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十七、三峡地区文学遗存的考古学研究

  鲜于煌

  中国长江三峡,是画的长廊、诗的海洋——凡是到过长江三峡的诗人,三峡那高耸入云的群山、三峡那湍急奔腾的江水、三峡那神奇古老的沃土、三峡那无数优美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无不激荡起他们创作的灵感,无不使他们的身后飞溅起诗歌创作的朵朵浪花——从屈原开始,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陆游、苏洵、苏轼、苏辙、范成大、黄庭坚、王十朋、张船山直到现代的郭沫若等等,他们成千上万的三峡诗文的创作,如繁星点点,永远闪烁在三峡的长空,光彩夺目、瑰丽绚美;芳香四溢、彪炳千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三峡文化,因他们(它们)而美丽,而灿烂,而辉煌!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作家的诗文创作已经被掩盖在厚厚的岁月的风尘之中。我们现在只有通过“考古”的形式才能发现它们的本来面目。在长达632公里长的峡江流域,现已发现有文物点多达1282处,其中地面文物有441处(包括各种结构的古代建筑215处,石刻像123处,桥梁及其他103处);地下文物767处(包括有6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生物化石点;100多处古巴人遗址和墓地;6处古代枯水题刻等等)。仅以丰都的汇南汉墓为例,周围23个小山梁上(约8平方公里)的地方到处是从汉朝到六朝时期的古墓,其出土各种文物已达4000余件,其中有胡人吹箫俑、胡人武士俑及众多的舞乐百戏俑——它说明从秦汉以来三峡地区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和发达。这些数以千计万计的文物古迹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时代、春秋战国时代、两汉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唐、宋、元、明、清直到鸦片战争近现代。它时间跨度之长、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物之众多、规模之巨大、价值之高妙,不仅可以堪称中国奇观,而且堪称世界奇观;堪称一部中国地下文物通史,中国实物之通史,长江三峡文物、文化、文学通史。我们现在拂去历史的风尘,精心翻阅这部通史,就会发现有若干像珍珠一样的光芒闪入我们的眼帘。比如:

  一、“世界一绝”——白鹤梁水下石刻之遗存诗文在长江流经三峡600多公里长的流域中,有水下石刻的地方不少,比如江津莲花石之水下石刻、重庆朝天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水下的“丰年碑”石刻、云阳张飞庙下游不远处的龙脊石水下石刻、奉节白帝城滟滪堆石刻等等,这些石刻上都刻有不少的诗文。但最为有名的水下石刻还是被美誉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涪陵白鹤梁水下之石刻。白鹤梁,原本是涪陵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一道天然之石梁,这条石梁分上、中、下三段,长全1600米,宽10-15米,顺江而卧,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水位之标高137.81米,梁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于最高水位30米,因此一年四季多淹没在滚滚的江水之中,只有到冬天枯水季节,白鹤梁才会显露出水面。自唐代以来,历代达官贵人、名流显宦、迁客骚人、乡邦土著多在此题诗作画、镌刻留念。它上面刻有石鱼18尾,每尾都刻有36片鱼鳞;刻有观音像1段;白鹤图1段;刻有各种文字题刻共174段(其中宋代题刻103段,元代5段,明代17段,清代24段,民国11段,新中国3段,年代不详的11段;字体书法有篆书、草书、行书、隶书、楷书以及蒙古文字等等共3万余字)[案:李胜又在《涪陵历史文化研究》一书第152页上说:得题记姓名今“据笔者逐一审读清点,存完整者496人,加上该书失收而清人著作早有收录的……晁公溯(子西)、张度(伯受)、杨侃(和甫)、任大受(虚中)等四人,整个白鹤梁上共有留题姓名者正好五百人——白鹤梁石刻不仅生动地记载了自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763年)至今1200多年间74个不同年份的枯水情况、当年农业丰欠与水位尺度,而且为我国留下了十分弥足珍贵的水下诗文之遗存。像这样集历史、科学、艺术于一体的文物,可以堪称国之瑰宝了!”

