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卷第九”

  霍光赏功“原文”汉武帝外事四夷,出爵劝赏,凡将士有军功,无问贵贱,未有不封侯者。及昭帝时,大鸿胪田广明平益州夷,斩首捕虏三万,但赐爵关内侯。盖霍光为政,务与民休息,故不欲求边功。益州之师,不得已耳,与唐宋璟抑郝灵佺斩默啜之意同。然数年之后,以范明友击乌桓,傅介子刺楼兰,皆即侯之,则为非是。盖明友,光女婿也。

  “译文”汉武帝对四边少族民族用兵,用爵位鼓励奖赏有功的将士。将士立了军功,不问贵贱,没有不封侯的。到汉昭帝时,大鸿胪田广明平定了益州(今云南宜良)的少数民族,斩首并虏获近三万人,仅仅赐爵关内侯。此因霍光执政,力求让百姓休养生息,不希望在边境上有过多的战事。益州用兵,是不得已的事情,此与唐代宋璟抑制郝灵佺斩杀突厥可汗默啜的情形相似。不过数年之后,以范明友攻打乌桓,傅介子攻打楼兰,战事结束,两人都封了侯,这样做就不对,只不过范明友是霍光的女婿罢了。

  尺棰取半“原文”《庄子》载惠子之语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虽为寓言,然此理固具。盖但取其半,正碎为微尘,余半犹存,虽至于无穷可也。特所谓卵有毛、鸡三足、犬可以为羊、马有卵、火不热、龟长于蛇、飞鸟之景未尝动,如是之类,非词说所能了也。

  “译文”《庄子》记载惠子的话说:"一尺长的木棒,每天截去一半,一万代也截去不尽。"虽然是寓言,但道理还是客观存在的。每次截去一半,就是成了微尘,另外一半还是存在的。因而也是无穷尽的。这就是所谓蛋生毛,鸡长三只脚,狗可以变羊,马生蛋,火不热,乌龟比蛇长,飞鸟的影子没有动,如此之类,不是用言辞所能够说明白的。"

  汉文失材“原文”汉文帝见李广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其言忠正明白,不下贾谊,曾不得一官。史臣犹赞美文帝,以为山言多激切,终不加罚,所以广谏争之路。观此二事,失材多矣。吴、楚反时,李广以都尉战昌邑下显名,以梁王授广将军印,故赏不行。武帝时,五为将军击凶奴,无尺寸功,至不得其死。三朝不遇,命也夫!

  “译文”汉文帝召见李广说:"可惜李广生不逢时,若生活在高祖时期,封为万户侯又算什么呢?"贾山上书汉文帝,陈述治理乱世的办法,借秦国作比喻,其言忠诚正义,明了事理,不亚于贾谊,但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史学家还要赞美文帝,说贾山言辞如此激烈,文帝没有惩罚他,是因为文帝要广开言路的缘故。考察这两件事,汉文帝太埋没人材了。吴、楚反叛时,李广以都尉的身份与吴楚军战于昌邑,获得显赫名声,但因梁王曾授给予李广将军印绶,因此没有得到奖赏。汉武帝时,他五次担任将军进击匈奴,但没有获得尺寸之功,最后自杀而亡。李广经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但都没有得到知遇,这真是命啊!

  陈轸之说疏“原文”战国权谋之士,游说纵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赏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乃知鲁仲连、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译文”战国时代的权术谋略之士,四处游说,合纵连横,都是为获得一已之私利,毫不顾惜正义与是非曲直之所在。张仪欺骗楚怀王,说只要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将把商於(今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县及内乡县一带)之地献给楚国。陈轸劝告说:"张仪必定会违背诺言,商於之地得不到,而造成齐国与秦国的联合。这样,楚国与北面的齐国绝交,西边的秦国就会制造祸乱。"这些话明于事理,可谓善言。然而,他又说:"不如暗地里同齐国联合,而表面上则与齐国绝交,使人跟随张仪去秦国,假使秦国真打算给地,到那时再与齐国绝交也不会为晚。"这里陈轸并没有考虑与齐国绝交是否可行,只是以得到土地作为是否同齐国绝交的标准罢了。到秦国违背诺言,楚怀王打算攻打秦国。这时陈轸又劝告说:"不知把楚国的一个著名都市送给秦国,约秦国一同攻打齐国。这样,楚国虽然失地于秦国,但从齐国那里得到了补偿。"这种计谋尤其荒谬不合道义。秦国对楚国无道,而楚国反而去随赂秦国以名都。齐国本是楚的同盟国,无故与之断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向齐国割让土地,赠送钱币,用谦卑的辞令承认过错,重新求得齐国的支援,怎么反而攻击齐国,陈轸的计谋实在太缺乏考虑了。相比之下,这才知道鲁仲连、虞卿乃是真正的豪杰之士,陈轸之辈不能望其项背!

