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十五、三峡石文化简论

  李长禄

  三峡石文化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主要劳动工具是天然石头制成的,史学家称为“石器时代”。如果进一步考查三峡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三峡石写下的历史,也是一部独立的三峡石文化史。经历了从利用三峡石、崇拜三峡石、欣赏三峡石、到玩弄三峡石和创造三峡石的演变历程,构成独特的三峡石文化体系,成为三峡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一、三峡石文化的概念

  关于三峡石文化的概念,尚未见到权威性的表述。在三峡文化研究中,三峡石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他们的著书立说中,也不乏研究和引用,一块神女石就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去赞美、歌颂和研究。三峡地区出土的石器不仅引起考古学家的重视,也被研究三峡文化的学者反复引用。黄中模主编的《中国三峡文化史》,就对三峡地区的石刻艺术有所记载。本人专著《三峡民间美术》也对三峡石、石雕、石刻作过一些论述,一些奇石爱好者,从玩赏奇石中,也对三峡石有所认识。但是,所有这些研究和论述,都仅仅是从各自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局部三峡石文化予以评价或从赏石文化、三峡民间美术这个角度予以关照,都没有把三峡石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对三峡石文化的研究和认识只能是零散的、琐碎的和不完整的。对三峡石文化的概念也缺乏统一的界定。在当前学术界中,有从赏石文化角度去界定;也有从文学艺术角度去界定;也有从民间美术角度去界定;也有从考古学角度去界定;还有从地质学、建筑、园林等不同角度去界定,因而得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解释和说法,尽管都有各自的理由,但都有它的局限性。笔者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把三峡石文化作为一个完整体系予以考察和研究。对三峡石文化的演变历程予以梳理,对三峡石文化的概念予以新的界定。为了搞清三峡石文化的概念,有必要对以下几个概念予以说明:

  (一)关于“文化”

  它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本文从广义的角度支持文化是人们行为方式及其成果的见解,它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等。从行为结果看,应泛指人类所创造“文化”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关于“石文化”

  本文对石文化的概念规定为:凡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玩赏、保护、创造自然山石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统称为石文化。

  (三)关于“三峡”和“三峡文化”

  “三峡”系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在当代人认识中,没有歧义。对三峡文化所涵盖的地理区域,学术界的看法不完全一致,本文支持“三峡文化地域应涵盖整个三峡库区”的观点。所谓“三峡库区”是指三峡水利工程按大坝185米的计划,长江将淹没从宜昌三斗坪到重庆江津市约21个县、市、区的100多个城镇、面积为632平方公里,人口113万。在此区域内,将形成1100平方公里的内陆湖泊,称为“三峡水库”,在“三峡水库”周围所涵盖的地区统称为“三峡库区”。三峡文化区域定位于“三峡库区”,无疑是较为合理的。它涵盖范围最广,能容纳学术界的各种观点;又基本涵盖远古时期巴人活动的主要区域;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三峡赋予的新概念。

  (四)三峡石文化概念

  根据以上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所谓三峡石文化就是指三峡库区所有的石头文化。对三峡石文化的定义可概括为:三峡人民祖祖辈辈在认识、利用、开发、玩赏、保护、创造自然山石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统称为三峡石文化。换句话说,凡以三峡自然山石为物质载体或对象所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总称为三峡石文化。

  二、三峡石文化的历史演释

  三峡石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既有人类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共有的层态特征,又具有三峡文化独具的内容特色,我们从三峡石物质形态文化层面剖析,并通过一定时期三峡石文化的物化和遗存,来探求三峡先民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科技水平。以此探索三峡石文化的历史演释。