  “白鹤梁”的得名,有极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说:

  相传早在北魏时代(公元420—534年),有一个名叫“尔朱通微”的人不愿与篡夺皇位的族兄“尔朱荣”同流合污,便弃家学道,炼丹售市,于是以后便被人们称为“尔朱真人”。据北魏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白鹤滩,后乘白鹤仙去”;北记载:尔朱真人修炼于此,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亦说。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黔南上言:江心(指长江之中)有石鱼见,上有古记云:广德元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鱼见……;南宋地理总志在涪陵县《舆地纪胜》记载说:下,江心有双鱼,刻石上……。”清朝同治(公元1862—1874年)年间出版的《重修涪州志》“白鹤梁”条目下亦注释说:(从合在“尔朱真人州,今合川”)浮江而下,渔人有白石者举网得之,击磬方醒,遂于(白鹤)梁前修炼,后乘白鹤仙去,故名(曰“白鹤梁”)——“白鹤梁”实是一个白鹤栖息的江中之石梁,附会上尔朱修炼成仙的故事后,便显得神秘莫测、岁月久远,悠然兴怀、历代不衰。

  在白鹤梁众多的诗文石刻之中,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的特色:

  1.表现对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祈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每个朝代每年人们都祈盼风调雨顺以便保证农业大丰收——因此白鹤梁也早就有“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说法(即头一年天干大旱,长年累月淹没在滚滚长江之中的石鱼露出了水面,它将预兆着第二年农业一定能大丰收。把石鱼出水作为丰年之兆,在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四年就有刻题记载说:

  “问故老,咸云:江水退,石鱼见,即年丰稔。”)宋徽宗赵佶大观元年在庞恭孙的题记中也说:(是年)水去鱼下七尺,是岁夏秋果大“正月壬辰,稔”——长江中的石鱼因天旱露出水面能不能预兆着第二年农业就能大丰收呢?不少人认为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也还有不少学者认为“石鱼”出水兆丰年有它一定的科学性:比如根据有关部门对近百年来长江水文的记录统计,长江枯水、洪水年份的出现,大约10年一个周期。作为最低水位标志的石鱼的出现,实际是枯水阶段的最终一年。此后的水位,一般会逐年增高,但又不会马上出现大洪水。比如建国以来已有3次即1953年、1963年、1973年石鱼出水,而到了夏天、秋水雨量逐渐增加以至充足,农业随之而大丰收。由此看来,“石鱼”出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上长江农业丰收欠收年份的记录(详见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6页)。

  由于有“石鱼出水兆丰年”这个悠久的历史传说,因此不少的诗文中也现出了祈盼丰年的思想。比如宋代的赵汝廪(1215—1276年,河南开封人,进士,淳祐九年曾任涪陵郡守)他在观白鹤梁的石鱼诗中写道:

  预喜今穰验石鳞,未能免俗且怡神。晓行鲸背占前梦,瑞纪龟陵知几春?拂石已无题字处,观鱼皆是愿丰人。片云不为催诗黑,欲雨知予志在民!

  虽然这首观鱼诗有几个字因年代久远已变得依稀模糊,但这首诗的中心是非常明确的:

  作为“涪陵郡守”的赵汝廪,他心中最希望的是什么呢?他心中最希望的是两个字:——他希望年年岁岁五谷丰登,人民“丰人”能够安居乐业。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不仅能体现出他仁政爱民,而且能体现出他深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影响!倘若当官的都能如此,世界早就“环球同此凉热”了!

  2.抒发对故乡家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涪陵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汇的一个重要地方。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流寓此地,多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之作。比如清顺治年间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祯(1634—1711年),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六月奉命典试四川的“乡试”,事毕后顺江而下,于同年十月初八到达渝州(今重庆市),然后再乘船到达涪州作《登白鹤梁题咏》诗:

  涪陵水落见双鱼,北望乡园万里余。三十六鳞空自好,乘潮不寄一封书!

