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章 三辅故事

  [晋]佚名撰

  序

  唐志地理类有三辅旧事三卷,不著纂人名。故事类有韦氏三辅旧事一卷。然案汉书郊祀志注引建章宫承露盘仙人掌,续汉书祭祀志注引长安城东灵星祠,史记始皇本纪索隐引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後汉书盆子传注引长安城中有藁街,或称三辅故事,或称旧事,而初学记、艺文类聚诸书亦故事、旧事互引。梁刘昭已引其辞。唐志题为韦氏。据後汉书韦彪传,肃宗建初七年车驾西狩行,太常数召彪入问三辅旧事礼仪风俗,彪因建言追录高帝、中宗功臣。彪著书十二篇,号韦卿子。然括地志引忖留事,言魏太祖马惊,是旧事未必为韦氏所著也。又文选西京赋注引建章宫北作清渊海,陶徵士诔注引四皓秦时为博士避於上洛熊耳山二事称三辅三代旧事,选注所引佗事祗称故事、旧事,无三代二字,疑引者误衍二字耳。其书大抵与汉宫阙疏、三辅宫殿簿、汉宫典职、三辅黄图、汉旧仪、汉庙记同体。

  今案:长安志卷十一中有旧事佚文,其中已提及後周太祖及隋文帝,则此书成书年代当在初唐。梁刘昭所引之旧事,当别本,与此不同。尧母字庆都,配高辛氏而生尧,因主人伊长孺为姓,谓之伊耆。(太平御览)

  帝王世纪:“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年十五而佐顼,三十登帝位,都亳。以木承水。以五行名官,故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於是化被天下,遂作乐六茎以康帝位。世有才子八人,号曰八元。亦纳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生后稷;次有氏女,曰简狄,生;次陈锋氏女,曰庆都,生放;次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帝喾在位七十五年,年百五岁而崩,葬东郡顿丘广阳里。”

  今案:顿丘在今河南濮阳。一九八七年,在濮阳西水坡发现仰韶时期的墓葬,其中在四十五号墓不仅发现有殉人,而且还有蚌塑龙虎图。(文物一九八八年第三期)有人认为此处应与帝喾有关。

  帝王世纪:“帝尧陶唐氏,伊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於丹陵,名曰放。”“或从母姓伊耆氏。年十五而佐帝挚,受封於唐,为诸侯。”“年二十而登帝位。以火承木,都平阳。置敢谏之鼓,天下大和。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岳。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尧征而克之於丹水之浦,乃以尹寿、许由为师,命伯夔放山川溪谷之音,作乐大章。”“始封稷、契、咎繇,褒进伯禹,纳舜於大麓。後年二月,又率臣刻璧为书,东沉於洛,言天命当传舜之意”,“舜摄政二十八年,尧与方回游城阳而崩。”“凡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乃殂。”“葬於济阴之成阳西北,是为林。”“尧初生时,其母在三河之南,寄於伊长孺之家。故从母君为姓也。”

  今案:尧都平阳,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市。临汾有尧庙。又二一年在山西襄汾陶寺发现陶寺文化城址,城址略为圆角方形,东西长约二一五米,南北宽约一五米,总面积在二万平方米以上。在城内有大型建筑基址,推测与观象授时有关。另外在城址内外发现有铜器、朱书文字以及大型王墓。(中国文物报二二年二月八日,考古二四年第二期)研究者认为陶寺城址可能就是尧都。

  始皇帝即位,在渭南作长乐宫,桥通二宫。表河以为秦东门,表以为秦西门。(初学记)

  雍录卷二长安宫及城注:秦兴乐宫“亦名长乐。”三辅黄图卷一:“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馀里。汉太后常居之。”水经注渭水:“明渠又东径汉高祖长乐宫北,本秦之长乐宫也,周二十里,殿前列铜人,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殿之东北有池,池北有层台,俗谓是池为酒池,非也。”

  桥,指横桥。三辅黄图卷一:“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桥广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间,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桥之南北堤,激立石柱。”

  初,秦都渭北,渭南作长乐宫,桥通二宫间,表河以为秦东门,表以为秦西门。二门相去八百里。渭水贯都以象天河,横桥南渡以象牵牛。汉都渭南,开北阙以临渭。渭北则陵庙所在。(初学记)

  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以为秦西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後宫列女万馀人,妇人之气上於天。至胡时,天下苦秦,汉元年,秦王子婴降。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及汉兴,以为渭城县,属右扶风。(太平寰宇记)

  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三辅黄图卷三:“汉畿内千里,并京兆治之,内外宫馆一百四十五所。班固西都赋云:‘前乘秦岭,後越九,东薄河华,西涉岐雍,宫馆所立,百有馀区。’秦离宫三百,汉武帝往往修治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皇帝自杀後,赵高立扶苏子子婴(一说子婴为始皇帝之弟,见李斯列传)。“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居月馀,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渭城本注:“故咸阳,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属长安。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有“新城丞印”封泥及“渭成令印”、“渭成右尉”印章。(两汉官印汇考五二页)

  横桥,秦造。汉承秦制,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置都水令以掌之,号为石柱桥。(三辅黄图)

  澍案:水经注:桥之北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桥。又案:横桥汉末董卓烧之。

  水经注渭水引三辅黄图曰:“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有令丞,各领徒千五百人。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桥也。”

  陈直曰:“西汉如太常、少府、水衡都尉、三辅,各置都水令。成帝时特设护都水使者,总领其事。”“本文当称为横桥都水令也。”(三辅黄图校证一三九页)

  桥广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间,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梁。桥之南有堤,(缴)[激]立石柱。咸阳北至九、甘泉,南至、杜,东至河,西至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木衣绨,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县,穷年忘归,犹不能。(北堂书钞)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正义:雍门,“今岐州雍县东。”又:“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