  (一)三峡石溯源

  在洪荒年代,三峡地区是一片汪洋,距今约1亿5千年以前发生的“印支运动”使三峡地区浮出水面成为一个小岛。距今约7000万年以前,在我国大陆又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异常强烈的地壳运动,即“燕山运动”,由于陆壳从北向南推进,受到太平洋洋地壳由东向西的强大阻力,在力偶作用下,地层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了许多褶皱山地和大小不等的盆地,并初步构建了三峡地域的基本骨架。2000万年前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是又一次以地壳升降运动为主要特征的造山运动,造就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形变化,也孕育了长江的雏形。随着统一的长江水系的形成,长江以其巨大的水流量猛烈地冲刷、切割、侵蚀着三峡地区的地表,由于地表岩层质地的差异,凡流经岩性松软的地段时,便形成宽敞的向斜河谷。流经岩性坚硬紧密、抗蚀力强的地段时,江水就垂直向下侵蚀,河床不断下切,并且越来越深,经过漫长岁月的磨难,两岸岩体终因失去支撑而崩塌。造就了各种各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石、怪石、奇石。正是这些千姿百态的石头,不断经受烈日的暴晒、接受风雨的洗礼,并顽强地与惊涛骇浪的冲击抗争,在长期的侵蚀风化中,使原本是大自然恩赐的一个五彩缤纷的石头世界,变得更加丰富绚丽、怪诞神奇,构成陡峭的悬崖绝壁、奇异的峰峦叠嶂、复杂的沟壑纵横和众多的急流险滩。逐渐形成了当今世界壮丽之自然奇观——三峡大峡谷,演绎着一部精彩而壮丽的三峡石头文化史。

  (二)三峡石的利用

  史学界认为,工具的制造是人类诞生的标志,最早制造的工具,主要是石器。考古工作者在巫山龙骨坡发现了204万年前的“巫山猿人”化石以及“郧县猿人”、“长阳古人”化石,证明了早在204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三峡地区这片沃土上,这里是世界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从巫山龙骨坡和奉节县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砍砸器、砸击石锤、刮削器、手斧、石核、颜料石等石制品中,我们可以洞悉那时的先民已懂得对石头的利用,能够利用石头质地坚硬的特点来制造最简单的石器工具,以期获得更多的食物来维持生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先民们在步入新石器时期的缓慢历程中,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对石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新石器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中看到,石器的品种增多,质量精良。仅中堡岛200多米的发掘面积中,就有石器4500余件。斧、锄、铲、……凿、石球等品种十分丰富,不仅器形大,磨制也相当精致,这就勾勒出先民们从使用现成的石块到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发展到能制造较为复杂的石器工具的演变过程。先民们摸索出一套打击、截断、琢磨、钻孔等制造石器的加工方法。三峡先民们在不断提高对三峡石认识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对石的加工能力,逐渐形成了三峡石文化的雏形。

  (三)三峡石独立审美意识的产生

  在大溪文化遗存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玉器,如玉镯、玉刀、玉璜、玉环等。这些玉器做工精美,质地优良。在鄂西桂花村发现的玉器中,有一把玉刀仅有0.2厘米厚,工艺精细,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玉石是石的一种,如果说,原始的古代巴人初始使用石器,精细地将其磨光、打圆或弄尖,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是为了生存和实用的需要,还不是完全出于对审美的要求的话,那么,玉石的发现,是三峡先民们对三峡石自身美的发现和向独立审美属性的转化,也是对石头审美价值认识的一次飞跃。先民们在漫长的使用石器的岁月中,发现石头除了可以使用,有些石头还具有审美价值,于是开始了对石头的分类。他们从有的石头声音优美悦耳;有的石头神采靓丽动人;有的石头材质强硬坚挺;有的石头色泽光润透明中,发现有一种石头具备了上述种种优点,这就是玉石。

  随着玉器的大量出现和人们对玉器认识的不断深化,从使用工具到装饰品、吉祥物、随葬品、祭器等,玉器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声誉越来越高,赋予它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多,玉已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赞美天帝称“玉皇”、“玉帝”;形容人貌称“玉容”、“玉貌”;比喻人品为“玉洁冰清”;好听的声音为“玉声”等。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和安定社会,也极力崇尚玉器,从社会理念上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将玉器视为德行操守的象征。孔子认为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阐明玉的可贵之处不仅具有外在的美,它所具有的内涵已经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了起来,成为君子的化身,佩玉也成为君子有德的象征。此外,周代以后,对玉器的使用还明确规定,不同等级的人,只能佩带不同等级的玉器。用玉器来显示权力、等级和财富在古代也是一种时尚。

