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一章 再见故人

  我一抬头,呆住了,布帘里露出一张瘦瘦的脸——萧靖江!

  我开始了在琅声苑的生活,几天后侍槐才偷偷地告诉我,府里分炊了,现在各园子自己做饭,大小姐和二小姐都已经找妥了人,内厨房只供老爷夫人的膳食。但琅声苑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厨子,少爷吃惯了胖子刘的手艺,因而还是由内厨房供应。我问为什么要这样,侍槐摇头说只知道这是少爷的主意,大家都同意了。侍槐还叮嘱我千万不要在府里乱走动,尤其不要到那几个园子里去,省得惹事。

  我不明白君家在变什么戏法,总觉得他们怪怪的,但再怎么怪也和我无关,我终是要出府的,这里不过是我打工的一个地方。自从进了琅声苑,引兰只偷偷来过一次,听荷却像消失了一样,影子都见不着,我也不敢偷着跑出去。侍槐说引兰的日子还是那样,至于听荷,他也不常见,只听园里的其他下人说,眠芍使唤得更厉害,澧歌苑新添了厨子,听荷反倒更累了。我听着,也只有在心里叹气的份儿。

  我费了很大劲儿才熟悉了现在的工作,还挨了君闻书不少骂。君闻书对书非常挑剔,我曾怀疑是不是他老爹给他取的名造成的。闻书、琅声,全都跟书有关。他除了要书,还时不时到书库检查,看是不是蒙尘、生虫。他的书房也摆满了书,那也是我的责任范围,我要随时清点整理。有些书他只是翻阅一下,而有一些书是常读的,我得分清楚并摆放好。什么书该在书库里,什么书该在书房里,我真是闹不清。最可怕的是他要的书,我根本做不到随时能找到,因为书太多了,摆放也没什么规律。有一次他要一本书,我一连找了两天都没找到,他脸色阴沉得让我提心吊胆的。我悄悄问过侍槐,他说君闻书以前就这样,他也找不到,最后一般是少爷自己动手找的。侍槐连我都不如,字都认不全,不知道君闻书是怎么忍受的。

  就这样,夏天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就是爬上爬下地找书,东擦擦西擦擦,不断到君闻书面前领命令受训。世界只剩下他、我和书。每天我拖着沉重的腿回到我那间小屋,倒头便睡。府里是不是有别的事发生,没人和我说,我更无暇顾及。

  慢慢地,挨训的次数多了,我也开始动脑筋。我好歹也算读书人,曾经蝉联校图书馆年度借阅冠军,自认对书还有些感情和热情,为了书让人骂,前世的我做梦都未曾想到。什么是世事颠倒?这就是。

  怎么办呢?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图分类法。这个办法我很熟悉,虽然隔了一世,但还是能记住从A到Z所代表的类别。我先按照这个思路整理了几天,发现不太实用。古人的书和我们今日的不同,根本没有政治、经济、文学的分别。一本论著里既有政治又有文学还有哲学,怎么划分?那些政客,本身又是文人,亦文学亦论道,真是没有办法区分。我又试着按古人的经、史、子、集的传统分类来分,也很快败下阵来。

  我读过吕思勉的《经子解题》,可就是搞不明白怎么分类。经当然就是《诗》、《书》、《礼》、《春秋》之类,那研究这些经的算什么呢?算经?算集?还有,什么才叫史?这个很难分清。我左思右想,决定试验一下现代的笨办法,什么都不分,只按书名第一个字的英文字母排序。可是又出现一个问题,君闻书有时进书库并不找书,只是浏览,同类书放在一起,他容易瞧见,如果只按字母分,就缺少了“触书旁见”的方便。我也是个爱读书的人,知道有些书并不是查找的,而是碰见的。怎么办呢?

  我想啊想啊,对于工作,我一向追求完美,能做到八分,绝不只做七分。而且我也是爱书之人,面对这么多书,我由衷地生出感情。我很希望自己能做好,不是为了君闻书,而是为了这些书,是为了我自己。

  我终于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分门别类地按字母排序。比如说,合集全放在一起,按姓氏首个字母排列。而不成集的书,综合中图分类法和经史子集分类,大类下面有小类,小类中再以书名的第一个字母排序。

  我决定实施了,这样就意味着我不仅要把全部的书挪动,更意味着我首先要把书都看一遍。过去的书没有目录,只能将全部内容翻一遍。我怀着对书的热爱,开始干了。

  我先收拾出一排书架,准备按我的标准重新放书,好在有空书架可供腾放,否则堆在地上,君闻书见到非疯了不可。这项工作非常巨大,几万册书,我要逐一检视,而且要不停地搬、插、放,有时放错了,还要抽出来重新放。但和书打交道是我乐意的事,不用与人打交道,很清静。唯一不好的是,君闻书时常来找事,而且我进出书库必定要穿过他的书房,他又喜静,害得我提心吊胆的。

