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掌握花钱与孩子成才的辩证法

  随着近年经济生活的变迁,金钱这个东西的神通似乎越来越大。有时人们会出现一种错觉:无论什么事,只要把钱花上去了,事情也就办成了。因此,社会上涌动起拜金主义的思潮。

  那么,要培养孩子成才,是不是花钱越多越好呢?这确实是一个当代社会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一问题,时下一句口头禅倒颇为合适: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孩子成才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不行,但金钱的作用并不能决定孩子是否成才。这里还有更深的道理要探讨。

  一、成才应该有必要的经济投入

  刚巧,我手边有一张1994年2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中心部位的大照片上是一个天庭饱满、双目有神、气宇不凡的小朋友。照片上方的标题是:“《菊豆》小演员张毅还能继续上学吗?”是不是张毅小朋友遇到了演出与上学的矛盾了?是不是被拉着出国风光不能继续正常学习了?细看说明,我的心潮一落千丈。原来张毅只是被使用了一下,得了230元的报酬。但靠二亩山地的收入维持生活的张毅一家,连《菊豆》这部电影公演时也是借钱买票去看的。目前,读小学三年级的张毅因交不起学费,正面临退学的困境。为此,他的父母准备在迫不得已时卖掉房子供孩子继续读书。这学费,是家长对孩子成才的最基本的投入了,所以卖房子也要付学费念书。如果连付学费的投入都不具备,孩子怎能谈得上成才呢?

  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人才素质,教育是最基础的部位。必须上学,打好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进而成才。起码,国家规定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应该达到。要达到这个标准,家长该花这笔钱。如果没有这笔钱,或舍不得花这笔钱,将会贻误孩子一生成才的机遇。

  从人们的消费角度来说,为孩子成才而花钱,这也是一种消费,时下称“智力投资”。这种智力投资是属于发展消费的最基本的消费,不可或缺。人们的消费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消费是生存消费,指人们生活必需的衣、食、住、用、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说俗一点,即首先要活着。这部分消费是决不可没有的。第二层次的消费是发展消费,即为自身发展、后代发展、发挥潜能而消费,受教育、学习、进修属于这一类。这也是基本的生活需求。

  第三层次的消费是享受消费,即为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身享乐而进行的消费。这是可以浮动的消费层次。

  以上三个层次的消费,是依次为后者的基础的。孩子成才,必须有前两个层次的投入,这是必要的投入。

  我们从一些反面例子中,可以清楚地体验到孩子成才,不花钱不行,在必要时钱不够花也不行。只有具有必要的足够的钱,孩子的成才才有希望。

  有人提醒我们记住三组数字:

  我们国家有近两亿文盲,全世界每4个文盲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

  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至少有100万名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十年中,中小学生约4000万失学。

  三年来,15万余名失学儿童被“希望工程”救助而重返校园。(参见《托起明天的太阳》)

  十年中4000万失学的孩子们,缺少的就是交给学校的那份无法再低的学费。希望工程的广告曰:300元的捐款(相当于一个儿童五年的书本费)可以改变一名失学儿童的命运。如果一个家庭每学期连30元的书本费都拿不出,孩子便退出成才的队伍。

  广西新安乡汤那屯小学,学生们连19元的书费也交不出,所以4般只买三本课本: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课本,其他自然、地理、历史、音乐、美术课本都不买。校长说:“不是不想买,是买不起。”这里的孩子每学期有三分之一的人失学,来上学的人也学不到应学的知识。这些孩子的家长,缺的就是钱。没有必要的钱能成才吗?(参见《托起明天的太阳》)

  位于河北省太行山东麓的完县的杨家台乡,一群没有钱上学的放牛娃们,连天安门、广州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孩子们沉重地说出了原因:“爸爸说,念书得花钱,家里供不起。”(参见《托起明天的太阳》)该乡寄宿学校校,长介绍,一位学生全家四口人,只盖一条补丁摞补丁的破被子,不用说书费、学杂费,连一块玉米饼子就咸菜也带不起,不得不退学。一对双胞胎弟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因家长有病,带不起中午的干粮,也不得不退学。(参见《中国希望工程百县考察实录》)

