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一、巴人占卜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蒋刚

  已有的传世文献和近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三峡地区、峡西地区、清江流域、汉水上游都是古代巴人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古代巴人的历史状况有着越来越明了的认识,但是,目前还少有人对古代巴人的占卜习俗进行综合研究。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获得了大量的古代巴人的遗存,同时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古代巴人占卜所用的甲骨。通过对这些甲骨选料、钻凿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巴人占卜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同时,从甲骨钻凿形态上的变化又能反映出古代巴人与周边地区的密切联系。

  一、巴人占卜资料的发现及其年代

  截至目前为止,在古代巴人生活区域内发现的甲骨资料主要有如下几批:

  1.忠县中坝遗址

  中坝遗址位于忠县县城正北6公里井河两岸的台地上,总面积50000平方米,主体部分为河床左侧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中坝岛。遗址经过多次复查,1990、1997年两次发掘。此遗址地层堆积十分厚,出土了丰富的东周遗存。陶器数量巨大,主要是圜底罐,占95%以上。在第层中出土有卜骨3块,均为牛骨。钻孔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其中长方形钻孔中还有凿槽。简报依据与甲骨共出的陶器,将其年代定为东周。从发表的材料尤其是陶器资料来看,这个年代推断是合理的、可信的。

  2.忠县瓦渣地遗址

  瓦渣地遗址位于长江左岸二级阶地上,遗址范围约15000平方米。此遗址经过多次调查和发掘。1998年发掘遗址的北部,此处文化堆积深厚,发现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的遗存,其中出土龟甲1块。龟甲内侧有圆形钻孔八个,无凿槽,外侧有明显灼裂纹。简报依据属于青铜时代第二段的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与周边相似器物比较研究后认为,青铜时代第二段的年代为西周早、中期。由此,简报认为,属于青铜时代第一段的甲骨的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早或商代晚期偏晚。

  3.忠县井沟遗址

  井沟遗址位于忠县县城东北,在出忠县老县城城关,沿长江而下,江边由西南向东北依次分布有众多遗址。1959年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与四川大学历史系首次试掘了该遗址,其中发现了卜骨3块,能看出钻孔和灼痕。简报没有发表相关的图片资料,钻孔形状不清。关于其年代,发掘者认为属青铜时代。该遗址出土的陶片,以灰陶居多。圜底釜形器多,尖底器次之。平底,圈足少见。流行器口波浪状花边和绳纹。从这些特征来看,其可能相当于孙华先生所分的重庆地区青铜文化的第三期,即西周中期或稍早。

  4.巫山双堰塘

  双堰塘遗址位于巫山大昌镇西北龙头村辖地内,东南距县城区2.5-3.5公里。此遗址是分布在重庆库区一处非常重要的A级遗址。西周遗址位于1999年度发掘的北区,文化遗存分布十分密集,出土了大量的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陶器遗存特别丰富。在遗址的第5A层中出土了卜甲4件。均为龟腹甲残片,钻孔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多数有凿痕,均无灼痕。简报依据同层位出土的陶鬲、花边罐形态认为,其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从陶器形态以及甲骨钻凿形态来看,遗址的年代下限可能已经进入东周时期。

  5.秭归石门嘴遗址

  石门嘴遗址位于秭归老县城东南2.7公里处。遗址西南高东北低。面积近10000平方米。1999年发掘该遗址,发掘面积为1400平方米,共发现了商、周、六朝和明代四个时期的遗存。其中,在T106⑥层和H10中出土了甲骨21件,卜甲6件,卜骨15件。卜甲所用为文化地平龟(TerrapeneCulturalia)。卜骨为鱼的鳃盖骨,种类有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c。et。v))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s(c。et。v))。甲骨均有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钻孔,孔内有明显凿痕,有些孔内有明显的灼烧痕迹,背面有明显的“□”形裂纹。报告依据出土陶器形态认为,甲骨的年代为西周晚期偏晚至春秋早期偏晚。

  6.秭归鲢鱼山遗址

  鲢鱼山遗址西距秭归县城7.5公里,位于山南临江阶地上,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1960年试掘,试掘中出土了一些陶器,主要有圜底罐、盘等器类。另外还发现了卜甲数片,钻孔为方形,灼痕不明显。此外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鱼齿、鱼骨以及不多的兽骨。简报依据同出陶器器形及细密绳纹、S形和圆圈形印纹认为,卜甲年代为西周或稍早。