  最让我心烦的还是抄书。其实所谓抄书,有点儿类似于前世的做笔记。君闻书把需要我抄的部分做上标记,由我抄下来,注明出处及页码。在前世,毛笔字被视为书法,属艺术范畴,我这应试人才没写过几笔。而今世,没上过几天学,毛笔字写得也少,每次拿起那软搭搭的笔我便犯怵,在纸上一画就是一堆墨滴,别提什么蝇头小楷了。

  起初,君闻书见我在纸上画的几个好似虫子般的字,都要耷拉几天脸。好在他修养还不错,只让我重抄,并不曾当面给我难堪。慢慢地,我也有了自己的办法。所谓办法,其实也挺丢脸的,还是回到硬笔的老套路上,只是我始终无法参透前世用的签字笔的原理,没办法造个珠儿让墨流出来,于是索性自创了铅笔与毛笔的结合体——把槐杨木削尖,蘸着墨汁写,虽然写几下就要重新蘸墨,但比写毛笔强多了。我还自鸣得意地给这种笔取名叫“幸笔”,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帮我对付君闻书。君大公子第一次见我用幸笔的成果,惊讶之情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然后我们就有了如下对话——

  “这……这是什么?”他抖着那几张纸。

  “回少爷,您要奴婢抄的书。”我毕恭毕敬地回答。

  “我是问你这是用什么涂的?”

  “回少爷,不是涂,是一笔一画抄出来的。工具嘛……”我停了停,不敢说是幸笔,“是奴婢自己做的。”

  “拿来我看看。”

  我不情愿地回到我的工作台,把幸笔递给他。君闻书扫了一眼,举着它说:“这算什么?木棍?”

  “少爷,您当初只说要字迹清楚,不准讹误,您可没说非要用什么笔。上次奴婢倒是用毛笔写了,您却看不清,可见用什么笔不重要,您要看的也只是内容不是?”

  “……强词狡辩,对待书要恭敬,你居然用木棍,实在太不像话了!”

  “少爷,伯乐相马只见马而不见色,君不闻欧阳母以荻画地而教子乎?”狡辩就狡辩,反正我不会写毛笔字。

  君闻书张口结舌了一阵子,终于挥挥手让我去了。我取得了小小的胜利,从此之后,我便用幸笔工作。

  书的防蛀工作我也做得十分上手。经过观察我发现,书之所以生虫,是因为不常搬动,通风不好,因此一定要常晒。于是我每十天就取一格书,搬到外面晒,收时擦干架子,撒上一层艾蒿粉,再把书摆上去。

  搬书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我照前世平板手推车的样子让侍槐帮我做了个车——两根木棍钉在一块宽木板上,棍子两端安上又粗又矮的木头轮子,木板上面再钉两根粗木棍,中间横架一根木棍,手推车就做好了。虽然我做的车比较简陋,笨木头轮子也不会灵活转向,但比起用手抱书,已经省力不少。君闻书第一次看到这车也惊奇万分,盯着车和我看了老半天。我又用湖草做了张草帘挂在窗上,只要天气不冷,就只拉上草帘而不关窗子,这样书库就能够保持通风了。

  做完这一切,我终于得空休息了一会儿,坐在我小小的工作台前,环视四周,觉得很有成就感。嘿嘿,这些书,都要听我的指挥!

  君闻书平日并不常出门,人也非常木讷,除了对侍槐有时还有点儿表情,对其他人无一例外的冷漠——冷漠就好,我也不想做“贴身丫鬟”。在宋朝,主子有权利霸占丫鬟,他越君子越冷漠,我越觉得安全,反正除了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我也不打算和他走得更近,到时间就出府,君闻书怎么样,与我无关。君闻书似乎也没什么爱好,佩戴的饰物也和他的性格一样——一只小乌龟,真是什么人爱什么。他有一位林姓老师——中年,严肃,很少和我们说笑。“幸笔之事”发生不久,他曾颇奇怪地看了我几眼,只是本姑娘向来不怕被人看,越看我,我头仰得越高。我暗中觉得他行事的作风和君府还真像,真是东家如此,找的西席也意气相投。他并不住在府里,每隔十天来一次,常听见他们谈书论道,每当这时,我也竖起耳朵听着,觉得受益不少,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我不知道这林先生究竟是什么来头。科举成功的才子?还是科举失意的落魄文人?我也不明白,君闻书明明要继承君家家业,怎么不学着做生意,反倒天天读书?