  秦造作横桥,汉承之,置丞令。石柱以南属京兆,以北属右扶风,各分其半。(太平御览)

  澍案:初学记引微略。

  汉书地理志京兆尹本注:“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为京兆尹。”三辅黄图卷一:“京兆,在故城南尚冠里。(本注:京,大也。天子曰兆民。公羊曰:京,大也;师,众也。天子所居)”

  今案:西汉时京兆尹辖地为今县以东、河南灵宝以西,渭水以南、秦岭以北这一区域。(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三二、三三页)有“京兆尹史石扬”印章。(两汉官印汇考四六页)

  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本注:“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雍国,二年更为中地郡。九年罢,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三辅黄图卷一:“扶风,在夕阴街北。(本注:扶,持也,助也。言助风化也。)

  今案:西汉时右扶风辖地为今西安、泾水以西、甘肃华亭以东、甘肃正宁以南、秦岭以北这一区域。(同上)有“扶风置长”封泥。(两汉官印汇考五一页)

  秦时泰奢,渭水贯都以象天河,横桥南渡以象牵牛,後宫列女万有馀人,妇人之气上於天,缣帐绮帷,木衣绨,土被朱紫。(太平御览)

  澍案:一引泰奢句下云“有天下以来不是过”,牵牛句下云“中外殿观百四十五”。

  史记秦始皇本纪:“为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天官书:“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後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营室为清庙,曰离宫、阁道。”“旁有八星,绝汉,曰天潢。”“牵牛为牺牲。”“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秦始皇葬骊山,起高陵五十丈,下以水银为泉,以明珠为月,中多文贝。(太平御览)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树草木以象山。”集解引皇览曰:“坟高五十馀文,周五里馀。”

  秦於渭南有舆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长桥三百八十步,桥北京石。水中旧有忖留神像。此神曾与鲁班语,班令其出。忖留曰:我貌,卿善图物容。班于是拱手与语曰:出头见我。忖留乃出首。班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没水。故置其像于水,上唯有腰以上。魏太祖马见而惊,命移下之。(括地志)

  澍案:三辅黄图云: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象牵牛。南有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有令丞,各领徒千五百人。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桥也。旧有忖留神像。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令其出。忖留曰:我貌很,卿善图物容,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与言曰:出头见我。忖留乃出首。班于是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还没水。故置其像于水,惟背以上立水上。後董卓入关,遂焚此桥。魏武帝更修之,桥广三丈六尺。忖留之像曹公乘马见之,惊,又命下之。长乐宫括地志引作舆宫,未知就是。

  今案:舆宫为兴乐宫之脱。

  咸阳宫,史记秦本纪: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方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鼓,以充入之。”三辅黄图卷一:“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兴焚书之举。三十五年,“听事,臣受决事,悉於咸阳宫。”沛公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居月馀,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咸阳县东十五里,京城北四十五里,即秦孝公徙都之者。今咸阳县,古之杜邮,白起死处。”长安志卷十三咸阳县:“秦咸阳故城在县东二十里,汉渭城亦治於此。”

  今案:秦咸阳城遗址在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与正阳乡之内。其范围大致东起柏家嘴,西至毛家沟,北到高渠,南部因渭水北侵蚀,已无遗迹可循。现存面积约二十平方千米。城址中部偏北探出周长约二七四七米的夯土墙基,平面略呈长方形,应为宫城所在。宫城内外探出夯土基址二十馀处,其中八处在城内,已发掘者为战国遗存。宫殿区东端的柏家嘴、西端的毛家沟似为六国宫殿区。另外在城址有冶铸和陶等遗迹。(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三四七页)

  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二十(张澍注:玉海引有馀字)里。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序(张澍注:一作杼)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长乐宫有鸿台、临华殿、温室殿、信宫(张澍注:玉海引有长字),长秋、永寿、永宁等四殿,高帝始居此宫,後太后常居之。孝惠至平帝皆居未央,王莽改长乐宫为长乐室,在长安中,近东直杜门。(三辅黄图)

  澍案:昭帝纪:元平元年十一月壬子皇太后归长乐宫,置屯卫。水经:杜门北对长乐,城南东来第一门也。

  三辅黄图卷二:“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高皇帝始居栎阳,七年长乐宫成,徙居长安城。”“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杼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长乐宫有鸿台,有临华殿,有温室殿,有长定、长秋、永寿、永宁四殿。”

  三辅黄图卷三:“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尝射飞鸿於台上,故号鸿台。汉书惠帝四年,长乐宫鸿台。”

  “临华殿,在长乐宫前殿後,武帝建。汉书成帝永始四年,长乐宫临华殿。”陈直曰:“薛氏钟鼎款识卷二第十二页,有‘林华观行镫,五凤二年造’,疑即本文之临华殿。”(三辅黄图校证五二页)

  “温室殿,按汉宫阙疏‘在长乐宫’。”又汉宫阁记“在未央宫”。

  “长信宫,汉太后常居之。按通灵记:‘太后,成帝母也。後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殿皆以长信,长秋为名。’又永寿、永宁殿,皆后所处也。(本注:成帝母王太后,居长信宫)”

  汉书王莽传中:始建国元年,改“长乐宫曰常乐室。”陈直曰:“汉代纪年铭漆器图说,图版四十页,有始建国元年夹漆盘文云:‘常乐大官,始建国元年正受第千四百五十至四千。’又十钟山房印举举二第四十七页,有‘常乐苍龙曲侯’印,皆王莽改长乐为常乐之证。”(三辅黄图校证三四、三五页)

  杜门,三辅黄图卷一:“长安城南出东头第一门曰覆盎门,一号杜门。庙记曰:‘覆盎门与洛门,相去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门外有鲁班输所造桥,工巧绝世。’长乐宫在城中,近东直杜门,其南有下杜城。汉书集注云:‘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汉书曰:‘戾太子所斫覆盎门出奔湖。’王莽更名曰永清门长茂亭。”

