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52章 一九三三年(5)

  男树叩上七月十一日广平及海婴同叩330714致黎烈文烈文先生:昨得大札后,匆复一笺,谅已达。《大晚报》〔1〕与我有夙仇,且勿论,最不该的是我的稿件不能在《自由谈》上发表时,他们欣欣然大加以嘲笑〔2〕。后来,一面登载柳丝(即杨邨人)之《新儒林外史》〔3〕,一面崔万秋君又给我信,谓如有辨驳,亦可登载。虽意在振兴《火炬》,情亦可原,但亦未免太视人为低能儿,此次亦同一手段,故仍不欲与其发生关系也。

  曾大少〔4〕真太脆弱,而启事〔5〕尤可笑,谓文坛污秽,所以退出,简直与《伊索寓言》〔6〕所记,狐吃不到葡萄,乃诋之为酸同一方法。但恐怕他仍要回来的,中国人健忘,半年六月之后,就依然一个纯正的文学家了。至于张公〔7〕,则伎俩高出万倍,即使加以猛烈之攻击,也决不会倒,他方法甚多,变化如意,近四年中,忽而普罗,忽而民主,忽而民族,尚在人记忆中,然此反复,于彼何损。文章的战斗,大家用笔,始有胜负可分,倘一面另用阴谋,即不成为战斗,而况专持粪帚乎?然此公实已道尽途穷,此后非带些吧儿与无赖气息,殊不足以再有刊物上(刊物上耳,非文学上也)的生命。

  做编辑一定是受气的,但为"赌气"计,且为于读者有所贡献计,只得忍受。略为平和,本亦一法,然而仍不免攻击,因为攻击之来,与内容其实是无甚关系的。新文人大抵有"天才"气,故脾气甚大,北京上海皆然,但上海者又加以贪滑,认真编辑,必苦于应付,我在北京见一编辑,亦新文人,积稿盈几,未尝一看,骂信蝟集,亦不为奇,久而久之,投稿者无法可想,遂皆大败,怨恨之极,但有时寄一信,内画生殖器,上题此公之名而已。此种战法,虽皆神奇,但我辈恐不能学也。

  附上稿一篇〔8〕,可用与否,仍希裁夺。专此,顺请暑安。

  干顿首七月十四日〔1〕《大晚报》一九三二年二月十二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张竹平,后为国民党财阀孔祥熙收买。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停刊。

  〔2〕大加嘲笑一九三三年六月十一日《大晚报。火炬》发表法鲁的《到底要不要自由》一文,对鲁迅等进行攻击和嘲讽。参看《伪自由书。后记》。

  〔3〕《新儒林外史》载一九三三年六月十七日《大晚报。火炬》。参看《伪自由书。后记》。

  〔4〕曾大少指曾今可。参看330708信注〔3〕。

  〔5〕启事指曾今可一九三三年七月九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刊登的启事。参看《伪自由书。后记》。

  〔6〕《伊索寓言》伊索(Aisopos,约前六世纪),相传是古希腊寓言作家,奴隶出身,因机智博学获释为自由民。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和补充,集成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三百余篇。

  〔7〕张公指张资平。参看330708信注〔6〕。一九二八年创造社提倡革命文学时,他曾翻译一些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并开办乐群书店,主办《乐群》月刊,自称"转换方向"。三十年代初,国民党当局提倡所谓"三民主义"文学,张又宣扬"民主主义文学"和"民族主义文学"。

  〔8〕指《智识过剩》,后收入《准风月谈》。

  330718①致罗清桢清桢先生:先后两信均收到,后函内并有木刻五幅,谢谢。

  高徒的作品〔1〕,是很有希望的,《晚归》为上,《归途》次之,虽然各有缺点(如负柴人无力而柴束太小,及后一幅按远近比例,屋亦过小,树又太板等),而都很活泼。《挑担者》亦尚佳,惜扁担不弯,下角太黑。《军官的伴侣》中,三人均只见一足,不知何意?《五一纪念》却是失败之作,大约此种繁复图像,尚非初学之力所能及,而颜面软弱,拳头过太[大],尤为非宜,此种画法,只能用为象征,偶一驱使,而倘一不慎,即容易令人发生畸形之感,非有大本领,不可轻作也。

  我以为少年学木刻,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观察多,手法熟,然后渐作大幅。不可开手即好大喜功,必欲作品中含有深意,于观者发生效力。倘如此,即有勉强制作,画不达意,徒存轮廓,而无力量之弊,结果必会与希望相反的。

  专此布复,并颂时绥鲁迅启七月十八夜〔1〕高徒的作品指罗清桢在梅县松口中学任教时,他的学生所作的木刻五幅。参看340105信中木刻目录N0.50--54.

