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青年的“奥运情结”与爱国主义

  2001年7月13日,中国度过了一个不平静的狂欢之夜。无论是有组织的人群还是自发的人群都汇聚到一起,共同欢呼和庆祝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成千上万的青年和社会各界人士在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在宣泄积压在心头的情绪,在呼喊民族的强音。北京长安街出现了十多年未见的人群聚集的场面。许多人兴奋得流出了泪水。这种场面使许多外国朋友都为之感染。一次国际体育运动会何以引发如此强烈的民族情感?其实,在这自发、热烈的背后,潜存的是中国青年民族主义的崛起和爱国主义的高涨。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中国的高涨,是世纪末青年思想的一大特色。在21世纪将更加显露出它的价值。目前中国青年坚持的民族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倡的民族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强调的民族骨气和民族英雄气概的再现。它与英美国家学者所谈论的“民族主义”,即民族分离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青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是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与主权、国家安全与利益、民族的复兴与尊严为目的的思潮。因此,它的实质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和未来,将是中国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促使中国青年爆发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长期积累。这些因素包括:

  1.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自从美国当权者有意鼓吹“全球化”思潮以来,中国国内就出现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全球化”的狂热思潮。在这种思潮看来,“全球化”成了最高标准,可以拿来裁决一切。他们提出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一切都要“与国际接轨”。有人话说得很透彻:“最新一波的政治全球化是自1989年冲破柏林墙、冷战的结束和铁幕的消失开始的。全球化的有形动力是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无形动力是价值的一体化,民主政治与全球价值的一体化。”原来,这些人主张的全球化,就是继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达到西方意识形态的“一体化”。在全球化思潮面前,许多青年学者认识到:所谓经济“全球化”仅仅意味着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决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而“全球化”导致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全球分裂化。“全球化”不会带来真实的“全人类的利益”、“地球村主义”或“世界主义”,而只是西方的说教。发展中国家追逐“全球化”,只能落人“发展的陷阱”、西方的附庸。有的青年学者指出:“事实恰恰与全球化舆论倡导的相反,不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而是逆之者昌,顺之者亡。”有的青年学者总结了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苏联解体、亚洲经济危机、科索沃事件暴露的20世纪的深刻矛盾,证明了今天我们必须反思‘全球化’的必要性。中国人必须避免从一种教条陷入另一种教条,富裕之邦并非真理之地,20世纪形成的国际格局带来的后殖民主义的危险,必须以我们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作为逻辑起点加以认真应对。”这种思想在《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一书的封底题词上,清晰可见:“所谓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国人如何避免自我淘汰?”“自由贸易的歌声中,中国的经济安全受到了哪些威胁?”“鞭挞民族自虐,呼唤中国民族意识;戳穿反华阴谋,探索中国突围之路”……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就是这样,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升腾起来。

  2.美国霸权主义野蛮行径的激发

  这次申办奥运成功,一个引人注目的因素是美国放弃对中国申奥的干涉和阻挡。在青年欢呼申奥成功的心灵深处,也有对上一次申奥失败的回那一次,美国国会公开通过阻挠中国申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的决议,使得“12亿中国人民心中的圣火化为死灰”。亿万青年注目已久的希望被美国国会毁灭,当时青年的愤怒达到了难以遏制的程度。美国一系列的野蛮行径一再激起青年的觉悟。1993年8月美国以“可能运送违禁货物”为借口,强行拦截并搜查中国的货轮“银河号”,中断航行33天,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连道歉的姿态都没有,这引起中国青年的义愤。美国还曾向台湾海峡派出大型舰队,摆出为李登辉台独势力撑腰的架势,极大地伤害了中国青年的民族自尊,促使中国青年不得不发出《中国可以说不》这样的强音。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发射5颗导弹,炸死炸伤20多人,同时也炸飞了某些知识分子20来年中滋养起来的“亲美情绪”,炸醒了曾经对美国抱有幻想的人。另外一方面,这场轰炸也炸出了中华民族新的危机感和正义感,极大地激发了包括一切华人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连香港的大学校园内,也出现了“打倒霸权主义!”,“捍卫国土!”的标语。在义愤填膺的抗议游行队伍里,不仅有“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呐喊,还有冷静的思考。这种情绪和认识的深化,促成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持续高涨。

  在这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潮流中,出现了一大批著作和论文。房宁、王小东、宋强著《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韩德强著《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瞿湘著《人类的希望在中国》、杨斌著《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美国隐蔽经济战与改革陷阱》等著作;周春明著《试析经济全球化的五大神话》、李克穆著《关于全球化进程的几点认识》、陈晓薇著《全球化仅属于富人》等论文。这些论著的主要观点是:在所谓“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西方列强的本质没有改变,其独霸世界、奴役世界的野心没有变化;中国在“全球化”潮流面前,所处的国际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中国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中国不应该抛弃民族主义,而应该复兴民族主义,用民族主义整合涣散的国民意识。在这一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克林顿面前义正词严提出对美国霸权主义的质问;报刊上曾经披露并支持了在中日劳资冲突中,坚持民族尊严,宁可辞职,不向日本人下跪的中国青年职工;乘坐日航班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中国公民,诉诸国际法,向日本航空公司讨说法。近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针对中国申奥成功,说这“将使北京处于国际社会7年的监督之下”,“成为限制北京的一个因素”。可见美国政府这次没有阻挠中国申奥,居心深远。看来,美国政府将在中国青年的心目中继续丢分。

  3.国内民族虚无主义的激发

  在开放的环境下,由于多年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及其他原因,青年学生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国家意识并非不存在问题。一些人继续宣传着西方自由主义思潮,而部分新闻媒体仍然为之炒作。甘当美国人孙子的所谓“孙子战略”还有一定的市场。虚幻的全球化“美景”,仍然在欺骗着某些善良的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盲目宣传“与国际接轨”和“泛市场化”的思潮仍在扩散;某些畅销的青年报刊,言不及社会主义,其风格已经变得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报刊类同;发行数十万册的小说《上海宝贝》与其说是淫秽作品,毋宁说是出卖人格、国格的堕落作品。这些东西,与其说毒害了青年,还不如说从反面开启了青年爱国主义的觉悟。上述种种墮落的思想,早已被青年唾弃,在此基础上,青年焕发了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令人欣喜的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潮十分强劲。它以不断发生的事实为基础,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在它面前,曾经泛起一时的自由主义和投靠西方的各种诡辩被潮流卷走,以民族利益、民族安全、民族复兴、民族尊严为主调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不可遏制地兴起。我们曾经记得1990年的亚运会,由于中国青年爆发了政府领导人想象不到的热情和责任心,办得十分成功,形成了人们乐道的“亚运精神”。我们也可以预测,只要保持这种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中国青年肯定能够以更高的热情和责任心积极参与,保证北京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最具特色的成功的奥运会。

  (原作发表于《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5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