  今案:覆盎门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大白杨村北一千米处。现存东西宽约三十米,南北进深约二十米的缺口,两侧城墙高约十米。(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四九、五页)

  四皓秦时为博士,避於上洛熊耳山。(文选注)

  澍案:竹书纪年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楚(人)[水]注之。水经注:丹水源出上洛西南楚山,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

  史记留侯世家:“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索隐:四人,四皓也,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里先生。按:陈留志云“园公姓庚,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曰夏黄公。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後,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里先生。”又孔安国记作“禄里”。水经注丹水:“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於楚山,即此山也。其水两源,合舍於四皓庙东,又东径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岭上有四皓庙。”太平寰宇记百四十一商州上洛县:“四皓墓,在县西四里庙後。”“高车山,在县北二里,高士传云:高车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汉惠帝所立也。高后使张良诣南山迎四皓之处,因名高车山。”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五:“四皓祠,在商州东七十里商洛镇。魏书地形志:上雒县有四皓祠。”“四皓墓,在商州西三里(本注:谨案雍胜略云:西四里金鸡原下。)通志:有四皓冢,冢前有庙,庙有古今碑刻,商洛旧县西亦有四皓冢。”

  今案:四皓墓在今丹凤县商镇镇街。墓地面积约二平方米,存主墓四座、陪葬墓二座。主墓封土略呈覆斗形,底边长七至十一米,高二至三米。墓地有明嘉靖年立“商山四皓墓”碑一通及古柏十馀株。(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一八八页)

  汉书地理志弘农郡有上雒县,本注:“熊耳、获舆山在东北。”水经注丹水:“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东南过其县南。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地道记曰:郡在洛上,故以为名。竹书纪年,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新唐书地理志:商州上洛郡有上洛县,本注:“有熊耳山。”太平寰宇记卷百四十一商州上洛县:“本汉旧县也。竹书纪年云,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即此也。汉元鼎四年以其地置上洛县,居洛水之上,因以为名。”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五:“商州释名:水经注:契始封商。鲁连子曰:在太华之阳。皇甫谧、阚并以为上洛商县也,殷汤之名起於此矣。通志:商本山名,在州东南。周、秦为商於地,故汉以名县。後周以名州。沿革:一统志:治在省城东南三百里。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晋上洛邑,战国属秦。汉置上洛县。後汉为上洛侯国。三国属魏。晋置上洛郡。後周改曰商州。隋改州为上洛郡。唐武德三年曰商州,天宝元年曰上洛郡,乾元元年为商州,属山南西道,後隶京畿。宋曰商州上洛郡,属永兴军路。金初属京兆府路,元光二年改属河南路。元省上洛县入州,属奉元路。明洪武七年降州为商县,属华州,成化十三年升为州,属西安府。本朝雍正三年直隶陕西布政使司。”

  今案:上洛县即今商州市。(同上[上册]三三页)

  太平寰宇记卷百四十一商州上洛县:“熊耳山,盛弘之荆州记云:熊耳东西各一峰,南北望之如熊耳。山海经云:熊耳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浮濠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洛。又按仙书谓此山上有青丹之树,得而服之成仙。西京杂记云:终南山多离合草,叶似江离而红绿是也。又有丹青树,叶一青一赤,望之如锦,长安谓之丹青树。”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五:“熊耳山,在雒南县东南百二十里。书禹贡:导洛自熊耳。汉书地理志:上雒县有熊耳山。水经注:洛水又东迳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博物志曰:洛出熊耳,盖开其原者是也。通志:山在县东,商、虢分壤之处,洛水至此始大,故禹导洛始此。”又,“熊耳山,在商州西四十里。隋书地理志上洛县有熊耳山。荆州记,此山东西各一峰,南北望之如熊耳。州志:两峰插汉,以形似名。”

  燕太子丹曰:秦始皇置高渐离于帐中击筑。(太平御览)

  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小说家有“燕丹子三卷(本注:燕太子撰)。”

  史记燕召公世家:“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太子丹隐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於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使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高渐离,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善击筑,与荆轲相善。“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於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於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始皇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於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近诸侯之人。”

  昔有犊失母,哀鸣甚苦,地为发泉,因名鸣犊泉。今天旱祭之,降雨。在冯翊。(水经注、太平御览)

  长安志卷十一万年县:“鸣犊镇,在县南六十里。(本注:镇西原下有鸣犊泉。俗传因犊咆鸣而得泉。)

  今案:鸣犊泉在今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

  冯翊,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本注:“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罢,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三辅黄图卷一:“冯翊,在故城内太上皇庙西南。(本注:冯,凭也;翊,辅也。翊辅京师也。)”

  今案:西汉左冯翊辖地为今泾水以东,黄河以西,黄陵、宜川连线以南,渭水以北这一区域。(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三三页)有“左冯翊印章”封泥及“左冯翊丞”、“左冯翊掾王印”印章。(两汉官印汇考四九页)

  长乐宫有椒房殿,有室。(玉海)

  三辅黄图卷三:“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取其温而芬芳也。”汉书车千秋传云:“转至未央椒房。”汉官仪卷下:“皇后称椒房,取其蕃实之义也。诗云:‘椒聊之实,蕃衍盈升。’以椒室,取温除恶气也。犹天子朱泥殿上,曰丹墀也。”(汉官六种一七四页)

  今案:诸书均言椒房在未央宫。三辅旧事独云长乐宫有椒房。椒房为皇后之居,汉初高祖居长乐宫,吕后亦在此,则理有椒房。

  三辅黄图卷六:“钟室,在长乐宫。高祖缚韩信置钟室中。”史记淮阴侯列传:“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室。”正义:“长乐宫悬之室。”

  秦二世欲起凌云阁,与南山齐。(太平御览)