  7.秭归大梁尾遗址

  大梁尾遗址位于秭归县归州镇望江村二组,即长江北岸的二级台阶上。遗址面积1000平方米,2001年发掘525平方米。发现了商时期和六朝时期的遗存。其中,出土卜甲3件,2件腹甲,1件背甲。均有圆形钻孔,孔内有凿槽。简报依据与卜甲共出的陶罐、釜、鬲、钵等推断其年代为商时期。

  8.宜昌朱家台遗址

  朱家台遗址属于宜昌县莲沱区下岸溪、靠江边,相当于一级台地上。1986年试掘,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等文化遗物,其中出土卜骨2件,均为鱼鳃盖骨。其上有长方形钻孔。简报依据同层位出土的陶鬲、盆、豆等器物明显表现出楚器风格认为,卜骨的年代为春秋早、中期。

  9.清江香炉石遗址

  香炉石遗址位于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地处清江中游。该遗址前后经过三次发掘,面积共467平方米。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数量达万件以上,其中甲骨共43片。第⑥层出土甲骨3片,均为龟的腹甲,其中一片稍残,另外两片残损严重。卜甲上有椭圆形钻孔,孔内有凿槽,并有施灼痕迹。第⑤层出土甲骨14片,卜甲为龟腹甲,卜骨为鱼鳃盖骨。钻孔多位椭圆形,孔内凿槽较深,烧灼痕迹明显。第④层出土17片甲骨,另外地面采集9片,其特征与第④层出土甲骨相似,这样,加起来共26片,其中卜甲5片,卜骨21片。卜骨为龟腹甲,卜骨为鱼鳃盖骨。钻孔多数为长方形,均有凿痕,烧灼痕迹明显。原简报据第⑥层所出的釜、罐、侈口小鼓腹杯与长江的一些夏、商时期遗址中同类器比较,同时结合碳十四年代认为,该层年代相当于早商时期。该遗址所出甲骨的钻凿形态是由圆形、椭圆形变为长方形,而长方形钻又是西周甲骨的特点,故第④层的年代为商末至西周时期,第⑤层年代则应相当于商代中晚期。孙华先生认为香炉石遗址④、⑤、⑥层陶器形态变化不大,年代跨度应当不长,似乎不可能从早商一直延续到西周。王风竹先生把香炉石遗址第④层出土物分为早晚不同的两组器物,较早的陶釜、尖底杯等的形制与第⑤、⑥层所出同类器十分接近,而较晚的施暗纹的罐、盆等的年代可能已进入东周,第④层当为冲积层,年代应为东周时期。第⑤、⑥层则属于他分的第2组、第3组,年代分别相当于二里岗上层和殷墟一期前后。这个分析是十分有见地的,但若把第④层定性为冲积层,就会像王先生说的“此层中包含不少的釜、尖底杯等早期遗物”。而甲骨的出土情况,却是第④层所出甲骨的钻凿形态绝大多数都是长方形,而很少有第⑤、⑥层的椭圆形钻孔的甲骨。故目前对此层的性质仍说不清楚。我们依据甲骨钻凿形态,暂时把第④层定为西周初,第⑤、⑥层的年代从王风竹先生说。

  二、巴人占卜甲骨钻凿形态分析

  随着中原地区商周甲骨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甲骨的钻凿形态并做了深入的研究。从质料上看,巴人占卜甲骨有卜甲、鱼卜骨、牛卜骨三类。其中鱼卜骨最多,卜甲其次,牛卜骨最少。依据钻凿形态,这些甲骨可分为四型:

  A型:圆形钻孔。标本一:香炉石T25⑤:龟腹甲,残右首甲,长3.5、宽1.8厘米,残存6个圆形钻孔,平底,东北角一钻孔内有凿槽,凿痕清晰,透过正面,兆纹残损。标本二:大尾梁H3:1,龟腹甲,米黄色,甲内残存15个钻孔,钻孔径0.6-1.1厘米,多数孔内有凿槽。凿槽有的位于钻孔中央,有的位于钻孔一侧。标本三:香炉石出土的一牛肩胛骨,圆形钻孔,凹弧底,钻孔大小不一。

