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3章 附录一 新中国成立后祭祀的礼仪、礼器(2)

  总体环境地面地毯铺设,以三大主色为基本基调,中黄色地毯为主色,灰色为基础色,红色为核心色。这三个层面的地毯有序的、有节奏的、有层次的分布在从印池边一直到主祭祀大殿这一主要人流动线中。

  地毯的铺设,总体色调决定了周边及所有出现的色调、色彩、色块的色系形式,限定和规范了周围环境的次要色彩的出现。同时,与祭祀方队的主题色彩形成重要的对比关系,以使祭祀人——地毯空间——周边环境形成一条非常和谐的、典雅的总体沟通关系。

  另外,地毯的铺设限定了主祭人、陪祭人及参祭人等的主要行程方向。

  从印池过后开始,中黄色的地毯铺就一条主通道至“人文始祖”大殿。地毯与冷青色石板地面形成有机的对比,为第一节奏。从“人文始祖”大殿至主祭祀大院门前以灰色地毯分两边铺设,但是以黄色为主要占有面积,形成第二节奏。再从主祭祀大院入口至主殿台下,灰色、黄色同时加大,同时满足功能的需求,形成第三节奏。主殿前制作祭祀台,台上铺设唯一的一块红色地毯,表明中国传统精神的精髓不俗,形成最后的第四节奏。

  二、祭祀大院规划布局构想

  祭祀的高潮应落在最后的祭祀大院中,也就是祭祀大殿周边。因此,所有各处的造型、色彩、营造的氛围均不能超越祭祀大殿区的主营环境。

  根据所设定的主色系列的主次关系,以中黄色为主色,较好的渲染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习俗,主殿的四周以黄色地毯铺就,更加烘托出主殿的建筑美。

  同时,以50面中黄色刀旗,分别插祭祀大院区的两旁,象征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历史脉络,起到了重要的视觉作用。这一主题同时也和桥头5000个印石的意义相互吻合,表明了一种始终如一的精神内涵。

  参加祭祀的来宾布局位置,依次为中央领导、省市领导、海外华侨、企业界人士、群众、乐舞队和乐队(详见祭祀大殿总平面图各方色块)。

  三、祭祀人员方队的总体色调控制

  祭祀人方队的布局分为两大层面。一是场区方队布局,包括鼓乐方队、乐舞方队;二是来宾方队,包括中央领导、省市领导、海外华侨、企业界著名人士等方队。

  第一层面,鼓乐队色彩以较为明快的亚黄为主色调,加以淡咖啡系列色彩协调,主调典雅。乐舞表演队则以橘黄色为主色调,但以中黄色、亚黄色为协调色,还可更活泼一些。

  第二层面,来宾方队的色彩,则尽可能以冷灰蓝色为主基调,以使主祭祀人队伍的统一性。视觉尽可能单纯一些,这样,建筑及周边环境才能达到协调的色彩关系(如有可能,来宾到场后更衣,统一着装,效果更佳)。

  海外华侨方队色彩可丰富一些,但尽可能不出现大红及大花纹样,保证主祭祀队伍的统一性。

  群众方队色彩可适当放宽,但也尽量不出现大红及大花色,以保证主祭祀台的珍贵和唯一性。

  四、汉代纹饰应用汇总

  以汉代画像砖纹样、造型为应用主题,其选内容有乐舞、狩猎、丰收、收获、生活等方面的题材,尽可能和被祭祀者的业绩产生有机的联系。

  造型形式分为横幅式、竖幅式、点式三种,均采用青砖半浮雕造型形式。通过在各通道、场区周边、台口收边等位置的不同形态的出现,以增加悠久的祭祀文化氛围。

  在总体的纹样、造型图形的运用上,力求精练,所设位置恰到好处。

  五、总环境道具的色彩统一控制构想

  在整体祭祀大典过程中,主要的布局造型有刀旗、条幅、横额(主题字)、吊旗、对联、气球及纪念品等。

  因此,在布局上的深咖啡色为底,以中黄色为主题字的主横额最为重要,它的主题性也使得咖啡色显得珍贵无比。主祭祀台口也以深咖啡色为主调形成统一的氛围感。刀旗、条幅、对联、吊旗色彩均为中黄色,使主题色在空间中外延,视觉概念加大,氛围感更加浓烈。在色彩的寓意中:中黄色代表着庄严;土红色代表着肃穆;咖啡色代表着古朴;灰色代表着典雅的风格状态;红色代表着精神的唯一。运用以上五种色彩,在不同的形式、功能、环境下营造出丰富而统一的祭祀大典的总体氛围,同时,配合其他服装、道具、祭器、动态乐舞、仪仗、程序等方面的活动流程,共同完成本次祭祀大典的核心任务。