  我天天泡在书库里,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到年底了。天气很冷,我房前树木的叶子早已掉光了,房子朝东,更显得清冷。当下人的,没有厚被子盖,也没有炭火,我宁愿天天待在书库里。听侍槐说,府里忙着过年,李二娘每天忙个不停,我什么气息都感受不到,无论君府如何热闹,我只在这一方小天地里与书相对。虽然挨点儿骂,但很清静,只是没人可说话,有时觉得自己像一个被世界遗忘的人,没有人牵挂,死了都没人知道。偶尔也托着腮帮子想萧靖江,不知他怎么样了?要考试了吧。

  过了年,我便十二岁了。正月里,君闻书总算休息了一段时间,我也趁机继续整理书。算来君闻书有十三岁了,依我看他像三十岁的男人,天天紧闭着嘴巴,仿佛怕我们从他嘴里撬出点儿珠玉什么的。他看的书也很杂,不仅仅是传统的经部、子部,似乎更注重看各家的评论。宋朝的理学冠绝后世,这是由当时的大氛围决定的,整个学术水平都很高。虽然我没有资格收拾书桌,但偶尔路过瞟一眼,发现他似乎在研究什么。难道他要做学者?君家可就他这根独苗儿,他不子承父业,君家的家业怎么办?君家两位大小姐,大的十五,小的十四,都到了该出阁的年纪了,不知她们的夫君争夺战如何了?那个自以为是的杨骋风会娶谁?嘿嘿,一个君家,还挺热闹。我晃晃两只脚, 乱七八糟地想着。

  过完年,萧靖江也十六岁了,不知道他怎么样,参加解试了吧?也许他早就忘了我,毕竟一年多了。

  我除了整理书,闲下来就是想这些事,也只有在想这些事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与这个世界有关联。

  二月二,龙抬头,吹面不寒。二月十二,花朝节,游春赏花之时。三月三,上巳日,春风骀荡,一年又开始了。

  在我日夜努力下,整理书的工作有点儿上道了。君闻书要的书我基本上能比较快地找到。我曾花了点儿时间给他介绍放书的规律,当然,我省略了按英文字母排序的部分。他对我的工作似乎也比较满意,对我的训责也少了。后来我发现他随手拿走的书我总要费点儿力气才能找到原来的位置,于是我借鉴前世的“代书板”制度,刻了几张白木板让他拿书时插上,这样我就很方便查找了。

  虽然我过着书库、卧房两点一线的生活,但对琅声苑也慢慢地开始熟悉了。琅声苑的人员很简单,李二娘相当于总管家。四个小厮——侍槐伺候君闻书的起居并充当书童角色,锄桑、看榆、栽桐是三个小喽啰,主要是跑腿,做点儿杂活。还有一个是时常走动的西席林先生。庭院由小厮们收拾,而屋子的打扫是府里的老妈子来做。我是唯一一个年轻女性,每天在暗无天日的书库里工作。李二娘还住在内厨房那边,侍槐住君闻书的外间,锄桑几个住在苑里的西南角,我住在西边,我门前的小径是通往荷花池——圆珠湖的必经之路。圆珠湖是君闻书每天黄昏要去散步的地方,到底什么样子,我没见过,不是我们能去的。君闻书好静,苑子里整天静悄悄的,只有我们这几个小毛头在一起时才会发出点儿笑声。我虽然也是好静之人,但总觉得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这么好静未必是好事。无论博取功名,还是继承家业,谁不需要点儿魄力,像他这么文文弱弱的,将来如何担当?

  五月,琅声苑虽地处西边,也听得见临松轩那边似乎人来人往的很热闹。侍槐偷偷地告诉我,二小姐订婚了。我问是谁,他说是大理寺少卿的公子。我一惊,到底大小姐争不过二小姐,可这有违纲常啊!我问他听荷是否陪嫁,他摇头说府里不让下人议论这件事,叫我不要声张。侍槐走后,我一个人坐了好半天,说实话,谁嫁都与我无关,只是可怜我们这些做下人的,因为她们的斗争,受了多少牵连——比如我,一个内厨房的小丫鬟,无故挨了两次打,听荷更不必说了。她们是姐妹,却根本没有手足之情,所谓大户豪门,不过如此!

  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我终日窝在闷热的书库里,气也透不过来。好在工作上了手,君闻书也没法为难我,我闲下来的时候越来越多,于是动念头想看看书。起先,我是偷偷摸摸地,唯恐君闻书发现了,又引发他的主仆观念,斥责我一番。因此我提高警惕,竖起两只耳朵,只要书房有点儿动静,就立刻掩上书,趴在那里装作发呆。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快神经质了,就又想出一个办法:磨蹭。抄书时尽量放慢速度,边抄边看,什么时候看完了什么时候交差。但又太受制于人,特别是无书可抄时,就只能干坐着。于是,我权衡了一下利弊,终于找到一个他心情比较好的时刻,请他允许我看书。

  “哦?”君闻书的眉轻轻一挑,“你要读书?”

  “呃……”我突然想到,如果我说闲着没事想看书,他一定会想办法找事情给我做,那我就得不偿失了。可找什么理由呢,我也想不出来。果然,君闻书开始问话了——

  “你是不是无事可做?”