  330718②致施蛰存蛰存先生:十日惠函,今日始收到。

  近日大热,所住又多蚊,几乎不能安坐一刻,笔债又积欠不少,因此本月内恐不能投稿,下月稍凉,当呈教也。

  此复并请著安。

  迅启上七月十八夜。

  330722致黎烈文烈文先生:晨寄一稿〔1〕,想已达;下午得廿一日信,谨悉种种。

  关于《自由谈》近日所论之二事〔2〕,我并无意见可陈。但以为此二问题,范围太狭,恐非一般读者所欲快睹,尤其是剪窃问题,往复二次,是非已经了然,再为此辈浪费纸墨,殊无谓也。此后文章,似宜择不太专门者,而且论题常有变化为妙。

  我意刊物不宜办。一是稿件,大约开初是不困难的,但后必渐少,投稿又常常不能用,其时编辑者就如推重车上峻坂,前进难,放手亦难,昔者屡受此苦,今已悟澈而决不作此事矣,故写出以备参考。二是维持,《自由谈》仅《申报》之一部分,得罪文虻,尚被诋毁如此,倘是独立刊物,则造谣中伤,禁止出版,或诬以重罪,彼辈易如反掌耳。

  天热蚊多,不能安坐,而旧欠笔债,大被催逼,正在窘急中,俟略偿数款,当投稿也。

  此复,即请暑安。

  干顿首七月二十二日〔1〕指《诗和豫言》,后收入《准风月谈》。

  〔2〕指一九三三年七月赵景深等在《申报。自由谈》揭发余慕陶的《世界文学史》系剽窃别人译著而引起的争论,以及同月十五日《申报。自由谈》署名"珠"作的《教科书大倾销》一文引起的讨论。

  330729致黎烈文烈文先生:偶成杂感一则,附奉,如觉题目太触目,就改为《晨凉漫记》〔1〕罢。

  惠函奉到。明末,真有被谣言弄得遭杀身之祸的,但现在此辈小虻,为害当未能如此之烈,不过令人生气而已,能修炼到不生气,则为编辑不觉其苦矣。不可不炼也。

  此上,即请道安。

  干上七月廿九日向未作过长篇,难以试作,玄〔2〕先生恐也没有,其实翻译亦佳,《红萝卜须》〔3〕实胜于澹果孙〔4〕先生作品也。同日又及。

  注释:

  〔1〕《晨凉漫记》后收入《准风月谈》。

  〔2〕玄指沈雁冰。

  〔3〕《红萝卜须》小说,法国雷纳尔(ЦuSesRenard,1864--1910)著,林取(黎烈文)译,一九三三年四月连载于《申报。自由谈》。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4〕澹果孙李允(1886--1969),笔名青崖、澹果孙,湖南湘阴人,翻译家。曾留学欧洲,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之一,译有《莫泊桑短篇小说全集》等。这里的"作品",指所作小说《平凡的事》,载一九三三年七月四日至八月十五日《申报。自由谈》。

  ①330801致吕蓬尊〔1〕蓬尊先生:蒙赐函指示种种,不胜感谢。

  《十月》我没有加以删节,印本的缺少,是我漏译呢,还是漏排,却很难说了。至于《老屋》〔2〕,是梭罗古勃之作,后记〔3〕作安特来夫,是我写错的。

  《一天的工作》再版已印出,所指之处,只好俟三版时改正。

  靖华所译的那一篇,名《花园》〔4〕,我只记得见过印本,故写为在《烟袋》中,现既没有,那大概是在《未名》(未名社期刊,现已停止)里罢,手头无书,说不清了。

  此复,并颂时绥。

  鲁迅启上八月一日〔1〕吕蓬尊(1899--1944)原名吕劭棠,又名吕渐斋,广东新会人。当时为小学教师。

  〔2〕《老屋》中篇小说,梭罗古勃著,陈炜谟译,一九三六年三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3〕后记指《<十月>后记》,现编入《译文序跋集》。

  〔4〕《花园》短篇小说,苏联费定作。

  330801②致何家骏、陈企霞〔1〕家骏、企霞先生:来信收到。连环图画是极紧要的,但我无材料可以介绍,我只能说一点我的私见:一,材料,要取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是大众知道的人物,但事迹却不妨有所更改。旧小说也好,例如《白蛇传》(一名《义妖传》)〔2〕就很好,但有些地方须加增(如百折不回之勇气),有些地方须削弱(如报私恩及为自己而水满金山等)。

