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八、中国三峡库区重庆、开县出土宋元青白瓷

  陈丽琼

  中国三峡库区范围包括湖北的巴东、秭归、宜昌和重庆长江沿岸河段。重庆河段由下而上,有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忠县、丰都、涪陵、长寿、重庆、江津12个县市。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文物工作者为抢救保护库区地下地上文物,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古调查与田野考古发掘,地下出土不少珍贵历史文物,深为世人瞩目。就以瓷器而言,从沿江各县宋元遗址中出土的瓷片比例看,宋元青白瓷是其大宗,约占总瓷量的70%以上。现仅以开县、重庆市区之窖藏、墓葬出土的宋元青白瓷择其典型简要讨论如下:

  一、开县窖藏宋代青白瓷

  1997年重庆开县温泉乡出土窖藏文物24件、铜器10件、瓷器14件,其中龙泉窑青瓷7件(碗、盘6件、凤耳瓶1件)、铜瓶10件、青白瓷斗笠碗3件、南宋青白釉斗笠碗及其底部花瓣纹碟2件、婴戏牡丹纹瓶2件。这些瓷器,无论是龙泉窑青瓷,或景德镇青白瓷皆造型端庄、釉色晶莹润泽。尤以婴戏纹瓶纹饰独特、制作精美。兹仅将青白瓷介绍如下:

  (1)青白釉斗笠碗3件,高5.3、口径13.7、足径2.8厘米。敞口、斜直壁、实心足、胎体薄而透,釉面少数有细小的冰裂纹,底露胎呈火石红。这种造型的实心足斗笠碗,据刘新园先生研究,认为是南宋晚期之作。

  (2)青白釉菊瓣纹碟2件,高2.5、口径11、底径3.2厘米。敞口,口沿与腹壁作24瓣花口,内底无纹。内满釉,外下足底无釉、呈火石红,釉色莹润,胎薄略透,内壁有细小的冰裂纹。此碟的大小、造型与纹饰,皆与1991年四川遂宁市金鱼村窖藏景德镇南宋青白瓷盘相同。

  (3)青白釉婴戏纹瓶2件,高29.4、口径4、足径9.8厘米。敞口、长颈、深圆鼓腹、喇叭形矮圈足。外口沿作宽凸弦纹,颈上印饰四瓣蕉叶纹及二凹弦纹,下腹足以二凹弦纹作边栏,腹上印饰二童子,童子各双手持盛开与半开的折枝牡丹枝条,相互追逐嬉戏。花枝空白处,填充鱼鳞形的梳篦纹。全图饱满生动,纹样刻印清晰,积釉处呈湖绿色,釉面光洁莹润如玉,但有明显的冰裂纹。下足底无釉,呈火石红。圈足内壁溅有三小滴青白釉。关于器足或底部溅有点滴釉滴的特点,据孙瀛州先生言是景德镇元代青白瓷的特征。但元代的青白瓷溅点滴釉,主要是用在二元配方的乳浊釉器上,而此釉是“光致茂美”透光极强的重石灰釉。同时它出土时,是与南宋时期的实心足斗笠碗,和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莲瓣纹碗、盘共存。因此,这婴戏纹瓶,它应是南宋时期之作。这种类似的婴戏纹装饰,在宋元青白瓷的碗、盘上虽有,但亦属不多见而珍贵,而在瓶上作主题纹饰则更是难觅,尤以那莹洁似玉、“光致茂美”的釉面,与刀法犀利娴熟的婴戏牡丹纹交相辉映,更显得耀眼夺目、丽质非凡,实为精心巧制的科学与艺术综合的高端产品。

  二、重庆市墓葬中出土元代青白瓷

  (一)2003年2月重庆市区两路口元墓出土的青白瓷,共计10件,其中有碗、炉、瓶等(1)青白釉点褐彩连座瓶2件,高13.8、口径2、足径5厘米。直口、圆唇、长颈、斜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喇叭圈足与四面镂空座连成一体。通身乳浊青白釉不及足底,内壁局部有釉,露胎处呈火石红。瓶身点饰不规则的釉下彩黑褐斑铁锈花。颈上作凸轮箍,肩、足各作一凸弦纹。座上以一至二凸弦纹作边框,四面作上圆中束下平直的镂空开窗,这样的造型与装饰的小瓶,与江西出土的元青白瓷点彩连座瓶完全相同,因此,应属景德镇元代青白瓷。