  “呃,这个……”我不知怎么回答。

  他接着说:“既然无事可做,二娘事忙,以后收拾屋子由你来做吧。”

  什么?屋里的打扫工作本来是老妈子做的,哪里是二娘做的!那么大的屋子,我不干!于是我笑吟吟地说:“少爷,那么大的屋子,寻常老妈子也得两个人才做得完,若是奴婢一人,又要管书库,恐怕会做的不精细。少爷整洁惯了,如果找不到书,就不便宜了。”

  “你倒会说,账算得挺快。”君闻书倚在椅背上,像一只青色的猫,“我不曾说你什么,你倒先编派我了。谁让你做打扫了?只不过让你跟着二娘收拾收拾屋子。”

  “少爷,奴婢手笨,怕是收拾不好,有二娘就好了,奴婢还是做些粗活儿吧。”打扫这种事我做不来,我宁愿做粗活,将来跑路时也少些瓜葛。

  “笨?我还不知道你!得闲了就跑去和锄桑他们嘻嘻哈哈。若是这些事情你做完了,可以看书,前提是……”他停了下来,冷冷地看着我,“不准把书弄脏弄破,更要保证我随找随有。”

  我心想,你自己做木头,还要别人和你一起吗?我和锄桑嘻嘻哈哈怎么了?这都不让!收拾就收拾,给你弄得乱七八糟。

  所谓跟二娘收拾屋子,说白了就是收拾他那间睡房。平常那屋子是由老妈子打扫的,二娘说少爷大了,不愿意外人到他房里,况且是一群老妈子。我打趣二娘,“这么说,我是内人啦?”

  二娘说:“你别胡说,正经是少爷看得起你,园里多少丫鬟想来也来不了。”

  “算了吧,谁不知道是夫人不愿意。”二娘警觉地问我是谁说的,我自知说漏了嘴,便搪塞过去。

  君闻书的房间确实有点儿富家公子的样子,宽大的暗色浮雕花檀木床,石青色银丝绣花帐子,淡青色厚绸缎被。屋里陈设简单,绝少金物,装饰以玉石为主,只是玉石的颜色并不是常见的碧绿,靠近床前的几案上摆着一个鸡血石雕就的胖娃娃,两只肥肥的手抓着两只肉嘟嘟的脚,咧着嘴,憨态可掬,我每次去都要拍拍它。

  收拾屋子倒也不是多大的事,无非就是擦擦扫扫的,花不了多长时间,最麻烦的是给君闻书收拾衣服。二娘说,君闻书爱干净,什么都要求清爽整齐,叠衣服都要求不能有褶子。在二娘的训练下,我叠衣服的水平逐渐上升,不过我只选择叠中衣,中衣的要求相对不那么高,实在没办法再叠外衣。小衣我是怎么都不叠的——两世了,我连恋爱都没谈过,男人的内衣我才不叠,我又不是他的贴身丫鬟。二娘看出来了,只是笑笑,也没多说。

  余下的时间,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待在书库里。宋代的印刷业已经很发达,小说这种题材已粗具雏形,君闻书是正统公子,只读正统书,书库里的小说少之又少,很快就被我翻完了,只好去翻那些类似于小说的史书,心里暗自抱怨:君闻书真是毫无情趣!

  这样过了一年,我天天只过着书房、住处两点一线的生活,除此之外,哪里也不能去,无聊之极,萧靖江那儿也没什么音讯。己酉年,我十三岁了。二月,梅花吐蕊,青草发芽,正是令人神思的季节。一天,我正坐在工作台前算计着自己十三了,怎么能够出府,忽然听到书房里传来锄桑的声音,“少爷,李二娘吩咐司杏去内厨房一趟。”

  “哦,有事?”

  “小的不知。”

  “那去吧。”

  李二娘这时候找我什么事?不会又有什么祸事了吧?我忐忑不安地跟着锄桑出了琅声苑,他却并没有带我上内厨房,反倒一拐弯,往外走了。

  “锄桑,你带我去哪里?”

  “你快走吧,别让少爷看见。二娘让你去外厨房,怕少爷不肯,我就说去内厨房。”

  去外厨房做什么?莫非谁要暗算我?谁知是不是二娘找我,我不去!我停下来不走了。锄桑着急了,“你别这么多疑,我们也相处大半年了,你还不相信我?真是二娘叫你。”也是,锄桑平时挺老实的,我将信将疑地跟了去。

  外厨房只是普通的一溜儿房子,锄桑将我带到后门,叫了声“二娘,司杏来了”,便转身走了。李二娘从屋里应了声,挑起帘子,喜气洋洋地看着我,“司杏,快看,是谁来了!”

  我一抬头,呆住了,布帘里露出一张瘦瘦的脸——萧靖江!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