  澍案:北堂书钞引云:秦二世起凌阁,与南云山齐。玉海引此作三辅故事。又案:三辅黄图云:云阁,二世所造,起云阁欲与南山齐。

  今案:陈直曰:“文选东京赋云:‘结云阁。’李善注引三辅故事云:‘秦二世胡,起云阁欲与南山齐。”“长安志引汉宫殿疏称为凌云阁。”云阁即凌云阁。北堂书钞作凌阁误。

  太上皇不乐关中,思慕乡里,高祖徙丰沛屠儿卖饼商人,立为新丰县,故一县多小人。(太平御览)

  澍案:一引屠儿下有“沽酒”二字。

  西京杂记卷二:“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鸡蹴,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故新丰多无赖,无衣冠子弟故也。高祖少时,常祭榆之社,及移新丰,亦还立焉。高帝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竞识其家。其匠人胡宽所营也。移者皆悦其似而德之,故竞加赏赠,月馀致累百金。”

  汉书地理志京兆尹有新丰县。史记高祖本纪:十年七月,“太上皇崩栎阳宫。楚王、梁王皆来送葬。赦栎阳囚。更名郦邑曰新丰。”正义引括地志云:“新丰故城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四里,汉新丰宫也。”新丰宫鼎曰:“新丰宫,容一斗三升十斤五两。新丰宫,一斗三升九斤二两。夕里癸。(考古与文物一九八年第一期)

  今案:西汉新丰在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沙河村。(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七六页)

  秦始皇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门。(文选注)

  澍案:太平御览引云:秦始皇造铜人十枚,在大夏殿前。一引云:秦作铜人,立阿房殿前。汉著长乐宫大夏殿前。又玉海引云:汉徙秦铜狄长乐宫大夏殿前。又案汉书五行志: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谢承後汉书云:铜人,翁仲其名。始皇本纪与五行志均言十二人,一引旧事作十枚者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索隐:“按二十六年,有长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三辅旧事‘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董卓坏其十为钱,馀二犹在。石季龙徙之邺,坚又徙长安而销之也。”正义:“汉书五行志云:‘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三辅旧事云:‘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门。’魏志董卓传云:‘椎破铜人十及钟,以铸小钱。’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馀二枚,徙清门。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龙徙之邺,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英雄记云:‘昔大人见临洮而铜人铸,至董卓而铜人毁也。’”三辅黄图卷一:“坐高三丈,铭其後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度,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其大五丈,足迹六尺。’铭李斯篆,蒙恬书。”汉书王莽传下:“莽梦长乐宫铜人五枚起立。莽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小说(古小说沈):“秦始皇时,长人十二见於临洮,皆夷服,於是铸铜为十二枚以写之,盖汉十二帝之瑞也。”

  秦王立二十六年,初定天下,称皇帝。大人见临洮,身长五丈,长六尺,作铜人以厌之,在阿房殿前。汉移长乐宫大厦殿前。(後汉书注)

  澍案:水经注:始皇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馀,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皆铭其胸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皆李斯所书也。

  临洮,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匈奴,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临洮。本注:“洮水出西羌中,北至罕入河。禹贡西顷山在县西,南部都尉治也。”水经河水注:“洮水又东径临洮县故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书於斯水上。”

  今案:临洮在今甘肃省岷县。(辞源一四二页)

  阿房宫东西三里,南北五里,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其外有城名阿城,东、西、北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宋敏求长安志)

  澍案:始皇本纪云: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立五丈旗。关中记云: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庭中受十万人。三书所记步里均不同。又案:括地志云: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四里。正义云,宫在上林苑中,雍州郭城西南面即阿房宫城东面也。师古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索隐云:此以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

  今案:秦始皇本纪云,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其东西尺寸已大于三里。长安志卷十二长安县载:“秦阿房宫,一名阿城,在县西二十里。[东]、西、北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此记尺寸又小於旧事。或宋时所见之阿城已非秦时旧迹。

  通天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通天者,言此台高通於天也。去地百馀丈,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武帝时祭泰一,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招仙人祭泰一云。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张澍注,当作)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盘,仙人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元凤间台自毁,榱皆化为龙凤随风雨飞去。西京赋云:通天渺而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瓣花以交纷,下刻其若削。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太平御览)

  今案:此条武帝时祭泰一以下又见於故事。

  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又郊志:“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天子为塞河,兴通天,若有光云。”汉旧仪:“通天台高三十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汉官六种九八页)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云阳县:“通天台,在县西北八十一里甘泉宫中。高三十五丈,望雷雨悉在下。”长安志卷四引关中记:“左右通天台,高三十馀丈。祭天时於此候天神下也。”又引汉旧仪曰:“黄帝以来祭天圜丘处。”

  三辅黄图卷三:“竹宫,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汉书礼乐志:“(武帝)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於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汉旧仪:“皇帝祭天,居云阳宫,斋百日,上甘泉通天台,高三十丈,以候天神之下,见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皆年八岁,天神下坛所,举烽火。皇帝就竹宫中,不至坛所。”(汉官六种九八页)

  陈直曰:“金石萃编卷二十二,有‘狼干万延’瓦,‘狼干’当为‘琅’之假借字,疑为竹宫之物。”(三辅黄图校证七五页)

  武帝起甘泉通天台,高五十丈。(史记正义)

  澍案:高帝本纪元封二年夏作。师古曰:通天台者,言此台高,上通于天也。汉旧仪云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

  今案:高帝为武帝之讹。

  武帝於未央宫起高门、武台殿。(玉海)

  澍案:黄图云: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西京杂记云:未央宫周匝二十二里九十五步,街道周四十七里。台殿四十三所,其三十二所在外,十一在後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後宫。门闼凡九十五。

