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二十九、峡江古镇特色及其价值初探

  李禹阶罗玲

  重庆直辖以后,城市建设迅猛发展,林立的高楼、繁华的街区,日新月异,无不透出现代化气息,新的建筑材料给建筑师不可抗拒的诱惑,玻璃墙、大理石柱把我们的城市装扮得亮丽无比。我们知道,今天的城市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我们重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四筑渝城,抗“三建国都,六次移民”巴渝文化、战文化、红岩文化、三峡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重庆历史文化内涵,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统的古镇。这些古镇所涵盖的文化是重庆文明的标志,背负着值得骄傲的历史,我们城市在历史中获得生命,那么古镇老街的价值定位、意义何在、如何保护成了我们的新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重庆地区沿江著名历史古镇共性分析,力图为峡江古镇做一个准确的价值定位,进而探求其保护与发展对策。

  一、古镇的特色

  古历史。1

  峡江古镇都具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多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远近闻明的“川东盐都”——云安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座落在云阳城旁的一条支流汤溪边,据史记载: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朐忍县(今云阳县人)在云安开掘了第一口盐井,名为白兔井,后又陆续在其附近挖掘了8口井,云安由此凭盐而兴。今天的云安镇尚还可以看到狭窄的小街两旁古朴的民居,人们还沿袭着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自在地生活着。临江而建的一排商业用房还保留着20世纪30年代盐业兴盛之时的余风。

  大宁河边的大昌古镇,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历代郡县治地亦有1300多年。《巫山县志》载:(山)地,“为秦汉巫晋太康元年(280年)置泰昌县,属建平郡。北周文帝改泰昌为‘大昌’。”天康元年(566年)废北井县(今宁河)并入大昌。宋端拱元年并入大宁监。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移治水口监。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大宁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置水口监。永乐元年(1403年)又复置大昌县,改属夔州府。清康熙九年(1670年)废大昌并入巫山县至今。现存的县城是明代城池,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大昌有“袖珍古城”当地有顺口溜:四门能通话,堂之称,“一灯照全城,上打板子,户户听得见。”龚滩镇,古涪陵郡汉复县。《寰宇记》:属巴郡,“涪陵汉复县,蜀立郡于此。”“汉复县,属涪陵郡,治所《华阳国志校注》:三国蜀汉置,在今酉阳县龚滩镇。”由此推论知,建镇已有1700多年。唐时的龚滩成为“龚湍”,因其居民多龚姓,而以龚名,那时已是有名的险滩。据《酉阳州志》载:(1573年)山洪爆发。

  明万历元年,垮岩塞江,两巨石横卧江心阻流成滩,“船过龚因此得名。古人云:滩,十过九翻。”清末、抗战时期以盐务繁重之势而盛极一时,从而促进了市面的繁荣,形成“百日场”。

  2.选址奇

  沿江古镇一般来说都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靠山临水,位于交通要塞之处,更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址的风水理念。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城西14公里,沙坪坝西北3公里的嘉陵江西衅,背靠雄伟的歌乐山。千里嘉陵江流入重庆水域在磁器口码头形成深水的回水沱。这里江面开阔,水势平稳,枯水期水深也在3米左右,极便船只的停靠,成为嘉陵江下游的一个天然良港——磁器口水运码头。码头面积上至铧头嘴,下至九石岗碛坝的中段,长500多米,江边泊位连同码头货场面积计0.6平方公里。

  西沱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长江南岸,与忠县石宝寨隔江相望,因临长江南岸回水沱而得名。长江曲曲绕绕,自西向东,到忠县石宝寨倏地往南一折,形成一个回水沱,岸坡平缓,西沱得以设镇,又因这里地处忠县、石柱、万州交界,俗称“西界沱”,古为“巴州之西界”。西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此为长江上游深水良港之一,上溯279公里达重庆,下可行到万县(今万州)、宜昌、武汉、南京、上海,处于长江三峡腹心地带,陆路可经涪陵、丰都、忠县、彭水、酉阳、秀山、黔江,达鄂西地区以及贵州、湖南等地。西沱江面为凹字形优良静态深水港湾,由重庆、涪陵下万县,或由下游上行,此处泊船抛锚、住宿吃饭都是十分方便的。整个场镇从江边垂直向上5里,直到较平坦的地势,而且场镇就坐落在如鱼脊背上的斜缓巨石上。