  B型:椭圆形钻孔,其内基本都有位于中央且与钻孔最长径方向一致的凿槽,均平底。香炉石遗址⑤、⑥层出土甲骨钻凿绝大多数属于这种形态。标本一:香炉石T26⑥:8,龟腹甲,残缺左后甲、尾甲,长11厘米、宽8.5厘米,残存10个椭圆形钻孔,前甲各3个,右后甲4个,有7个灼点,灼痕透过正面,部分兆纹可见。标本二:香炉石T25⑤:53,龟腹甲,长4.5厘米、宽2.4厘米,残存10个椭圆形钻孔,有5个灼点,灼痕透过正面,兆纹残损。标本三:香炉石T9⑤:鱼右鳃盖骨,长7.5厘米,残存5个椭圆形钻孔,1孔有灼点。

  C型:圆角方形或长方形钻孔。钻孔内凿槽均位于中央。据孔内所含凿槽形态,又可分为二式。

  Ⅰ式:凿槽与钻孔最长边平行。香炉石遗址第④层出土甲骨的钻凿形态均属这一式。标本一:香炉石T8④:52,龟腹甲,长6厘米、宽3厘米,残存16个长方形钻孔,平底,钻内可见5个灼点,灼痕未能透过正面。标本二:香炉石T10④:205,鱼左……钻孔形方长个12存残,米厘4、宽米厘6.5,长完整保存较,骨盖鳃12个灼痕全部透过正面,兆纹可见。标本三:香炉石T10④:201鱼左鳃盖骨,长5.5厘米、宽1.5厘米,残存14个长方形钻孔,平底。8孔残损,6孔可见灼点。

  Ⅱ式:凿槽与钻孔最短边平行。石门嘴遗址出土甲骨钻凿绝大部分属于这种形态。标本一:石门嘴H10①:17,龟首甲,长6.3厘米、宽8.4厘米,残存10个钻孔,6孔残损,1孔为近圆形钻,余皆近方形或长方形钻。6孔孔底可见凿槽,6孔底有灼痕,其中3孔背面可见凿纹。标本二:石门嘴H10①:4,鱼左鳃盖骨,保存较完整,长9.9厘米、宽9.2厘米,有4个长方形钻孔,1孔残损,2孔透底,2孔底部有凿槽,1孔有灼痕及背面有兆纹。标本三:石门嘴H10①:5,鱼右鳃盖骨,基本完整,长7.5厘米、宽6.6厘米,有4个长方形钻孔,1孔透底,3孔底部有凿槽,2孔底部有灼痕,1孔背面有兆纹。标本四:中坝DT0401……7,牛骨,正面中部刻画放射状三线条,背面凿长方形孔,孔内有凿槽,残长8.5、残宽9.4厘米。

  1.A型卜甲(香炉石T25⑤:54)2.B型卜甲(香炉石T26⑥:8)3.B型卜甲(香炉石T25⑤:53)4.B型卜骨(香炉石T9⑤:154)5.CⅠ式卜甲(香炉石T8④:52)6.CⅠ式卜骨(香炉石T10④:205)7.CⅠ式卜骨(香炉石T10④:201)8.CⅡ式卜甲(石门嘴H10①:17)9.

  CⅡ式卜骨(石门嘴H10①:4)10.CⅡ式卜骨(石门嘴H10①:5)11.CⅡ式卜骨(中坝DT0401……7)12.D型卜骨(中坝DT0503……24)13.CⅠ式卜骨(香炉石T10③c:22)

  D型:正方形或近正方形钻孔。标本:中坝DT0503……24,牛骨,一端中部钻有一孔,估计为系挂保存之用。另一端残,正面有裂纹,背面烙成方形孔,平底,残长6厘米、残宽4.6厘米。

  三、巴人占卜甲骨的特征

  (1)占卜选料总体上是甲骨并用,目前除鲢鱼山遗址未报道外其余皆为腹甲。卜骨除井沟未报道种属外,有鱼和牛两种。其中鱼卜骨很多,是巴人最具特色的一点,其他地区目前未见。虽然甲骨并用,但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商时期卜甲占大多数,鱼卜骨刚出现。进入西周后却有了巨大变化,鱼卜骨占据主导地位,而卜甲却衰落了。