  在河南省唐庄小学,1990年的三九天,一名叫张国锋的孩子在教室门外坚持听课,孩子的手冻裂出一道道血口,浑身冰凉,老师不忍心,叫他进教室内听课,他不肯,说自己没交学费……这个门门功课全优的孩子失学,就因家里花不起学费钱。还是这个地方,在破旧茅屋里住着一个叫雁英的女孩,因家中一贫如洗,大队免去了她的学杂费,但她竟然连一分钱的书费也交不出。她不得不失学了,她跪在地上向父亲哭道:“爸爸,我要读书,我想上学!”孩子的父亲对采访者泣不成声地解释:“没钱哪,就是有一点钱,就是能借来一点钱,我也让孩子念书!”(参见《中国希望工程百县考察实录》)

  我不想多说了。在1991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119名大学生对全国113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县所作的“希望工程”调查中,学生们携带回来的催人泪下的事实成千上万!这些事实说明,孩子成才,需要家长花钱、有钱花。家长手中的钱必须在满足最低的生存需要这一层次后,才会进而满足自己和子女的发展需要这一层次。否则,就会牺牲发展需要,来保住生存需要。上学,这是孩子发展需要的主体,在这方面,家长有条件应花足够的钱,才有利于孩子成才。

  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进步,孩子要成才所需的条件越来越高了。这就需要家长在允许的条件下,花越来越多的钱。应该使孩子能看到电视,听到广播,读到报刊,参加扩充智力的活动。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让孩子用上电脑、打字机、录音机、手表等。在这方面,家长花钱越多,越有利于孩子成才。

  二、关键在于激励孩子的学习动力

  花钱是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是,花钱不一定达到促进孩子成才的目的。其中关键在于,花钱是否花在有利于激励孩子的学习动力上。学习动力或成才动力,是孩子成才的内在力量源泉。为了激发这种动力,花钱再多,也不为过。如果离开这个目标,也许花钱越多,越使孩子滑入精神颓废堕落的泥潭。

  从孩子成才的条件来说,有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条件两类。

  先天的条件包括生理素质、遗传素质。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感官、运动器官、大脑等对孩子成才来说是一个先天的无法选择的基础。有人把这个条件看得很重。有不少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购置设备、播放优美的音乐,说是对肚内的胎儿进行“胎教”。这种对于孩子成才从胎儿抓起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对未来孩子的成才,其作用微不足道。还有的父母对先天条件达到迷信的地步,相信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教,这就更荒诞了。

  其实,先天条件与后天条件相比,是远为次要的因素。人们常谈论到孩子的“智商”。智商计算公式是:IQ=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IQ(intelligencequotient)为智商,智力年龄可从智力测试表中查得。经过计算智商值在80以下者为愚钝儿童,100为中等智能,120以上为聪慧儿童。实践证明,人们先天的智商差异并不大,而且成才与否也并非按智商差异排列。俄国医学科学院大脑研究所曾保留了屠格涅夫、马雅可夫斯基、列宁等名人的大脑,经分析,与常人的大脑并无什么区别。(参见《工人日报》1994年1月26日)可见,先天条件对孩子成才没有什么决定作用。一对夫妇如果想为未来的孩子创造一个成才的先天条件,只要不酗酒、不吸烟、不生病,按期把小宝宝生出来就是了。

  后天条件对孩子成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后天条件包括社会历史条件、个人处境、个人努力三大方面。社会历史条件规定了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程度,这些因素对孩子影响很大,规定了孩子成才的基本环境。面对外部客观环境,个人的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个人处境中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状况,是否有利于孩子成才,关键在于孩子个人对待外界条件和刺激的态度与毅力。

  孩子对待外界条件和刺激能不能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实质上是学习动机强烈程度的一个标志。在这个问题上,家长的钱花得对路,将对孩子成才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和推动;钱花得不对路,可能会花钱越多,孩子越不成器。

