余篇,词一百余阙,俚曲十四种,戏三出,杂著数种。在他的许多不同体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揭露官府豪绅同人民群众的矛盾,反映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如诗《空城雀》、《日中饭》、《道瑾》,文《纪灾前编》、《纪灾后编》,词《贺新凉》等。《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它在作者四十岁前后就基本写成,以后又经过长期的修订增补。虽然它的题材多数来自口头传说,但是大多经过作者的再创作,赋予新的内容和思想意义。

  四、幕宾生涯,增广见识。康熙九年九月,蒲松龄应朋友之邀,做了扬州府宝应县知县的幕宾。在此,他多次随知县视察民情,治理河道,欢宴游历,应付上司。大半生身居穷乡僻壤的蒲松龄,唯一一次混迹官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一方面,他目睹了吏治的黑暗,另一方面,南方山水的钟灵秀气也使这位老夫子陶醉其中,欲发泄而后快。他是一个平生很少出远门的人,看起来仅仅登过泰山和崂山,多次到过济南而已,所以有机会到淮南游历就不免感受特深,沿途的景物他都写进诗篇中去。形成了他的诗的特点,进而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甚至影响到《聊斋志异》的风格特点。蒲氏在南游时已经在搜集故事,先用诗的形式写出试看,然后再写成小说。蒲氏有《独坐怀人》诗一首,中有句云:“途穷书未著,愁盛酒无权。暮笛惊残梦,深窗坐小年”,虽说是“书未著”,其实“书”的内容已经在残梦后的深窗下酝酿了。假如蒲氏不曾有南游的亲身经历,没有多少篇七言律诗的试写,小说是不容易写到这种境界的。

  五、胞妹不幸。蒲松龄的妹妹,嫁了一个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的丈夫。蒲家经济窘迫又无权势,无法顾及其妹。后来,妹妹来求胞哥帮忙,兄妹相对无语,只有泪长流。聪明、善良的胞妹的不幸遭遇,使蒲松龄对下层妇女的生活境遇、社会地位有了进一步认识,成为其描写妇女不幸和抗争的主要契机。

  以上只是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的外在、内在原因。其实,蒲松龄整整花费了三十余年时间,写成四百九十余篇聊斋故事,大概不会像写一部辞书那样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如果非要说是有什么原因的话,那应该是生活,是不如意的生活硬从强烈希冀科场进身的蒲松龄身上挤出一部流芳百世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