  颜率儿童之见“原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乃诣齐王许以鼎。齐为发兵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愿献九鼎,不识何涂之从而致之齐?"齐王将寄径于梁、于楚,率皆以为不可,齐乃止。《战国策》首载此事,盖以为奇谋。予谓此特儿童之见尔!争战虽急,要当有信。今一绐齐可也,独不计后日诸侯来伐,谁复肯救我乎?疑必无是事,好事者饰之尔,故《史记》、《通鉴》皆不取。

  “译文”秦国动用军队逼近周王室的城门之下,索取以象征王权的九鼎,周王感到忧虑。颜率请求去齐国借救兵。颜率到齐国,许诺言齐派兵救周王,周王就将鼎给齐王。于是齐国发兵救周,秦国说:"周王愿意献出九鼎,但不知道用什么途径运到齐国来?"齐王打算从梁国、楚国借路,颜率都认为不行,于是齐王停止索求九鼎。《战国策》第一个记载此事,大概以为这是奇谋智计。我则认为此不过是儿童的见识。争战虽然紧急,但不可没有信用。现在欺骗齐国一次尚可以,难道没有考虑今后其他诸侯来进攻(求九鼎),谁又肯来救助呢?我怀疑必无此事,这不过是好事者伪造的故事罢了。因此《史记》、《资治通鉴》都没取录此事。

  皇甫湜正闰论“原文”晋魏以来,正闰之说纷纷,前人论之多矣。盖以宋继晋,则至陈而无所终,由隋而推之,为周为魏,则上无所起。故司马公于《通鉴》取南朝承晋讫于陈亡,然后系之隋开皇九年,姑借其年以纪事,无所抑扬也。唯皇甫湜之论不然,曰:"晋之南迁,与平王避戎之事同。而元魏种实匈奴,自为中国之位号,谓之灭耶,晋实未改;谓之禅耶,已无所传。而往之著书者有帝元,今之为录者皆闰晋,失之远矣。晋为宋,宋为齐,齐为梁,江陵之灭,则为周矣。陈氏自树而夺,无容于言。故自唐推而上,唐受之隋,隋得之周,周取之梁,推梁而上以至于尧、舜,为得天下统。则陈僭于南,元闰于北,其不昭昭乎?此说亦有理。然予复考之,灭梁江陵者,魏文帝也,时岁在甲戌。又三年丁丑,周乃代魏。不得云江陵之灭,则为周也。

  “译文”自晋、魏以来,关于正统与非正统的说法很多,前人也多有论述。若以刘宋继承晋,则至陈朝后就接不下去了。若由隋朝向上推。北周至北魏后,再以前就续不上去了。所以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时,取南朝继承晋朝,直到陈朝灭亡,尔后,又系年于隋开皇九年。这样做,仅仅是借其年号记事,对南朝北朝无所偏重。只有皇甫湜的分析不是这样,他说:"晋朝南迁,与周平王避犬戎的威胁而东迁的事相同。而元魏的种族实际上是匈奴,自己建立中国的名位称号。说北魏灭亡了晋朝吧,晋朝实际并无改变;(东晋仍然是晋朝)说北魏是继承了晋朝吧,历史上又没有这种传承。然而以往著书的人把北魏作为正统,今天记录历史的人把晋看作为非正统,这种失误就太大了。晋为宋所承继,宋为齐所承继,齐为梁所承继。江陵政权的丧失,归于北周。陈霸先(陈朝开国之君)自己树立名号到陈政权的丧失,可置之不论。所以自唐朝往上推,唐朝承继隋朝,隋朝取之于北周,北周取之于梁朝。从梁朝往上推以至尧舜,这就是朝代的系统。这样陈朝在南方是僭越,元魏在北方是非正统,不是很清楚了吗?"这个见解也有道理。但我反复考察这段历史,消灭江陵梁朝政权的,是北魏文帝(应为恭帝),时间是甲戌年(554年),又过了三年,即丁丑年(557年),北周才取代了西魏。不能够说江陵政权的灭亡,就已转为北周了。

  简师之贤“原文”《皇甫持正集》有《送简师序》,云:"韩侍郎贬潮州,浮图之士,欢快以挘Χ婪咂鸱糜嗲笮蛐校适食保还松呱仅蚶镏斩荆艚媒荻λ勒摺Jλ浞鹌涿迤湫校凰湟牡移湟路似渲2挥逃诠谌骞冢竽缬诰种狄詳疽吐仔埃?予读其文,想见简师之贤,而惜其名无传于后世,故表而出之。

