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人物介绍

  李忠云

  李忠云,男,汉族,1954年4月出生,黄陵县侯庄乡土桥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73年1月在农村劳动锻炼;1975年10月在陕西省韩城矿务局马沟渠煤矿当工人;1979年3月在青海汽车发动机厂当工人,后从事团委、工会工作;1982年6月在青海省机械工业厅工会工作;1986年10月调青海省总工会宣教部工作;1988年8月在中国工运学院大专班学习;1990年9月任青海省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1994年4月任工会办公室副主任,期间于1998年至2001年在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0年10月任青海省总工会民主管理集体合同部副部长、部长,2004年6月任宣传教育部部长兼研究室主任,2006年3月任法律与保障部部长。

  参与编写了《中国工会大词典》《中国工会年鉴》;撰写的《关于职工生活的调查及建议》《我省职工读书自学活动滑坡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之我见》《对加强股份制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工会宣传工作要为构建和谐企业鼓与呼》等20余篇论文荣获青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青海工运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连续13年被《工人日报》社评为优秀特约通讯员。在工作中勇于创新,针对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实际,在大通县桦林乡率先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民工工会,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撑起了遮风挡雨的保护伞,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以新闻连线的形式对其经验和做法进行了采访报道。1984年荣获青海省群众体育先进个人,1993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职工代表培训优秀教师,2002年荣获青海省优秀工会干部荣誉称号。

  李风林

  李风林,男,汉族,1925年12月出生,黄陵县店头镇七丰村人。1950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电讯工程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0年7月在西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4年7月调青海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历任电台工务科科长、技术科科长,青海省广播事业局技术处副处长、处长,无线处处长,青海省广播电视厅总工程师,青海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刘民政

  刘民政,男,汉族,1954年10月出生,黄陵县侯庄乡刘家河村人。大专学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

  1975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先后在宜君木器厂、印刷厂、县经委、酒厂、财政局、商贸局工作。1993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注册会计师统考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

  杨保群

  杨保群,笔名杨烈睁,男,汉族,1957年10月出生于黄陵县城。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75年黄陵中学高中毕业后,在河南省焦作市郊区恩村一大队插队,并担任知青队长;1977年12月在焦作师范理科学习;1979年12月任焦作市第十二中学教研组长、校团委副书记,期间于1980年7月至1982年9月在新乡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专业学习;1984年4月调河南省焦作市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分别于1983年7月至1985年9月在河南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函授学习,于1986年3月至1987年3月在济源市五龙口镇扶贫;1988年10月任焦作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1991年8月任该局法制科科长,期间分别于1994年7月至1996年9月在河南省政法学院法律系法律专业学习,1995年10月至1996年10月在武陟县小董乡挂职党委副书记;1997年12月任焦作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期间于1997年8月至1999年12月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习;1999年8月任焦作市文物事业管理处主任、文物局局长,兼任河南省文博考古学会理事、焦作市文博考古学会理事长、河南省书法协会会员。

  出版作品有《前进中的焦作》《焦作简介》《焦作市十大标兵》《焦作市思想政治工作经验选》《焦作文物览胜》《焦作人文景观导读》《焦作文博考古》《焦作文物志》《河南省七运会记者指南》等;其中《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获河南省首届文化市场论文一等奖,获焦作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积极培养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获河南省“中原文化市场千里行”理论研讨会一等奖。书法作品曾荣获“1986年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大赛纪念奖”“焦作市首届硬笔书法大赛成年组二等奖”“焦作市建市四十周年书法大赛二等奖”等;个人先后荣获焦作市“新长征突击手”、河南省“三五”普法先进个人、河南省文物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范毓华

  范毓华,男,汉族,1934年2月出生,黄陵县隆坊镇西街人。中师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6年7月黄陵中学毕业分配到宜君县焦坪区背塔小学任教;1959年7月调黄陵城关小学任教师、教导主任;1960年8月任中共黄陵县委宣传部干事;1965年6月任中共延安地委组织部干事;1968年10月到南泥湾“五七”干校学习,1969年10月在富县交道镇孙村插队;1970年3月任延安城区革委会政工组组长、组织部部长;1976年5月任延安地区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兼延安宾馆书记;1981年3月任延安饭店党委书记兼经理;1982年2月任中共洛川县委副书记;1986年6月任中共志丹县委书记;1989年12月任延安地区劳动人事局局长;1992年11月任中共延安地委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97年1月退休。

