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附一:丹皮出口纪略

  中药的品种,仅典籍记载的就有3000多种。其中,牡丹皮就是一味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疗效卓著的重要药物之一。产于垫江明月山的牡丹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牡丹的地下根,经过刮皮(刮掉根表面的粗皮)、抽心(去掉根中的木质心),晒干后就成了中药牡丹皮,人们习惯称为丹皮。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垫江县志·食货篇》记载:

  “全县药材37种,其品种有紫草、丹皮……居住东西两山的农民,就有冬春季节上山狩猎采挖野生药材的习惯,对常用的栀子、白药、百合、牡丹等药材进行引种试种,野生变家种。”

  民国《垫江县志·物产》记载:牡丹“县中种者由来已久”。又称丹皮“县中种成大宗,前志稿称西山出产盛夥,销行各地”。

  《垫江县医药局志》(1985年版)记载:

  “太平乡龙华村和澄溪镇高坪村一带因具有独特的土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所产的丹皮有根粗、肉厚、色白、粉质足、香味浓的特点,深受医药界和消费者的欢迎,曾远销东南亚地区。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大辞典》予以记载。四川省《药物栽培学》及《中药材商品学》等大专院校教材,均将垫江丹皮列为该科的教学内容之一。1958年以来,四川省将垫江划为丹皮主产区。”

  1999年版《辞海》,也对垫江粉丹作了记载,说明垫江丹皮在历史上均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垫江丹皮能名扬天下、蜚声海外,乃缘于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垫江人民精心培育而成了地道的药材;也与垫江明月山这一特殊地域的土壤、气候、温度、水质、阳光等关系极大。

  据药材鉴定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药工介绍,垫江丹皮具有亮银心、香味浓、粉质足、乃无性繁殖的特点。

  “亮银心”。就是在暗室中点上微弱的灯光,把垫江丹皮放在灯光下照耀,可以看见丹皮上发出的一颗一颗的类似天上星星一样的闪光点。而别的地方生产的丹皮,没有这种闪光点。

  香味浓。垫江丹皮具有一种特异的香味。人们在存放丹皮地的百米之外,就可以闻到这种香味。据说,凡有装运垫江丹皮的船,只要一出长江三峡夔门,在大河两岸,就能闻到随风传播的丹皮香味。

  粉质足。垫江丹皮中所含的牡丹酚、牡丹甙酚、牡丹酚原甙等化学成分的含量,高于其他地方所产的丹皮。所以,其治疗效果好,为医药界所喜爱。

  所谓无性繁殖,是指垫江丹皮只能用分根方法繁殖,不能用种子繁殖。而其他地方的丹皮,则可以种子繁殖。这种无性繁殖方法,保证了垫江丹皮的特性稳定,使其基因不变。

  在历史上,垫江地处西南川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在中华民族史上,相对于黄河流域和沿海地区来说是属于“南峦”之地,开发和对外交流相对滞后一些。因此,在自然经济时期,丹皮主要用于当地民众的防病治病。只是到了近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才逐步得到改变,开始跨出山门,走出国门。

  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垫江县城东外于广东庙、太平铺、新场、高滩等重要场镇,出现了药材市场。常有药农上市出售丹皮等中药材或开店出售。

  民国六年(1917年)版《垫江乡土志》记载:“本境货丹皮远销重庆,年约值银数百两。”民国七年(1918年)有县外商人来太平场设点收购粉丹、丹皮,运销重庆、达县等地。民国十五年(1926年),粉丹5千克可换黄谷(水稻)1石(162千克)。可见那时丹皮身价之高。

  1985年版《垫江县医药局志》有如下记载:“民国六年(1917年)县内外药商,在垫江市场采购药材(包括丹皮),行销重庆,岁约值银一千余尹。”“立垫江县药材同业公会,同时成立药材运输行栈。采取以销代购方式,垄断药材市场与外商竞争,抢购运销,上市地产药材达83种,推动了垫江药市的发展。”这一举措,推动丹皮跨出了“山门”,走进了重庆、万县、达县等地。

  到了“解放战争时,丹皮销路堵塞,货弃于地”。丹皮身价一落千丈,成了一文不值的野草,不少农民忍痛把多年生的牡丹挖掉,当成柴草烧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丹皮也随之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国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医药事业的发展,丹皮的市场需求急剧上升。1952年开始变成紧俏商品,500克粉丹值8元多,一下使太平乡龙华村少数留种粉丹的农民,一夜之间暴富起来。《太平乡志》记载:“有的药农还乘上飞机到上海出售粉丹,赚得大钱回县发展粉丹。”由于种粉丹能赚大钱,西山一带的农民,大量种植。1953年垫江粉丹的种植面积达到了76.67万平方米。

  1958年起,四川省将垫江县划为丹皮主产区。省、地、县各级政府均把丹皮的生产、收购、调拨都纳入了国家计划安排和管理。

  为了加强对丹皮生产的规范管理,1958年5月,垫江县委决定,在明月山中段的瓜子坪,成立“垫江县商业局瓜子坪药物种植场”。因瓜子坪海拔800米,年均最高温度24~26℃,最低为-2~4℃,是春十二国民一年(1932年),由桂阳镇20家中药铺联合成暖、夏凉、秋多雨、风雾大、日照短、半阴半阳的山地,适宜种植多种药材。同时抽调干部和青年60多人,开荒种植药材82000多平方米,120多个品种,其中粉丹约13334平方米,共投资45000元,后因“特困”影响,被迫下马,移交林业部门继续经营,改名“红山园艺场”,成为安置城镇上山下乡“知青”场所,至“文革”时停办。

  1962年,国家商业部对全国各地生产上报送检的丹皮样品,组织专家进行质量评比论证鉴定,认为四川省垫江县和安徽省铜陵县所产的丹皮质量为最佳,确定以垫江为全国粉丹良种基地,负责繁育向全国提供种苗。为鼓励农民种植,政府又出台了奖励政策:国家每收购丹皮50千克,奖售粮食、化肥各25千克。这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种植粉丹的生产积极性。1976年生产丹皮140吨,政府全部收购,创历史最高水平,当年的种植面积达到186.5427万平方米,沿西山一带的48个村,均有种植。

  随着我国对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从1971年以后,通过外贸渠道,垫江丹皮被国家列为对外出口药材之一,打入了国际市场。仅1972~1979年的8年间,共出口丹皮188.2吨,创外汇149.4万元。

  平均每年出口23.1吨,创外汇18.7万元。其中,最高的1975年为39.05吨,创外汇33.7万元。从此,垫江丹皮走出了国门,远销到了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王周志)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