  (四)独特的赏石之风

  在三峡,除了先民们用以制造工具、创造艺术的石头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类石头。它没有经过人为的加工,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所形成的各种怪石、奇石、灵石,通称为三峡奇石,受到人们的特殊宠爱。自古以来,爱石,玩石、赏石、采石、藏石、吟石、画石蔚然成风,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称它为赏石文化。

  赏石文化是以天然奇石为观赏对象,长江三峡为天然奇石的加工厂,数以万记的巨石,小顽石都在这里产生,三峡奇石是以岩石为母体的,据地质学家考证,三峡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质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集合体,既有花岗岩,也有变质岩和沉积岩,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多达数十种。包含有石灰石、白云石、玛瑙石、菊花石、石英石、橄榄石、方解石、硫黄石、硅石、长石等各种各样矿物、植物和古生物化石。它集瞿塘峡之雄奇、巫峡之险峻、西陵峡之宏大,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奇石大家族,其资源极其丰富,品种极其繁多,储存量极其巨大,具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之优势。

  三峡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铸就了三峡人崇尚自然、热爱山石的特殊情怀,人们把观赏奇石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从古至今,很多骚人墨客,因酷爱奇石而收藏它、吟唱它,并通过玩石赏石来启迪思想、激活心智、修养身心、陶冶性情。人们从三峡奇石之风采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多姿,探索与享受艺术的乐趣与奥秘。早在战国时期,三峡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那光照日月的诗篇中,多处写到奇石。在他殉国投江时,也怀抱奇石而流传千古。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位奇石收藏家卞和在三峡北岸的荆山脚下发现一块十分珍奇的“落凤石”。将其献给楚王,雕琢成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国愿以15座城池换这一枚奇石,历朝历代都将它视为珍宝予以收藏,经历了10个朝代、130多位帝王,创造了一件奇石被帝王收藏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唐代宰相李德裕夜过三峡,收集到一块奇石,兴奋之余,“十二峰前月,三声猿夜愁。此中多怪即兴咏诗一首:石,日夕漱寒流。必是归星渚,先求历斗牛。还疑烟雨霁,仿佛是高丘。”而被传为佳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赏石之风长盛不衰,一个又一个的三峡奇石热不断涌现。随着三峡工程的上马,三峡库区碛坝的奇石将被淹没,一场“抢救三峡奇石”的捡石狂潮迅速掀起。从重庆到宜昌的沿江两岸,到处都可以看见寻觅奇石的爱好者。赏石文化已成为一种普及的、广大群众参加的、自成一体的民俗文化现象。

  三峡奇石本是没有生命的自然之物,人们通过感受、联想、发现与思索,赋予奇石以生命,从无情之石中引发出有情的人生感悟。构建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赏石标准,在审美评价中总结出形式美、质地美、色彩美、纹理美的审美意趣。得出了“质为石之本,纹为石之魂,形为石之体,色为石之神”之真谛。近年来,人们又提出评价三峡石要一看石质、二看石色、三看石形、四看石图、五看石意、六看石纹、七看石彩、八看石势、九看石技、十看石像的“十看”原则。此外,人们又从奇石特殊商品的身份,提出了艺术与经济并重的赏石观,拓展了赏石文化的审美理念,揭示了奇石艺术的无限魅力。

  (五)精湛的三峡石刻艺术

  三峡石刻萌芽于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加工的石器,既是工具又可视为艺术品,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沿着两个方向:一种是精细品种,主要指石质精细、价值昂贵的玉石、玉雕。另一种是粗犷的石刻,主要表现为石碑、石阙、石窟等。由于玉石、玉雕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专指后一类粗犷的石刻。