  “译文”《皇甫持正集》中有《送简师序》,写道:"韩待郎(愈)被贬官到潮州,佛教徒拍手称快(韩愈主张灭佛),只有简法师愤慨而起,特来拜访我,请求我写序文资助他去潮州。无论路途遥远,有毒蛇猛兽,好象是早晨拜见了皇帝,晚上死了也心甘的样子。简法师虽然名义上是佛徒,但具有儒士的行为;虽然穿着外国引进的袈裟,但有着独特的智慧。这不胜过那些戴着儒士的帽子,穿着朝官的衣服,但沉溺于佛教的怪诞之说败坏天地人伦之道的人吗?"我读了该文,想到简师的贤慧,叹惜他的名字没有流传后世,故在这里将其表彰出来。

  老人推恩“原文”唐世赦宥,推恩于老人绝优。开元二十三年,耕籍田。侍老百岁以上,版授上州刺史;九十以上,中州刺史;八十以上,上州司马。二十七年,赦。百岁以上,下州刺史,妇人郡君;九十以上,上州司马,妇人县君;八十以上,县令,妇人乡君。天宝七载,京城七十以上,本县令;六十以上,县丞;天下侍老除官与开元等。国朝之制,百岁者始得初品官封,比唐不侔矣。淳熙三年,以太上皇帝庆寿之故,推恩稍优,遂有增年诡籍以冒荣命者,使如唐日,将如何哉?

  “译文”唐代赦免或宽宥有罪过的人,对老人更为优厚。开元二十三年,皇帝躬耕籍田。侍养老人,百岁以上,就地封为上州刺史;九十以上,中州刺史;八十以上,上州司马。开元二十七年,大赦天下。百岁以上,男为下州刺史,妇女封为郡君;九十以上,男为上州司马,妇女县君;八十以上,男为县令,妇女为乡君。天宝七年,京城内年七十以上的老人享受县令待遇,六十以上的享受县丞待遇。京师之外的州县侍养老人,除授官职与开元时相同。宋朝的制度,百岁的人才能得到最低官品的封衔,无法同唐代相比。孝宗淳熙三年,因太上皇帝庆寿的缘故,施恩惠稍为优厚一些,于是就出现了虚加年龄,谎报籍贯来冒领荣誉与任命。如果象唐朝一样优厚,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唐三杰“原文”汉高祖以萧何、张良、韩信为人杰。此三人者,真足以当之也。唐明皇同日拜宋璟、张说、源乾曜三故相官,帝赋《三杰诗》,自写以赐。其意盖以比萧、张等也。说与乾曜岂璟比哉!明皇可谓不知臣矣。

  “译文”汉高祖以萧何、张良、韩信为人杰,这三个人确实可以得到这样的殊称。唐明皇在一天中同拜宋璟、张说、源乾曜为宰相,皇帝还亲自书写《三杰诗》赐给他们。意思是把他们同萧何、张良等相比。张说与源乾曜难道可以与宋璟相比吗?唐明皇可以说太不了解自己的大臣了。

  忠义出天资“原文”忠义守节之士,出于天资,非关居位贵贱、受恩深浅也。王莽移汉祚,刘歆以宗室之隽,导之为逆,孔光为宰相辅成其事;而龚胜以故大夫守谊以死;郭钦、蒋诩以刺史、郡守、栗融、禽庆、曹竟、苏章以儒生,皆去官不仕;陈咸之家,至不用王氏腊。萧道成篡宋,褚渊、王俭,奕世达宦,身为帝甥、主婿,所以须臾灭刘,唯恐不速;而死节者乃王蕴、卜伯兴、黄回、任侯伯之辈耳。安禄山、朱泚之变,陈希烈、张均、张垍、乔琳、李忠臣、皆以宰相世臣,为之丞弼;而甄济、权皋、刘海宾、段秀实,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废斥列卿,捐身立节,名震海内。人之贤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屦乎!

  “译文”忠诚有道义,出于一种天性,与一个人的居官高低、所受恩惠多少没有关系。王莽篡夺了汉朝的皇位,刘歆作为宗室的才俊之士,却帮助王莽为逆;孔光作为宰相,则帮助王莽,促成篡汉之事。而龚胜作为免职的大夫遵守道义而死。郭钦、蒋诩作为刺史、郡守,栗融、禽庆、曹竟、苏章作为儒生,都抛弃官职(不苟从王莽)。陈咸的家里,甚至不采用王莽的年终祭礼。

  南朝时,萧道成篡夺了刘宋的皇位,褚渊、王俭,都是名门大族,累世高官,或为刘宋皇帝的外甥,或为刘宋皇帝的女婿,但他们怂恿鼓动灭刘,唯恐不速。为刘宋死节的人则是王蕴、卜伯兴、黄回、任候伯之类出身寒庶、官职不显的人。

  安禄山、朱泚的叛变,陈希烈、张均、张垍、乔琳、李忠臣,身为宰相,而成为他们爪牙。而甄济、权皋、刘海滨、段秀实,有的是军府中的小吏,有的是被罢免的卿相,竟然献出生命、建立名节,名震全国。人之贤良与不肖,相差何止天上地下呀!