  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祖籍新城(今山东桓台)。王士祯登上白鹤梁看着滚滚的江水拍岸卷起千堆雪,于是由观石鱼而联想到“鱼雁传书”,由石鱼出水兆丰年而想到家人万里,不免感到失望和惆怅。他发自内心苍茫问道:

  白鹤梁上面刻有18尾鱼,每尾石鱼上面都刻有36片鱼鳞——这石鱼、石鳞做工考究、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但它在滚滚的浪潮之中却不能为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家人传一封书信,要是能“鱼雁传书”该多么美好啊!诗人通过“空自好”的“空”字,表现了思念家乡家人而不得见的苦闷、失望、迷惘的心情!

  3.抒发敢于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

  在白鹤梁众多的诗文刻题中,有不少诗文表现了作者不怕艰难困苦、不怕风霜严寒敢于反潮流的精神。比如孙海(1849—1911年,字云帆,甘肃天水人)以其精湛的书法在白鹤梁上刻题了“中流砥柱”四个大字,其字遒劲有力、大气磅礴,很能表现出作者敢于搏击惊涛骇浪、气冲牛斗的精神。又比如高乾(字侣叔,河北易县人),他在《白鹤梁观石鱼》的诗中写道:

  访胜及春游,双鱼古石留。能观时显晦,不逐浪沉浮。守介难投饵,呈祥类跃舟。胥归霖雨望,千载砥中流!

  作者歌颂了石鱼像人一样能够保守耿介,不为鱼饵所诱惑,能够在大风大浪中不随波逐流,能够在滚滚的洪涛当中作千载中流砥柱。“诗言志”,作者在歌颂石鱼的高风亮节,何尝又不是自己心声的自然流露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皆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情不正是通过石鱼来抒发和表达的吗?

  4.其他

  白鹤梁在历代五百人的无数诗文题刻中,除了以上三大内容之外,还有其他许多丰富的内容。比如宋·蹇材望(字君厚,四川潼川人,工书法,“善诗文。宝祐二年曾为涪州别驾)他在诗中写道:何代潜鳞翠琰镌,双双依藻更依莲。梦符瑞报屡丰上,物盛宜歌大有年。玉烛调和从可卜,金刀题咏文开先。浑如泼刺波心跃,感召还知太守贤”——这首诗很能表达作者希望能作一个贤太守的心境;又比如明·黄寿(江西南城县人,明弘治二年进士,曾作涪州太守)在《江心石鱼》“石没亦是丰。时乎鸱号鸟,诗中写道:时乎鸾凤见,石出亦是凶。丰凶良有自,奚关水石踪。节用爱人心,胡为有不同”——黄寿在诗中认为年成是丰或是凶与江中的石鱼没有必然的关联,只要“节用”(节约各种开支用度)就算是能“爱人心”了!再比如清朝末年的刘镜源(字大悔,涪陵人,酷爱书画,墨迹多有传世之作),他有诗云:白鹤梁窅然飞去几千秋。只今皓月还相照,“中白鹤游,终古长江自在流。铁柜陵曾樵子路,鉴湖欸乃渔人舟。升沉世事何须问,把酒临风一醉休”面对浩浩荡荡的江水把酒临风,忘却人间的升降沉浮,“真有一醉方休,飘飘欲仙的不尽感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刘镜源的这种不尽感慨,恐怕是这几句话所不能完全表的吧!白鹤梁众多的诗人题刻,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瑰宝,又怎么能用简单几行字就能分析完毕呢?所以陈曦震先生说:“白鹤梁题刻极富民族风格,颇具神秘色彩,内涵丰富,共赏,之地势独特,更显珍贵。”专家评说:像雅俗加“这样集历史、科学、艺术于一体的文物,称得为国宝之最了”(《水下碑林——白鹤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5页)。

  二、江中半岛——白帝城碑林石刻之遗存诗文

  重庆有摩崖石刻碑林的地方不少,比如垫江《警言碑》、涪陵北岩石刻群、万州太白岩石刻群、西陵峡石刻群等等,但最为有名的还应是江中半岛——白帝城摩崖碑林石刻之遗存诗文。