  三峡石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类繁多。其一,有国内罕见的三峡汉阙。这些汉阙首推忠县丁房阙和盘溪无名阙等。这些汉阙显示了王权的威严和门第的高贵,体现了汉代厚葬之风以及祈求灵魂升天的愿望和“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其二,有内涵丰富的宗教石刻。这首推世界闻名的大足石刻。还有忠县临江的摩崖石刻、大夏的弥勒佛石刻、潼南大佛寺石刻、马龙山摩崖石刻等。这些宗教石刻蕴含着丰富的史学价值和科学含量,为我们研究宗教、文化艺术、哲学、政治、军事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形象资料;其三,有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并重的水文石刻。这首推涪陵白鹤梁以及重庆灵石、江津莲花石、云阳龙脊石、丰都龙床石等水文石刻。这类水文石刻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价值,它对于证史、补史、续史,对于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利用,都将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为研究洪水再现期和防汛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其四,还有高雅、绝妙的书法碑刻。比如:瞿塘峡粉笔墙的摩崖石刻、三游洞石刻、万州太白岩题刻群、涪陵北岩石刻等。这些碑刻分布于三峡各地,历朝历代均有记载,各种书体十分齐全,风格流派竞相展现。它们既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是难得的历史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

  (六)创新的三峡工艺石

  三峡石在发展进程中,总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品种被淘汰,另一些新品种又不断产生。三峡工艺石即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品种。因为它是经过民间艺人的手工绘制、工艺处理后的三峡石,因此我们将它定义为三峡工艺石。当时,三峡地区一批美术爱好者,出于自娱自乐,率先采集和收藏三峡奇石。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一批批旅游观光客人,在欣赏三峡雄奇的同时,也被脚下玲珑的石头所吸引,他们不断寻找可爱的三峡石留作纪念。聪明的三峡人立刻捕捉到其中的商机,何不将这些遍布河滩的石头开发成旅游产品?因此,他们开始了对三峡石的开发工作。初始,他们主要选一些纹理好的石头,稍加点缀,便是一幅幅极佳的山水画或人物意象画。为了能成批生产,他们又精心分类,选用白色的石头,经硫酸浸泡处理后,或画人物、或画山水、或画动物、或画花鸟,制造成一件件优美的工艺品。他们又将一些外形别致的石头稍加组合,或贴在磁砖上、或贴在盘子中、或贴在木框内、或者自由组合,略施色彩,便成为活灵活现、似像非像的人物、动物、具有一定情节或主题性的作品了。三峡工艺石问世后,立刻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得到迅速的流传和发展,畅销全国各地以至海外,掀起了一波三峡工艺石的热潮。三峡工艺石与天然的三峡奇石遥相呼应,成为另一道独特的赏石文化风景线。

  (七)未尽的其他品种

  随着人类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不断改变,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与山石之间建立了更为广泛、更为多样的合作关系。三峡石文化除上面提到的品类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另外的艺术品类,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比如:以叠石造山再创自然风貌的园林艺术、以及集玩物、诗书、事业于一体的石质印章、以山石为主的山水诗、赋、散文、书法和山水画等。

  三、三峡石文化的精神内涵

  石头本是没有生命的天然物质,但当它与人结缘之后,三峡石通过人的感官和思维进入人的认识领域,便成为人类意识的组成部分,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为此,我们在探讨物质形态层面的三峡石文化的同时,有必要从意识形态层面作进一步的讨论。

  (一)三峡石崇拜

  三峡石崇拜起源于原始社会早期,三峡先民们朝夕面对雄伟、壮丽的峡江景观,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繁衍,长期与山石交往。在利用三峡石,享受三峡石资源的同时,也受到三峡石的启迪,吸取三峡石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出于对石头的深厚情感,也由于以己度物的原始思维,形成了依赖山石、热爱山石的恋石情结和根深蒂固的石头信仰和石头崇拜。