  龚滩坐落在重庆东南部的渝、黔、湘、鄂四省交界处,属酉阳土家族自治县。深藏于乌江峡谷中的龚滩,处于阿逢江与乌江的交汇处,扼乌江之咽喉,是一处三面环水,一面着陆的天堑。古龚滩有水陆边塞的优势,西隔乌江,与贵州沿河县新井乡相望,汉族、土家族、苗族杂居,有“黔属要津”之称,是四川经乌江到贵州、湖北的一个重要口岸。

  3.因商而兴

  峡江古镇的兴起都有其具体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独特的军事位置,有的是因为附近的某一丰富资源而带来的商业兴盛,但更多的是由于其地理区位优势,通过转口贸易而成为商品的集散地而逐渐兴旺发达。三峡地区川江及其支流,清以来人口激增,河谷与山区垦殖发展迅速,又为全川农副产品出川的咽喉之部,长江干流及其支流城镇发展势在必然。沿江城镇则以水陆交通之便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转口贸易中心,故逐渐在清中叶趋于兴盛。

  磁器口是水陆交通要塞,上成都下重庆的通邑要埠,也是川北涪江、嘉陵江、渠江流域大小船支停泊的商业码头。磁器口镇水运码头在清乾隆年间已较有规模,川北的各州县和陆路巴县、璧山、大足等物资均在此处集散。码头从早到晚,水陆两路商旅川流不息,装卸搬运,络绎不绝。行商坐贾,批零趸购,货畅其流。当时流传有这样一首民谣:白日千人拱手入夜万盏明灯。“千人拱手”形容每天都有上千只船以上的舵公和船夫划着船向码头停靠;“万盏明灯”是形容码头河街上商贾云集,入夜以后各种亮油壶如星闪烁。由于其繁盛景观,故又有“小重庆”之称,其显著标志已闻名川东各县。

  重庆开埠以后,磁器口镇以其邻近重庆工商重镇,成为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的主要市场。重庆城的一些大商号在码头上设庄经营,反映在商业上和饮食服务业上就是金蓉正街成为商业街,聚森茂酱油、椒盐花生、毛血旺等小吃、特产均于这一时期为人所知,这一时期磁器口更迅速地向地区市场发展了。

  西沱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水路”的边缘前端,成为长江支流龙水河上游庞大山区出产之山货的集散地。从西汉凿盐伊始,川盐销楚,西沱成为连接川鄂盐道之咽喉。西沱作为峡江水路繁华之小镇,向来商贾云集,过客接踵,大大小小的盐贩和私船、官船,自自贡而下,浩浩荡荡,楫桨塞江,不仅长江上下游的货船要在此停靠,且附近乡镇的货物也要在此集散。唐宋时期这里是川东、鄂西边界的重要商贸城镇。而明清之际出现了“川盐销楚,商业发达,客栈遍布,店铺林立”的盛况。湖北客商来到西沱,转口川盐、布匹、土布,并带来桐油、山货(贝子、黄莲)等。一时众多山道由西沱辐射乡间,其后数十里的方斗山上客栈如游,至夜仍有灯笼火把于山道闪烁。随着西沱商贸发达,栈房、馆驿不断修筑,规模随之扩大,出现沿街店铺林立而热闹非凡的局面。

  龚滩与其说其是商埠不如说其是转口码头,从长江进来的盐巴、布匹及其他货物,从武陵山区出去的桐油、生漆、药材等产品,都只能在这里卸船起岸越过险滩,再分别装船起航。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龚滩的商贾市场逐渐完善,重庆、涪陵、自贡等地商人纷纷云集于此,数百吨桐油、木油、生漆、五倍子、向日葵、猪鬃、牛羊皮、粮食汇三省边境之巨,由此转下涪陵、重庆、汉口;然后又以数百吨的川盐、红糖、白糖、烟酒、百货由此再转而运销三省边区。这里汇聚了很多船帮和搬运工人,来自大河上下、武陵山区的各族搬运工在龚滩后山上砍伐树木,在近江100米的陡坡上依山傍水建起了全木结构穿斗民居和各式各样的吊脚楼,并由南向北建起一条长2公里、宽2米的青石板街。