  黄帝陵祭祀服装设计方案

  为了规范公祭黄帝陵典礼,主持人服装设计方案及祭祀方阵服饰设计方案如下。

  一、服装造型设计

  款式:在依据史料的前提下,采用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表现手法,在袍和坎肩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现代感与时代气息的祭祀服饰(附图)。

  设计方案:

  1.主持人(司仪)服装设计:

  (1)无袖对襟,系带

  (2)宽袖斜襟,系带

  2.执事人员服装设计:无袖对襟,无带(较前者要短)

  以上三款在设计方面,即能体现方便穿脱,又不受季节限制。适合祭祀大典公众场合的穿着。

  二、佩巾(围巾)设计

  由于来宾的礼服有色彩差异及服饰造型的区别,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祭祀盛世的整体效果,从环境色设计及整体的角度出发,将佩巾(围巾)作为方阵中典型的“整齐划一”的标志,达到整体的视觉效果。

  但主祭人、陪祭人和参祭人佩巾的款式、纹饰、色彩略有区别。

  三、服饰色彩

  在黄帝陵祭祀大典中主持人服装设计及祭祀方阵的佩巾均贯穿于黄色的基本调并搭配土红或咖啡色及灰色。突出“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的气氛,体现出环境色彩设计中的整体色彩效果。

  四、服饰图案

  拟选用以下图案一种:

  1.以汉代云纹为题材;

  2.以汉代几何纹为题材;

  3.以汉代瓦当纹样为题材。

  五、“汉纹饰”在服饰上的表现与制作手法

  1.为了确保佩巾(围巾)面料的质地及纹饰的独特性,可将“汉纹饰”进行地文印染,并进行色彩组构设计。

  2.佩巾(围巾)上的汉纹饰装饰,采用陕西省陕西秦绣即“穿罗绣”的刺绣表现手法,用秦绣独特的地方表现特色,使“汉纹饰”体现出凹凸不平、纵横错落、针法丰富、色泽和谐,并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视觉艺术效果。

  3.除特定的“祭祀大典”的活动之外,佩巾,可根据面料质地的不同,设计出几种样式,作为祭祀活动中不受季节限制的,并可作为参祭后所能够具有收藏保留价值的纪念品之一。

  黄帝陵祭器设计方案

  设计思想

  拟采用《周礼》规定的国家最高祭祀等级的礼器用数,即九鼎八簋之制。要求造型庄重,纹饰俊美,铸作精良,放在殿堂之上,凝重大气,富丽堂皇,既是黄帝陵实用的祭器,又可作为人们参观鉴赏和藏传后世的青铜艺术珍品。为了与古代青铜器有所区别,每件均铸篆书“黄陵祭器”四字,并予以编号。

  祭器(75件、套)

  1.大殿外广场18件

  “盛德垂范”大圆鼎,两列,各9件。鼎有甲、乙两种图案。甲种:通高250厘米,口径207厘米,三足间距162厘米,一对龙耳,有龙钮弧面盖,腹部有六道扉棱,三足上部装饰兽面纹,属西周早期鼎;乙种:通高250厘米,口径215厘米,三足间距147厘米,亦属西周早期风格。

  2.大殿内57件(套)

  鼎一列9件,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圆形,窄平沿,双立耳,圜底,三柱足,口沿下装饰双龙组成的兽面纹,腹部装饰勾连雷纹,耳侧面装饰一对龙纹,三组商代装饰浮雕兽面纹。最大的通耳高135厘米,最小的通耳高55厘米。内壁铸篆书铭文:“赫赫始祖,德惠永长;祚我中华,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富小康;鼎铸盛世,用祀用享”。(以下的俎、簋、豆、尊、壶、香炉、盛酒盘等铭文与此大同小异)。

  俎9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46厘米,长88厘米,宽22厘米,长方形案面,中部微凹,案下两端有壁形足,案面四周装饰夔龙纹,足壁装饰兽面纹。

  簋8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60厘米,圆形方座簋,侈口,双耳作鸟形,口沿下装饰垂冠回首小鸟纹,器腹装饰垂冠回首凤鸟纹,方座四壁上下装饰昂首长尾鸟纹,前后增饰浮雕兽头,左右装饰小立鸟纹,均云雷纹填地。

  豆8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50厘米,直口浅盘,喇叭形镂空座,口沿装饰夔龙纹,座作镂空环带纹。

