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嫘祖就在这样的忙碌和内心烦恼痛苦中度过了漫长的冬季,也多亏了这是一个冬眠的季节,人的感情也似乎被寒冷的天气给冻结了,凝固了……当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到来的时候,当情感这个东西又像冬眠后的虫子苏醒过来,在人心里酥酥地活动起来的时候,好像是理解嫘祖的这一种心理和感情需要似的,就接到了黄帝迁都中原的通知。黄帝迁都中原,帝师天老却永远地留在了河东渤澥。也许是岁月的年轮太多了,自黄帝合婚中原后,天老一天一天迅速地消瘦下去,脸色越来越黄,黄得跟黄表纸似的,本来就像一道道沟壑的满脸皱纹,更加一圈一圈地密密匝匝。主要的原因是胸口疼,吃不下熟食,却将他平时堪舆时验土的做法变成了一种新的爱好,就是吃黄土疙瘩。说来也怪,他的胸口疼,只要一吃黄土疙瘩就不疼了。因此他就更把黄土疙瘩当成了饭吃,理由是“粮食亦土中长,土中物也”,开始的时候他还背着人吃,人多的时候不好意思吃,只要一背过人,他就会从地上拣起几块土,“咯嘣咯嘣”有滋有味地大嚼起来……可是他的体力却日复一日地在减退,全身的肌肉疼痛、萎缩,连站起坐下甚至高抬一下腿,都变得困难起来。有人说少女能使男人回复青春,风后就派了两名美丽的少女日夜服侍天老,可是并不见有什么奇效——人老了就是老了,不中用了就是不中用了,人老了就得服老,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有两个美少女给暖被窝,服侍着他的起居,天老一脸皱纹的老脸上还是像回光返照一样露出了舒适的笑容和无奈的叹息。随着冬日的脚步一步步地跨入了数九寒天,天老终于躺在地铺上不能起身了,但是还是没有停下对他一辈子都在探索的堪舆学说的研究。他把最得意的门生叫到地铺前,在美少女的搀扶下,断断续续、一句一停地给他们指拨要点:“寻龙捉脉,贵在……点穴。点穴者,查地利,查土壤,查水质,查气流……不可不查也!”因为吃力,他憋得脸上充血,头脑发胀,不由得艰难地抬起瘦手,按住额头。其中一位目光明锐、额头平光的学生说:“余习点穴,不辨土壤,愿师详述。”天老就让侍女取来土样,一边嚼着品味,一边叙说道:“上者色黄,味苦,养人护主;次者白,咸酸,寸草不生,不吉。”学生接过一块黄土尝了,苦涩得直想吐出来,看到为师津津有味的样子,只好硬着头皮强咽下去,差一点儿没给卡住。听说老师已经食土成癖,有“治病”的作用,学生就给他采来供食。闻听到黄帝迁都的消息后,天老激动地挥动着瘦手说:“余心向往,唯余期已至,终身憾矣!”他硬是支撑起瘦弱的病身,弓着身(怎么也站不直了),颤颤巍巍地拄拐杖前去考察地穴,虽然有学生前后相随,还是忽然头一晕腿一软就跌倒在地,被背回后,就一直闭口闭目地那么静躺着,不动声色地把自己身上的最后一点儿油都耗尽了。时近初夏,却反常地下起一场大雪。纷飞的大雪中,值年太岁、鼠部落代表困敦和风后为天老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嫘祖,专程从中原赶回来的黄帝,吴权、鬼容区、宁封、马师皇、中黄子、大填、封钜、知命等帝师,力牧、应龙、常先、大鸿等武将,后土、仓颉、歧伯、伶伦、赤将、高元、俞附、大桡、稷、孔甲、杜康、沮诵、隶首等文臣,几乎全部出动,西王母偃昌、十二大部落的代表和天下七千封的神族代表,大家在白色的旗幡引领下,一路蜿蜒地将天老葬于黄城西南的高冈之上(天老事先自己为自己选下的穴位)。