  (2)青白釉点褐彩连座香炉2件,高9.8、口径4.4、足径5.2厘米。敞口、束颈、颈上作扁泥条耳高出口沿,圆鼓腹,平底,下腹作对称三圆柱形足,足与镂空座连体。其镂空形式亦为四面作上圆中束下平直的镂空开窗。炉身点饰不规则的釉下黑褐彩铁锈花,座无点彩,通身青南宋青白釉婴戏瓶、图案及底部元青白釉点褐彩连镂空座瓶及剖面图元青白釉点褐彩连镂空座香炉剖面图白乳浊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下足有一窑裂。

  (3)青白釉印花纹小盏6件,高6、口径13.4、底径8.8厘米。口微侈、圆弧壁、平底、外底向上凸,内外施乳浊状青白釉,底无釉,胎壁较厚,露胎处呈火石红色。有四件外壁印环绕的三枝灵芝,其中一件有一铁锈斑彩,余二件,一件灵芝卷草环绕,一作两枝梅花,配以一轮上弦月,月下伴祥云。纹饰独特,意境深邃。

  这10件元墓出土的青白瓷,均具有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点。如釉下点黑褐彩斑带座器,即是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典型装饰,仅元代特为盛行。据冯先铭先生说:“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在装饰上出现了新风格,在青白瓷小件,饰以褐色斑点……是元代青白瓷的特殊装饰。”关于这类点褐彩斑点纹饰小件,在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打捞的一艘我国元代的沉船中,有青白瓷3466件,其中即有点褐彩斑装饰的元代葫芦形执壶、童子骑牛砚滴。再从瓶、炉带座的特点看,据刘良佑先生在元景德镇窑青白瓷之鉴定会上说:“景德镇窑中有几种造形,是元代才有的。第一是小口方形扁壶。第二是一侧流的洗,一般称为‘匜’。第三是瓷制器座,有时瓷座和一些炉、瓶连烧一起。”这四件带座的炉、瓶,正是如此。关于六件印元青白釉印花小碗图案元青白釉印花小碗(梅月纹)图案花纹碗,其胎体较厚,釉成乳浊状。据记载:早中期仍烧青白“元代景德镇窑,瓷,器胎不如宋代洁白,透光度也较差,花纹比宋代简练些,以折枝花为多,构图疏朗简朴,器壁比宋变厚,形状由轻满饱重厚得变拔挺巧……结合这六件元青白釉印花小碗”。

  青白瓷乳浊釉碗的纹饰及构图和胎釉情况看,皆具有较多的相似特征,因此,可认为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

  (二)重庆市区在20世纪50年代基本建设中出土了元代青白瓷,现选其要者介绍如下:

  (1)青白釉塑蟠龙纹壶,高12厘米,敛口、丰肩,八瓣瓜棱圆鼓深腹、平底。釉色青白乳浊,腹上点饰一褐彩,腹有接痕,下足有漏釉,底无釉呈火石红色。壶上塑半圆雕与圆雕结合的张口弓背拖尾龙贴于壶身,流为圆雕张口翘角,龙首鼓眼上扬,龙颈紧贴肩上,龙背高曲为提梁,四肢蹲爬于肩上,其尾卷曲鼓凸分叉摇摆于腹身上段。整个龙体筋骨婷匀,矫健丰美,是元代青白瓷造型艺术与实用价值统一的典范。从此壶之釉色与装饰、施釉中下足漏釉和接痕等特点看,均是元代景德镇窑的特点,1954年在重庆市区小龙坎出土。

  (2)青白釉刻花双凤炉,高7.7厘米。敛口、宽折沿、直腹、浅圈足,腹部满刻展翅飞舞的双凤,釉色青白,胎厚重,下足有漏釉,底无釉呈火石红色。此炉的造型和江西出土的延祐六年(1319年)的浅圈足筒形炉极似。此炉于1954年在重庆市区小龙坎出土。