  有上千年悠久历史的白帝城在三峡大坝工程水位达到185米后,它将三面被浩浩荡荡的江水所包围而成为无比巨大的三峡水库中的一个半岛——白帝城半岛!白帝城在原奉节县东十里的白帝山上。相传在东汉初年,蜀郡太守公孙述据蜀,兵临赤甲,见古井中白雾升腾,宛若白龙献瑞。公孙述崇尚白色,认为白龙飞升,预兆着新的皇帝要出世,于是在公元25年自号“白帝”,并在此山上修筑城墙,这便是以后的“白帝城”的来历(亦说巴人崇拜首领廪君,廪君死后化为白虎,白帝城便是巴人及其后代祭祀白虎大帝的一座城寨)——如此算来,白帝城峙立于长江之上已有二千多年的风霜岁月了!

  在长江三峡地区有不少集书法、诗歌、雕刻艺术于一身的摩崖碑林石刻,而白帝城南岸瞿塘峡悬崖峭壁之上的摩岩碑林之石刻亦是很有名气的。

  其中最早的是刻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的《皇宋中兴圣德颂》(内容主要是歌颂南宋高宗禅位于孝宗的美德),它是由南宋书法家赵公硕书写,共948字,“字大如碗,每个字的直径有20厘米,舟行峡中,远望可读。壁陡通江,水急浪高,人不能及,舟不便泊”(光绪《奉节县志》)——从此以后,历代在此千丈悬崖上摩崖石刻的甚多,比如明朝著名诗人沈庆的《瞿塘上峡》和《观八阵图》两首律诗之石刻、清朝诗人书法家毛书贤的《夔门铭》、民国孙元良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冯玉祥将军的“踏出夔巫,打击倭寇”等等,都是诗、书、刻三结合俱佳不可多得艺术珍品(这些艺术珍品从2001年8月开始,到2002年8月竣工,已全部搬迁或复制到下游600米、水位在180米以上的崖壁之上了)。白帝城的摩崖碑林石刻除了瞿塘峡悬崖峭壁之上的以外,其他就要算被美誉为“三峡第一碑林”的碑文石刻之诗文最为珍贵、精美和有名。在白帝城内,自隋以来历代的碑刻中有诗碑18道、诗刻两块,刻诗73首;而其中的“竹枝园”内又有诗碑100通,刻“竹枝词”100首。改革开放以来又增添了不少新的碑刻诗文。在如此众多的碑刻诗文之中,它们所主要表现的内容特色有:

  1.表现夔州的山川风貌、民风民俗

  在白帝城里面,有一道近200米长的仿古长廊,其中的100多座石碑用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多种字体形式刊刻了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顾况、高启、杨慎、孙光宪等多人的作品以及苏轼、文同、郑板桥等人的墨竹图。在他们众多的诗文作品中,有不少表现出了古夔州所特有的山川风貌、民风民俗。比如:“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这首刘禹锡所写的《竹枝词》表现了夔州老百姓从古就有“踏青”的习俗(“踏青”,指春天到郊野游玩游览。“踏青”的时间有正月初八、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等多种说法,详见冯应京《月令广义》、李淖《秦中岁时记》等著作);“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这首诗表现夔州自古以来有“烧畬”的习俗(“烧畬”,是三峡地区特有的刀耕火种的一种生产方式。具体做法是:先把山坡上的杂草树木砍倒晒干,等到下雨之前把它们烧掉,下雨后即在烧过的地方播种包谷、高粱,这种耕作方法就叫“烧畬”);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这首白居易的“竹枝词”描写了长江三峡地区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有喜欢唱“竹枝词”歌的习惯。“竹枝词”,是川东三峡一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歌谣。因每一句或两句中都有一个“竹枝”,故名为“竹枝词”。比如唐宪宗时皇甫松写的: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莲[女儿]花侵隔子[竹枝]眼应穿[女儿]《全唐诗》卷892上亦有记载说: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木棉花尽[竹枝]荔枝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从以上引证我们可以看出:二字在句子当中不仅可以起“竹枝”。