  抗日战争时期,国土沦陷,交通中断,海盐难于进入内地。然而走龚滩、出龙潭、下洞庭,川盐靠这条运输线却源源不断地进入前线,进入华中地区,龚滩盛极一时,集中了十余家大盐号和百余家商号,商贾、力夫、纤夫来往于此,热闹非凡。

  二、价值定位

  重庆具有古老悠久的历史,古镇老街是城市的记忆,是巴渝文化代表作之一,是都市文脉持续的标志。它们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文物价值、人文价值、建筑美学价值。

  1.历史文物价值

  三峡古镇由于具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镇内的一草一木、一房一室都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磁器口镇一带文物甚多,磁器口镇千米石板路两边的明清时期、抗战时期的民居、四合院自不用说。当然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宝轮寺和文昌宫。宝轮寺原名白岩寺,建于宋朝,而今仅大雄宝殿为明代所筑,其次药师殿建于清代,均具有很高文物价值,而又因明代建文帝流落于此,而又称为“龙隐寺”,至今该寺香火不熄。文昌宫是古镇的又一大历史文物,系古道教宫观,位于金碧山东麓靠江一隅,面向嘉陵江,三进殿宇。今宫殿全毁,仅存南翼塞门和寨墙。文昌宫据清乾隆《巴县志》记载为明宪宗成化年间重建,始建年代不可考。此外,重庆是抗战时的陪都,留下了许多抗战遗址,沙磁区就是重庆抗战文化集中地,自然留下了很多抗战遗址。

  西沱古镇同样有很多让人寄托思古情怀的东西,至今保存完好的汉砖和罕见的巨大古树化石就在该镇中。触摸这些花纹简洁朴素的汉砖,当年群雄纷争的激烈场面仿佛就在眼前,那几组举世少见的巨大古树化石群,让人领略到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西沱古镇文物繁多,市县级文物单位有:下盐店、二圣宫、崔绍和民居、禹王宫、永城商号、古衙署、南龙眼桥、北龙眼桥、民亭、万天宫、紫云宫、南城寺、关庙、福尔摩岩造像……。

  龚滩古镇古迹更为一绝,龚滩吊脚楼多建于东岸,百年老屋比比皆是。其长约3公里的石板街更为古朴,在青石板中可清晰地看到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千百年来,亿万双脚板早已将青石板磨蹭得油光可鉴。龚滩过去有祠堂、宙宇、会馆二十几座,至今保存完好的仍有武庙、川主庙、童家祠堂、西秦会馆等处。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西秦会馆,为四合高墙大院,外壁朱红粉饰,内设正殿、偏殿、耳房、戏楼,雕楼画栋,至今保存完好,旧时的繁盛可见一斑。

  2.人文价值

  古镇由于其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从而也就具有不可低估的人文价值。

  每个古镇至今都留传着有关自己的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还有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

  磁器口镇最具神秘色彩的要算明代建文帝的故事,相传建文帝因叔父燕王朱棣夺位,而“易发为僧,逃离京城”,流落到重庆,居于白岩上宝轮寺“隐修”“龙隐镇”“龙隐寺”由此而得名。抗战时期……沙磁区是陪都重庆抗战文化的集中地,而磁器口镇当时是沙磁区的文化中心,这里名人荟萃,学校林立,商贾云集,迁到沙磁区的高校有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四川省教育学院,周恩来、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张治中、郭沫若、马寅初、黄炎培、邹韬奋、老舍多到沙磁区来演讲。同时徐悲鸿、傅抱石、王临乙、丰子恺、宗白华等众多全国知名的美术家及美学家长期居住于此,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当年曾就读于磁器口嘉陵小学。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小说《红岩》中华子良从磁器口脱险的故事,磁器口镇现仍保留有华子良脱险处的遗址,故磁器口镇也是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龚滩也有许多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以及有名的历史典故。龚滩上历史遗址很多,而每一个遗址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如坡顶上铁围城是金头和尚为抗宋起义而筑;蛮王庙是土家人为纪念巴国首领巴子猷建立的“蛮王庙”;四方井传说是当年太平天国军队为当地孤寡老人背水送水之处。

