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收藏奇人文开银

  有近30年的文物收藏生涯,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的深山、平原、城市、乡村,遍及8省、市,收藏文物9100余件,自称“瓷痴”、“小人物”,他就是全市、全国收藏界的知名人士,垫江县公路局职工文物收藏家文开银。

  1952年10月,文开银出生在垫江县沙坪镇。父亲文宗良在县交通科工作,母亲黄光珍是善良能干的家庭主妇。文开银是长子,他还有3个弟弟1个妹妹。在贫困的家庭中,作为长子,他除了干农活,还得照顾弟妹,这使他从小就养成了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品格。

  1962年秋,刚满10岁的文开银在姨父家玩。姨父家摆设着大大小小、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瓷器、玉器及字画,这些器物上绘制着飞禽走兽、人物花草、山石流泉、芳木繁荫,看得文开银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如痴如醉。顿时,他幼小的心仿佛飞进了那些器物上绘制的画境中,穿行在那山石流泉之间,连母亲叫他去吃饭他也没听到。

  回家时,姨父送了个瓷器皂盒给他,皂盒略20厘米见方,珊瑚红描金兰草,题书“结交交君子,君子四时洁”,系晚清器物。文开银爱不释手,常捧着皂盒似懂非懂地玩味。时间的长河冲淡了他儿时的往事,然而皂盒的印象却愈加清晰。因为这个皂盒能勾起他对姨父家那些神奇器物的联想;因为这个皂盒曾使他暗下决心要开辟一个属于自己如愿的梦幻世界。从此,在文开银幼小的心灵中就播下了酷爱文物艺术的种子。

  文开银成长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1958年上小学,1959年遇全国性灾害。他在饥饿中完成小学学业,接着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革”掉了他在农中的学业,为了谋生,他开始“闯荡江湖”。17岁的文开银到攀西泸沽铁矿做工人,一干就是9年。

  1978年文开银回到垫江,在县公路局负责机修。1980年川汉路竣工,改革开放宽松的政策给他实现文物收藏的梦想添上了双翼。他深知要成就文物收藏,经济是前提。于是买了《黄河牌》大卡车搞运输;1985年又转行销售摩托车;1987年起又开始旧汽车转卖、二手轮胎转卖、硫酸罐转卖、县城建筑打孔、承包修建楼房等等,经过苦心经营,积累了可观的资金,但他却省吃俭用,把积蓄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文物收藏中。

  1985年5月,文开银长途跋涉到了河南省著名的文物集散地邓县,用800元买了一个清代葫芦瓶。回家查阅资料,才知是一件赝品,这是他缴出的第一笔“学费”。在“收藏”的路上,他缴了惊人的“学费”。可是他并不灰心,而是冷静思考,他悟出了必须加强学习、细心实践、诚心拜师的真谛。于是他买回了《文物鉴定指南》、《中国民间陶瓷艺术》、《清代瓷器赏鉴》等十几种有关书籍,工作之余,潜心学习钻研,反复比较、记忆,又八方打听,拜行家为师,学习鉴别瓷器、玉器、书画等历代文物真伪的方法与诀窍……日积月累,文开银终于有了较为丰富的文物鉴别经验。

  这段时期文开银进入了一个无形的熔炉,他的身体、意志、理想,都在经受着一种意志的考验。在家便是挑灯夜读,外出就是翻山越岭。有时一日一餐,饥寒交迫;有时从深山老林进到城里,便是大鱼大肉,长此以往,他患上了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的恶疾。于是他边挣钱,边收藏文物,边同疾病作斗争,光中药就吃了一千多副,还要注意饮食,加强身体锻炼。从1996年至今,他坚持终年冷水浴,冬天只穿件衬衣。他终于战胜了病魔!他对文物及人生价值的认识也有了升华,收藏文物的理想和意志更坚定了。

