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十二、浅谈三峡流域史前美术的发展历程

  陈文武

  美国《科学》杂志在1998年11月20日报道了考古学家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大量史前雕刻、壁画艺术。如在法国发现的3万2千年前的壁画,刻有怀孕的妇女、各种动物,如狮子、熊、犀牛等。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家在对德国出土的3万年前的象牙雕刻动物进行认真研究后,认为这些动物雕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工艺水平。在匈牙利出土了一块5万到10万年前、用猛犸象的牙抛光制成的墙壁装饰板。在中东戈兰高地发现的一块25万年前的史前古器物上,刻有一配戴精致头饰的妇女头像。这些原始艺术品的发现为我们揭开早期人类艺术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早期原始人类崇信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制作了许多令人费解的东西,如大洋洲复活节岛的巨大石雕、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壁画、南美洲的秘鲁纳斯卡高原巨画、古埃及的阿蒙神庙、英国巨石阵,法国、西班牙等众多的洞穴壁画以及众多的石雕、岩画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秘鲁纳斯卡存在一批巨大而神秘的图形,最大的一个风鸟长度达5公里,只有在空中俯瞰才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全貌。对史前美术的研究与探讨,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参与其中,也有诸多谜团不得不使严谨的学者保持沉默。因为史前洪荒时代离我们太远太远,要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史前美术展开研究,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艺术起源问题及早期艺术发展状况、作品的制作方法、目的等等。要想进行深入研究,我们除了在早期的人类传说与文献资料中寻找答案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途径是从考古学方面获得人类艺术发展的器物。早期人类并没有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区分,有时两者互为你我。在众多繁复的石器、陶器、岩画等艺术品之中,揭示着人类创造艺术的历史。

  一、三峡地区史前美术的概况

  据考古学家证实,长江三峡流域是早期人类发源地之一,二百多万年前的建始人、巫山人及稍后的元谋人、长阳人、陨县人、奉节人、大溪人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人类最初的艺术品——人工石器,在最古老、最野蛮的三峡原始部落中产生并逐渐发展,他们花很大的精力或时间制作这些石器、祭祀用品、装饰品等。最早人工制品与现代人制作的所谓艺术品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创造性的活动。在峡江及两岸溪流的河滩上,人们常常拾到与卵石截然不同的经过打制的石块,虽然显得十分粗糙,但一眼便可看出它是石器。笔者在西陵峡南岸的河滩上曾有幸拾得一把磨得光亮而刃口锋利的石斧,经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存之物。后来涉猎史前文化才惊奇地发现:正是人类这第一把石斧的诞生,宣告进入人猿揖别的崭新时代。世界上迄今发现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是非洲萨赫勒人乍得种,大约距今有700万年的历史。在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建始人”遗址出土的,距今有215万年,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遗址也是亚洲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它的发现为在长江三峡地区寻找人类起源提供了宝贵信息。1985年10月,黄万波先生在巫山龙骨坡发现了人类左侧下牙床和一颗上内侧门齿,认为它同东非早更新世“新人”处在同一个进化水平上,称“巫山人”。1997年10月在龙骨坡发掘出土近20件石制品,发掘者认为龙骨坡出土的石器和东非能人制作的石器相比有许多相似性:例如,石器岩性单调,东非能人用火山熔岩,巫山人用灰岩;在打制技术上,多用砾石或石块简单打制;在石器类型上,两者都有捣碎器。“建始人”与“巫山人”制造的石器,是三峡地区人类制造工具的标志,也是人类创造艺术的起点。之后的长江流域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点是湖北省长阳县西南45公里钟家湾村一个名叫“龙洞”的地方发现的。1957年由贾兰坡主持发掘,发现有第一前臼齿和第二臼齿的上颌骨,同地层伴生的动物化石是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时代为20万年前。随后的发现就更多,如“奉节兴隆洞”遗址发现14万年前的艺术品“剑齿象牙刻痕”、石雕“石鸮”和乐器“三峡石哨”。它们的发现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三峡地区在人类进化史和艺术起源史上的重要地位。“剑齿象牙刻痕”是人类艺术最早的萌芽,将标志着青藏高原东部的长江三峡地区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刻痕艺术,它比目前发现最早的史前人类刻划在南非矿石上的图案还要早6万年。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有50多处,这些遗址或遗迹的时间跨度,根据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和初步研究,大致在10万年至1万年之内,它们出土的器物是研究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美术十分珍贵的资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在对上述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化石与人工石制品,以及露天石器加工场,这在中国南方乃至东南亚一带是极为罕见的。以河流砾石为原料制作的打制石器,并以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是三峡旧石器时代人们生产的主要方式。就石器加工技术而言,三峡旧石器汇集了我国华南、华北的特点,成为三峡地区自古以来是南北方文化交流通道的有力证据,是我国旧石器中期文化向晚期文化过渡的重要证据。大致分三期;旧石器早期:人类学会制造简单的石器,他们首先要选料,包括石头的质地和形状,然后要考虑加工的方法、程序等。