  (2)钻凿形态总体上是由圆形、椭圆形变为长方形,到东周时出现正方形或近正方形。巴人甲骨钻孔内基本上都有凿槽,并且凿槽均在钻孔的中央,没有偏向一边的迹象。其中CⅠ式是巴人较有特色的一种钻凿形态,其他地区不见或少见。CⅠ式主要流行于西周早、中期,CⅡ式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

  (3)钻凿的分布可从保存较好的香炉石T26⑥:8和石门嘴H10①:17来看,卜甲钻孔似乎有沿中缝线对称的迹从香炉石T10③c:来看,其钻孔应是沿鱼鳃盖骨前缘呈弧状平行分布,而鱼鳃盖骨左右边缘似未见施钻。石门嘴遗址的鱼卜骨钻凿分布则与香炉石遗址的不同,如石门嘴H10①:5的钻孔则与鱼鳃盖骨的左右两边缘平行分布。

  (4)

  目前只有石门嘴遗址发表了甲骨上的灼痕和兆纹,灼痕没有固定形状,兆纹因凿槽位于钻孔中央而向两面延伸,大部分呈“□”形状。

  (5)

  从石门嘴遗址出土鱼卜骨看,除去掉鱼鳃盖骨头端小勾刺儿外,其他部位不经修整。其他遗址没有发表甲骨的整修情况,故甲骨整治情况有待今后材料的充实。

  (6)甲骨均无卜辞。

  四、从巴人占卜甲骨看巴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目前,从选用原料、钻凿形态等方面看,巴人周边地区甲骨可分三区,即中原地区、江汉平原地区、成都平原地区。

  中原地区在选用原料上,从早商时期来看,以牛肩胛骨为主,龟甲次之,以及少量的鹿、羊、猪、……晚商时期,龟甲大量流骨以牛胛骨为多,羊、鹿胛骨参用骨胛狗行,甲以腹甲为多,背甲参用;……从陕西周原、长安丰镐、洛阳北窑等遗址看,西周时期以龟腹甲占卜为主,卜骨以牛骨为最多。东周时期的东周王城、侯马牛村古城、侯马铸铜遗址等遗址所出土的甲骨均以龟甲为主。在甲骨钻凿形态上,早商时期以单钻为主,并有少量双联钻,且为小圆钻,底尖圆,大小不一,无凿,钻孔排列疏密不均。卜骨有的保持天然性状,直接施灼,有的简单整治。晚商时期趋于多样化,有学者归纳有七种之多,其中圆钻一旁施枣核形凿占大多数。甲骨整治精细,削、锯、切、错、刮、磨等已成为例行工序。西周时之卜甲,甲首经掏挖,留下半圆形前边,其中央有一浅圆穴。卜甲一般方凿,靠外部有一竖槽。卜骨为圆钻,圆钻底部靠外的一侧即骨边凿一竖槽,呈所谓“猫眼状”。东周时期卜甲凿孔呈正方形,既小且深,具透光性,纵槽凿于方孔的一条底边上。

  由此我们可看出中原地区用龟占卜最为普遍,甲骨从简单整治到凿孔具透光性,可见整治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有利于减少烧灼时间和控制兆枝的走向。凿槽绝大部分都位于钻孔的一边,并侵去钻孔的一部分。商、周时期甲骨的钻凿形态有明显的区别,表明二者在宗教信仰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晚商以后卜甲上的钻孔以“千里路”为界,对称分布,呈明显的“对贞”1234关系。江汉平原出土甲骨的荆南寺、周梁玉桥等以卜甲为主。商代卜甲圆钻,平底,钻围有刀削痕。每钻孔内都有一凿槽,且位于中缝线左侧的钻孔,凿槽位置偏向钻孔的左侧,反之亦然。卜骨为椭圆形钻孔,口大底小,枣核形凿位于钻的外侧。卜用腹甲均铲挖削平,正面显兆枝处都刮削,不显兆枝的边缘保留鳞片。卜骨削平甲冈,正反两面均刮削磨光。西周早期流行方凿,西周晚期流行内不含纵槽的双联钻孔。卜骨锯去骨臼,削平骨脊,修成板状,卜甲修整也较为精细。东周时期流行内含纵槽的双联钻孔。骨壁修整为薄片状,两面打磨光滑。

  江汉平原也是龟卜占据最重要地位。甲骨整治基本上与中原同步。钻孔由圆形变为方形,再变为双联钻。双联钻孔和钻孔内两灼痕是本地特色。凿槽位于钻孔内,但不在中央而是偏向一侧。卜甲上的钻孔也是以“千里路”为界左右对称分布。