  在墓地,千里迢迢专程赶回来的黄帝,身披麻衣,头扎白巾,高声诵读了一篇用禇石红写在丝帛之上的长长的祝文:呜呼天老,吾师亦父,幼而施教,长而训导,成而谆谆,终身父也!呜呼天老,德配天地,道穷古今,堪舆一绝,造福百姓,荫及子孙!呜呼天老,两代帝师,起于羲皇,成于龙象,百代之师,高山仰止!呜呼天老,国迁中原,炎黄和睦,天下太平,国运亨昌,郑重告之。呜呼天老,人之已去,灵之长存,生死之隔,何时相会,涕泪下也!呜呼天老,国之魂也,愿常佑护,愿常伴之,愿常神会,心常随之……黄帝悲切的声音在白雪覆盖的中条山山脉和渤澥大地上回荡着,跪倒的人群占满了一个背靠高山的浑圆山包,周围是一片呜呜咽咽的哭声。群鸟都不知被一时的严寒逼得躲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只有一只苍鹰,依然披着刚刚透出云缝的白晃晃的初夏暖阳,不畏寒冷地俯瞰着大地,凌空高翔。白茫茫的盐池、披上白衣的绿色大地和远处隐约可见的一线黄河,一时泛出耀眼的银光。该走的人不可挽回地走了,该进行的事情还要继续进行,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筹备之中。黄帝既已回来,就亲自安排部署了这次华夏部落的大迁都。由值年太岁和风后负全责,进行统一的安排调动,力牧配合迁都工作,做好迁都过程中的安全保卫和秩序维护工作。由后土管理迁都后的渤澥黄城。又经过几个月的准备,终于在冬天黄河结冰时成行。黄帝二年(戊子年)冬天,这是一次牵扯天下各大部落的数万人的大迁徙。数万人的迁徙队伍,分成三路纵队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如同一条涌动的大河。西王母偃昌、广成子、赤松子和十二大部落、天下七千封神族的代表等走“神道”,行进在队列的左边;黄帝与文武大臣和未得到封号的普通百姓走中间的“人道”;而由隶首监管的三苗,包括蚩尤、两曎等在内的九黎战败的恶者——奴隶的前身,走在右侧的“鬼道”上。人和人之间的等级界限,通过这一各行其道的措施,就彰显了出来。三路人马人喧马嘶牛车辚辚地向西绕过中条山脉,在山塬丘陵的斜坡上,就像游龙一样蜿蜒行进着。队列时分时合,全根据自然地形而定。黄帝和帝师、大臣们的云车行进在中队普通百姓的前面,前后左右有应龙、常先、大鸿、挥等率师旅,一路威风凛凛地簇拥着护卫。嫘祖及嫔女、孩子的云车紧随其后,加上百姓的牛车拉的各种不忍舍弃的生活用具,形成长长的见首不见尾的车队和人流。老人和小孩都坐在牛车上或者骑在牛背上,年轻人自己行走,有的还肩扛背背着农具或者麻布袋子,成年人手里拉着半大的孩子,边走边叮咛着一些什么。有人拉着小猪,赶着猪群、羊群、牛群和马群,老年人怀里抱着老母鸡,车上卧着家猫、拴着公鸡。人群的喧嚷声、云车和牛车晃动的“咯吱”声、木车轴的“吱吱”声、马的嘶鸣声、牛闷闷的“哞哞”的叫声,混合成一股巨大的声浪。车轮和人脚扬起冬日冻硬的道路上的一层细尘,给雄壮的队伍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黄雾。土尘扬起,冬日蓝天下,整个迁徙队伍,就像大地披了一条条长长的金纱……三条金纱交织着,形成蔚为壮观的宏大画面。西王母偃昌、广成子、赤松子等兴高采烈地行进在自己的“神道”上,前后一片兴致极高的热烈的喧哗声。而行进在“鬼道”上的队伍中却少不了呵斥、训骂和不满的嗡嗡声。隶首坐着云车,主兵蚩尤,三苗酋长灵枫,包括两曎等都骑着水牛。所有的“奴隶”,都是步行着。

  年轻的不在话下,而对老态龙钟的老人来说,则是一件天大的难事。这些人除了步行,还要肩扛身背,或者一个人担,或者两人抬地搬运所有的生活用具。他们一个个骨节粗大、蓬头垢面、又脏又臭,身上永远散发着一股陈年老垢的怪味儿。长长的队列中,只有少量灰色的水牛驮着东西。三苗的总体待遇比这些九黎奴隶要好得多,但还是被划在“鬼”类,只是走在九黎的前面,人身自由,还有兼管的责任。看大家都垂头丧气地走在“鬼道”上,蚩尤心里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虽说是战败者,但总还是被命作“制兵”的首领,却不能入神类,难道自己尽心尽责地制造兵器,这就是回报?怎么不管自己怎样努力,都改变不了这“不肖”的“鬼”身份呢?就像这些奴隶额头上烙下的印记一样,成为终生的标记。当时黄帝封神的时候,没有封三苗的酋长,让灵枫心里难受了很长时间,这一次迁都,又将自己划在“鬼道”上,更让灵枫心里憋气。但是,在这样的大势下,他也没什么可说的,最起码三苗还是自由身,还没有像九黎的奴隶那样,被重兵压着行进。