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史书上面,如两晋人陈寿所写的《三国志》,那是二十四史中的一部,是学者所写的“正史”。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并不是由某一个文人独立创作的,它的成书过程很漫长。

  三国的故事在民间开始流传,至少在晚唐时就已开始。晚唐有位大诗人李商隐有一篇《骄儿诗》上记载了当时讲三国的事:“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宋代时,说书唱戏很发达,因为三国故事的内容很生动,就自然成了艺人们喜欢采用的素材。北宋时,有个专门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很受人欢迎。说“三分”也就是讲说“三分之国”的故事。南宋到元,三国故事开始大量被搬上舞台,金元时代演出的三国剧目就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元代还产生了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它是三国故事最早的写定本,是根据口头说唱写下来的。但由于没有经过文人的加工,写作上粗糙,文词鄙陋不通,人名、地名也多谬误。

  以上这些说唱和本子,基本上都是拥戴刘备、张飞一伙而反曹操的,不管如何简陋粗糙,却为更精备完整的《三国演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罗贯中正是通过改编、整理,并参阅陈寿正史而写出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这本书最早的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百四十则(节)。自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出了之后,新的刊本也纷纷上市。一般都以嘉靖本为底本,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上的增删,以及卷数和回目上的整理工作。古人没有“版权”一说,因而怎么改,怎么出都没关系。有的就将嘉靖本的两“则(节)”,合并成了一回,以至形成了后来的一百二十回的构架。

  清朝康熙年间,毛宗岗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底本,经过辩证史实、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改回目为对偶,使全书水平又一次提高,封建“忠”、“义”思想也更增加。这就是后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写的是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长达近百年的历史故事。通过对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复杂斗争的艺术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人民在动乱时代的苦难,表达了反对战争分裂,向往国家统一和歌颂忠义仁政、谴责暴政奸诈的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作为以政治军事斗争为中心的历史小说,凝聚了在漫长封建时代中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的军事、政治斗争知识和实际经验,反映了以智者为中心的英雄史观。善于描写战争是它艺术上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时以人物为中心,着重描写双方的战略战术、形势对比和地位的转化,从而使大大小小的战争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人物塑造也十分成功。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摇曳多姿。所写四百多个人物,大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注意把人物放到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表现其思想性格。关羽、诸葛亮、曹操、张飞、刘备、周瑜等,已成为中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其中不乏浪漫主义成分,唯人物性格缺少发展。作品结构宏伟、布局严谨。头绪纷繁却又剪裁得当,情节曲折,场面壮观。采用半文半白的浅近文言,语言简洁生动。清初毛宗岗假托金圣叹之语,称之为“第一才子书”。

  《三国演义》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推动历史演义小说的繁荣及对戏剧、评话等创作,均产生过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