  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之下,三峡先民们主观地认为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并具有神灵的属性。每一座大山、每一块奇石、灵石、怪石,包括使用的石头工具,都是一个个生命的精灵,人可以变成石头,石头可以变成人。在中就记载有:

  《述异记》“武昌小吏吴龛得一浮石,置其床头,化成一女,端正,以龛为夫妻。”

  可见,石头不仅受着神灵的支配,还能够与人相通、共同生活、生儿育女、听人求告,施恩予人类。

  三峡人尊敬石头,崇拜石头,祭祀石头,还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石头担负着一些重要的职责。首先,石头具有守卫的功能:凡有钱人家或有权之人的墓前总要立些石碑、石马、石狮、石人或石柱,其目的就是为了守卫墓主,免遭邪魔的侵害;第二,具有镇邪的功能。在桥头路边立一块石碑,有的还刻有“石敢当”字样,视为镇邪灭灾的神物,或在家门口立一对石狮,其目的也是为了镇宅避邪;第三,石头能代替山。在三峡人看来,山之骨在石,石头是山的一部分,石可移动而山不能移动,三峡人常常把对山的崇拜移情于石头,或者把对石头的崇拜移情于大山。以石代山或者以山代石,山石通用。因而,崇拜石头,等于崇拜大山。

  据学术界考证:从形、音、意而言,崇拜一词缘于对大山的崇拜。《说文》“崇高也,‘崇’字,谓:从山宗声”,为高大耸立之意。三峡先民是一个山地民族,自然是崇拜大山的。在三峡先民们心目中,山是圣地,神圣不可侵犯,山即是神,神也即是山,山既是祖先之地,也是通天之路。石头是山的一部分,具有大山同样的功能。山与石可分而不可分,必然崇拜之。

  三峡悬棺葬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丧葬习俗,三峡先民将棺木置于高达一百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正是三峡石崇拜意识的产物。因为在“山即祖先”的思维模式下,将死人葬于山崖,就是为了让已故的家人能与生活在山上的祖先早日团聚,它正是山石崇拜思想意识的具体体现。

  三峡人是一个淳朴、憨厚、具有务实精神的民族,他们的一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围绕着生存与繁衍展开。对“石祖”的崇拜,就是生殖崇拜和祭祖祈育的具体表现。所谓“石祖”,是指一种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石雕。在祖国大地上很多地区都有拜石祖求子的风俗,例如:四川摩梭人崇拜一种叫“久木鲁”的灵石,求生育的妇女在这里举行一个喝“哈机”的仪式,就表示受精了。四川木里县大坝村有个“鸡儿洞”,里面供有一个30厘米高的石祖,当地妇女为了乞求生育,经常到该洞烧香叩头,在石祖上坐一下,表示已与石祖交合受孕。

  在三峡地区,凡与女阴或男根等性器管形状相似的山石,都被看成是性物,而予以崇拜。在三峡大溪文化的遗存中,有一种“石祖”也叫,阳石状如“阴阳石”“阴石其状如盘,中部凹陷,形如女阴;垂柱,形同男根。”它是三峡“石祖”崇拜的典型事例,反映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一次,我带学生到三峡写生,看到两块石头,一块呈尖状,形似男根,另一块中部呈洞状,形似女阴,当地取名为“阴阳石”,又叫“夫妻石”,这无疑是古老的生殖崇拜、生命崇拜遗存的又一例证。