  衬字垫音的作用,而且可以作舒缓语气、调换场景、串联语意等作用。“竹枝词”实际上是一种具有辞、声、乐、舞的综合演唱艺术。在写作手法上,“竹枝词”广泛采用比喻、谐音、双关等手法;在内容上多为反映社会现实、杂咏当地风物以及男女相亲相爱的恋歌、情歌;

  在语言上通俗自然、清新明快,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所以黄庭坚说:“竹枝词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竹枝词”本是民间歌谣,以后逐渐引起了文人们的兴趣。很早写“竹枝词”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四首“竹枝词”写于819年;而3年之后的822年唐代的另外一位伟大的诗人刘禹锡贬官到夔州作刺史,然后写了两组《竹枝词》共11首,这一富有浓郁三峡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民“竹枝词”时代特色,间歌谣之奇葩,经白居易肇其端、刘禹锡扬其波,于是以后便风行巴山蜀水、唱响大江南北,历经千年至今而不衰,但不少人说“竹枝词”是刘禹锡最先最早写作,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历史的严重误会!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这首宋·范成大的“竹枝词”,描写了夔州的老百姓有五月五划龙船的习俗[五月五划龙船、吃粽子是传说中的纪念屈原的一种风俗习惯,详见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以及1947年闻一多先生写的《端午考》一文(《闻一多全集》第五卷]。“白盐生井火烧畬,女子行商男作家。童布红衫来换米,满头都插杜鹃花”——这首明·王叔承的诗写出了三峡中的男女老少都有头上插花戴花的习俗,这种习俗杜甫在766年到达夔州后在他的《负薪行》诗中也写道:四十五十无夫家……至老“夔州处女发半华,双环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这种习俗传到现在,三峡人们总喜欢在门前屋后戴花种花:春天头上戴桃花、夏天戴榴花、秋天戴菊花、冬天戴梅花,一年四季都插花戴花,这既美丽又芬芳,之所以能如此花枝招展、美轮美奂,是因为长江三峡自古以来就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2.表现对爱情的专一和对“负心”人的批判

  在白帝城众多的碑刻诗文之中,不少的人表现出了对婚姻爱情无比坚定的决心和信心。比如:“估客风波去不还,空船小妇损红颜。郎心冷似峡门月,妾意牢如铁锁关”——这首清·乾隆年间进士谷际歧写的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出门在外的商人他们的心多像“峡门月”,高高在上冷酷无情,而我“妾”却依然如“铁锁关”那么坚定,永不变心!

  “永安宫外是层滩,滩上行人多少难!潮信有时应自至,郎舟一去几时还”——这首诗是明·朝鲜人许景樊(女道士)写的。诗中用江上涨潮会有一个定准的时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潮有信”)

  ——而郎舟一去怎么会连一个音信都杳无呢?这首诗用强烈的问话方式结束,实际上是对那些像“黄鹤一去不复返”的负心人的谴责和批判。

  “月出江头半掩门,待郎不至又黄昏。夜深忽听巴渝曲,起剔残灯酒尚温”——王叔承的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在家的思妇对出门在外的游子那无比思念但又无比怨恨的感情:她等待盼望“郎”的归来,早也盼,晚也盼;酒冷而温,温又冷;灯明欲灭,灭又明;起而睡,睡而起——她相思辗转难眠,坐卧不安。真是一种相思万种愁,水流无限何时休?相思之苦、之急、之切、之痛、之重,真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表现对人世种种不平的愤激和慨叹

  夔州到处是崇山峻岭、急流险滩,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是生活贫困、劳作艰辛,再加历代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因此生活更加艰难、在此生活过的诗人大感不平,他们的诗文中充满了愤怒、反抗、呐喊、控诉。比如:

  “百衲畬山青间红,粟茎成穗豆成丛。东屯平田粳米软,不到贫人饭甑中”——这首范成大的诗说的是:夔州东屯平田中的粳米浓香可口,但都不会落到贫穷人家的饭甑中去。为什么呢?因为谷子一收割完毕,就全部上交进贡到皇帝那里去了,老百姓哪里能吃上一口呢?这就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又饿死”的真实反映和写照!