  家长在孩子身上花钱,应注意激励孩子树立社会性的学习动机,才有利于孩子成才。

  家长应协助社会和学校教育,从家庭这个角度,用足够的书籍、报纸、无线电、录音、电视等设备,用家长自身的示范和精神追求,培养孩子健康的学习动机。例如,使孩子树立以下观念:“做‘四有’新人”,“做优秀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继承父辈的事业”,“帮助自己的父母”,“改变自己家庭几代人无文化的状况”,“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在科学上作出突出贡献”,“为医治百姓的疾病学本领”……怀着远大抱负于内心的孩子,有战胜一切困难、百折不挠的毅力,有积极对待客观环境的自信心。这一点内心的财富,是花钱买不到的,也不一定靠花钱来建立。但条件好的家长可以创造激发起孩子内心深处这类远大志向的条件。一旦家长创造的众多客观条件和机遇中,有一条引起孩子的震动和领悟,孩子的社会性动机便确立了。

  少年的李时珍就是看到大水灾后流行的疾病夺去了千百万人生命的惨状,立志做一名医生,解救百姓。鲁迅少年时痛感洋人诬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立志学医,决心以医救国,远涉东洋;但在日本仙台医专看电影时,发现影片中日本人砍中国人的头,而大群健壮的中国人却麻木地看热闹,激起鲁迅搞文学,救治中国人的灵魂。少年李四光看到外国军舰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撞翻中国渔船,草菅人命,决心学习造兵舰和大船的技术以报效中国,进了日本大阪高等工业造船学校;后来又深感造船需要钢铁,便又到英国学采矿,开矿山。这些都是社会性学习动机的激发,促进了成才。

  如果孩子自身或在家长引导下确立了社会性的学习动机,那么家长在这个时候,可能花钱越多,越有利于孩子成才。

  家长在孩子身上花钱,还应立足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动机,这才有利于孩子成才。

  这类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并直接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关。家长在孩子学前和上学后,应花钱创造条件来配合社会和学校,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激发孩子对认识各种事物的兴趣,让孩子感受由于集中精力获得一些小成功的幸福和欢乐,让孩子体验劳动后的轻松愉快,引导孩子为探求更深奥迷人的现象而从眼下做起。这种兴趣动机,也是孩子成才的一大动力。

  中国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使处在童稚阶段的孩子“多识草木”。把“多识草木”作为适应未来正式学习生活的预备阶段,无异是为了培养孩子原初的学习兴趣。古代画家王冕,就是在观察和体验到水中芙蓉的绰约形态和艳丽色彩,才立志画荷,终成人才。陈景润在中学第一次懂得了“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这激起了他誓要摘到这颗明珠的极大学习兴趣,因而酷爱数学,终成人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足够的图书资料(适合孩子接触的),易于引起孩子学习、追寻兴趣的演示器具等。带孩子去天文馆看球形屏幕电影,会激起孩子对星空宇宙的抽象描述有感性的认识开端。买一本手动画的小书翻一下,孩子就会领悟到电影片中的人为什么会动起来。带孩子乘飞机飞越黑龙江、新疆、海南,就会使孩子对时空观有一定的感受,并对祖国幅员辽阔、气候特点有生动的理解。在这方面,家长花多少钱也是值得的。

  孩子成才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动因。但内因是主要的,带有决定性的。家长的钱多多花在启动孩子成才的内因上,才能有利于孩子成才。

  三、掌握花钱与孩子成才的辩证法

  孩子成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成才途径并非金钱所能买得到的。只有既能在孩子身上多花钱,又能会花钱,把钱花在当处,才能为孩子成才服务。这就是要根据孩子成才的规律,顺势花钱。顺势花钱,多多益善;滥用金钱,无有害。