  (二)三峡石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三峡先民在使用山石、改造山石、崇拜山石和把大自然形象化的过程中,在人与山石神灵对话与交流中,创作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他们根据石头的形状、山峰的特点,以及人们丰富的想象,为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编撰一个优美的故事。因此,在三峡地区,几乎每一座山、每一个奇石、怪石、或景点都流传着一个或数个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比如:在巫峡北岸,有一座海拔912米的山峰,峰上有一块10米高的巨石,从远望去,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迎送江面过往船只,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峰。在人们心目中,这块10米高的巨石是一块神石,是巫山神女的化身,是三峡先民自然崇拜的山林之神、社稷之神,是三峡石崇拜的典型代表。围绕着这块自然山石,不断演绎着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从战国末期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到唐末道士杜光廷所著《墉城集仙录》,巫山神女从一位“自荐枕席”、“朝云暮雨”的神女变成了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女——帮助大禹治理三峡的神女瑶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九歌·山鬼》中塑造了一位多情的山鬼,据学者考证:这位多情的“山鬼”就是巫山神女。在三峡民间尚流传着更多的版本,既有帮助大禹治理三峡的版本,也有将巫山神女说成是女娲的女儿,下界到巫山,钻通三峡为12峰取名的故事,既有将巫山神女说成是丈夫远出身亡,望夫归来的故事;也有讲神女站在岸边,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的故事;既有讲神女瑶姬带仙鹤到三峡的故事;也有讲神女深山采药,为民治病的故事等。二千多年来,因为这块自然的山石。所引发的巫山神女故事,以及围绕它展开的讨论和故事新编至今不息,留给人们太多的悬念,成为千古不解之谜。它一直困扰着古今中外的文人、学者和专家,他们不断地去探索、研究、发现和创新。无论从文献提供的资料也好、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也好、古今文人学者的探源、新解也好,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人们对这块三峡巨石的崇拜,以及这种崇拜所产生的无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在大宁河有一处百丈高的峭壁,壁前石峰一高一低,人们用拟人化手法,将二峰看成两个和尚,一个在跪拜,一个在作揖,取名《和尚拜塔》,并流传着美妙的《和尚拜塔》的故事传说。在巫峡口南岸建平乡杨柳坪,有一块巨石,取名为“和尚背尼姑”,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和尚背尼姑”的传说。此外,巫山十二峰,峰峰有故事;长江三峡石,石石有来历。所取的山名石名、和有趣的故事传说,都那么形象生动;蕴含着深刻哲理,建构了鲜活的文化色彩和人们内心深处的石崇拜情结,表现了三峡人民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三)三峡石与诗歌

  三峡石历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以石为友,以石抒情,以石言志,以石寄兴。从古至今,很多路过三峡的文人墨客,或写诗、或绘画、或书法,都会留下宝贵的墨迹。不少作品至今也不失为经典之作。宋玉、杨炯、沈全期、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洵、苏轼、苏辙、杨慎、李调元等,都在三峡留下过不朽的诗篇。唐朝玩石名家白居易,一生中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赏石诗词,比如:以石为友的《双石》“回头问双石。”

  诗:“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他在赴忠州任刺史途中,也多次写到三峡石。在《初入峡有感》中写到:小石如牙齿”《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大石如刀剑。李白在中写到:霞外倚穹石”并以石寄情、日边攀垂萝。苏轼爱石成癖,以石明志,他写有《仇池石》、《双石》、《雪浪石》等许多咏石诗,还写有《八阵碛》“平沙何茫芒,岁岁沙水……仿佛见石。纵横满江上,渍……”。从这些诗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些石所倾注的感情和所寄托的情思。刘禹锡在《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声,中以石寄情:莫言沙客似沙沉,千淘万鹿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黄牛峡多巧石。中写道:如灵璧,湖口之类”。

  写三峡石的诗词不仅数量多,情感深,品味高,而且分布很广。

  在三峡地区,大小山石景点有100余处,几乎每个景点都题有诗词。

  千言万语难以表达人们对三峡石之酷爱,正如清代诗人张问陶所云:“可怜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万石”、“便有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从上面对三峡石文化挂一漏万的简要介绍中,可以管窥到三峡石文化所谱写的一曲壮丽篇章,它记录了三峡人是怎样从蒙昧走向成熟,从使用三峡石、利用三峡石、崇拜三峡石、欣赏三峡石、玩弄三峡石到创造三峡石的演变过程。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三峡石却以其自身的沉默,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以恒古不移的精神,笑对人们的认知和理解、使用与创造。三峡石为人类构建了一部美丽鲜活、神奇诱人的三峡石文化史,留给了人类一份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