  “瀼东瀼西春水长,郎舟已是向瞿塘。巴江峡里猿啼苦,不到三声已断肠”——这首“竹枝词”是明代朝鲜人成氏所写的。他所感叹的是三峡自古以来就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而现在不到三声就已经泪流满面、愁肠寸短了!他愁之深、之重、之多,“不著一字”,已“尽得风流”了!

  4.其他内容

  除了以上内容外,白帝城的碑林石刻之诗文还有其他许多丰富的内容。比如写峡江行船惊心动魄、出生入死:

  “巴峡千峰走怒涛,新滩石出利如刀。弄篙的要行家手,未是行家休弄篙”。

  (清·何人鹤诗);写三峡黄陵庙里每年都有“赛神会”以祈求人事平安、行船平安:短篙长缆最能行。黄陵庙里江神会,满座瞿“恶石堆滩怒未平,塘滟滪声”;“杜宇(清·罗宏备诗)写三峡经常能听到杜鹃的啼鸣:声声叫晓烟,拍歌齐唱看花天。瀼西万种新杨柳,不系郎心只系船”(明·沈朝焕诗)……白帝城的碑林石刻诗文之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或文静高雅,或质朴拙厚,或泼辣狂猛,富含哲理,耐人寻味。一通通碑刻,既是宝贵文化遗产竞秀,又是著名书画墨宝比美。正如冯其庸先生为竹枝词碑园的序所说:‘昔巴渝之歌与金石而同寿,盖世书家之迹,映清流而长存也’”《夔州风情留竹枝》。

  (详见游翔)

  三、雄浑高昂的川江号子——非物质文化的口头遗存之诗文长江是一条江,长江是一首歌;长江流到哪里,它就把欢乐的歌声带到哪里……

  在长江上行船的人们,一边划船,一边发出了“嘿佐!嘿佐!嘿佐”的吼声,这吼声既是为了统一划船劳作的需要,又是感情需要发抒的极大需要。特别是在冲急流险滩的时候,生、死、存、亡就在瞬息之间发生,因此,那高昂的吼声惊天动地、排山倒海,这就是如鲁迅发生所说的“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可惜没有人记下来,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杭育杭育派’(也就是文学家,是”《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鲁迅先生说的抬木头是“杭育派”,那么川江划船就是“嘿佐派”。“嘿佐嘿佐”在划船的时候本来只是吼声,但时间长了就逐渐汇变成一种抑扬顿挫、起伏上下、激越高亢的歌声——这歌声,四川人、重庆人就把它叫为“川江号子歌”了!“号子”是艰苦的劳工们在协作劳动时所唱的一种简短有力的歌谣。劳动的种类不同,于是就有“搬运号子”、“石工号子”、“打夯号子”、“砸油号子”、“车水号子”、“挑夫号子”、“滑竿号子”等众多的不同的“号子”。而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川江号子”。

  四川、重庆境内,山峦重叠、沟河纵横,河流最有名的要数长江、嘉陵江、渠江、涪江、沱江等。船工们在长期与险滩恶水进行殊死搏斗的过程中,按照水势的不同(如泡泡水、漩漩水、夹马水、卧漕水、钩钩水等),唱的“号子”也就不同。比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时,一般多唱“莫约号子”、“摇橹号子”、“龙船号子”等等;上水拉纤时,唱“幺二三号子”、“抓抓号子”、“大斑鸠号子”等等;过险滩冲激流时,唱“大桡号子”、“鸡啄米号子”、“交加号子”等等。这些“号子”有的激越高昂,有的轻松悠闲;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婉转悠扬。众多的“川江号子”有以下诸多的特色:

  第一,它是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口口相授流传下来的,因此只能叫为“非物质文化”的遗产;

  第二,它演唱的形式有集体演唱和单个演唱两种形式——以后逐渐有了领唱的“歌师”指挥大家一齐混合唱的形式;

  第三,演唱开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多是见景生情、触景生情的即兴演唱——即船划到那里,看见山就说山、吼山、唱山;

  看见树就说树、吼树、唱树——要是看见一个媳妇,那肯定是七嘴八舌说媳妇、唱媳妇、吼媳妇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乐于劳”吧)!

  第四,演唱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与江水的流速有关,当江水平缓的时候就唱“平水号子”、“慢水号子”;当江面狭窄、水势陡急、滩多浪高的时候,全船人就必须嘶声力竭、惊天动地一起“吼”“急水号子”或“抢滩号子”等,那是生与死的考验,那是存与亡的决断,到那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川江行船随时随地都有鬼门关”的味道了!因为稍不注意,瞬息间就会船毁人亡!

  第五,航船有远近,每次载的货物也有很大不同,但一般这些号子都是要唱的。比如:出港时要唱“拖杠号子”木头做的一个器具,(杠:船的首尾各有一个,船靠岸和离岸都要拖杠子);“撑篙号子”用竹篙把船慢慢撑开,“撑篙(把杠拖开后,因此叫号子”);“扳艄号子”就要扳艄船才能行走,是(把船慢慢撑开后,“艄”用木头做的一种器具,长两米左右,置于船头,当船离岸、过滩、拢岸或急转弯时,都要“扳艄”);“扳桡号子”“桡是指船上的桡板,当行船的时候,船工面向船(”尾,双手持桡板向后扳叫“扳桡号子”);“扯井水号子”无法饮用时,(当夏天涨大水时河水浑浊不堪,只有停船下来扯井水吃,这就叫“扯井水号子”);“拉纤号子”都需要拉纤。的时候(当船行上水的时候,“拉纤”都是背朝天、脸朝下、手爬沙,因此“拉纤号子”是拉船人辛苦而又辛苦的号子——绝不是如现代歌“纤绳荡悠悠”那么潇洒、那么浪漫了)!

  第六,经常唱的内容又有哪些呢?

  “川江号子”

  (1)唱地名——划船要到某个地方,总要唱一唱与那地名有关的事情。比如要到重庆,就唱:

  嘿佐嘿佐!嘿!

  说起重庆城,到处都是门:一码头是朝天门,二码头是千厮门,三码头是临江门,四码头是南纪门,五码头是……,六码头是……,七码头是……,八码头是……,九码头是……,十码头是鲤鱼跳龙门……跳龙门……

  这种唱法是即兴表达,即“想唱就唱”——唱的目的是抒发到重庆的心情(很高兴);二是船不要靠错了码头(特别是涨大水的时候靠错了码头半天靠不拢岸边,那麻烦就大了)——当然也有人把这码头和那码头反起唱,那就是有意“扯拐”!

  (2)唱出产——地方不同,物产各异。比如:

  嘿佐!嘿佐!嘿!驾起船儿跑江湖,哪个州县我不熟?

  “隆昌”生产白麻布,“自流贡井”花盐出,“合川”桃片“保宁”醋,“金堂”烟叶不马虎(“不马虎”就是好、上等之意),“嘉州”(乐山)城把丝绸出,“宜宾”“糟蛋”豆腐乳(“糟蛋”指“醪糟”煮鸡蛋),“内江”白糖“中江”面,“泥溪”板姜辣呼呼船工们一路划船一路唱歌,各地的物产使人想起家乡的欢乐,因而将更添划船的干劲……

  (3)唱年月——划船的人长年累月都在川江大河上,因此经常用“唱年月”的方式来抒发划船的劳苦艰辛:正月里把龙灯耍,二月里把风筝扎,三月清明把坟挂,四月秧子田中插,五月龙船下河坝,六月手中扇儿拿,七月亡人回家下(指七月半要举行祭鬼的活动),八月中秋看月华,九月就把重阳话(“话”,说的意思),十月里来看金瓜,冬月里来萝卜大,腊月就把猪儿杀。我们划船的人儿,什么时候才回家?才回家?