  1988年5月出席陕西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1993年5月出席陕西省第八次党代表大会,当选中共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张宏霖

  张宏霖,男,汉族,1946年1月出生于黄陵县店头镇。中国共产党党员,中专学历。

  1960年8月黄宜师范毕业分配到黄陵县任教;1970年2月在黄陵县革委会政工组工作;1978年7月在延安地委组织部工作,先后任副科长、科长,副部长;1989年8月任中共子长县委书记;1993年2月任延安地区人事局局长;1997年1月任延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04年4月任市政府咨询员。

  刘进录

  刘进录,男,汉族,1951年2月出生,黄陵县阿党镇唐呼村人。大专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

  1969年9月在黄陵县阿党小学任教;1970年8月任县革委政工组组长,团县委党支部委员、常委;1973年4月任共青团黄陵县委副书记;1974年3月任共青团延安地委常委,1978年11月任副书记;1982年8月在中央团校学习;1983年6月任陕西省总工会延安地区办事处主任、党组书记;1986年10月在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政大专班学习;1989年6月任延安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00年3月任延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2002年4月任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2003年3月任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曾当选陕西省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共延安市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延安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延安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郝福荣

  郝福荣,男,汉族,1927年7月出生,黄陵县隆坊镇人。初中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9年1月先后在黄陵联中、隆坊小学任教,白村小学任校长;1954年9月任黄陵县检察院检察员;1963年3月任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延安分院检察员;1966年2月在宜君县检察院政法组、法院工作,历任副检察长、副组长、副院长;1976年9月任富县人民法院院长;1978年12月任中共富县县委常委、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1982年10月任县委副书记;1983年4月任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延安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副厅级);1992年12月离休,2005年6月病故。

  李忠孝

  李忠孝,男,汉族,1934年11月出生,黄陵县侯庄乡下侯庄村人。中专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1年7月在黄陵县参加工作,先后任区文教助理员、县文教科科员、县委宣传部干事、理论教员;1958年10月任延安地委讲师团理论教员、宣传部干事、副科长;1965年8月任延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69年8月在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组政治处工作;1970年12月任延安无线电总厂政工组组长,党委常委、副厂长;1977年3月任延安地委宣传部科长、副部长;1980年9月任吴旗县人民政府县长,1982年3月任县委书记;1986年3月任延安地委政法委书记,1990年2月任延安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1994年退休。

  白慧芳

  白慧芳,女,汉族,1962年8月出生,黄陵县太贤乡瓦梧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研究生学历。

  1982年6月在延安百货公司工作;1985年11月调延安市财政局预算科工作,1993年3月任预算科副科长,1995年11月任科长;1999年6月任延安市财政局副局长;2002年9月任中共甘泉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代县长,2003年2月任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2006年7月任县委书记,2006年12月任中共延安市委常委;2007年4月任中共延安市委统战部部长。

  1987年被延安行署评为全区财贸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延安地委、行署评为全区基本建设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省“交友帮扶”领导小组评为全省“交友帮扶”先进个人。

  郑世荣

  郑世荣,男,汉族,1936年1月出生,黄陵县田庄镇庙上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小学文化。

  1952年在黄陵县参加工作,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办公室任文书;1958年黄陵、宜君合县后任中共黄陵县委书记处秘书;1959年7月在延安党校学习;1960年1月任宜君县偏桥公社副书记、书记;1962年5月任黄陵县龙首公社书记;1962年11月任共青团黄陵县委书记,1963年5月任县委办公室主任;1968年9月在黄陵县大联委和延安地区干部学习班学习;1969年11月任子长县革委会生产组组长、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县委副书记;1980年6月任延安地区行署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83年9月任延安地区水利水保局局长、党组书记;1986年8月任延安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93年4月任政协延安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96年退休,被推选为延安地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延安市扶贫协会会长。