  另外,由于古镇扼乌江之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留下了许多军事故事,也使古镇富于革命传统。传说早在三国时期,蜀汉为防御东吴西进,专派庞宏镇守龚滩要塞;1646年李自成余部李来亨率众占领龚滩与清兵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1934年贺龙率领红三军强渡乌江,在龚滩击败川军魏楷部,接着挥师东进,在酉阳境内南腰界创立了革命根据地;1949年9月,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二野大军解放大西南,国民党宋希廉部妄图凭借龚滩天险负隅顽抗,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一触即溃,经营半年之久的所谓固若金汤的乌江防线土崩瓦解。

  3.建筑美学价值

  峡江古镇由于其特殊的山水环境,具有典型的“山城”、“江城”特色,街区以自然山水为环境,街道与建筑依山就势,尺度亲切宜人。街道与巷道平行或垂直,形成网状格局。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居沿街顺应地形自由排列,形成层层叠叠、丰富多变、古朴典雅的整体风貌,与山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山、水、城交相辉映,相生相息,具有典型的山地传统街区风貌,其建筑也有鲜明的个性。

  磁器口镇街区在空间形象、建筑特色及传统文化形态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个性,其宜人的空间环境,有机结合地形的手法,多维的空间形式,构成其街巷空间独有的特色。磁器口镇街区现存建筑具有典型的巴渝山地建筑特征:小天井、小进深、小面宽、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夹壁墙吊脚楼,大挑檐。建筑立面丰富,门、窗、檐、柱等形式多样,具有典雅古朴、集中紧凑、灵活多变、顺应地形的鲜明特色。磁器口的建筑被誉为川东民居的天然博物馆。当你漫步千米石板街上,两边明清和抗战时期的老式建筑,宜人的建筑尺度空间,远离大都市喧嚣的狭窄的街巷让你感到十分惬意。磁器口镇的清代民居很多,诸如:钟家院、翰林府第旧居、童家院子、宝善宫等。世界十大建筑师之一的亚瑟·埃里克森对磁器口镇的评价为:

  “磁器口的东西是自然而来的,不是设计师所为,但从设计者的眼光来看,每件都做得很好,很实在,自然是最美的。”

  西沱由于其整个场镇坐落在如鱼脊背上的斜缓巨石上,从江面乘船而过,看到的是层层上叠、鳞次栉比的人字山花墙面,墙面竹编夹泥,墙体又被柱枋巧妙地割划成若干小方格,其色或白或黄。沿江岸石阶拾级而上,只见两旁分布独具特色的土家族吊脚楼与古色古香的汉族民居,形成一条古朴、厚重的石梯街道,沿山脊蜿蜒直达山顶,这便是西沱主要的建筑群——云梯街。从江边往上望,云梯街似一挂云梯直接苍天;从街顶端往下俯瞰,特别是有雾的时辰,则犹如置身云端间,云梯阶由此而得名。云梯街长约2.5公里,有113个石阶台面。1124个台阶,街道沿石阶两旁由江边向山顶发展。由于场镇基础变化,整个场镇高低错落。地面不仅有石梯平台,还有堡坎、石栏、涵洞、天然石路面、转折的岩墙、石登、街沿、小桥。其民居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是独具巴蜀区域色彩的建筑文化。