  二,画法,用中国旧法。花纸,旧小说之绣像〔3〕,吴友如〔4〕之画报,皆可参考,取其优点而改去其劣点。不可用现在流行之印象画法〔5〕之类,专重明暗之木版画亦不可用,以素描(线画)〔6〕为宜。总之:是要毫无观赏艺术的训练的人,也看得懂,而且一目了然。

  还有必须注意的,是不可堕入知识阶级以为非艺术而大众仍不能懂(因而不要看)的绝路里。

  专此布复,并颂时绥。

  鲁迅上八月一日〔1〕此信据一九三三年八月《涛声》周刊第二卷第三十三期所载编入。

  何家骏,即魏猛克,湖南长沙人,"左联"成员;陈企霞,浙江鄞县人,当时为上海《无名》杂志编辑之一。

  〔2〕《白蛇传》演述关于白蛇娘娘的民间神话故事的弹词,清代陈遇乾著,共四卷五十三回,又《续集》二卷十六回。故事最早见于《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参看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

  〔3〕绣像明清以来附在通俗小说卷首的书中人物白描画像。

  〔4〕吴友如(?--约1893)名猷(又作嘉猷),字友如,江苏元和(今吴县)人,清末画家。这里的"画报",即《点石斋画报》,旬刊。附《申报》发行的一种石印画报,一八八四年创刊,一八九八年停刊。由上海申报馆附设的点石斋石印书局出版,吴友如主编。后来他把在该刊发表的作品汇辑出版,分订成册,题为《吴友如墨宝》。

  〔5〕印象画法即印象画派画法。十九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该派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的方法,追求光色变化的效果,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表现对象,强调瞬间印象。

  〔6〕素描(线画)我国传统的线条素描,也叫线描、白描,即以单色线条勾勒人物、景物的图像。

  ③330801致胡今虚〔1〕今虚先生:你给我的七月三日的信,我是八月一日收到的,我现在就是通信也不大便当。

  你说我最近二三年来,沈声而且隐藏,这是不确的,事实也许正相反。不过环境和先前不同,我连改名发表文章,也还受吧儿的告密〔2〕,倘不是"不痛不痒,痛煞痒煞"的文章,我恐怕你也看不见的。《三闲集》之后,还有一本《二心集》,不知道见过没有,这也许比较好一点。

  《三闲集》里所说的骂〔3〕,是事实,别处我不知道,上海确是的,这当然是一部分,然而连住在我寓里的学生,也因而憎恶我,说因为住在我寓里,他的朋友都看他不起了。我要回避,是决非太过的,我至今还相信并非太过。即使今年竟与曾今可同流,我也毫没有忏悔我的所说的意思。

  好的青年,自然有的,我亲见他们遇害,亲见他们受苦,如果没有这些人,我真可以"息息肩"了。现在所做的虽只是些无聊事,但人也只有人的本领,一部分人以为非必要者,一部分人却以为必要的。而且两手也只能做这些事,学术文章要参考书,小说也须能往各处走动,考察,但现在我所处的境遇,都不能。

  我很感谢你对于我的希望,只要能力所及,我自然想做的。不过处境不同,彼此不能知道底细,所以你信中所说,我也很有些地方不能承认。这须身临其境,才可明白,用笔是一时说不清楚的。但也没有说清的必要,就此收场罢。

  此复,并颂进步迅上八月一夜〔1〕胡今虚浙江温州人。当时在温州任报纸编辑。

  〔2〕吧儿的告密如王平陵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日在《武汉日报。文艺周刊》发表《"最通"的文艺》中说:"鲁迅先生最近常常用何家干的笔名在黎烈文主编的《申报。自由谈》发表不到五百字的文章。"参看《伪自由书。不通两种》。

  〔3〕参看《三闲集。序言》。下文所说的学生,指廖立峨。

  330801④致科学新闻社编辑先生:今天看见《科学新闻》〔1〕第三号。茅盾被捕的消息,是不确的;他虽然已被编入该杀的名单中〔2〕,但现在还没有事。

  这消息,最初载在《微言》〔3〕中,这是一种匿名的叭儿所办,专造谣言的刊物,未有事时造谣,倘有人真的被捕被杀的时候,它们倒一声不响了;而这种造谣,也带着淆乱事实的作用。不明真相的人,是很容易被骗的。