  在工作中撰写了30多篇调查报告、建议等,曾在《延安日报》《陕西日报》发表。其中《人民政协构筑自身建设的思考》一文荣获全国优秀论文成果一等奖;《发现人才、广纳人才》荣获陕西省第三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闻三等奖,个人被陕西省老年体协评为先进个人。

  李进学

  李进学,男,汉族,1928年出生,黄陵县阿党镇康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高中文化。

  1948年在黄陵县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小学任教导主任、校长;1949年7月在黄陵县人委工作,9月调黄龙专署担任文书;1950年5月任延安专署秘书、办公室副主任;1961年3月任中共黄陵县委委员、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副县长;1965年8月任中共延安地委副秘书长;1969年8月任中共延长县委副书记;1975年4月任延安地区革委会财贸办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副主任,1978年12月任地区人事局党组书记、局长,1984年任地区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1991年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1997年10月病故。

  赵振华

  赵振华,男,汉族,1925年2月出生,黄陵县田庄镇东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师学历。

  1948年2月在黄陵任教;1949年6月在黄龙分区干校学习,后参加当地的土改工作;1950年3月调黄龙分区组织部、税务局工作;1950年4月在延安专区税务局工作,1951年1月任原延安市(宝塔区)税务局长;1951年12月任洛川县税务局局长;1961年6月任原延安市(宝塔区)财贸部长、市商业局局长、市人民银行行长;1974年任延安地区税务局长;1981年任延安地区国家税务局局长;1992年离休。

  郑鹤年

  郑鹤年,男,汉族,1931年12月出生,黄陵县城西洼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师学历。

  1952年9月在志丹县完小任教,1954年4月在延安速中班任教;1954年10月在中共延安地委党校任教员、文书;1971年任延安师范党委委员、政秘科长;1975年9月任延安歌舞团党委委员、政秘科长;1983年4月任延安地区文化文物局党组成员、政秘科长、纪检组长、顾问;1996年退休。

  1957年,曾出席陕西省扫盲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荣获奖章1枚。

  刘金鑫

  刘金鑫,男,汉族,1934年3月出生,黄陵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专学历。

  1951年9月在中共延安地委宣传部工作;1953年3月先后任延安专署文教科员、地委文教部干事;1960年10月任洛川县文教局副局长、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宣传站革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1970年4月先后任延安地区革委会政工组、教育组干部,地区革委会文教卫生办公室干事、地委宣传部科长,地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区卫生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正处级);1994年8月退休。

  刘云峰

  刘云峰,男,汉族,1930年9月出生,黄陵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高中文化。

  1948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任稀塬乡文书、桥山区青年主任、团县委少儿部长秘书;1953年3月在延安地委党校学习11个月,后分配洛川团县委任军体部长;1955年3月在延安团地委组织部工作兼任地直团委书记;1959年后任延安县团委书记、党校校长、柳林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县农林水牧局局长;1975年任延安地区柴油机厂政治处主任;1982年任延安地区标准计量局局长;1991年任延安地区技术监督局调研员;1993年离休。

  杨福印

  杨福印,男,汉族,1935年1月出生,黄陵县太贤乡南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专学历。

  1951年7月在甘泉县城关小学任教导主任;1956年8月任甘泉县报社编辑、代主编;1958年12月在中共延安地委宣传部任干事;1970年任富县革委会宣传室组长、工宣组副组长;1972年6月任延安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1980年5月任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党委书记;1980年6月任中共延川县委副书记;1984年任延安地区文化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1993年2月任文化文物局调研员;1995年退休。

  1986年8月在文化局工作期间与孙云涛合作的论文《边区文化浅议》在陕西省群众文化学术报告会上被评为成果奖;1992年5月在陕西省群众歌咏活动中获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中国育协陕西分会个人组织奖;1992年10月与席军合作的《观念要更新、优势要发挥——关于发展老区文化事业的建议》在第三届全国部分老区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获奖;1989年至1992年与省文化厅王安、李自敏主编了陕西文化史料《陕甘宁边区文化艺术资料》一、二集。