  刘歆不孝“原文”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刘歆事父,虽不载不孝之迹,然其议论每与向异同。故向拳拳于国家,欲抑王氏以崇刘氏;而歆乃力赞王莽,倡其凶逆,至为之国师公,又改名秀以应图谶,竟亦不免为莽所诛,子棻、女愔皆以戮死。使天道每如是,不善者其知惧乎!

  “译文”事奉父母孝顺,必然对君主忠诚,所以求忠臣必须到孝子的家庭寻找。刘歆对他父亲刘向,虽然没有记载他的不孝行为,但他的议论经常与他父亲相左。因此刘向对国家忠心耿耿,一心要抑制外戚王氏而尊重刘氏。而刘歆乃极力称赞王莽,附和王莽的凶逆,以至担任王莽的国师公,甚至为了适应图谶的预兆而改名为刘秀。最后不可避免地被王莽诛杀,其子棻,其女愔,都被杀戮。假使天道都能这样惩恶扬善,为恶的人恐怕要知道畏惧了吧!

  汉法恶诞谩“原文”李广以私忿杀霸陵尉,上书自陈谢罪。武帝报之曰:"报忿除害,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张敞杀絮舜,上书曰:"臣待罪京兆,絮舜本臣素所厚吏,以臣有章劾当免,受记考事,谓臣'五日京兆',背恩忘义。臣窃以舜无状,枉法以诛之。臣贼杀不辜,鞫狱故不直,死无所恨。"宣帝引拜为刺史。汉世法令,最恶诞谩罔上。广、敞虽妄杀人,一语陈情,则赦之不问,所以开臣下不敢为欺之路也。武帝待张汤非不厚,及问鲁谒居事,谓其怀诈面欺,杀之不贷,真得御臣之法。

  “译文”李广以个人怨恨杀了霸陵尉,上书皇帝,自请受罚。汉开帝回答他说:"报复怨恨,除掉祸害,这正是我对将军(指李广)的期望。至于免冠赤脚,叩头请罪,难道是我的意图吗?"张敞杀了絮舜,上书说:"我担任京兆尹,絮舜本是我一贯看重的小吏。有人上奏弹劾我,我将被免职接受审查,絮舜说我是'五日京兆'(意即只能担任五天京兆尹了),对我傲慢无礼,背恩忘义。我私下以为舜太无道德,因此违背法律将他杀了。我杀了没有审判定罪的人,执行法律不力,处我死刑并不感到遗恨。"汉宣帝则提升张敞为刺史。

  汉代法令,最忌恨虚诞欺诈蒙骗皇帝。李广、张敞虽然妄自杀人,把真实情况陈述清楚,则赦免不予追究,此及开辟臣下不敢欺骗君主之路的策略。汉武帝对待张汤并不是不看重,当问到鲁谒居之事时,认为张汤怀欺诈之心,蒙骗君主,豪不宽恕将他杀了。这真是掌握了控制和驾驭臣下的办法了。

  汉官名“原文”汉官名有不书于《百官表》,而因事乃见者。如行冤狱使者,因张敞杀絮舜而见;美俗使者,因何并代严诩而见;河堤使者,因王延世塞决河而见;直指使者,因暴胜之而见。岂非因事置官,事已即罢乎?

  “译文”汉代的官名有些没有记载在《百官表》上,而通过有关事件的记载方可以看到。如"行冤狱使者",则通过张敞杀絮舜的事件可以看到。"美俗使者",通过何并代替严诩为颍川太守的事可以看到。"河堤使者",通用王延世堵塞黄河事可以看到。"直指使者",通过暴胜之的事可以看到。这是否是因具体事务而设置的职务,事情结束就撤除呢?

  五胡乱华“原文”刘聪乘晋之衰,盗窃中土,身死而嗣灭,男女无少长皆戕于靳准。刘曜承其后,不能十年,身为人禽。石勒尝盛矣,子夺于虎,虎尽有秦、魏、燕、齐、韩、赵之地。死不一年,而后嗣屠戮,无一遗种。慕容隽乘石氏之乱,跨据河山,亦仅终其身,至子而灭。苻坚之兴,又非刘、石比,然不能自免,社稷为墟。慕容垂乘苻氏之乱,尽复燕祚,死未期年,基业倾覆。此七人者,皆夷狄乱华之巨擘也,而不能久如此。今之金虏,为国八十年,传数酋矣,未亡何邪?