  1992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他躺在床上钻研文物鉴赏书籍,忽然间他看到家里的许多瓷缸、字画和一些不知名的文物器皿都转动起来了!那一口口圆缸、方缸、人多高的瓷瓶、笑着的罗汉、打禅的佛像都轮流浮悬在他眼前转动,向他微笑示意,他激动得叫出声来!原来,是一场震撼心灵的美梦。梦中醒来的文开银再也不能入睡了,他开始回顾从儿时在姨父家的大开眼界到皂盒遐想;从铁矿工人到个体运输、建筑承包、收买文物“喜”得赝品……一幕幕艰苦奋斗的情景浮现在他的眼前。特别是同病魔作斗争的那些日日夜夜……归根到底,人生就是“抗争”,并用坚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发生的一切困难,美好的前景就会展现在面前。这个震撼心灵的梦使他想起了佛教的“心诚则灵”,他坚信自己是心诚的,美梦仿佛使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1992~1998年,这7年间,是文开银收藏文物的高峰时期。他把这7年叫做“丰收年”。他在那场美梦的鼓舞下,长期外出,爬山涉水,餐风宿露、住农家、宿岩洞、嚼干粮、饮泉水……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惊吓。七年间,他收藏到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瓷器就超过了2000件。在这些瓷器中,明、清时期的大、小瓷缸就有40多口!其中有6口缸十分珍贵,有1口缸价值惊人。汉代的青铜剑、青铜壶、青铜罐、青铜瓢、青铜方樽……这些散失在民间的古代珍贵文物以及唐宋时期的铜镜、玉器、金银器皿、瓷器、钱币等,都是在这7年中所收藏的。

  在文开银收藏的文物中,佛像、观音大到一尊1.8米、小到方寸之间,质地有木、石、玉、铜、瓷。时期有唐宋的,也有元明清的。他收藏的木器家具多是清代和民国初期的,种类浩繁,工艺精深,镂空雕刻、深浅浮雕、描金重彩,鸟虫花草、人物走兽、龙飞凤舞、阳刻诗对跃然于器物之上,回味于观者脑海之间。单是床具便可摆上1公里路长!

  粗略统计,在文开银的收藏品中,陶、瓷类4500件、铜类48件、金银类31件、玉石类50件、木类2500件、字画类2000件,合计9129件。整个收藏花去了他全部积蓄,他成了极其富有的穷光蛋。文开银并不把它视为个人的财富,他有一个打算:在条件具备时修建一个民间博物馆,把藏品展示给社会,让人们了解,特别是让青少年和下一代人了解中华民族灿烂辉煌、博大深邃的文化和历史,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文开银丰富的文物收藏消息很快在全市、全国收藏界中传开。文物收藏的专家、学者、教授、画家、书法家,从重庆、上海、武汉、长沙、西安、北京慕名而来,文开银以诚相待,虚心地拜他们为师,和他们交上了朋友。先后到文开银家登门拜访的有北京故宫的雷研究员、荣宝斋主任王卫,德国萧宽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一代天骄广告公司总经理新商战杂志社总编辑)萧宽,北京市文物公司严志芳,中国宝石协会宝石学家、调研员、教授何锡忠,已故的上海全国知名画家陈逸飞,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美协主席罗中立,重庆国友博物馆馆长、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唐昌朴,中国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博物馆特邀研究员、重庆收藏协会会长(董事长、教授)王雍刚,重庆市博物馆研究员周寿林……计30余位专家、学者。文开银在同他们的交谈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鉴别各种文物真伪的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文开银用他的勇敢、勤劳与智慧,在近30年的文物收藏生涯中,基本实现了儿时就立下的大收藏的宏愿和理想。但他觉得自己只做了一半的工夫,修建博物馆,让所有藏品向社会展示还任重道远。他看着那些藏品,回忆起专家、学者们的指点,思维之舟飞越千古,他仿佛看到先民们在原始生活中,感观受到感染而极力于表现,于是诞生了器物和器物上的立体雕琢形象和平面上的绘画形象,进而,进入了泥与火的艺术创造……陶器、瓷器就诞生了。想到这里,文开银得出一个结论:劳动实践“陶瓷和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先民们生活、的产物;其艺术价值是从实用价值中产生,进而发展的。”他领悟到“一段时期的典型文物,就是那段时期凝固的历史,珍惜文物就是珍惜历史,珍惜历史才能激发爱国热情,塑造民族精神”。这一理性的认识,使文开银的文物收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也是他在收藏实践和刻苦钻研中产生的顿悟。今年已经54岁的文开银,还在不停地收藏和学习。为了实现建立民间博物馆的理想,他仍旧兢兢业业地书写着自己的收藏生涯。

  (廖谟高)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