  赵森

  赵森,男,汉族,1933年2月出生,黄陵县田庄镇东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高中文化,副教授。

  1949年3月在黄陵县太贤、城关小学任教;1952年8月在县文教局工作;1954年8月在中共延安地委党校任文化教员、理论教员,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校党委委员、机关党委书记,1984年1月任党校副校长,兼任延安市哲学学会会长、延安市计划生育协会会长、陕西省人口学会理事。

  编写的讲稿、辅导报告主要有:《毛主席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五讲)、《谈谈“辩证法”名词解释》《谈谈我国的人口问题》以及《怎样做新时期的合格党员》等。《试论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一文在《延安哲学经济学通讯》发表;著有《岁月苍茫》《在党校文化班的岁月》。

  1960年春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陕西省扫盲工农业余教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同年6月出席了“陕西省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大会”(陕西省文教群英会)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王志文

  王志文,男,汉族,1936年10月出生,黄陵县田庄镇王圪崂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3年先后在黄陵县杨窑、永乐乡、北谷区、县委,延安地区专署办,地区革委会政法、生产组、工交办、工交部、地区计委工作;1981年6月任延安地区烟草工业公司副经理,主管日常工作,后任延安地区体改委主任。

  在地区体改委任职期间撰写了《体改文摘》上、下两册30万字的工具书,发给地、县、乡三级领导干部。撰写的《当前完善承包制度应解决的主要问题》获1989年“体改论坛有奖征文”二等奖。

  张康立

  张康立,男,汉族,1956年8月出生,黄陵县田庄镇西王河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77年8月在黄陵县桥山公社工作;1978年12月在县委组织部工作;1982年10月任共青团黄陵县委副书记,1984年1月任团县委书记、县委常委;1984年8月任侯庄乡党委书记、县委常委;1985年6月任黄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91年11月任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92年3月在山东潍坊市昌道县挂职,任副县长;1992年10月任中共富县县委副书记;1998年3月任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办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正县);2002年1月任延安市粮食局局长。

  苏力

  苏力,男,汉族,1941年1月出生,黄陵县仓村乡苏家硷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师学历。

  1962年8月在黄陵县真村完小任教;1963年9月在延长县任教;1972年8月在延长县林业局工作;1976年5月在延长县卫生局工作;1979年9月在延安地区卫生局工作;1981年4月任中共延安地委宣传部政秘科长;1986年10月任延安地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2001年退休。

  多年的文秘工作,磨炼和造就了他的写作能力。中年时期,致力于文学创业。1998年,用三年时间编写了8集电视连续剧《号角》,2000年10月,由中央电视台在延安开拍。该剧获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参与了《壮丽的画卷》大型画册的编辑工作,出版了《延安之声》一书。散文《虎口祭》在《陕西日报》《延安报》《延安文学》等刊物上发表。编写的第二部8集电视连续剧《油乡风雷》,正在筹拍之中,《中国石油报》《延安日报》对该剧本做出高度评价。

  寇雪楼

  寇雪楼,女,汉族,1945年2月出生,黄陵县侯庄乡寇家湾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专学历。

  1964年7月在黄陵县侯庄公社、黄渠中学任教,在城关第一小学任校长;1979年3月在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作;1980年7月任县妇联副主任、主任;1984年9月在电大党政专科脱产学习;1986年8月任中共黄陵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87年3月任黄陵县文化文物局局长;1991年2月任延安地区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2002年3月任延安市妇联调研员。

  1983年、1993年、1998年分别出席第五、第七、第八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1994年参加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1995年9月出席联合国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为创办延安洛杉矶保育院和延安妇女儿童培训中心,多次向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启璪、顾秀莲,外交部原部长黄华、国际友人爱泼斯坦汇报延安市妇联工作,争取资金数百万元。与香港妇协主席林贝聿嘉亲切交谈,互赠贺年卡,争取香港爱国人士方瑞华为黄陵妇联捐助15万元人民币创办幼儿园,协助老促会与香港星基金会签署扶持黄龙养鹿项目。

