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3)房子再大属于大人

  虽然和爷爷很贴心,但是因为爷爷家附近没有什么熟识的小朋友,很多时候还是觉得很孤单。“人生来孤独”,独生子女很早就有了亲身体会。但我于此颇有对策。最经常的,是一个人站在穿衣镜前,对着镜中的自己说话。据大人们说,我往往能讲几个小时不觉疲倦。至于说了些什么,现在无人知晓。后来,我有了一个玩具电话,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我的挚爱。我往往会给自己编一些自以为好听实则艳俗的名字,诸如翠翠、小红之类,然后给想象中的芳芳、小明等人打电话。据长辈们说,我很会编故事,在假想的情境中自娱自乐、兴致高昂。

  随着渐渐长大,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后来最为他们所乐道的是吃西瓜的困惑。我从小爱吃西瓜,爸妈一直教导我不能浪费,要尽量吃干净。虽然贴近瓜皮的地方味道逊色不少,但我还是乖乖地言听计从。一次,父母带我去亲戚家玩儿,主人热情地端出西瓜招待。我拿起一块儿啃得干干净净,都能看见绿色了。我满以为会得到表扬,抬头却看到父母神色有些尴尬。回家后,爸妈说,以后在外面就不要吃得太干净了。

  “那为什么呢?”“别人会觉得像没见过什么似的。”“那在家呢?”“当然还是要吃干净了。”“为什么要不一样呢?”“……”

  父母语塞。这种微妙的人情世故,是成人世界永恒的游戏。

  孩子雾里看花,只落一头雾水。

  儿时印象中的爸爸虽然总是喜怒无常,但有一件事我恐怕毕生难忘。一天,爸爸妈妈在我面前聊着交通混乱,常致人死命的话题。爸爸后来有些气愤地说,“那些拖拉机真是讨厌,横冲直撞的。”“不是拖拉机不好,是开拖拉机的人不好。”我冲爸爸不满意地嚷嚷。

  我永远记得爸爸那时的神情,惊喜而欣赏地看着我,然后一把将我抱在怀里:“我们扬扬这么小,就有哲学思维了。”那年我大概三四岁。孩子的记忆系统有时很诡异,爸爸的这句评语就像爷爷曾给我的许多答案一样,不很明白却铭刻于心。尤其是爸爸当时的神情,在我以后的成长岁月中,极少见到了,我情不自禁地一次次“鸳梦重温”。

  6岁以前的我,几乎称得上无忧无虑。当时唯一的烦恼,就是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房子再大也是属于大人的。”我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何这样想。

  幼年的我最爱玩水和沙石。当时,姥姥家对面的人行道上长期耸立着一个大沙石堆,那是我最初的寻宝乐园。沙堆里有着无数在我看来非常美丽的各种石头,我在沙堆里努力地翻腾、扒拉着,想把所有漂亮的石头都装进自己的小玻璃罐里。回家时总是小心翼翼地把它藏在衣服里,不能弄脏身上,更让人担心的是,不知该把它藏到什么地方。欲望和诱惑大概人一出世就开始有了,只是儿时比较容易知足常乐。藏到哪里好呢?我为此非常烦恼,想来想去到处都是大人的“领地”,我百般珍爱的东西他们从来不以为然。那时不知从何处听来“最危险也是最安全”的说法,我终于决定把小瓶子藏在家门背后,还小心地用杂物做了遮掩。以后,每天都要趁没人注意的时候,把它拿出来把玩一会儿。可是,有一天再想去老地方拿瓶子时,发现一向乱糟糟的门背后异常整洁,我的宝贝不见了。我很难过,也非常不甘心,就一声不响地在姥姥家展开搜寻工作,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我始终没有问任何人,只是想起来就难过一阵子。现在仔细回想,幼年的我已经非常敏感,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了不被大人们说自己是野孩子,为了让他们总夸奖自己文静、乖巧,石头的事情只能埋在心里。

  敏感,是一种天性吗?我很想知道。正是由于这样的天性,许多人轻易迈过的小坎儿,却让我一次次跌倒在相同的地方,很长时间爬不起来。敏感带给我的惨痛回忆太多,所以成长过程中,我总想追根溯源。就在我想放弃这一直无果的追寻时,它却从天而降。

  妈妈得知我怀孕后,电话更加频繁,每次必问反应如何,当得知我经常觉得胃痛,偶尔小腿痉挛,但很多东西都能吃时,极不以为然:“那不算什么的,我怀你的时候,前几个月几乎吃什么吐什么,而且见不得汽车、阳光,很多味道都闻不得,看到人多都受不了。后来不得已,只能住院打吊瓶维持营养供给。”关于妈妈孕育过程的辛劳我从前略有耳闻,现在听来更觉心疼,也突然似有所悟:我的敏感是与生俱来的吗?皮肤、性格、情感,无不有“敏感”的烙印。生命真的如此神秘吗?这样的天性对于我,究竟是辛酸磨难,还是特殊恩宠?

  独生子女都太孤单。当父母不以为然或无能为力时,孩子会本能地在伙伴那里寻求保护。更耐人寻味的是,现在的孩子很小就被灌输了“竞争意识”,同学、伙伴之间颇早就显现出成人世界里“办公室”中的明争暗斗。独苗苗们普遍自恋、矜持、难得合群。那些特别柔弱和比较有个性的孩子更易萌生“早恋”,前者寻求安全感,后者标榜自己的成熟。少年人崇尚特立独行,却时常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所谓“早恋”,有多少孩子是真正的身心早熟呢?好奇、虚荣、羡慕、自卑……种种各异的诱因使“早恋”大军日益壮大。

  如今的孩子,常将“无聊”、“空虚”挂在嘴边、写在脸上。他们的父母很是茫然、费解,我却能明白这些孩子丰衣足食后的忧伤、浮躁,这是由他人搭建的充足而单调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必然性精神建筑。我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比我当初更复杂、迷乱了……世界变化太快、诱惑来得太早,真正自我成长的机会却太少。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幼年至小学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可我们那时候,完全是倒置的。所有人很小就知道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残酷,可不知有多少人还没等走到桥上就放弃了,很长时间找不到“回家”的路。

  §§1980~1990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