  首先,要克服滥用金钱的倾向。有些家长,为了满足孩子需要,给孩子身上带上百元的零花钱,以免孩子花钱受屈。殊不知,这是对孩子成才大有害处的。他有钱去花,兴趣分散了,心灵打乱了,说不定会酿出什么乱子来。在不少地方,有些不法分子专门拦路抢劫孩子,有的竟能从一个孩子身上劫得百元以上。那些富得不知往哪里花钱好的家长,意在显富,实在是现丑。这些家长不如多花钱捐助希望工程,救助几个贫困地区失学的孩子,再把这些孩子请来家中,这说不定会对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是一大震动。这种信息交流确实是有价值的。还有的家长竞相给自己孩子买名牌服装穿,让自己孩子下名牌馆子,骑名牌山地车,过生日在高级饭店大宴“宾客”(同学),不必讳言,得到这样待遇的孩子,一般很难成才。物欲伤志,情欲伤神。清朝晚期“八旗子弟”和历朝享受优越条件的纨绔子弟,很少有成才的,往往是玩物丧志,邪念横生,最后都不是个好东西。到孩子一旦定型走上歧途,家长将悔恨莫及了。

  其次,要克服孩子成才问题上的短期效益的观念。孩子成才不但有其内在规律,而且也有一个过程。望子成龙心切,揠苗助长,有时花钱误事。

  不少家长,不分析自己孩子的素质,不注重孩子在儿童阶段全面吸收社会营养,而急于让孩子出人头地。有的花很多钱让孩子去学画;有的让孩子去报名练小提琴;还有的不惜巨资置办钢琴,在没有隔音设备的居民楼内乱弹琴;还有的花钱送孩子学唱歌、练舞蹈……当然,发现孩子有某方面天赋,应该顺势利导,花钱满足孩子成才需要,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一窝蜂地去赶那个“时髦”,难免事与愿违。

  一个孩子过早“专业化”,不懂得什么是玩,不懂得与一般小朋友交往,没有全面体验童真的世界,很容易成为畸形性格的人。这种心理弱点将产生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法,使孩子在未来学习的漫长竞争角逐中很难成为强者。

  最后,用艰苦条件磨砺孩子的成才意志。从成才规律看,有的是顺势成才,客观环境变化形成某些孩子成才的条件;有的是扬长成才,在认识自我优劣点后,扬长避短,通过信息反馈,确立自己长项而成才;还有一种就是协调环境而成才,顺境防骄防躁,不断进取,常境积累优势、寻求机遇,在逆境中意志坚强、信心不倒。在这些条件下,都需要孩子有经受挫折的承受力。有了这种承受力,孩子成才就有了安全阀。而磨砺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就靠艰苦的条件和经历。生活优裕,一顺百顺,有些孩子常常经不起一点微不足道的打击而变得消沉;遇到大些的挫折,有的孩子甚至走上自杀的绝路。因此,要自觉让孩子经受艰苦条件的磨炼,甚至花钱找苦吃;绝不要用金钱为孩子搭起逃避艰苦磨炼的保护伞和避风港,而要放他们到广阔的现实天地里去经风雨,见世面。应该让孩子们多参加些劳动,吃些苦;应该让孩子自己约束自己,不吃零食,不搞生活特殊化,平等待人;应该让孩子跑跑路,挤挤公共汽车,骑车奔波,而不要用老子的轿车接送孩子,狐假虎威;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洗洗衣袜,大些时再自己动手做做饭,而不宜惯孩子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应该让孩子穿得舒适朴素些,在生活上向艰苦些的孩子看齐和学习,而不应在打扮孩子问题上显阔显富;应该鼓励孩子有一种失败了再干的顽强精神,不宜看到孩子考高分就喜形于色,考不好便打骂挖苦;应该培养孩子习惯于为别人服务,不宜使孩子成为唯恐占不完天下便宜的自私鬼。在上述这些项目上,家长不但不应花钱代替锻炼,而且应尽量不花钱,让孩子得到锻炼。这样,孩子才能有内在成才的顽强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才不至于因遇到打击而中途夭折。

  谁家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成才?天下父母同此心。在为孩子成才而花钱的问题上,家长只有依着孩子成才的规律,把钱花在当处,才不至于陷于盲目。如果简单地认为,花钱越多就越有利于孩子成才,往往会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孩子成才的历程一生仅有一次,父母们,慎重啊!

  (原作发表于《世纪之交的论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