  三辅黄图卷三:“高门殿,汉书曰:‘汲黯请见高门。’注曰:‘未央宫高门殿也。’又哀帝时鲍宣谏曰:‘陛下擢臣岩穴,诚翼有益毫毛,岂欲臣美食大官,重高门之地。’”汉书翼奉传:“(文帝时)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又鲍宣传:“高门去省户数十步,求见出入,二年未省。”

  武台殿,汉书李陵传:“陵召见武台。”师古曰:“未央宫有武台殿。”

  建章宫北作清渊,青渊北有鲸鱼,刻石为之。(宋敏求长安志)

  澍案:本纪:太(和)[初]元年冬,柏梁台,乃起建章宫。又案:文选注引云:建章宫北作清渊海。

  三辅黄图卷二:“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巫勇之曰:俗有火,即复起大屋以压之。帝於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今案:清渊位置与太液池相同,三辅黄图卷四:“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关辅记云:‘建章宫北有池,以象北海,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汉书曰:‘建章宫北治大池,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兽之属。’”文选西京赋:“顾临太液,沧池漭沆。渐台立於中央,赫以弘敞。清渊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上林岑以垒,下斩岩以龉。”李善注引三辅三代旧事曰:“建章宫北作清渊海。”清渊中有石鲸,而建章宫内只有太液池刻石为鲸。另在西京赋中清渊与神山并列,神山是指蓬莱、方丈、瀛洲,也在太液池中。既神山为代称,则清渊亦为代称,其中有鲸鱼。地域又与太液相同,故清渊应为太液池之代称。长安志中载建章宫有清渊海不。实无此池名。

  太液池在建章宫北,池周回千顷。日出谷,浴于咸池,至虞渊即莫。此池象之也。(太平寰宇记)

  三辅黄图卷四:“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关辅记云:‘建章宫北有池,以象北海,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汉书曰:‘建章宫北治大池,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兽之属。’”“庙记曰:‘建章宫北池名太液,周回十顷,有莲女鸣鹤之舟。’”西京杂记卷一:“太液池边,皆是胡、紫、绿节之类。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胡;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之紫;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鸿,动辄成。”

  今案:太液池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北双凤村西五米。遗存面积约二万平方米的曲尺形凹地,池底低于周围地面约一米。池内有渐台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二页)

  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始将行,是谓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是谓小。至于悲谷,是谓食。至于女纪,是谓大还。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止其女。息其马,是谓县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于虞渊之,曙于蒙谷之浦。”

  昆明池地三百三十六顷,有百艘楼船,上建楼橹,戈船各数十,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葆麾盖,照烛涯。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尾皆动。立石牵牛、织女于池之东,以象天汉。(三辅黄图、宋敏求长安志)

  澍案:太平御览引作盖地三百二十五顷。程大昌雍录引作三百二十顷也。又案: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又案:元狩三年,发谪吏穿之。

  三辅黄图卷四:“汉昆明池,武帝元狩三年穿,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西南夷传曰:‘天子遣使求身毒国市竹,而为昆明所闭。天子欲伐之,越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习水战,因名曰昆明池。’”“图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庙记曰:‘池中後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养鱼以给诸陵祭,馀付长安厨。’”“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於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张衡西京赋曰:‘昆明灵沼,黑水玄,牵牛立其右,织女居其左。’今有石父、石婆神祠在废池,疑即此也。”

  豫章台,亦名豫章观。三辅黄图卷五:“豫章观,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又一说曰,上林苑中有昆明池观,盖武帝所置。桓谭新论云:‘元帝被疾,远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於上林昆明池上,环以冰,而御驷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无变色,卧於池上,曛然自若。’即此也。”

  牵牛、织女,长安志卷十二:“石父庙、石婆庙,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张衡西京赋曰:‘昆明灵沼,黑水玄,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注云:‘立牵牛、织牛於池之东西以象天河。今石人宛在,疑後人名石父石婆云。’”

  今案: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镐京乡及义井乡范围内。豫章台在长安区镐京乡万村西北。牵牛像在斗门镇常白庄村东北一千米处石爷庙,织女像在斗门镇斗门村东北一千米的棉绒厂内。(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一页)

  日出谷,浴于咸池,至虞渊即莫,此池象之。昭帝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成帝常以秋日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以云母饰于首,一名云舟。又刻大桐木为虬龙,雕饰如真。夹云舟而行。紫桂为柁。及观云水,玩撷菱蕖,帝每忧轻荡以惊飞燕,使飞之士以金锁缆云舟于波上。每轻风时,至飞燕殆欲随风入水,帝以翠缕结飞燕之裾。常恐曰:“妾微贱,何得预缨结之?”今太液池尚有避风台,即飞燕结裾之处。(三辅黄图)

  澍案:玉海引无观云水至缨结之游十一句。

  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二月,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公卿上寿。赐诸侯王、列侯、宗室金钱各有差。”西京杂记卷一:“始元元年,黄鹄下太液池。上为歌曰:‘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萧萧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

