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5.3 生态环境分析

大遗址由遗存及其环境组成,遗址环境与遗址本体是不可分割的,从环境考古学的角度来说,保护环境与保护遗址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大遗址外围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遗址本体生成和延续的客体条件,正是由于其特定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类型的古代文明。大遗址保护与展示中,不可忽视外围的自然景观。通过大遗址的内部环境分析,可以探讨遗址地先民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的关联,可以探索古代城邑的结构和布局,从而提高对该遗址的理解和认识。

整治遗址的周边环境,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建设,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阻断了现代化建设对大遗址的冲击,而且也提高了大遗址的审美程度,使人们能够在幽雅的环境中体会历史变迁的沧桑。许多研究成果表明,森林、绿地将成为城市最大的天然氧气库,它所产生的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对现代化城市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北京将城市绿化、环境建设与皇城根遗址保护相结合,建成了皇城根遗址公园,不仅美化了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而且更有利于遗址的保护。

5.3.1自然环境特征生

杜陵塬为黄土台塬地貌,由第四纪风成黄土堆积而成,土壤类型为黄土性土类、黄?土亚类,土层深厚,N、P、K含量较高,疏松软绵,土壤质地虽然干旱但是不贫瘠,适耕期长通透性好,适宜种植抗旱耐瘠的生态及经济林。海拔450-590.8m,高出?河河床65-150m。由北向南可分为一、二级台塬,地形起伏不平,差悬殊。坡度在5°―25°之间,塬面切割破碎,岗丘、洼地相间。塬畔冲沟发育,地薄缺水,水土流失严重,是植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因素。本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东边虽临近?河,但河流切割较深,提水困难,丰涸悬殊,夏季干旱时水量不足,再加上地形限制不能储水调节,所以只能以利用地下水为主。

区域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季冷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季气温变化大,冷空气频繁,冬季湿凉,秋淋明显。平均年日照时数2026.8h,日照百分率46.3%,年辐射总量为111.40kcal/cm2,可见规划区内光照和辐射比较充足,足够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平均气温13.3℃,平均最高气温19.2℃,平均最低气温8.6℃,极端最高气温41.7℃,极端最低气温――20.6℃。年平均无霜期208天。>10℃有效积温为4349℃,热量资源非常丰富。年平均降雨量584.9mm;年最大降水量840.6mm,年最小降水量346.2mm,夏秋季雨量充沛,冬春干旱少雨,7、9月降雨量最多占全年降水的34.4%,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的各类要素,本区域对发展观光农业有十分优越的条件。

5.3.2林地生态景观

1.生态建设现状

为实现西安市委、市政府“四化”的建设理念之生态化和雁塔区“建设西安新城市,树立雁塔新形象”的战略目标,探索建设生态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的遗址保护模式,彻底改善西安市东南区生态环境,促进雁塔经济快速发展。雁塔区从2001年开始在杜陵塬地区实施了万亩都市森林项目,已建成生态经济林11000亩,其中生态林5600亩,果林5200亩,种植各类苗木160多个品种,达540多万株,形成了千亩示范生态园、千亩银杏林、千亩柿子林等。项目的实施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了区域发展。规划区内的主要景观树种包括:银杏、杨树、柳、雪松、樱花、水杉、栾树、金丝垂柳、五角枫、红叶李、小叶女贞、玉兰;经济林树种:柿子、葡萄、樱桃、桃、石榴。

2.生态景观评析

杜陵除了大型封土及部分陪葬墓封土存在外,其余土地都被村庄和耕地占有。雁塔区政府在杜陵区域实施的万亩生态林建设也已初具规模,显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景观,使生态环境景观逐步向良好的方向迈进。

杜陵万亩生态林在建设中虽然显著改善了此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但其建设并没有和杜陵遗址的文化特色和陵园遗址格局相结合,给杜陵历史环境风貌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与破坏。没有充分发挥杜陵区域应有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从景观上来看,目前规模较大的主要有二千余亩银杏林,一千余亩杨树林,大面积的葡萄园、樱桃园、柿子园及石榴园、桃林,还有大量大树苗圃等。由于各企业在各自承包的土地上各自为政,生态景观缺乏统一规划,造成林片分布不合理、树种单一化,不符合林种多样性的种植原则,且种植树木多为低价值经济林,景观观赏价值高的生态景观还没有形成。

当前,杜陵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景观存在问题如下:

(1)农田已侵入到封土堆下,很多陪葬墓已被铲平,为农田代替,留存的陪葬墓封土堆的周边侵削严重,不仅加大了文物管理部门保护的难度,也无法体现帝陵气势。

(2)商业性苗圃已延伸到陵园城垣遗址和陵墓封土范围内,商业性苗木栽培与陵墓保护及展示目标并不完全协调。

(3)陵区现状道路与陵园绿化与陵园历史环境风貌不协调,不能彰显杜陵的历史文化内涵,降低了生态景观的价值,不利于遗址文化的保护及展示事业的发展。

(4)整个规划区内的常绿树种只占20%,而大部分落叶树种花期接近,造成整个林区景观季节性差异很大,冬季及春季可视景观缺乏。

(5)万亩生态林建设工程所带来的后续工程及影响。例如未来林木种植的品种、方式、格局如何与陵区保护协调,作为西安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生态休闲的需求。

5.3.3环境质量

1.环境污染因子

杜陵位于西安市雁塔区东南端的杜陵塬上,规划区气候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约为500~600!之间,雨量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和西北风。总体上看区内气候温和宜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西安城市中的环境污染也给整个森林生态区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但污染不是很严重。其主要因子有:(1)北部紧靠绕城高速公路、西部有雁翔路,道路两侧没有建成完整的防护林体系,加之随着汽车持有量的增加使规划区北部受到一定程度的汽车尾气及噪音污染。(2)规划区内有三兆村,随着西安建成区范围的扩大,三兆村也逐渐由城边村向城中村转变,但相应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暖设备等基础设施未能及时配套,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对该区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3)规划区内的北部曾为雁塔区的建筑垃圾堆放场,大量垃圾集中堆放于此,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环境质量状况

杜陵相对西安市建成区地势较高,过去一直是交通不便的地区(陵区东侧为马鸣路,西侧为雁引路),加之两条路的等级较低,车流量不大,因此,建成区不良的环境外溢对其影响很小。其主要受建成区大气污染南移的部分影响,但由于该地风力较强,因此,大气污染物停留区内的时间短,一般不会对区内形成严重不利影响。杜陵塬区由于地势高,降水比秦岭及市区偏少,农作物大部分为一年一熟制,农民普遍在麦收后,将土地闲置,此外,因地下水埋藏较深,农药及化肥残留物对地下水的污染亦较小。另外,在杜陵保护区附近除个别制砖烧陶的小型企业外,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几乎没有,基本上保持了传统农村和农业特色。因此,总的来看,杜陵保护区内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3.地质灾害影响

在杜陵的文物保护范围以外、马鸣路以西的?河西岸,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此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并存在有滑坡现象,但滑坡区域基本位于陵园遗址保护范围以外,对陵园及历史环境风貌造成的影响较小。在此区域进行建设,时必须对地质地貌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有可能产生滑坡的区域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滑坡的发展与区域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