  “译文”匈奴刘聪乘着晋朝的衰败,窃取中原,自己死后,他的子孙无论男女老少全部被靳准杀死。刘曜继承刘聪之后,为中原之主,没有十年,就被人俘虏。羯族石勒曾经是很兴盛的,自已死后,儿子的王位被石虎夺走。石虎尽占有原秦国、魏国、燕国、齐国、韩国、赵国的土地。他死不到一年,而后代被人屠戮,没有一个幸存下来。鲜卑慕容隽乘石虎几个儿子的内乱,占据了江山,但也仅仅自己得到了善终,到儿子一代就灭亡了。氐族苻坚,非刘氏、石氏可比,然而连自己都不能幸免于难,国家变为废墟。慕容垂乘着苻氏之败乱,完全恢复了原前燕的地盘。但本人死后不满一年,基业就被倾覆。上述七人,是少数民族中祸乱中华的突出人物,但都是如此短暂。今天北方的少数民族(指金政权)建立政权已八十年,首领换了好几个,还没有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石宣为彗“原文”石虎将杀其子宣,佛图澄谏曰:"陛下若加慈恕,福祚犹长;若必诛之,宣当为彗星下扫邺宫。"虎不从。明年,虎死;二年,国亡。《晋史》书之以为澄言之验。予谓此乃石氏穷凶极虐,为天所弃。岂一逆子便能上干玄象,起彗孛乎?宣杀其弟韬,又欲行冒顿之事,宁有不问之理?澄言既妄,史氏误信而载之,《资治通鉴》亦失于不删也。

  “译文”石虎将杀害儿子石宣,佛图澄劝谏道:"陛下若慈恩宽恕,国运就会长久,假若一定要杀,石宣当会化为彗星,下世扫灭邺城皇宫。"石虎不听。第二年,石虎死。又过了二年,国亡。《晋书》记载此事认为是佛图澄的话得到了验证。我认为石氏穷凶极恶,为上天所抛弃,难道一个逆子就可以影响天象,激起彗星吗?石宣杀弟弟石韬,又要学匈奴冒顿单于杀父自立的事,哪里有宽赦不加惩处的事呢?佛图澄的话已经很荒唐了,而史家错误相信并照此记载。《资治通鉴》没有删除这一记载,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三公改他官“原文”国初以来,宰相带三公官居位,及罢去,多有改他官者。范质自司徒、侍中改太子太傅,王溥自司空改太子太保,吕蒙正自司空改太子太师是也。天禧以前唯赵普、王旦乃依旧公师,仍复迁秩。天圣而后,恩典始隆,张士逊致仕,至以兵部尚书得太傅云。

  “译文”宋朝建立以来,宰相在位加三公官职,及罢相,很多改任其他官职的。范质自司徒、侍中改为太子太傅,王溥自司空改为太子太保,吕蒙正自司空改为太子太师就是例子。宋真宗天禧以前只有赵普、王旦罢相后仍旧是国公、太师,同时又迁升官职。宋仁宗天圣以后,恩典开始隆重,张士逊辞官后,甚至以兵部尚书的身份获得了太傅之位。

  带职致仕“原文”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致仕者,率迁官而解其职。若有疾就闲者,亦换为集贤院学士。盖不以近职处散地也。带职致仕,方自熙宁中王素始。后改集贤学士为修撰,政和中又改为右文云。

  “译文”宋神宗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辞官,一般是调动官位再解除其职务。假使有病改为闲职者,换成集贤院学士。这是不使其以近待官职而处于闲散之位。带着职位辞官,从熙宁中王素开始。后来又把集贤学士改为修撰官,徽宗政和时又改为右文。

  朋友之义“原文”朋友之义甚重。天下之达道五:群臣、父子、兄弟、夫妇而至朋友之交。故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天下俗薄,而朋友道绝。"见于《诗》;"不信乎朋友,弗获乎上。"见于《中庸》、《孟子》,"朋友信之",孔子之志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子路之志也;"与朋友交而信",曾子之志也。《周礼》六行,五曰任,谓信于友也。汉、唐以来,犹有范张、陈雷、元白、刘柳之徒,始终相与,不以死生贵贱易其心。本朝百年间,此风尚存。呜呼,今亡矣!

  “译文”朋友的情义很重要。天下有五种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交。因此,从天子至于庶民百姓,没有不需要朋友的。"天下习俗淡薄,而朋友关系断绝。"这话见于《诗经》;"不取信于朋友,不能获得君主的常识。"这话见于《中庸》、《孟子》,"朋友相信自己",这是孔子的志趣;"车、马、衣裳,与朋友共享",这是子路的志趣;"与朋友相交,必须讲信用",这是曾子的志趣;《周礼》中有六种良好的品行,第五种是信任,指的是对朋友信任。汉、唐以来,就有范式和张劭、陈重和雷义、元稹和白居易、刘禹锡和柳宗元这些人,始终相好,不因为生死贵贱改变心念。宋朝的前一百年中,此风犹存。不过现在丧失了,令人悲叹!