  旧石器时代石片和用石片制造的工具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石核相对少。各类石器以单面加工为主;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占80%,之后依次是砍砸器、尖状器、石球、石锥、雕刻器等。它们有的是砍伐或修理木质、骨质的器具。砍斫器与石球同时是猎捕野兽的重要工具。尖状器、刮削器是处理兽肉兽皮的工具。旧石器中期:主要表现在打制石器技术的提高,石器的形状比较规整,类型比较确定,种类增加。旧石器晚期;出现细石器,还有个别的箭头锥等,具有初步的穿孔技术,能制造复合工具与细石器镶嵌技术,并开始掌握磨制穿孔等技术。骨器制作工艺的出现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早期,骨器种类很多,初期只是一些有人工痕迹的器物,之后才逐渐丰富,有生产工具铲、锥、刀、针、鱼钩,生活用具簪、梳、匕、叉,装饰物骨珠、骨管、骨环及骨雕与动物工艺器等。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狩猎生活,骨器运用渐广,制作工艺也愈精美,此时,人类发明了用火,并逐渐推广应用。在整个原始社会阶段,石器一直是生产中的主要工具,从学会制造石器的最初阶段开始,人类就在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改进石器的制造工艺,使工具更适用、更和谐、更美观,不同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方式对工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就产生了形式各异的石器。旧石器晚期在石器工艺明显进步的同时,骨制品也大大发展,多种装饰品的出现也是此时的特点。当然,最初的人类制成的石器在艺术品质方面显得很幼稚、粗糙,但原始先民制造出巨大石斧的同时,标志着已具有征服自然的能力,同时,具备创造艺术与审美的能力,也是原始人在自己进化为人的漫长道路上迈出较重要的一步。

  社会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以长江三峡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更为丰富,大致可分为三峡东段地区与三峡西段地区。三峡东段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为桅杆坪遗存、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火的熟练使用与间接打击石器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制石与制陶成为最重要两大人工制品。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以石片刮削器和砍伐器最有代表,磨制石器以精制的小石和小石凿、大小不一的石球最具特色,石制品主要是精加工的磨制石器,它的特点是工整细致,磨制、穿孔技术逐渐成熟,并出现了装饰石器,工具的分类也逐渐细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红花套遗址出土有“石斧王”之称的特大石斧,该石斧长43.1厘米。陶的出现是人类熟练使用火的结果,三峡地区原始陶片最早出现在8000年前奉节鱼复浦遗址,在清江桅杆坪遗存也发现陶器的残片,大溪彩陶器物是整个三峡地区最有代表性的陶器。

  在清江桅杆坪遗存出土的美术遗存有石器与陶器,而且还有石雕工艺如:石祖、穿山甲及其他动物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制作水平与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城背溪文化的美术遗存著名的有秭归朝天嘴遗址出土的石钺(T3C13),长10、宽7.5、孔径0.6厘米,肉红色,其形状呈长方形,四周圆角,上方有一圆孔,磨制精细,石质为花岗岩。陶器常见的器形有陶釜、陶器支座、小口罐、钵等,纹饰有粗绳纹、刻画纹、彩绘陶器等。代表性的陶器有小口罐,肩部刻画有一圈波折纹颈下两侧各有两个实用的圆形小孔。