这么想着,灵枫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叁迁徙的大军从三门峡最狭窄处结冰的黄河上过河。三门峡的三门,这时候被正好命作“神门”“人门”“鬼门”,供三支迁徙的队伍经过。三路宽阔的纵队,到了这里就不得不变窄,行进的速度也缓慢下来,三门峡前,人群挤在一起,“人”、“神”、“鬼”几乎乱了队形,人群的喧闹声,加上各种器具的碰撞声、各种家畜家禽的惊叫声,简直乱作一团。性急的马,扬起头发出一声声长嘶,已经习惯了捆挷生活的公鸡跟着打鸣儿,最乱的是猪群,老母猪“哼哼”,小猪跟着也“哼哼”,直叫得人心烦。夕阳西下,冷冽的晚风顺着河道劲吹,卷起阵阵冰屑雪粉,直割打得人颜面疼,眯得人睁不开眼。晚风将被夕阳镀上一层金辉的大地吹得一片迷茫。慢慢地,三条长队,犹如三条金色的长蛇游出了三门峡,在巨大的深灰色的河石间,蜿蜒地向南岸迂回。因为“神道”最通畅便行,西王母第一个到了三门峡前十余里的一处巨石构成的台地,看天色已晚,就停下来扎营,等待黄帝等到来。好在这一处河滩地面开阔,可供数万人就地宿营。而在这里,根据行程推算,风后已经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储备了大量的柴火,供大家取暖用。所有的车都连在一起,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防线,周围生起了一堆堆篝火,有骑马的士兵来回巡视。一个个红、白、黑、青代表不同方阵的帐篷,在一阵阵的吆喝声中被架了起来。等黄帝一行赶到,西王母让黄帝住上台地,黄帝却坚辞不就,硬是将西王母推上台地。西王母在台地上住了一宿,又经过第二天的梳妆打扮,才从台地上下来,继续大家的迁徙之路。所以这里就留下一个“西王母梳妆台”,一直传诵至今。而黄帝则住在一个叫“黄冈”的地方,这个地名也一直流传至今。三路迁徙人马相会的地方,就在“会兴”,就在今三门峡市。

  迁徙大军一路向东,又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才终于来到了武定湖畔的黄帝合宫。这时候,已经度过了最严寒的数九寒天。在黄帝三年(已丑年)“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的早春时节,中原的春风比起河东来温柔了许多,气温也明显地偏高一些。在河东往年这阵儿还是裹得严严实实的人物,松开了在身上捂了一冬的兽皮,让新鲜的空气吹走浑身的汗腥和皮子的酸臭味儿。根据黄帝前年冬天与女节冬游时所想到的布局和炎居的热心铺排,所有从河东迁徙过来的人都得到了安排。黄帝和帝师、西王母与文武大臣、妃嫔子女住在云岩宫。力牧守在东北的高地(也就是以后的“力牧台”),风后守在云岩宫南岸高地,仓颉在北面的仓王一带建立“国仓”,马师皇去东面的养马庄养马,又在南场沟放牧,还分别在马脊岭、草场岗等处分放战马。在云岩宫西南的河屯屯兵,监护着九黎奴隶。大鸿和常先各占南面一个山头——大鸿山和风后岭的常先口,和大隗所居的大隗山,形成云岩宫南面炎黄协防的总体布局。杜康去了汝阳、伊川造酒;广成子去了云岩宫以西、大隗山旁的观寨;而将天下十二大部落与七千封神族的代表安置在云岩宫东北的西泰山——炎居自己的居地,雷公、风伯、雨师赤松子等都住到了这里。根据黄帝的命令,各路人马迁入后,没有举行大型的庆典活动,而是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生活安置、生产建设工作之中,因为生活是第一位的,也因为节令不等人,先组织好今年的春耕生产,今年下来大家就有新的收成了。因此,一个牵扯数万人众的春季开荒行动在中原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从云岩宫望去,包括南面具茨山的层峦叠嶂间,到处是一片春烟缭绕的原始春耕图。