  高科得人“原文”国朝自太平兴国以来,以科举罗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吕文穆公蒙正、张文定公齐贤之徒是也。及嘉祐以前,亦指日在清显。东坡《送章子平序》,以谓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数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盖为士者知其身必达,故自爱重而不肯为非,天下公望亦以鼎贵期之,故相与爱惜成就,以待其用。至嘉祐四年之制,前三名始不为通判,第一人才得评事、签判,代还升通判,又任满,始除馆职。王安石为政,又杀其法,恩数既削,得人亦衰矣。观天圣初榜,宋郑公郊、叶清臣、郑文肃公戬、高文庄公若讷、曾鲁公公亮五人连名,二宰相、二执政、一三司使。第二榜,王文忠公尧臣,韩魏公琦、赵康靖公槩连名。第三榜,王宣徽拱辰、刘相沆、孙文懿公捔Q钪冒瘢貌恍壹此溃踽暋⒑倒⑼蹙9彩A趸园瘢圆幌裕邑┳谟裁畔蚂狻⒘踔宜喙俊⒄律旯珢F涫⑷绱恕V纹揭院螅谝蝗俗魇檀樱强墒印?

  “译文”宋朝自宋太平兴国以来,以科举制度网罗天下人士,士人科考时列名前面者,有的不到十年就升到三公或卿相了。文穆公吕蒙正、文定公张齐贤等人就是如此。在宋仁宗嘉祐之前,科考列名前面者,没有多少时日就可以获得清闲显赫的职位。苏东坡《送章子平序》说,仁宗一朝,共发过十三次榜,录每榜前面三人,共计三十九人中,没有作到公卿之位仅有五人而已。因为士人都知道将来有一天必定腾达,故自爱自重不肯做非份的事,而天下公众的期望也认为他们必定显贵,因而对他们爱惜尊重,帮助他们取得成就,以等待国家的任用。到仁宗嘉祐四年的制度改革,前三名开始时还当不上通判,任期满了,才除授馆阁之职。王安石当政,对这一制度又加改革,降低等级。恩惠既削,获得的人才也就衰弱了。观察仁宗天圣初的首次科考榜文,郑公宋郊、叶清臣、文肃公郑戬、文庄公高若讷、鲁公曾公亮五人名次相连,其中二人是宰相,二人为参知政事,一人为三司使。第二次科考名榜,文忠公王尧臣、魏公韩琦、康靖公赵概连名。第三次科考名榜,宣徽王拱辰、宰相刘沆、文懿公孙捔Q顚z那一榜,寊不幸死去,岐公王珪、康公韩绛、荆公王安石连名。刘辉那一榜,刘辉没有显贵,右丞胡宗愈、门下侍郎安焘、忠肃公刘挚、申公章惇名次相连。人才、官位是这么繁盛!英宗治平以后,第一名能够当上侍中的,已屈指可数了。

  辛庆忌“原文”汉成帝将立赵飞燕为皇后,怒刘辅直谏,囚之掖廷狱。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辅,遂得减死。朱云请斩张禹,上怒,将杀之,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臣敢以死争。"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庆忌此两事,可与汲黯、王章同科。班史不书于本传,但言其为国虎臣,匈奴、西域敬其威信而已。方争朱云时,公卿在前,曾无一人助之以请,为可羞也。

  “译文”汉成帝打算立赵飞燕为皇后,恼怒刘辅直言劝阻,把他投到掖庭狱中囚禁起来,左将军辛庆忌等人上书救辅,刘辅得以减免死罪。朱云上书请求斩杀佞臣宰相张禹,成帝大怒,欲杀朱云,庆忌取下官帽,解下系官印的带子,叩头于殿栏之下说:"此臣(指朱云)一贯狂放耿直,我敢于以死来担保朱云并无恶意,请求皇上宽恕他。"叩头流血。皇帝的怒意缓解,没有杀朱云。辛庆忌这两件事,可以与直臣汲黯、王章相提并论。班固未将其写入辛庆忌本人的传中,只是说他是国家的虎臣,匈奴、西域敬重他的威信罢了。当他为朱云力争时,公卿大臣都在跟前,但无一人相助说话,令人感到羞耻!

  楚怀王“原文”秦楚之际,楚怀王以牧羊小儿,为项氏所立,首尾才三年。以事考之,东坡所谓天下之贤主也。项梁之死,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羽不敢争。见宋义论兵事,即以为上将军,而羽乃为次将。择诸将入关,羽怨秦,奋势愿与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祸贼,不许,独遣沛公,羽不敢违。及秦既亡,羽使人还报王,王曰:"如约。"令沛公王关中。此数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主受令于强臣者,故终不能全于项氏。然遣将救赵灭秦,至于有天下,皆出其手。太史公作《史记》,当为之立本纪,继于秦后,迨其亡,则次以汉高祖可也。而乃立《项羽本纪》,义帝之事特附见焉,是直以羽为代秦也,其失多矣。高祖尝下诏,以秦皇帝、楚隐王亡后,为置守冢,并及魏、齐、赵三王,而义帝乃高祖故君,独缺不问,岂简策脱佚乎?