  成都平原出土甲骨的遗址较多,但除青羊宫、指挥街遗址、十二桥遗址外,其他它如金沙、方池街、岷山饭店、横南小街、抚琴小区、将军衙门成都军未发表正式报告,故无法统计出土甲骨数量。从已发表的材料看,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占卜选料以卜甲为主,兼用卜骨,并不像有学者说的成都平原只用龟甲。由于目前发表的甲骨材料十分有限,故其卜甲是否都用腹甲以及卜骨种属均不太清楚。商时期有无外圆圆形钻孔和有外圆圆形钻孔二种,均无凿。西周流行圆形、外圆内长方形5有小凿槽。从指挥街遗址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甲骨1、2.抚琴小区(卜甲86CFT3④:41、卜甲86CFT3④:50)出土卜甲看,小凿槽基本3、4.(卜甲86CZT5⑥:167、卜甲86CZT2⑥:48)5.成上都位于钻孔的中央。所待招三第区等遗址均成都平原地区也以龟卜为主。钻孔由圆形变为方形。凿槽位于钻孔中央。甲骨的整治也是从简单到精细。据成都将军衙门成都第三军区招待所工地86cjj采:)来看,圆形钻孔似以中缝线左右对称。

  综合考察,巴人甲骨与上述三个地区的主要区别有:

  巴人占卜以鱼骨为主,且不见于其周边三地区。而其周边三地区则以卜龟为主,兼用卜骨。

  巴人甲骨中的B型、CⅠ式钻孔不见或少见于其周边三地区。巴人甲骨小凿槽从商到周均位于钻孔的中央,这与中原地区、江汉平原有所不同。

  巴人卜甲与中原地区相比小型者较多,这当与各自原料来源有关,即前者多系本地龟,后者多系贡物。

  巴人甲骨无卜辞,与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相同,中原甲骨有的有卜辞。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凿槽位于钻孔中央,可能是古代巴人乃至长江流域古代居民的占卜传统。在早商时期,巴人甲骨就出现了这种钻凿形式,并始终保持这种传统。江汉平原虽保留把凿槽刻于钻孔内的传统,但接受了中原地区控制兆纹走向的先进方式,于是不刻于中央,而刻于一侧。在西周晚期形成了双联钻孔的占卜特色。成都平原与巴人这种传统则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商人占卜观念对巴人和成都平原的影响甚微。相反晚商中原出现的凿槽位于钻孔内的圆钻可能是长江流域古代占卜传统影响的结果。中原以外各地区在西周时期都变为以方钻为主,这当是周人占卜观念影响的结果。古代巴人也不例外,进入西周后,古代巴人在占卜上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甲骨钻凿形态也随着中原甲骨钻凿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巴人占卜甲骨内的小凿槽,只是为了减少烧灼时间,无意控制兆纹的方向。而中原地区和江汉平原甲骨的凿槽,既可以减少烧灼时间又可以控制兆纹的方向,故卜甲兆纹呈“卜”字形以“千里路”为界左右对称分布,兆枝背向“千里路”。后者显然更进步。但古代巴人即使在西周时接受了周人的方钻,却仍然保持刻凿于钻内并位于中央的传统。江汉平原虽然不刻凿于中央,但仍保持刻于钻内的传统。由于占卜传统折射着人们观念世界中的宗教信仰,因此,占卜传统的稳定性足以证明:文化传统尤其是思想观念传统的稳定性极强,难以改变。

  五、余论

  用鱼鳃盖骨进行占卜活动是巴人宗教活动的一大特色,甚至可能是巴人独有的占卜习俗。但为什么当时巴人会选择鱼鳃盖骨作为占卜材料呢?这应该与巴人当时以渔猎(主要是渔捞)为主要的谋生手段有密切关系。而这种生业形态的形成,当与这一地区高山环绕的自然环境有最直接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学者指出“巴”即“鱼”不无道理。另外,巴人在占卜前除为了使用方便而去掉鱼鳃盖骨头端小勾刺儿外,其他部位不经修整即施钻凿。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鱼鳃盖骨外面本身就光滑,不用修整就可显出清晰的兆纹。二是鱼鳃盖骨本身就较薄而脆,稍事修整就容易破碎。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