  大溪文化的陶器代表有直筒彩陶瓶、彩陶豆、三联杯、空心陶球以及杨家湾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从彩陶的造型上看,因普遍使用轮制法,制出的陶器规整大方,线条流畅优美,陶呈红褐色,外表为红色,内表为灰黑色,其艺术价值很高。陶饰可分为两类:第一是由曲线、弧线、圆点组成的绞索纹、波浪纹等;第二是由直线条带、菱形方格,锯龄形、圆圈及点状线组成的几何形风格。陶器纹样的制作方法有戳印纹、弦纹、刻画纹、堆纹,镂孔、彩绘,也有少量的线纹。戳印纹是最有特征的纹饰,它是由圆形、半圆、新月、三角、S形、夔形、长方形、方形、工字形及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大溪文化除了陶器以外,还有许多器物出土,其中,装饰品有100余件,装饰品分项饰、耳饰、臂饰等。早期的装饰品以耳饰为主,分绿松石坠饰、玉、蚌、象牙等饰品,还刻有精美的锯齿纹。晚期种类增多,以项饰和臂饰为主,项饰出土的有璜、壁、象牙饰、牙饰等,形式多样,色彩丰富,有黑色、乳白色、浅黄色等各种颜色,以双面人物玉佩为代表。臂饰主要有手镯,质料分玉镯、石镯、象牙锣、骨镯、蚌镯等。其他装饰类有陶球、陶璜、蚌珠,磨制精细,出土有蚌珠装饰于项颈,成串蚌珠有几百颗之多。骨器、海螺等装饰品制作已普遍采用切割和钻孔技术,部分器物装饰锯齿纹与刻画纹等。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美术遗物主要是以上这些。此外,祭祀活动遗存在石家河、宜昌中堡岛等遗址也有发现。中堡岛发现了23个器物坑,坑内出土陶、石、玉器等1000余件器物,其中陶器数量最多,且都不是实用器物,这应是多次祭祀活动的场所。

  三峡西段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器物的发现也较多,与美术有关的遗存主要分为玉溪一期文化、哨棚嘴文化、老关庙文化。玉溪一期文化遗址石制品出土数万件,器型较大,多为残片,完整器较少。陶器残片1000片,器型简单,器表多饰绳纹,流行花边口沿装饰。哨棚嘴文化遗址出土的美术遗物有石器、陶器、玉器等,打制石器以石片刮削器和砍伐器最有代表,磨制石器以精制的小石和小石凿、石球最具特色。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褐陶次之,有少量褐胎黑皮陶。纹饰以绳纹或绳纹组成的菱格纹为主,也有带纹和水波纹的陶器出土。老关庙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除石器外,陶器有花边陶罐、尖底缸、浅盘豆、斜折壁盆、盘口器等。同时,还出土了彩绘涡旋纹陶纺轮等物品。

  二、三峡地区的史前雕刻的发现

  我国原始雕刻艺术的历史是很悠久而漫长的,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在14万年前奉节兴隆洞的“剑齿象牙刻痕”、石雕“石鸮”。之后在秭归柳林溪遗址出土了一件石雕(东一区T1216⑥)“祈祷人物坐像,”这件代表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雕塑水平的石雕,产生于距今6千年左右,石质呈深黑色,人物蹲坐于圆形底盘之上,双足并拢,双膝自然拱起,双肘放在膝盖之上,双掌残缺,两眼平视,头上有双冠,冠侧有一道刻槽,脑后有多道刻槽,面部膛目张嘴,双手似合掌之势。我们推测此人也许是在作祈祷,以保佑部落集群的平安。石雕“祈祷人物坐像”或与此件石雕人物出土的石器、陶器支座、刻画符号、骨器及少量坠饰、鱼形佩饰艺术品等物品,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具有早期原始人雕刻、描绘世界的特征,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原始艺术品,与当时的原始信仰、巫术崇拜有关。可以肯定此物不是实用器物,而是原始信仰崇拜之物,是目前中国南方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完整的人物雕塑作品。