  黄帝也依照炎帝榆罔当年在清姜河畔亲自躬耕田亩的做法,让人套上一对黄牛,亲自在刚刚烧荒过的还散发着青枝枯叶烧焦气味的、铺了一层黑灰相间的柴灰的黄土地上,耕出第一犁。随着农正稷的一声“黄帝开犁也”的高喊和黄帝“啪”的一声脆亮的鞭响,黄牛奋蹄,湿漉漉的黄土被加工成斜尖的木犁翻起一朵朵“浪花”,周围的后土、稷等大臣和围观的炎黄部落的族众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就有人不断高声地喊着:“黄帝开犁也——”“黄帝开犁也——”这声音像春波荡漾,由近而远,山鸣谷应,直传遍中原大地。大鸿负责和炎帝部落的高人大隗部落之间的联防和生产工作。他先来到大隗部落进行了参观。身高九尺的大鸿,在个头儿不高、长着一副娃娃脸的大隗陪同下参观大隗山。走在潩水溪边,举目望去,只见这里七峰参列,石花斑斓,松柏苍翠,林木葱茏,绿竹交错,紫藤环绕,好一派蒸蒸日上的气象。大隗用他粗短的手指指向巍巍的大隗山,以他特有的就像是处在变声期的孩子的腔调告诉大鸿:“大隗山者,七星罩顶,潩水出焉。雨过天晴,叶挂银珠,雾气徐升……若遇夕阳西照,则云霞交晖,成一胜景矣!”大鸿口拙,说不了更多的好听话,只是由衷地赞赏道:“闻大隗胜境,今日一见,果然不凡!”说得大隗高兴,竟在他的孩子脸上抹起胡须来。从大隗山返回,又得了大隗的建议,大鸿回到大隗山西边的大鸿山(当时这些山都是无名大山,谁居住在那里了,就以谁的名字来命名)来,就更加充满了自信。大鸿也是黄帝手下一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沟通了天地、一身勇气的骁将。

  他亦以善于观察水脉而著称。根据大隗的建议,他又披荆斩棘,亲自走遍大鸿山的角角落落,仔细地查勘这里的山形地貌,很快就在山上找到了水源。得知此山顶平坦宽大,又有水源,适于屯兵的情况后,他就把所有带来的士兵分作三拨,一部分建城,一部分狩猎,一部分烧荒春耕。他把狩猎和春耕的事委派给两个小头领,自己亲自负责建城,因为这是最重要最关键也是最艰苦的一项工作。除过狩猎和春耕的人,剩下的士兵也就三百来人。大鸿将这部分人又分作三班倒,昼夜不停地从沟底下向山上背石头,在山顶上垒城。不背石头的士兵,除过需要休息补充体力的,又投入到就地取材搭建屋舍的劳动中。所有的女人、孩子都参与进来,干自己能干的活儿。有的抱石头,有的掘地,有的扶木椽,有的用尖底瓶提水……大鸿身先士卒,亲自下沟背石头,亲自手持金斧砍伐树木。他人高马大,身体魁伟,有的是体力。在他的带领下,大鸿山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面。这边在垒城,那边烧荒春耕的事也在烟雾缭绕中火热地进行着。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牛来犁地,他们就在刚刚烧过荒的春天苏醒过来的松软土地上,用尖棍戳个窟窿,将粮食种子放进去,再用脚靸平。

  这样,在开阔起伏的地面上,在余烟袅袅的烟雾中,在浓重的春天的鸟语花香的气氛中,到处都是一躬一躬的劳动的身影……狩猎的人,则学着鹿鸣、羊叫,在密林中形成大大的包围圈,不断缩小着包围圈,最后再群起而攻之,很少有能逃出这密集的包围圈的野兽。人能改造世界,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因为人有聪明的大脑,人会创造和使用工具。当人类进步到以万物主宰者的身份来到大自然之中时,其它兽类唯一能应对的办法,就只能是逃遁了。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个规模庞大的屯兵城就建立了起来。这样,大鸿的部落,不光有了自己的居处,日常饮食和今年的收成也有了保障,他就带领士兵们,开始了日常的练兵。这大鸿城依山而建,山上共设四门:东部在与大隗山相连的悬崖峭壁上垒石寨曰“震门”,西部于狭沟之处的塔山再设一门为“兑门”,又在峰顶双龟石处设了“坎门”,在山南坡设了“离门”。头戴羽冠(装饰着长长的野鸡翎)、身上装饰着鸟羽的大鸿往城前一站,微风习习扑面,鼓动着一身鸟羽,完全是一种威风八面的感觉。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