  (3)青白釉长方耳梅纹瓶,高14.9厘米,敞口,长颈,深鼓腹,圈足。外口沿作凸弦纹边,颈上作扁长方形双耳,腹上贴饰折枝梅干,主干环布于腹上,正中一梅先开,花元青白釉刻花双凤炉花纹上分三枝结蕾至伸颈上。构图疏朗简洁。釉色青白,时有小的缩釉,足有漏釉,底无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这种釉色与双耳瓶,同上海任氏墓中青白瓷瓶相似。同时,从釉色及贴饰干枝梅的布局与全器形态看,则更与新安沉船中打捞出的影青双耳瓶相同,好似出于一人之手。此瓶1955年在重庆南岸玄坛庙出土。

  (4)青白釉灵芝衔环扁方瓶,高20厘米,扁方形,在口、唇沿下有一凹弦纹,长颈,椭圆四方腹,下足束收,足沿外撇,外底呈长方形,底内椭圆臼形,造型端稳别致,是史无前例的创新杰作。釉色青白有光感,足上有冰裂纹,底无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底溅散有小釉滴。通身饰印花纹。颈上纹饰,以三宽带纹分两区作边栏,上区印两片灵芝叶,下区为一盛开绽放的莲花,双耳衔环,颈上附印如意灵芝纹,腹饰如意灵芝纹锦底,串珠纹与宽线纹连缀成菱花形并有开光,光内一扬首、睁眼、竖耳、翘角、鬃发飘扬、曲颈展翅的无足动物,腹下以卷草纹填空,整个画面紧凑,繁缛饱满,疏密有致,静中有动,神意皆具,清晰雅丽,好似一幅精致动人的织锦图。正如孙瀛州先生所说,元代瓷器“粗者甚粗,精者颇精”。此瓶为元代什么时候的呢?根据与此瓶同时出土的S形耳贴干枝梅纹瓶看,它与重庆北碚出土的元贞三年(1297年)青白瓷贴梅纹瓶,除大小有别外,造型釉色纹饰皆极似,因此当属元贞三年前后不远之作。如果将元代分前后两期,至迟也当属前期之作。此瓶于1955年重庆市区大坪出土。

  (5)米黄釉S形双耳瓶,高14厘米。敞口、长颈、颈上作对称S形双耳,斜肩,圆鼓腹,圈足,底足微外撇,通身施米黄釉,全身满布细小的冰裂纹,下足漏釉呈土褐色,底无釉。从其S形耳看,是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特有的附饰。同时在江西波阳出土的元代青白瓷也有相似的S形耳。但此为米黄色作何解释?笔者认为并非着意施米黄釉,而是烧青白釉瓷中,因火烟不良而造成的次品。据南宋蒋祈《陶记》说:“出于湖田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之于镇之者也……土人货之者,谓之‘黄掉’,黄掉云者,以色泽不美而在可弃之域也。所谓器之品数,大略有如此者。”这说明景德镇既出大量的青白瓷供应广阔的市场,也有不美的“黄掉”可弃之器,并为当地人所用。此S形耳瓶当属“黄掉”之类,可见四川虽尚青白,亦还有用“黄掉”之器。此瓶于1954年在重庆市区大田湾出土。

  (三)重庆市北碚元贞三年墓出土青白瓷

  1954年原西南博物院沈仲常、石光明两先生在北碚清理墓葬时,发现有一砖室墓,墓中有元贞三年(1297年)买地卷及青白瓷16件,现仅择要介绍于下:

  (1)青白釉折沿盏,高4.5厘米,敞口,折沿方唇,斜弧壁,实心足,器壁厚重,比南宋斗笠碗厚一倍以上。盏内外施青白乳浊釉,釉面有缩釉和小黑点,外口沿一积釉,碧绿似玉,下足有漏釉,底无釉呈火石红色,外壁有明显的轮旋纹。

  元青白釉折沿盏及底元贞三年墓(1297年)出土元青白釉芒口碗及底元贞三年墓(1297年)出土元青白釉芒口盘元贞三年墓(1297年)出土(2)青白釉芒口碗,高5.9厘米。敞口,斜孤壁,浅圈足,内外施青白釉,釉面有细碎的冰裂纹,外壁有明显的轮旋纹,胎体较厚重,露胎处呈火石红色。