  尊4件。圆尊2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50厘米,大口筒状三段式,体有四道镂空扉棱,上段装饰仰叶兽面纹和夔龙纹,中部装饰内卷角兽面纹,圈足装饰外卷角兽面纹。方尊2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50厘米,圆口方腹方圈足,上端有四道扉棱,腹和圈足八道扉棱,上段装饰仰叶兽面纹和鸟纹,中部装饰内卷角兽面纹,圈足装饰夔龙纹。

  壶4件,圆壶2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65厘米,圆形,直口长颈,颈部有一对衔环兽首耳,盖顶饰团鸟纹,颈及腹部均装饰环带纹,圈足装饰S形粗云纹,均以云雷纹填地。方壶2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65厘米,圆角方形,直口长颈,颈部有一对衔环兽首耳,盖顶饰鸟纹,盖沿、器颈及腹部均装饰窃曲纹,圈足装饰弦纹。

  爵4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60厘米,腹饰凤鸟纹,流下饰叶状鸟纹,尾下饰蕉叶纹。

  小爵3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22.3厘米,腹饰直棱纹,上下配以尾鸟纹,流下饰叶状鸟纹,尾下饰蕉叶纹。

  烛台4件。圆柄高座,通高35厘米。

  香炉1件,仿双耳三足平底鼎,浅腹平底,两耳外张,三足呈兽蹄形,体外装饰四条攀附的圆雕龙,体表装饰兽纹和几何纹,通高35厘米,口径45厘米。

  盛酒盘1件,圆角长方形,高30、宽60、长90厘米。窄沿方唇,腹壁圆转内收,方圈足,口内嵌有镂空夔纹平盖。口沿下每边有一对兽首衔环耳,口沿饰目云纹,腹饰环带纹。奠酒时用以承接洒下的酒水。

  编钟一套,钲间铸篆书铭文:“赫赫始祖,德惠永长;祚我中华,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富小康;钟铸盛世,用祀用享。”

  编磬一套,铭文刻篆书:“赫赫始祖,德惠永长;祚我中华,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富小康;磬制盛世,用祀用享。”

  黄陵钟鼓简介

  黄陵钟鼓是陕西人民政府为黄帝陵祭祀典礼专门设计制造的大型礼器,主要在清明祭典及黄帝陵重大活动时击鸣。钟鼓坐落于桥山黄帝陵祭祀大院内,是黄帝陵的一道独特景观。

  黄陵钟名为“龙魂”,钟体高3.65米,口径2.40米,重约16吨。整体造型聘请了陕西文物、考古、雕塑、音乐、铸造、宗教等方面专家进行设计,既兼顾礼乐钟之外形,庙堂钟之音响,更具有时代风采。其外形以陕西周原出土的周代铜□为原型,纹饰以汉画像黄帝功德和周原出土的龙凤玉饰为主图案,配以云雷纹为底饰,钟钮为双凤耸立,两侧两组双飞为扉棱,钟面前后中心分别书篆体钟名“龙魂”和行体的“钟志铭”,声音浑厚悠远。

  黄陵鼓名为“龙威”(或名“闻天”),鼓面直径2.4米,鼓腰直径2.8米,鼓高1.5米,重约1000公斤。鼓面选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匀绕鼓腰的大小泡钉共2006个,寓意2006年制成,鼓架设计美观大方,鼓音雄壮有力。

  黄陵钟鼓做工精细,结构严谨,寓意深刻,宏伟庄严,集形、神、声为一体,表现出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陕西地域文化特征,体现了钟鸣盛世、声闻九天、龙凤呈祥、天人合一之意蕴,可谓:钟鼓为乐,声闻九天;钟鼓为礼,隆盛庄严。桥山启明,神州复旦;沮水扬波,国泰民安。赫赫黄帝,功若日悬;昭昭龙魂,光我祖先。继往开来,慎终追远;振兴中华,壮志弥坚。

  黄帝陵仪仗设计方案

  旗帜(50面)

  1.太常

  高3.5米,宽2米,旒长1.5米。旗面杏黄色,绘青色日月星辰,升龙降龙,云朵和波涛,十二旒主。黄帝有土德之瑞,尚黄色,故旗用杏黄,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功德齐天,故旗的纹饰画日月星辰,升龙降龙,云朵和波涛。

  2.黄麾

  绛色帛制作,上有朱丝小盖,四角垂佩,下有横板作碾玉纹。上部篆书金色“黄麾”二字,下部绘金色二龙及云纹。

  3.仪仗旗,旗面均高3米,宽2米,九旒。

  (1)门旗。

  (2)龙旗。

  (3)日月旗,日旗内绘三足乌,月旗内绘蟾蜍。

  (4)金木水火土五星旗。

  (5)风云雷雨旗。

  (6)四渎旗。

  (7)五岳旗。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