  关心茅盾的人,在北平大约也不少,我想可以更正一下。至于丁玲,毫无消息,据我看来,是已经被害的了,而有些刊物还造许多关于她的谣言,真是畜生之不如也。

  鲁迅上八月一夜〔1〕《科学新闻》周刊,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四日于北平创刊,同年八月一日出至第四期停刊,为北方左翼文化总同盟刊物,端木蕻良、方殷等编辑。

  〔2〕参看330620②信注〔2〕。

  〔3〕《微言》周刊,潘公展主办的反动刊物,一九三三年五月创刊于上海。茅盾被捕的消息最初载《微言》第一卷第九期(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五日)"文坛进行曲"专栏:"茅盾有被捕说,确否待证"。

  330803致黎烈文烈文先生:得七月卅一日信,也很想了一下,终于觉得不行。这不但这么一来,真〔1〕好像在抢张资平的稿费,而最大原因则在我一时不能作。我的生活,一面是不能动弹,好像软禁在狱室里,一面又琐事却多得很,每月总想打叠一下,空出一段时间来,而每月总还是没有整段的余暇。做杂感不要紧,有便写,没有便罢,但连续的小说可就难了,至少非常常连载不可,倘不能寄稿时,是非常焦急的。

  小说我也还想写,但目下恐怕不行,而且最好是有全稿后才开始登载,不过在近几日内总是写不成的。

  此复,顺请著祺幹幹顿首八月三日〔1〕好像抢张资平稿费张资平的长篇小说《时代与爱的歧路》,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一日起在《申报。自由谈》上连载,次年四月二十二日《自由谈》刊出编辑室启事说:"近来时接读者来信,表示倦意。本刊为尊重读者意见起见,自明日起将《时代与爱的歧路》停止刊载。"反动文人便乘机造谣,如《社会新闻》第三卷第十三期(五月九日)发表《张资平挤出<自由谈>》一文,说此举是为鲁迅"扫清地盘"。参看《伪自由书。后记》。

  330804致赵家璧家璧先生:一日惠函,我于四日才收到。

  译文来不及,天热,我又眼花,没有好字典,只得奉还,抱歉之至。序文〔1〕用不着查什么,还可以作,但六号是来不及的,我做起来看,赶得上就用,赶不上可以作罢的。

  书两本,先奉还,那一本我自己有。

  此复,即请著安。

  迅上八月四日〔1〕序文指《<一个人的受难>序》,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330807致赵家璧家璧先生:为《一个人的受难》〔1〕写了一点序,姑且寄上,如不合用,或已太迟,请抛掉就是,因为自己看看,也觉得太草率了。

  此上,即请著安。

  迅启八月七日〔1〕《一个人的受难》比利时麦绥莱勒(F。MasereeS,1889--1972)所作木刻故事连环图画。一九三三年九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330809致李霁野霁野兄:来信及款〔1〕,今日收到。

  靖回否似未定,近少来信。款能否寄去而本人收到,亦可疑,姑存我处,俟探明汇法后办理。

  开明二次付款期,似系六月,三次为八月,但约稿不在手头,无从确言,总之,二次之期,则必已到矣。

  丛〔2〕近到上海一次,未见,但闻人传其言谈,颇怪云。

  上海大热,房内亦九十度以上。我如常,勿念。

  此复,并颂时绥树启八月九夜〔1〕款指曹靖华的版税二百五十五元。

  〔2〕丛指韦丛芜。

  330810致杜衡〔1〕杜衡先生:惠示谨悉。《高尔基文选》〔2〕已托人送上,谅已达览。译者曾希望卷头有作者像一张,不知书局有可移用者否?倘没有,当奉借照印。

  不看外国小说已年余,现在无甚可译。对于《现代》六期,当寄随笔〔3〕或译论一篇也。

  此复,并颂著安。

  鲁迅启上八月十夜。

  注释:

  〔1〕杜衡(1906--1964)原名戴克崇,笔名杜衡、苏汶,浙江杭县人,作家。当时任上海《现代》月刊编辑。

  〔2〕《高尔基文选》即《高尔基论文选集》原稿,萧参(瞿秋白)译,原定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未果,后收入《海上述林》。

  〔3〕随笔后寄《小品文的危机》,收入《南腔北调集》。

  330813致董永舒〔1〕永舒先生:你给我的信,在前天收到。我是活着的,虽然不知道可以活到什么时候。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