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不拘泥于过去的做法

  处大事、决大疑,不可拘泥以往成败

  ——曾国藩

  唐太宗有三面镜子,其中之一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中国有效法古人的传统。尤其是遇到大是大非,以及难以决断的疑难事时,往往从老祖宗那里寻找答案。《资治通鉴》的编纂,也是让宋代皇帝吸取历史经验,作到“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经验都靠得住的,如果一味法古,拘泥于过去的做法,那也是很危险的事。曾国藩在审视以往的中国历史时,尤其是重大历史关头时,往往成功与失败并存,不存在一定成功或一定失败的必然性。因此,他提出处大事、决大疑,不可拘泥于往事之成败的重要论断。他举了三个典型的事例:

  第一件事是汉景帝时渚侯王势力极大,大臣晁错建议“削藩”,即削弱地方藩国的权力,景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但很快激起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他们以诛晁错为名起兵造反,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平叛。这时,当过吴王丞相的爰盎向景帝建议说:只要杀了晁错,叛军就会罢兵。景帝因事出仓猝,就采纳了这一建议,晁错因此被杀。但叛军并没有罢兵,继续进攻,景帝知道自己上当,连忙加强军事部署,最终将叛乱平定了。

  第二件事是明初。朱元璋死后,由他的长孙朱允蚊即帝位。他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实行“削藩”。但燕王朱棣以诛“奸臣”齐、黄为名,起兵反抗。这时也有人向建文帝建议,诛杀齐、黄,换取燕王罢兵。建文帝没有采纳。战争打了四年,燕王攻占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齐泰等人受到族诛。

  第三件事发生在清朝。康熙时吴三桂等坐镇西南等地,大臣米思翰建议康熙撤藩。大学士明珠也赞成,但另一位大学士索额图反对。康熙认为“撤亦反,不撤也反”,因此,决定撤藩。吴三桂等果然起兵叛乱。最多时已占领了江南大部分省分。这时,索额图建议杀掉提出和赞成撤藩的人,康熙帝不以为然。经过八年的战争,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

  曾国藩认为:“此三案者最相类,或诛或宥,或成或败,参差不一。士大夫处大事,决大疑,但当熟思是非,不可泥于往事之成败,以迁就一时之利害也。”

  曾国藩还通过观察,得出亡国之君从其一些做法上能够看出来。唐昭宗的例子他认为最能说明问题。

  唐昭宗时王室衰落,地方军事统帅各自拥有重兵,对抗中央。昭宗想有所作为,想发兵讨伐李茂贞,并责成宰相杜让能主持军务,杜让能再三辞谢,言他日臣徒受晁错之诛,也不能弭七国之祸。不久,李茂贞进逼兴平,朝廷禁军败溃,京城大震。茂贞上疏请诛让能。让能曰:臣固先言之矣。昭宗涕下不止,曰:与卿决矣。是日贬让能梧州刺史,不久赐自尽。曾国藩认为“斯则无故受诛,其冤有甚于晁错、齐泰、黄子澄。昭宗既强之于前,复诛之于后,此其所以为亡国之君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曾国藩开阔了自己的胸襟,对过去的事很后悔,他说:国藩在军时,有一时与人定议,厥后败挫,有时将过错归咎于人,有时还露出不满的样子,都是因为见理未明的缘故耳。

  曾国藩还通过石敬瑭反唐之事,得出“事败归咎于谋主者,乃庸人”的结论。他说:后唐潞王虑石敬塘之将反,李崧、吕琦劝帝与契丹和亲,薛文遇沮之。帝欲移石敬塘镇郓州,文遇全力赞成。厥后敬塘反,引契丹大破唐兵,唐王见薛文遇曰:我见此物肉颤,几欲抽佩刀刺之。曾国藩得出结论说:大氐事败而归咎于谋主者,庸人之恒情也。

  立世大智慧

  曾国藩在审视以往的中国历史时,尤其是重大历史关头时,往往成功与失败并存,不存在一定成功或一定失败的必然性。因此,他提出处大事、决大疑,不可拘泥于往事之成败的重要论断。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