  (3)青白釉芒口盘,高2.9

  厘米,敞口,斜弧壁,坦底,浅圈足,内外施青白釉,外壁有条方厚釉,呈青灰色,底缩釉明显,胎体厚重,露胎处呈火石红色。

  (4)青白釉S

  形耳贴梅纹瓶,高18.5厘米。敞口,厚圆唇,长颈,斜肩,深圆鼓腹,圈足,足壁微外撇。外口沿作宽弦纹,颈部饰对称“S”形双耳,腹上两面贴折枝梅,枝梢向下,一梅先开,花蕾点缀其间,枝条鼓凸,花瓣清晰,构图简洁挺拔,具有铁骨铮铮、凌寒不畏、独步早春之气势。釉色青白乳浊,下足有漏釉,腹上有接痕,露胎处呈火石红色。与这种釉色与造型纹饰相同的,在元大都有出土。关于颈部饰“S”形耳,是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殊装饰,故此器当为景德镇元代青白瓷。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贴梅纹之S形耳的元代青白瓷,有具体纪年墓出土之器,在目前已公布的材料中仅此一例。它为元大都与新安沉船的瓷器之年代的上下限,提供了可靠的参证数据。

  (5)青白釉长颈瓶,高14厘米,口微敞,厚圆唇,长颈,斜肩,圆鼓腹,实心足,施青白乳浊釉,积釉处呈湖绿色,下腹足有缩釉漏釉,底无釉,但有散溅的小釉块,露胎处呈火石红色。

  (6)青白釉刻花直腹炉,高8.2厘米。敛口,宽折沿,直腹,下腹折收,圈足,内墙外撇,底有一平凸乳钉状,腹上二弦纹下腹一弦纹作边栏,中刻二方连续四瓣花,用刀深陷流畅,具有南宋半刀泥的遗风。釉色青白晶莹,有细长的冰裂纹,积釉处呈翠绿色,颇有“光致茂美”的特点。内满釉,口沿有缩釉,外下腹与底无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此炉除纹饰外,从造型与釉色及制作工艺中的圈足修整的刀痕看,均极似江西樟树至元二年(1284年)墓出土的青白瓷莲纹炉,这当是一种承传关系。

  (7)青白釉瓜棱壶,高10

  厘米,敛口,短颈丰肩,八瓣瓜棱圆鼓腹,实心足。肩设复式曲柄把手,高出口沿,肩下作管状短流上翘,造型简洁实用,釉色青白乳浊,下足有漏釉,底无釉,腹上微见接痕。露胎处呈火石红色。

  (8)青白釉双凤带盖壶,高9.3

  厘米,盖为八面体紧扣壶上,面印二凸弦纹,正中为小圆平纽。盖壁与壶口沿下各有一圆穿系,腹上设管状曲流,腹肩之间设曲柄,壶身上小下大似梨形,实心足。上腹至肩部,两面印饰一羽毛清晰、扬首展翅、卷尾飞舞的凤鸟,下腹足印六瓣仰莲纹,莲瓣中填如意云纹。釉色青白乳浊,下足有漏釉,底无釉,但有少许溅散的釉滴,露胎处呈火石红色。

  三、几点管见

  第一,通过前面介绍开县窖藏宋代青白瓷及检阅有关宋代青白瓷,南宋景德镇青白瓷胎体较轻薄,特别是碗、盘多透光。其釉色精者,釉面明澈翠丽,莹润如玉。粗者仅釉色偏黄。最明显的特点是其釉“光致茂美”或釉色偏黄的,皆多有长短不同的冰裂纹。

  第二,根据重庆墓葬中出土的元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其他地方出土的景德镇元代青白瓷对比观察,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其胎多粗厚,细白胎有透光者极少,其釉“光致茂美”,玻璃质感强的青白釉虽有,但为数不多。主要是乳浊釉。其上釉方法多粗疏,普遍在器之下足多有漏釉,或底部散溅有釉滴,底皆无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以造型而论,大件不多,以小件为主,且在小件的瓶、炉底部连带镂空器座。在纹饰上瓶的耳系出现“S”耳,或贴饰着泥不多的干枝梅于瓶、炉上,以及在小件器或瓶、炉上点饰铁褐色斑彩。这些都是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的新创造及主要特征之一。