  另外,在秭归东门头遗址发现了“秭归太阳人”刻石,它是刻在一块长条形褐灰砂岩石上,长10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我初次见到此物,十分惊讶,感觉整个图像古拙质朴,原始气息浓郁,太阳刻画工整、圆润、每一道光芒都刻得遒劲有力,似生命之声,铿锵作响。人物头部略小于太阳,最奇怪是头顶上有一小尖状物,意在何处?是头饰、还是其他什么?不得而解。整个头部形状尖而瘦弱,身躯为一向下的倒三角形,线条松软,下端两线未绘到头,下部一短横线,横线下三角形,且下顶部出头寸许,有专家认为是表示男根,尚存疑惑之处。上肢两臂自然下垂,落笔处微粗,表示手部。下肢短而有力,到底部向外微弯,意在表示足部。下肢与身体结合部左右近旁各有一个圆圈,左低右高,右大左小,稍上部也是左右各一个小圆圈,比其他两个要略小许多。是表示星辰耶?还是其他别的意思。整个石头经过精心打磨,表面平整,长条形四周打制规整匀称,凿刻痕迹与图像古朴怪异,人物面部表情凝重,似祈祷歌颂太阳,造福万众子民。又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遥远过去的故事。这是一件较为重要的太阳崇拜之石,它记录着我们的三峡先民们的确存在着对太阳的崇拜,“秭归太阳人”石刻的制作目的与社会功能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很难推测准确,只能从其他早期原始岩画中大致揣摸其意。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它具有强烈的原始宗教气息。大多数原始艺术品都具有巫术或与宗教意义有关,“秭归太阳人刻石”也不例外,远古的人们囿于自己狭义的世界观,以不同于现代文明人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对于太阳的运动规律和自然现象变化的无知,认为其背后一定有某种特殊的神秘力量在驱使。自从巫术出现以后,与之相关的意念也广泛渗入到人类祭祀活动之中,“秭归太阳人刻石”正是当时具有典型代表的遗作之一。除此,还发现了许多小型的石雕、骨器雕刻装饰品等,它们都反映了三峡地区原始雕刻的最高水平。

  三、三峡地区史前陶器的发现

  陶的出现是人类熟练使用火的结果,三峡地区原始陶片最早出现在8000年前奉节鱼复浦遗址,同时代在清江桅杆坪遗存也发现陶器的残片。城背溪文化陶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小口罐属泥质红褐陶(T4.19),表面颜色不均,肩部刻画有一圈波折纹,颈下两侧各有两个实用的圆形小孔。

  早期的陶器图案较简单,从秭归柳林溪、朝天嘴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中出土彩陶图案的组合来看,主要为直线几何形纹,水波纹、卷云纹、网状纹、曲弧纹等,器形与鄂西城背溪等遗存中出土遗物相似,距今7000年左右。器表多饰绳纹,流行花边口沿装饰,同时,还出土了彩绘涡旋纹陶纺轮、呈边缘薄中间略厚圆饼状的物品。大溪文化是继承了城背溪文化的文化因素发展起来的,其分布地域要比城背溪文化大得多,分为三峡地区的中堡岛类型、关庙山类型和油子岭类型。中堡岛类型的典型遗址有湖北宜昌中堡岛、伍相庙、青水滩、杨家湾,秭归龚家大沟、朝天嘴、重庆巫山大溪、江东嘴、欧家老屋等。陶器呈红褐色,外表为红色,内表为灰黑色。彩陶一般描绘在罐、钵的口部及肩部。描绘线条的边缘不甚整齐,较粗糙。代表器物有直筒彩陶瓶、印纹白陶盘、空心陶球以及杨家湾遗址出土的刻画有许多奇怪符号的陶圈足器。大溪陶饰的图案一是由曲线、弧线、圆点,组成的绞索纹、平行纹中夹鸟形纹或人字形纹等,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二是由直线条带、菱形方格、锯龄形、圆圈及点状线组成的几何形风格。戳印纹是最具有特征的纹饰,波浪纹、菱形纹、圈纹和锯齿纹变化多端,线条流畅优美,其艺术价值很高。从彩陶的造型上看,因为已普遍使用转轮,制出的陶器规整大方。

  中期阶段是彩陶极盛时期,彩陶花纹的图案内容丰富,纹样复杂多样,构图讲究,线条均匀自如,粗细适宜,表现出较强的艺术性。一般在红陶外表先涂红衣,再画黑彩,也有画赭彩的,个别的是白衣黑彩及红彩。同时,也有内彩。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些日用陶器上常可见到刻有各种类型的符号,主要遗址有宜昌清水滩、杨家湾、中堡岛,秭归柳林溪等。从上述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数量来看,以宜昌杨家湾遗址中出土最多,近200片,其次是秭归柳林溪遗址,达60余片。所谓的“刻划符号”,一般多是刻在器物(陶器)即圈足碗、圈足盘的底端外部,这些符号与文字的起源有直接的关系,它早于殷商的甲骨文。