  (4)唱河道——四川、重庆的河道险滩多、急流多、弯弯多、暗礁多,每个船工都必须熟悉“河道”的走势,因此他们经常要“唱河道”。比如:

  “洛碛滩”下有“红石滩”,“横板石”下有“娃娃滩”,“鲁家溪”下有“田家滩”,“木鱼碛”下有“雷福滩”,“花园石”下有“磨盘滩”,“清滩”、“泄滩”不算滩,惊天动地的“崆岭”就是要命的鬼门关!鬼门关!

  (5)唱艰辛——一首一首的“川江号子”,它唱出了拉船人如牛似马艰辛凄凉的生活。比如船工周祖佑唱道:

  脚踩石头手抓沙,为儿为女把船拉。走了一湾又一湾,闯了一滩又一滩。爬过道道石坎坎,淌过条条水湾湾。

  穿的麻布烂片片,吃的冷饭没烟烟(饭没冒烟指饭冷透了、冷硬了),纤绳勒进皮肉里,脚板皮子都磨穿。望了青山望缘水,何年妻儿才团圆(详见聂云岚主编的《中国歌谣集成·重庆市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出版,第17页;以下引用同该书)。

  拉船人解放前如牛似马的苦难生活,老船工陈邦贵同样唱道:脚登石头水扒沙,八股“索索”肩上拉。打霜落雪把雨下,一年四季滩上爬。

  周身骨头累散架,爬岩跳水眼都花。谁要稍稍松口气,头头打骂真凶煞。船工终年如牛马,不够糊口难养家!难养家!

  解放前拉船人生活再苦再累都难以养家糊口,而他们死后就更是凄凉。因此出没江上风波浪里几十年的老船工李华安同样唱道:

  日食河中水,夜宿河坝中。妻守有夫寡,夫伏无罪法,穿的疤重疤!病了由天命,死了喂鱼虾!喂鱼虾!喂鱼虾!

  解放前拉船人一生在水里来、在河里去,最后只有拿去“喂鱼虾”——这血泪斑斑的生活又能向谁述说呢?又有谁能了解他们终生的劳苦和辛酸呢?

  第七,解放后的“川江号子”。解放前的一首首“川江号子”充满了一代又一代拉船人的爱、恨、情、仇。解放后的拉船人他们现都能得以幸福安享晚年。特别是三峡工程结束后,185米的三峡大坝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原先全靠人力拉纤的小木船已几乎全部被机动轮船所代替;原先的急流险滩已经为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所代替;原先能歌善舞的“号子头”“川江号子”因此(歌手)到处传唱,原先为一般人所不屑的“川江号子”,逐渐成为我国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第八,21世纪的“川江号子”。“川江号子”有悠久的历史、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有众多活跃在民间的“歌手”(“号子头”)。每当逢年过节、大喜大庆的时候,他们都要登台演唱一曲曲原汁原味的“川江号子”。特别是在1997年7月25日,81岁高龄的老船工陈邦贵和陈昌福、蔡德元他们三人受法国文化部的邀请,与来自世界九大河流(长江、尼罗河、恒河、密西西比河、多瑙河、亚马逊河、伏尔加河、扎伊尔河、罗纳河)的歌手们同台演唱“世界大河之歌”。出没川江惊涛骇浪几十年的陈邦贵以一曲高亢、激越、粗犷、豪放的“川江号子”《二四八月天气长》力挫群雄终于赢得了世界金奖。如今的“川江号子”,已经从三峡唱到了全国,从全国唱遍了全世界。我们完全相信,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和平崛起,必将越来越受“川江号子”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欢喜和热爱并唱遍各大洲、各大洋,红遍各大洲、各大洋!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