  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及壮,属阳阿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成帝尝微行出,过阳阿主,作乐。上见飞燕而说之,召入宫,大幸。有女弟召入,俱为,贵倾後宫。”立为皇后,“颛宠十馀年,卒皆无子。末年,定陶王来朝,王祖母傅太后私赂遗赵皇后、昭仪,定陶王竟为太子。”“哀帝既立,尊赵皇后为皇太后。”哀帝崩,贬为孝成皇后,後月馀,废为庶人,是日自杀。“凡立十六年而诛,先是有童谣曰:‘燕燕,尾,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成帝每微行出,常与张放俱,而称富平侯家,故曰张公子。仓琅根,宫门铜锾也。”赵飞燕外传:“赵后飞燕,父冯万金。祖大力,工理乐器,事江都王协律舍人。万金不肯传家业,编习乐声,亡章曲,任为繁手哀声,自号凡靡之乐,闻者必动焉。江都王孙女姑苏主,嫁江都中尉赵曼。曼幸万金,食不同器不饱,万金得通赵主,主有娠。曼性暴妒,且有私病,不近妇人。主恐,称疾居王宫,一产二女,归之万金。长曰宜主,次曰合德。然皆冒姓赵。宜主幼聪悟,家有彭祖分之书,善行气术,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人谓之飞燕。合德膏滑,出浴不濡,善音辞,轻缓可听。二人皆出世色。万金死,冯氏家败,飞燕妹弟流转至长安,於时人称赵主子,或云曼之他子,与阳阿主家令赵临共里巷,托附临,屡为组文刺绣献临,临愧受之。居临家,称临女。临常有女事宫省,被病归死,飞燕或称死者。飞燕妹弟事阳阿主家,为舍直,常窃效歌舞,积思精切,听至终日不得食。待直赀服疏若,财且颛事膏沐澡粉,其费无所爱。共直者指为愚人。飞燕通邻羽林射鸟者。飞燕贫,与合德共被。夜雪,期射鸟者於舍旁,飞燕露立,闭息顺气,体温舒无疹栗。射鸟者之,以为神仙。飞燕缘主家大人,得入宫召幸。”

  桂宫内有明光殿。(西京赋注)

  三辅黄图卷二:“桂宫,汉武帝造,周回十馀里。汉书曰:‘桂宫有紫房道,通未央宫。’关辅记云:‘桂宫在未央北,中有明光殿、土山,道从宫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台蓬莱山。’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玉阶,昼夜光明。又西京杂记云:‘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案、厕宝屏风、列宝帐,设於桂宫,时人谓为四宝宫。’”关中记(初学记卷三夏引):“桂宫,一名甘泉,又作迎风观、寒露台以避暑。”

  今案:桂宫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夹城堡村东。(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一页)

  建章宫周回三(张澍注:一作数)十里。殿东起别风阙(张澍注:一作别起阁)高二十五丈,乘(张澍注:一作)高以望远。张平子西京赋曰:柏梁既,越巫陈方,建章是营,用厌火祥。营宇之制,事兼未央。又於宫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上有铜凤皇,赤眉贼坏之。西京赋云‘圆阙耸以象天,若双碣之相望;设璧门之凤阙,上觚棱而金爵”是也。(文选注)

  澍案:玉海引云:凤皇阙武帝造,二十五丈五尺,一名别风阙。又曰:阙门内二百步。武帝本纪:太初元年冬十有一月乙酉,柏梁台,春二月,起建章宫。

  柏梁台,三辅黄图卷五:“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阙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诏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太初中台。”陈直曰:“武帝纪:‘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柏梁台。’食货志云:‘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长安志引庙记曰:‘柏梁台,汉武帝造,在北阙内道西。’三秦记曰:柏梁台上有铜凤,名凤阙。汉武帝集:武帝作柏梁台,诏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乃得上坐。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时’云云。”“又金石屑卷三第四页,有‘元鼎二年柏梁四九’砖文,为宋元丰三年吕大防得於汉故城者。‘四九’,陶工陶之号数,与近年汉城所出瓦片题字,体例正同”

  今案:何清谷云:“柏梁台当在直城门大街之南,天禄阁遗址附近。”刘运勇认为“在今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北,卢家口村东有一高约七米的夯土堆,可能是柏梁台的故迹。”(三辅黄图校注二六九、二七页)

  汉灵星祠,在长安城东十里。(太平御览)

  三辅故事:“长安城东十里有灵星祠。”汉书郊志:“或言曰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於是高祖制诏御史:‘其令天下立灵星祠,常以岁时祠以牛。’”

  汉太学在长安门东直杜门立五经博士员,弟子万馀人。学中有市有狱。光武东迁,学乃废。(太平御览)

  澍案:直,一引作十里二字,又误作书。又案:玉海引云:汉太学中有市有狱,在长安门书社门,立五经博士员,弟子万馀人。

  三辅黄图卷五:“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董仲舒策曰:‘太学,贤士之关,教化之本原也。’王莽作宰衡时,建弟子舍万区,起市郭上林苑中,”何清谷曰:“王莽扩大太学事,见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上: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谐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壹说云。’又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序:‘平帝时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又汉书补注卷九十九上沈钦韩曰:‘案御览五百三十四(礼仪部)黄图曰:礼,小学在公宫之南,太学在城南,就阳位也。去城七里。王莽为宰衡,起灵台,作长门宫(何清谷曰:当为长满仓),南去三百步。起国学於郭内之西南,为博士之官寺门,北出正於其中央为射官门,出殿南向为墙,选士肄射於此中。北之外为博士舍三十区,周环之。北之东为常满仓,仓之北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质物及经书、传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雍容揖让,或论议槐下。其东为太学官寺,门南出,置令丞吏,诘奸,理讼词。五经博士领弟子员三百六十,六经三十博士,弟子万八百人。主事、高弟、侍讲各二十四人,学士同舍,行无远近皆随檐,雨不足,暑不暴首。’”(三辅黄图校注二八九页)

  今案:太学有市事,陈直引作:“北为会市,但列槐市数百行为队”(三辅黄图校证一一五页)另有引作“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

  何清谷曰:“(太学狱)当属长安的二十四狱之一。”用来镇慑太学区。(三辅黄图校注二八九页)

  汉太学位置,两京新记卷三,普宁坊“街西有汉太学馀址。”所述与三辅黄图位置相同。其地在今西安市莲湖区大庆路西安高压开关厂中部。(考古与文物一九九二年第五期)

  汉文帝霸陵不起山陵,稠种柏树。(太平御览)

  史记孝文本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集解:应劭曰:“因山为藏,不起坟,山下川流不遏绝也。就其水名以为陵号。”三秦记(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霸城,秦穆公筑为宫,因名霸城。汉於此置霸陵。”关中记(文选休沐重还道中注):“霸陵,文帝陵也。上有池,有四出道以泻水。”水经渭水注:“霸水又左合水,历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是也,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上有四出道以泻水,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万年县:“白鹿原,在县东二十里。亦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长安志卷十一万年县:“文帝霸陵,在县东二十里白鹿原上。”关中胜图志卷八:“文帝霸陵,在白鹿原东北崖,去城四十里。”