  龚滩古镇建立于乌江东岸凤凰山山麓陡壁上,长达2公里的木质结构民居、依山傍水的吊脚楼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长龙,横卧江边,蔚为壮观。其地势之险峻,规模之雄伟,工程之艰辛,形状之奇特,可称得上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龚滩的古街以吊脚楼为特色,吊脚楼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由于贴着凤凰山麓而建,临江一面,大都是凿岩为基础的吊脚楼。龚滩吊脚楼分半吊型和全吊型,全吊型为全部虚悬,半吊型为部分虚悬。全系木料支撑、穿斗而成的梁架结构,屋高三五丈许,二至三层,木楼梯上下。楼下堆货,楼上住人,四周铺设走廊,是典型的土家族建筑。万字格门窗,步步高楼,临街两旁的柜台,望江楼上的卧室、茶楼,飞檐走壁,庭台翘角式的绣花楼、揽月楼、望郎楼、逍遥楼、织女楼等,真是工艺精湛,别具一格,成了民族民间工艺中的瑰宝。吴冠中大师的《老街》就是在龚滩画成的,《渔家姑娘》、《远山峡谷》、《红杜鹃·白杜鹃》等电视剧均以此为外景。目前龚滩渐渐为人们所知,大量旅客走进了这个神秘的峡谷小镇。

  三、古镇的保护及开发对策

  正是由于古镇具有历史文物价值、人文价值、美学艺术价值,那么我们更应该发掘其另一个价值——旅游价值。如何在迅猛的不可阻挡的城市发展的步伐中保留为我们祖先遮风挡雨的遗存,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的城市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保留古镇老街的真实面貌,便是保留了城市文化的标本,便是保留了城市建筑的血脉。研究保护这些古镇可以正史、补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古镇的重要意义,古镇的开发也如火如荼。那么如何合理地保护开发古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首先要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应该确立并公布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古镇和街区、景点,使人们认识这些古镇和街区。如有些古镇外貌传统、内部现代,既具保护价值,又具实用价值,这种方式是成功的。

  2.加强保护和修缮古镇特色建筑

  由于年久失修,古镇上的部分建筑略显破旧,因此,要大面积维修。目前,这些古镇也在大力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如磁器口古镇不仅修缮了大量的危房,而且还修建了不少仿古建筑;西沱古镇也从江边修筑了一条新的云梯街。

  3.恢复、加强古镇码头为旅游性码头

  由于三峡工程的修建,长江三峡及其支流水位会逐渐提升,江面变开阔,峡江古镇码头功能增强,为古镇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与契机。因此要改善交通条件,发展水上观赏山城景色的旅游项目,并将水上旅游与古镇传统街区结合起来。同时提供多种住宅,营造优良居住环境,吸引更多的人口来古镇定居,建立安全、方便、和睦的社区结构,提高街区的社会活力。

  4.注重整体风貌的保护

  古镇的山水环境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依托,山环水抱,山——水——城相生相息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小镇的外在气质。故要保护好古镇的山体环境和水体环境,加强植被绿化,防止水土流失,严格限制污水排放,建立沿河、沿江绿化带。另外,应从整体上保护街区的空间格局、古朴典雅的街区形象及与地形有机结合的特征,以维系山地传统街区整体风貌。

  5.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是古镇的一大活力,故应恢复和发展传统文化形态。古镇各有其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如码头文化、茶馆文化,故在新的规划中应保留其有特色的茶馆,并开辟新的茶馆,川剧清唱也应发扬,使民间文化的内涵外延也都保留下来。另外,结合旅游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恢复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如磁器口的三绝:毛血旺、千张、豆瓣鱼,另外其椒盐花生、叫花鸡也远近闻名,这些均应得到保护。同时还应保护传统手工坊,如酿造厂、竹器社等传统作坊应维持其原貌,并加以修缮。

  6.应借鉴其他小镇经验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应吸取全国各地的经验,如吴县的同里镇,国家为保护该古镇风貌规定镇内不准停车,不准拆桥,不准造两层楼以上的楼房,并对古镇的建筑及河道加以修缮以永保古镇风貌。这些较好的经验我们都应吸取。

  参考文献:

  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西南交大出版社,2000年。季富政:《四川小镇民居选》,西南交大出版社,1998年。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古镇磁器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重庆沙磁文区创建史》。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