  第三,元代景德镇青白瓷,正如孙瀛州前辈所示“粗者甚粗”,“精者颇精”,精粗并存。如前所述之米黄釉S形双耳瓶即是粗者的代表之一;其精者如前述之青白釉灵芝衔环扁方瓶,不仅造型新颖稳重,其釉色亦青翠明润,尤以纹饰精美细腻入微。整个画面以祥瑞之灵芝为主题纹饰,颈上作两枝线条清晰流畅的灵芝对列,配饰绽放的莲花,耳印枝叶并茂的灵芝衔环,腹上用灵芝作锦底开光,光廓以宽线纹、串珠纹连缀成菱花形开光,光内以极工细灵动的刀笔,刻印展翅扬首翱翔的动物图像,腹下再以灵芝卷草陪衬,整个画面紧凑严密,疏密有致,动静相宜。如再观其纹饰的细部,更让人赞叹。如灵芝之生态,卷曲伸展的自然枝蔓、层层各异的莲花之花瓣,栩栩如生,以及那展翅飞舞的动物,不仅整体生动,就其面部鼻、口、眼与展翅的两级羽翼,均一丝不苟,清晰具现,还有光廓的串珠纹颗颗圆滚晶莹,真华缛之极致。它既是一幅精细入微的工笔画,又似一幅繁花似锦、熠熠动人的织锦图。说它是元代青白瓷中美观与实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瑰宝一点也不过誉。此外,还有塑工精湛的青白釉龙柄壶,那圆雕翘首张口欲吞的龙头,其半圆雕的颈部紧贴于壶肩,圆雕的龙身高曲作提梁,躯干及尾部卷置于壶上,龙体四肢筋骨矫健,龙首双目眈视,壮猛雄伟之神韵,宛然器上,是元代青白瓷雕贴艺术与实用价值相结合的典范。

  第四,重庆北碚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的青白瓷中,仅有一件刻四瓣花的影青釉瓷,该瓷直腹炉“光致茂美”,晶莹碧透,玻璃光很强,其余皆为厚釉失透呈乳浊的青白釉。这种釉,是什么釉呢?据已故的冯先铭先生说:

  “典型的青白瓷——像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典型的枢府瓷釉应是失透的。”“枢府卵白釉张福康先生说:略带乳浊感。”“元代为提高釉的烧成范围,刘新园先生言:改影青釉为卵白釉,但卵白釉光度弱,属于‘呆釉’即成乳浊状。”三家之言,充分说明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的呈乳浊状的青白釉碗、瓶、壶,就是枢府瓷釉。但是关于枢府瓷釉起于何时?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即为我国古陶瓷界所关注的问题,大约有如下几种说法:一是景德镇陶瓷馆的观点,认为景德镇“枢府”釉瓷器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同意这一观点的,并以元大都居住遗址和磁县元末粮船都有很多“枢府”釉的日用瓷器加以补说明。此外,熊寥先生认为有“枢府款铭”瓷的制作是元代中期以后的事情。笔者认为1987年浙江杭州发现的至元十三年(1276年)墓就出有“枢府”二字铭文的云雁纹碗,这充分说明枢府瓷器在元代早期就有了。二是冯先铭先生的观点,冯先生说:

  “判断元枢府器属于那一段时期的制品,是十分困难的。目前,对于枢府瓷的创烧年代,还很难断定。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是否就是开始烧造这类枢府器的年代,暂时还难以定论。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两院,改置太禧院以总之,二年改为太禧宗禋院。’则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有‘太禧’字样的枢府盘,应是1328年以后的制品。从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发现的枢府瓷,可以断定在14世纪70年代,枢府瓷已是普遍的外销商品。但对枢府瓷更精细的断代,由于可靠墓葬资料的缺少,还有待陶瓷史家的进一步探索。”这段记载,说明冯先生对枢府瓷的起始年代有一些看法,但并未作定论,而是希望陶瓷史家进一步探索。这种科学而审慎严谨的态度是让人钦佩的。三是刘新园先生的观点,刘先生在《元代窑事小考——兼致约翰·艾惕思爵士》中说:

  “元贞元年(1295年)……由于瓷局官匠增多,所谓‘枢府’之类的瓷器与青花,很可能创烧于这一历史期。”以前所述之元贞三年墓出土之枢府釉瓷为据,刘先生之推断是较符合实际,笔者认为现在可把“很可能”改为“就是”这一历史时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