  今案:文帝霸陵在今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毛窑院村。(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六三页)

  周礼春官冢人:“冢人掌公墓之地。”“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春秋时期的冢墓已有树木。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之徐君冢树而去。”白虎通:含文嘉曰:“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半之,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秦代帝陵也有树。史记秦始皇本纪:“树草木以象山。”汉书东方朔传:“柏者,鬼之廷也。”师古曰:“言鬼神尚幽以,故以松柏之树为廷府。”故汉人在陵墓上多植松柏。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古诗三首:“松柏冢累累。”又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故帝陵亦植松柏。三辅故事:“汉诸陵皆属太常,不属郡县,其人盗柏者市。”陵墓植松柏一直到後世仍然沿用。世说新语任诞:“张湛好於斋前种松柏。时袁山松出游,每好令左右作挽歌。时人谓:‘张屋下陈,袁道上行殡。’”唐代帝陵植柏,称作柏城。新唐书韦传:“且寝宫所占,在柏城中,距陵不远。”

  汉诸陵皆属太常,不属郡县,其人盗柏者市。(初学记、太平御览)

  今案:此条另见于三辅故事。

  汉作灵台,以四孟月登而观之,黄气为疾病,赤兵,黑水。(太平御览)

  三辅黄图卷五:“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汉始曰清台,本为候者观阴阳天文之变,更名灵台。郭延生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又有相风铜乌,遇风乃动。一曰:长安灵台,上有相风铜乌,千里风至,此乌乃动。又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尺二寸,题云太初四年造。’”

  史记天官书:“凡望云气,仰而望之,三四百里;平望,在桑榆上,千馀二千里。登高而望之,下属地者三千里。云气有兽居上者,胜。”“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

  成帝作延陵,及起庙,窦将军有青竹田在庙南,恐犯蹈之,言作陵不便,乃徙作昌陵。取土十馀里,土与粟同价。(太平御览)

  澍案:水经注:鸿嘉元年于新丰戏乡为昌陵县,以奉初陵。永始元年,诏以昌陵卑下,客土疏恶,不可为万岁居,其罢陵作,令吏民反。故徙将作大匠解万年敦煌。关中记曰: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取土东山,与粟同价,所费巨万,积年无成。

  汉书成帝纪:建始二年“闰月,以渭城延陵亭部为初陵。”绥和二年三月丙戌,“帝崩於未央宫。”“四月己卯,葬延陵。”臣瓒曰:“延陵在扶风,去长安六十二里。”三辅黄图卷六:“成帝延陵,在扶风,去长安六十二里(本注:一曰成帝於霸陵北步昌亭起寿陵,即武帝之废陵也。)王莽时,遣使坏渭陵、延陵园门罘,曰毋使民思也。又以黑色其周垣。’水经渭水注:“(成国故渠)又东迳成帝延陵南。”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咸阳县:“延陵,成帝陵也,在县西北十三里。”长安志卷十三咸阳县:“成帝延陵,在县西北十五里。”关中胜图志卷八:“成帝延陵,在咸阳县西北十三里。”

  今案:延陵在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严家沟村。陵园平面近方形,东西三八二米,南北四米,四面各一阙门。封土居陵园中央,呈覆斗形,底边长一七三米,顶部边长五十一米,高三十一米。许皇后陵位于帝陵西约一二米,班婕妤墓位於帝陵东北六五米。陪葬墓位於延陵以东一五米,今尚存封土七座。(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三五五页)

  汉书成帝纪:鸿嘉元年二月壬午,“行幸初陵,赦作徒,以新丰戏乡为昌陵县,奉初陵,赐百户牛酒。”二年夏,“徙郡国豪赀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赐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公主、中二千石冢地、第宅。”永始元年,“秋七月,诏曰:‘朕执德不固,谋不尽下,过听将作大匠万年言昌陵三年可成。作治五年,中陵、司马殿门内尚未加功,天下虚耗,百姓罢劳,客土疏恶,终不可成。朕惟其难,怛然伤心。夫“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其罢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动摇之心。’”汉书陈汤传:“初,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相善。自元帝时,渭陵不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数年後,乐霸陵曲亭南,更营之。万年与汤议,以为‘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自置将作大匠,及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造杜陵赐爵关内侯,将作大匠乘马延年以劳苦秩中二千石;令作初陵而营起邑居,成大功,万年亦当蒙重赏。子公妻家在长安,儿子生长长安,不乐东方,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善。’汤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陵,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天下民不徙诸陵三十馀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天下先。’於是天子从其计,果起昌陵邑,後徙内郡国民。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後卒不就,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议,皆曰:‘昌陵因卑为高,积土为山,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浅外不固,卒徒工庸以钜万数,至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同贾。作治数年,天下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绪,宜还故陵,勿徙民。’上乃下诏罢昌陵。”“‘故将作大匠万年佞邪不忠,妄为巧诈,多赋敛,烦繇役,兴卒暴之作,卒徒蒙辜,死者连属,毒流众庶,海内怨望,虽蒙赦令,不宜居京师。’於是汤与万年俱徙敦煌。”水经渭水注:关中记曰:“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取土东山,与粟同价,所费巨万,即此处也。”

  今案:昌陵在今西安市临潼区斜口镇董家村。位於渭河南岸二级阶地北缘。在一面积达三平方千米的人工堆积土丘上,仍有一方形土坑,边长约十馀米,深约二十米,俗称“八角琉璃井”。附近地表散布有砖瓦残片,早年曾出土有大型石雕和础石。(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八四页)

  洛女冢南有洛陂,俗号曰洛女陂。(太平寰宇记)

