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6)“孩子王”的秘密

  上小学后我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午饭还是在姥姥家吃,下午放学后也总要在姥姥家赖一阵子。那段时间我特别热衷于组织小孩儿自导自演,故事完全套路化,不是仙女与巫婆,就是小姐和地主婆。美丑善恶,泾渭分明,绝对称不上创作,都是根据所读过的童话神话故事,随意改编嫁接。不过,我很少能在其中担当正面的角色,因为小孩儿们谁也不愿意“自毁形象”。而我大多数时候也并不讨厌扮“坏人”,学着电视中妖里妖气的声调,模仿巫婆们佝偻、蹒跚的身形,我觉得有一种做“好孩子”所体会不到的新鲜趣味。

  童年的我算不上好看,但邻居们都说我像个洋娃娃。院子里的大哥哥们都挺喜欢我,他们一放学就加入表演行列,而且一定会让我扮“公主”、“皇后”,还会时常选条项链、纱巾给我。这样的自导自演让我很是沉迷,有点我儿时的喜欢在水中玩漏斗、玻璃瓶,痴念着长大能卖酱油醋就好的劲头。

  在童年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特别喜欢组织比我小的孩子们一起玩:演戏、上课、捉迷藏……大人们觉得我这样很没出息,整天像个“孩子王”。其实原因很简单,院子里的大姐姐们知道我娇气爱哭,故意给我起些“咩咩羊”之类的外号,我次次上当,哭得稀里哗啦。有个大哥哥就说我是“豆腐西施”,需要他保护。

  他的话暖暖地贴进我心里。大概人一出生的痛哭和寻找乳房的举动就是寻求保护的开始。当父母不以为然或无能为力时,孩子会在伙伴那里寻找安全感。

  后来有一天,大哥哥突然对我说,他们家要搬到一个很遥远的城市了。他问我会想念他、画画寄给他吗?我的眼泪一下就掉了出来,那是我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离别的不安与悲伤。

  “不能不走吗?”“我也不想,可是由不得我呀。”

  之后每每再见到他,我都只当没看见。我明知道不是他的错,但内心却不能原谅。我觉得再也不会有人像他那样保护我了。那段时间,我常常望着窗口发呆,想起他爬树为我搂槐花、偷拔别人家竹帘子给我做风筝、看见有人欺负我后一定要为我出气……还想起他送给我的草莓小娃娃之类的各种饰物,有时候想得久了还会偷偷哭一阵儿。

  每当念及童年的这段经历,我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早恋”年纪越来越小。当然,这是从成人视角得到的“影像”,再加上因父母强硬的“棒打鸳鸯”而生的激烈的叛逆情绪,以及网络等媒体的误导和“火上浇油”,反而让他们越发以为“木已成舟”。其实道理很浅显,这些孩子都是独苗苗,在成人世界里孤零零地长大,现在都市处处水泥丛林,家家看似相邻却极少往来。

  而父母往往是双职工,孩子和老人也难有共同语言。于是,分外地孤单寂寞。更耐人寻味的是,现在的孩子很小就被灌输了竞争意识,同学之间颇早就显现出成人世界里“办公室”中的明争暗斗。独苗苗们又普遍自恋、矜持、难得合群。所以那些特别柔弱和比较有个性的孩子更容易萌生“早恋”,前者寻求安全感,后者标榜自己的成熟。少年人崇尚特立独行,却常不由自主随波逐流。所谓“早恋”,有多少孩子是真正的身心早熟呢?好奇、虚荣、寂寞、自卑、羡慕……种种各异的诱因使“早恋”大军日益壮大。再加上现在某些父母对“赏识教育”的误读,致使孩子们更早地反叛;急切渴望融入成人社会。于是,网上现在有无数自称“已经老了”的十七八岁甚至更小的少男少女。

  我相信人老是从“心”开始的。他们到底是真正的“未老先衰”还是“无病呻吟”,我不了解,没有发言权,但是我能明白他们那种丰衣足食后的浮躁和忧伤,这是由他人搭建的充足而单调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必然性精神建筑。我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忧伤比我当初更复杂迷乱了——世界变化太快、诱惑来得太早,而让孩子真正自我成长的机会却太少。

  上小学后的记忆总是一片迷蒙,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数学,就是四年级时第一次在爸爸的鼓励下投稿。那是一篇名为《包饺子》的文章,爸爸对它的评价之高令我受宠若惊,他称赞此文生动活泼,细腻有趣。我真没想到《儿童时代》很快就刊登了这篇文章,还寄来了几十元稿费。这件事让我很是兴奋了一阵子,爸爸妈妈也非常高兴。这本杂志在亲友们手上流传,直至不见影踪。

  不知为什么,孩子上学后,心目中老师的权威性常常比父母高出许多,而老师的表扬更是至宝。孩子能在启蒙时节得遇几位好老师是极大的幸运。由于我是公认的“一条腿”,所以自然比较容易得到语文老师的垂青,遇到数学老师则只能躲着走。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老师却几乎与我无关。我不记得她教什么课,总之很难见她展露笑脸,常常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她几乎不表扬任何学生,一旦批评起来必说两句话:“你就是滚刀肉,提起来一串,放下去一堆。”“你呀,就是那核桃,非得砸着吃才行”。

  训斥时必是伴随咬牙切齿。她最常辱骂的是一个上课不怎么听讲,下课从来不完成作业,成绩却往往名列前茅的女孩儿。现在想起来,那是个多么聪明的女孩子。可是几乎全班的同学都在这位班主任的鼓动下,疏远或欺负她。她独来独往,总有四五个男生冲过去抢她的书包,或拿她的课本在马路上玩“天女散花”,或把书包想方设法埋到哪个不为人知的沙土堆里。我当时觉得这些男生很坏,那女生挺可怜的。可是,我当时又很难去怀疑老师的权威,于是也从不和她说话。记忆中那个女孩极具个性,咖啡色的皮肤,头发天然的自来卷,眼睛很大,亮晶晶的,嘴唇厚嘟嘟的,像个漂亮的小“非洲”。不知她现在在哪里、做什么,小学时那些往事是否还像噩梦一样纠缠着她?

  我很遗憾当时自己幼稚的判断力,哪怕只有我肯和她说话,她的神情是否就不会那么冷酷了呢?现在,她心中的冰雪融化了吗?每每想起那个凶神恶煞的老师和那个冷漠聪明的女生,我心中不禁会涌上一阵寒意,会以最虔诚的心祈祷女儿能遇到几位慈爱智慧的好老师。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启蒙时节能遇到好老师,这可能吗?我不敢抱此奢望。如今有一个观点:父母应该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我很同意。不过从我们那时开始,父母们越来越忙,奔波一天下来,能问问学校情况、检查一下家庭作业已经不易,真正的心灵交流实在太少。

  一些孩子对父母的语调、神态天然敏感,小学时的我曾经很严肃地对他们表达过这方面的不满:“别人家的小朋友回家爸爸妈妈都‘敲锣打鼓’地欢迎,你们却总是静悄悄的。”父母只顾为我的新奇比喻欢喜,却忽略了我心灵深处澎湃的渴望。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