  “译文”秦楚之际,楚怀王本是牧羊小童,后为项氏立为王,前后才三年。根据史事考证,苏东坡说他是天下的贤明之主,此话不虚。项梁死后,怀王合并吕臣、项羽的军队,自为将军,而项羽不敢与他相争。遇见宋义谈论军事甚当,就拜他为上将军,而项羽只为次将。选择诸将入关中,项羽怨恨秦国,激奋要与沛公刘邦一同西入关中。怀王以项羽敏捷骁悍、凶狠残暴,不肯同意,只派遣沛公入关,项羽亦不敢违抗。到秦朝灭亡,项羽使人报告楚怀王,怀王说:"按照原来的约定行事。"(即先入关中者王。)命令刘邦统治关中。上面数例,表明怀王能够自己控制局势,并非是那种庸碌无为而受制于强臣悍将之手的软弱之主。正因为如此,他不能容于项羽,最后为项羽所杀。然而怀王派遣将军救赵灭秦,直到获得天下成为义帝,都是他亲自策划的。太史公写《史记》,应当为他立本纪,放在秦本纪之后,到他死亡之后,再续之以汉高祖刘邦就可以了。可竟然写了《项羽本纪》,义帝的事迹仅仅附在《项羽本纪》之中,直接以项羽取代秦朝,这种作法失误太多了。汉高祖曾经下诏,以秦始皇、楚隐王亡后,为之安排守护坟墓的人,魏王、齐王、赵王也予以安排护墓人,而义帝是高祖原来的君主,偏偏遗漏不安排,难道是竹简书策脱漏亡佚了吗?

  范增非人杰“原文”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纵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又徙之蜀汉。羽之伐赵,杀上将宋义,增为末将,坐而视之。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呜呼,疏矣哉!东坡公论此事伟甚,犹未尽也。

  “译文”世人说范增是杰出人物,我以为不是。考察他一生,思想、行事都带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的残余,是个只知道谋取利益而不知道义的人。他开始时劝项氏立怀王,到项羽夺取怀王的地盘,迁怀王于郴(今湖南郴州),又在半路将他杀害,范增不能依照君臣大义以死抗争。怀王同诸将约议,先入关中的就统治关中,沛公刘邦既然先平定关中,那么就应当遵守约议,而范增竟然劝项羽杀掉刘邦,继而又把沛公刘邦迁到蜀郡汉中一带。项羽讨伐赵国,杀上将宋义,范增为末将,坐视不理,但没有听到他说一句反对的话。至于荥阳之战,范增受到敌方的离间,发怒离去。哎呀!疏失太多了!苏东坡论述这件事深刻得很,但不够充分。

  翰苑故事“原文”翰苑故事,今废弃无余。唯学士入朝,犹有朱衣院吏双引至朝堂而止,及景灵宫行香,则引至立班处。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状,但尺纸直书其事。右语云:"咨报尚书省伏候裁旨,月日押",谓之咨报,此两事仅存。

  “译文”翰林院的传统制度,已基本上废弃无余了。只有翰林学士入朝时,还存有穿红衣的院吏二人引路至朝堂而上。到景灵宫烧香,就引路到站立之地。公文送到三省时无须另外再加报告说明,只要一尺长的纸直接写上要申报的事就可以了。以前写着:"上报尚书省,听候旨意,某月某日画押。"这叫做咨报,仅这两件事得以保存。

  唐扬州之盛“原文”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之句,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盛可知矣。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为丘墟。杨行密复葺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译文”唐代盐铁转运使住在扬州,全面掌管财政大权,判官多到几十人,商贾往来如穿梭。因而谚语说:"扬一益二。"是说天下之繁盛,扬州第一,益州第二。杜牧有"春风十里珠帘"的诗句。张祜诗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诗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诗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当时的盛况就可想而知了。但自从毕师铎、孙儒之战乱,扬州被扫荡为废墟。杨行密重新修复扬州,渐渐成为雄壮的藩镇,却又在后周显德年间被毁。我宋朝太平了一百七十年,还不能够赶上唐朝的十分之一,现在真是令人感叹唏嘘啊!

  张祜诗“原文”唐开元、天宝之盛,见于传记、歌诗多矣,而张祜所咏尤多,皆他诗人所未尝及者。如《正月十五夜灯》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上巳乐》云:"猩猩血染系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桡。却是内人争意切,六宫红袖一时招。"《春莺啭》云:"兴庆池南柳未开,太真先把一枝梅。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嫅嫅软舞来。"又有《大酺乐》、《邠王小管》、《李谟笛》、《宁哥来》、《邠娘羯鼓》、《退宫人》、《耍娘歌》、《悖拏儿舞》、《阿鳥汤》、《雨霖铃》、《香囊子》等诗,皆可补开、天遗事,弦之乐府也。