  长安志卷十一万年县:“洛女陂在县东一十五里。”

  邓禹败於潼关,後大破赤眉於崤。(太平御览)

  後汉书邓禹传:“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桀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邺。光武见之甚欢。”“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遂渡汾阴河,入夏阳。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引其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拒禹於衙,禹破走之,而赤眉遂入长安。是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於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引军北至邑。”二年春,“禹乃南至长安,军昆明池,大飨士卒。率诸将斋戒,择吉日,修礼谒祠高庙,收十一帝神主,遣使奉诣洛阳,因循行园陵,为置吏士奉守焉。禹引兵与延岑战於蓝田,不克,就云阳。”“三年春,与车骑将军邓弘击赤眉,遂为所败,众皆死散。”“独与二十四骑还诣宜阳,谢上大司徒、梁侯印绶。有诏归侯印绶。数月,拜右将军。”四年,“遣禹护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击破岑於邓;追至武当,破之。”十三年,“定封禹为高密侯。”“中元元年,行司徒事。从东巡狩,封岱宗。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馀,寝疾。帝数自临问。”“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後汉书冯传:“与赤眉遇於华阴,相距六十馀日,战数十合,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馀人。三年春,遣使者即拜为征西大将军。会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等引归,与相遇,禹、弘要共攻赤眉。曰:‘与贼相拒且数十日,虽屡获雄将,馀众尚多,可稍以恩信倾诱,难卒用兵破也。上今使诸将屯黾池要其东,且击其西,一举取之,此万成计也。’禹、弘不从。弘遂大战移日,赤眉阳败,辎重走。车皆载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饥,争取之。赤眉引还击弘,弘军溃乱。与禹合兵救之,赤眉小却。以士卒饥倦,可且休,禹不听,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馀人。禹得脱归宜阳。马步走上回阪,与麾下数人归营。坚壁,收其散卒,招集诸营保数万人,与贼约期会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於道侧。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前部,裁出兵以救之。贼见执弱,遂悉众攻,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於崤底,降男女八万人。馀众尚十馀万,东走宜阳降。”後汉书刘盆子传:“光武乃遣破奸将军侯进等屯新安,建威大将军耿等屯宜阳,分为二道,以要其还路。诸将曰:‘贼若东走,可引宜阳兵会新安;贼若南走,可引新安兵会宜阳。’明年正月,邓禹自河北度,击赤眉於湖,禹败走,赤眉遂出关南向。征西大将军冯破之於崤底。”注:“即崤坂也,在今洛州永宁县西北。”其地在今河南新安以西。

  潼关,水经河水注:“又南至华阴潼关。”“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径通谷,世因谓之通谷水,东北注於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者也。或说因水以名地也。河水自潼关东北流。”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关内道华阴县:“潼关,在县东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春秋时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是也。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又云河在关内,南流击关山,因谓之‘关’。”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华阴县:“潼关有潼水焉。按三辅记,关因水得名,水去关一里。即左传云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是此。按:今潼关自函谷至于潼关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曰:潼关本名关,河水自龙门激至华山东,故以名之。信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牖,有百二之固。又按:今关即隋大业七年移于南北镇,城门坑槛谷以置,去旧关四里馀。至唐朝天授二年移近向北,临河为路。”关中胜图志卷十四:“潼关,在华阴县东北三十九里。”

  今案:潼关故址在今潼关县港口镇。关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二点五千米,南北宽约一,五千米。有东、南、西、北四门及南、北水关。一九五九年拆毁。(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七九、五八页)

  赤眉,後汉书刘盆子传:“琅邪人樊崇起兵於莒,众百馀人,转入太山,自号三老。”“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师王匡击之。崇等欲战,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

  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所避风雨也。”後汉书郡国志弘农郡黾池“有二崤”。水经河水注:“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崤山在今潼关东,渑池以西。

  江充为铜人长尺,以刺其腹,埋太子宫中,晓医术,因言其事。(太平御览)

  今案:铜人当为桐人之。

  汉书江充传:“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後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於太子宫,得桐木人。”师古曰:“三辅旧事云充使胡巫作而之。”

  卫太子鼻,太子来省疾,至甘泉宫。江充告太子勿入,陛下有诏,恶太子鼻,当以纸蔽其鼻。充语武帝曰:太子不欲闻天子脓臭,故蔽鼻。武帝怒太子,太子走还。(太平御览)

  卫太子即戾太子,名据。母卫皇后。太子因巫蛊之祸而死,太子孙即宣帝。宣帝初即位,卫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以湖阌乡邪里聚为戾园。”(汉书武五子传)

  武帝发兵攻卫太子,连五日,白虎阙前沟中血没足。(太平御览)

  汉书武五子传:“征和二年七月壬午,乃使客为使者收捕充等。按道侯说疑使者有诈,不肯受诏,客格杀说。御史章赣被创突亡,自归甘泉。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曰江充反。乃斩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遂部宾客为将率,与丞相刘屈等战。长安中扰乱,言太子反,以故众不肯附。太子兵败,亡,不得。”汉书刘屈传:“戾太子为江充所谮,杀充,发兵入丞相府,屈挺身逃,亡其印绶。是时上避暑在甘泉宫,丞相长史乘疾置以闻。上问:‘丞相何为?’对曰:‘丞相秘之,未敢发兵。’上怒曰:‘事籍籍如此,何谓秘也?丞相无周公之风矣。周公不诛管蔡乎?’乃赐丞相玺书曰:‘捕斩反者,自有赏罚。以牛车为橹,毋接短兵,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太子既诛充发兵,宣言帝在甘泉病困,疑有变,臣欲作乱。上於是从甘泉来,幸城西建章宫,诏发三辅近县兵,部中二千石以下,丞相兼将。太子亦遣使者挢制,赦长安中都官囚徒,发武库兵,命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