  晚期的彩陶以黑彩为主,极少数为白彩、褐彩。饰有彩绘的陶器主要有罐、碗、圈足器、瓶、钵、盆等,这时的彩陶泥质占绝对优势,灰陶和黑陶剧增,有细颈壶、折敛口圈足碗等。

  岭家屈入进就后之美术遗存,这在三峡的中堡岛、清水湾、杨家湾诸遗址中,都有屈家岭的陶器存在,代表器物有陶胎薄如蛋壳的双腹豆、高圈足杯、米字形陶球、陶纺轮等。新石器时代末期还有石家河文化的美术遗存,它是从秭归庙坪、白庙、下岸、大坪遗址等出土的直口罐、圈足盘等陶器。此时期的遗存在荆州博物馆收藏的有陶塑、玉虎、玉龙、玉人等。

  四、三峡地区史前岩画的发现

  岩画在中国的发现是近几十年的事,是彩绘或刻画在石壁、岩洞上的图画。三峡地区发现较少,主要有湖北省巴东县天子岩画和重庆的部分岩画,如云阳县岩画、江津头道河灰千岩岩画、巴县一品七田村岩画、綦江“灵应岩”岩画,等等。

  在湖北巴东官渡口小溪河村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名叫“天子岩”的山峰有一条长200多米的岩壁上有数千个红手掌印组成的图形,离地1.5米到2米,手掌大小不一,掌印呈赭红色,上下左右规则排列,间有手指摸擦的弯曲平行线条,色泽与岩石融透,看似年代久远。其遗迹在三峡区域内是十分罕见的,为一祭祀的场地,是研究本区域岩画的重要资料之一。

  在重庆的云阳县张飞庙新址附近,发现一幅栩栩如生的三峡渔猎图,该图位于云阳张飞庙新址不远的乱石滩头上。壁画全系凿刻而成,线条最深的约两厘米,整个壁画呈青黑色,同岩体本色融为一体,除了从一块约两平方米左右的清晰部分可辨认出一条巨大的龙舟和几处古代小屋外,大多数图案已模糊不清。据推测这幅巨型古壁画的时间应在春秋战国左右。江津发现头道河灰千岩岩画,其分布在50余米长、高8米的范围内以啄点连成10余个动物图形,有牛、熊、鱼、羊等。其下有后人题记多条,最早者为明崇祯十一年。岩画风格古拙,时代当在汉以前。在巴县一品七田村也发现了一处石刻岩画,全为成对的图形,似庙中之旗杆状,分布范围长250米,上下约40米,其下限当在清代。在綦江中峰乡清溪河边之“灵应岩”岩画其分布范围300余米,内容为古代男性生殖崇拜等,其下限当在清代。

  小结

  三峡地区史前美术研究主要是从原始的石器、骨器、陶器、岩画等物品之中,发现和揭示了三峡地区原始美术的轨迹。在所发现的原始艺术品中,最著名的是215万年前“建始人”和204万年前的“巫山人”的石制品及骨制品,之后,在建始、长阳等地也相继发现30万年至20万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等。三峡地区石器时代的美术遗迹不胜枚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奉节兴隆洞遗址出土的艺术品——石哨、石鸮与剑齿象牙刻痕。剑齿象牙刻痕将人类的刻画痕迹的历史向前推进了6万年。据此证明了三峡地区是中国南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随着大三峡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足迹分布更广泛,创造的艺术也更丰富了。从桅杆坪遗存、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到石家河文化遗迹中,充分证明它的历史悠久、品类齐全、艺术价值高。从而开创了中国早期史前美术的新篇章。在考察三峡地区史前美术的遗迹、作品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三峡地区远古曾经有丰富而辉煌的艺术时代。无论是最原始的木器、石器、骨器与雕刻等艺术品,还是最神奇、最富特色的彩陶刻画符号以及精美的玉器工艺品中,都充分反映三峡地区史前美术的巨大成就。三峡地区史前美术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是多方面的,是我们研究文化、艺术、历史的基础,同时,它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初期精神与文化风貌。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