  “译文”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繁盛,记录于传记、诗歌中的很多,而张祜在这方面的吟咏更多,且其他诗人多未涉及。如《正月十五夜灯》说:"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上巳乐》说:"猩猩血染系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桡。却是内人争意切,六宫红袖一时招。"《春莺啭》说:"兴庆池南柳未开,太真先把一枝梅。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嫅嫅软舞来。"又有《大酺乐》、《邠王小管》、《李谟笛》、《宁哥来》、《邠娘羯鼓》、《退宫人》、《耍娘歌》、《悖拏儿舞》、《阿鳥汤》、《雨霖铃》、《香囊子》等诗篇,都可补充开元、天宝年间而不载于正史、传记的遗闻逸事,配上音乐又可成为乐府题材。

  古人无忌讳“原文”古人无忌讳。如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入宫而不敢哭,武子命之哭。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有父死,将出哭于巷者,曾子曰:"反哭于尔次"。北面而吊焉。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孔子曰:"夫由赐也见我,吾哭诸赐氏。"遂哭于子贡寝门之外,命子贡为之主,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夫以国卿之寝阶,许外人入哭而葬,己所居室,而令门弟子哭其亲,朋友之丧,而受哭于寝门之外,今人必不然者也。圣贤所行,固为尽礼,季孙宿亦能如是。以古方今,相去何直千万也。

  “译文”古代人没有忌讳。例如季武子建成寝陵,已死的杜氏就葬在寝陵西边的台阶之下。杜氏后人请求把杜氏合葬于季武子的寝陵之中,季武子同意了这个请求。杜氏家人入寝宫而不敢哭,季武子要他们尽管哭。

  曾子与客人站在门侧,他的一个弟子的父亲死了,将去巷子里哭,曾子说:"回到你的房间去哭吧。"曾子面向北凭吊弟子之父。

  伯高死于卫国,丧报到孔子那里,孔子说:"端木赐(孔子学生,卫国人)要见我,我将对端木赐去哭。"于是在子贡的内室门外哭,并要子贡作为当事人。说:"因为你的缘故而哭悼伯高的人,你应该拜见他。"

  身为国卿的寝阶,允许外人哭泣甚至安葬;自己所住的房子,能让学生哭悼其亡父;朋友死了,能在内室门外接受哭悼,今天的人必然不会这样。圣人贤人所作所为,自然都符合礼教,连季孙宿(即季武子)也能这样。用古代跟当今比,相差何止千万啊!

  宰我不诈“原文”宰我以三年之丧为久,夫子以食稻衣锦问之曰:"于女安乎?"曰:"安"。后人以是讥宰我,谓孔门高第乃如是,殊不知其由衷之言,不为诈隐,所以为孔门高第也。鲁悼公之丧,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达礼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闻矣。勉而为瘠,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我则食食。"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谓勉强过礼也。夫不情之恶,贤者所深戒,虽孟敬子之不臣,宁废礼食食,不肯不情而为瘠。盖先王之泽未远,故不肖者亦能及之。

  “译文”宰我认为父母死了服丧三年太长。孔夫子以在服丧期间吃稻米饭、穿锦缎衣来问他说:"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回答说:"安。"后人以此讥讽宰我,认为孔子的高足竟是这个样子。其实这是宰我的由衷之言,不作欺诈隐瞒,这才是孔门高足的本色。鲁悼公死了,孟敬子说:"服丧期间喝粥,这是天下通行的礼节,我们臣子三人若不能好自为政,四方邻国就没有不知道的。勉强喝粥服丧,就会瘦病,岂不是让人疑心我们是不依据真实感情处于瘦病之态吗?我们就吃正常饭菜吧。"乐正子春的母亲死后,五日不吃东西,说:"我后悔了,自从我母亲死后,就不知道我的真实感情了,我怎样才能表露我的感情呢?"这是说乐正子春是勉强履行这一服丧期间五日不食东西的礼仪。没有真实感情的行为,贤明的人是深以为戒的。虽然象孟敬子这样不守臣道的人,宁愿废礼而吃饭,不肯违背真情而受瘦病。大概是离古代明君的恩泽不远,因此连不贤良的人也会受到一些感染。

  李益卢纶诗“原文”李益、卢纶,皆唐大历十才子之杰者。纶于益为内兄,尝秋夜同宿,益赠纶诗曰:"世故中年别,余生此会同。却将愁与病,独对朗陵翁。"纶和曰:"戚戚一西东,十年今始同。可怜风雨夜,相问两衰翁。"二诗虽绝句,读之使人凄然,皆奇作也。

  “译文”李益、卢纶都是唐代大历时期十才子中最优秀的人。卢纶是李益的妻兄,曾经以在秋夜时同睡一处,益赠给纶诗说:"世故中年别,余生此会同。却将愁与病,独对朗陵翁。"纶和其诗说:"戚戚一西东,十年今始同。可怜风雨夜,相问两衰翁。"二诗虽然是绝句,读其诗使人感到凄凉,都是很奇特的作品。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