  1980年获县委模范共产党员;1981年获县委、县政府工作成绩优秀奖;1982年至1983年获县委、县政府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1993年、1999年获省“双学双比”领导小组先进工作者,被延安市委机关评为模范共产党员;1999年1月获全省优秀妇女干部奖;2001年被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人民画报载入《当代杰出共产党人》大型文献;2003年1月被中国经济出版中华人物丛书编委会编入《中华优秀人物大典》(世界精英版)。

  苏桂林

  苏桂林,男,汉族,1941年8月出生,黄陵县仓村乡苏家硷村人。大专学历,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9月在黄陵县田庄公社任民办教师;1965年9月在延安师范师训班学习;1965年12月在延安师范附小任教师;1970年10月在原延安市(现宝塔区)办事处工作;1973年3月在原中共延安市委(现宝塔区)组织部工作;1979年11月在原延安地区人事局、编制委员办公室工作,任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997年5月被评为全国机构编制系统先进工作者。

  蔡焱

  蔡焱,男,汉族,1948年2月出生,黄陵县仓村乡人。大学学历,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8年11月在黄陵县龙首公社冯家沟村插队;1970年5月在黄陵县电厂当工人;1973年9月在西北农学院农机设计制造专业学习;1976年9月在延安地区电影公司工作,1984年1月任公司党支部委员、副经理(副处级),1987年8月任公司经理、党支部副书记(正处级);1991年3月任延安地 区文化文物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延安歌舞团党委书记、团长;1995年4月任延安地区文明办主任兼地委宣传部副部长,2005年7月任延安市文明办协理员。

  传虎

  传虎,男,汉族,1953年1月出生,黄陵县隆坊镇西尧科村人。大学学历,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0年8月在县运输公司工作;1978年8月在黄陵县监理所工作,1982年12月先后任副所长、所长;1986年7月任原延安市(宝塔区)交通监理处监理科科长;1987年9月任原延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所长;1994年3月任原延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队长;2000年12月任延安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警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

  2003年被新华通讯社陕西分社评为新世纪陕西新形象个人;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先进个人。

  任宏

  任宏,男,汉族,1950年9月出生,黄陵县田庄镇东石狮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专学历。

  1970年2月在黄陵县田庄镇东石狮任民办教师;1972年9月在延安师范学习;1974年7月在延安地区教研室、招生办工作;1982年2月在延安地区行署办公室任专员秘书,行署秘书科长、行署研究室副县级研究员;1989年6月任延安地区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工作中撰写调研报告、工作研究、形势预测等文章30多篇。1985年撰写的《黄陵·洛川·富县·宜川经济文化工作调查》获全区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1986年参加延安地区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工作,撰写的《从我区工业布局现状分析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及问题》获全区一等奖,发表在《延安经济》第24期,收录在陕西省工业普查宏观分析资料选编。1990年撰写的《大上林草,发展畜牧,提高粮食单产,加快脱贫步伐——安塞北四乡经济开发调查》,收集在延安地区下乡蹲点干部调查报告中。1993年至1994年上半年在山东潍坊市政府挂职学习,任市政府副秘书长期间撰写的《潍坊银线连四海给我们的启发》发表在1994年3月18日《延安日报》。先后主持编写了《延安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十年规划》《延安市以工代赈“九五”“十五”计划》《延安市以工代赈“十五”异地扶贫开发规划》。

  1990年、1991年两次荣获延安地区先进个人二等奖;2003年获陕西省计委中央直属粮库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蔡亮

  蔡亮,又名蔡双怀,男,汉族,1954年1月出生,黄陵县仓村乡仓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78年12月在黄陵县水电局任技术员;1979年9月在延安市水电局工作,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84年11月在延安市计委工作,任文书、副科长、工程师;1985年7月,在陕西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脱产培训学习;1989年11月在延安市体改委工作,任科长、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副处级);2003年1月任延安市林业局党委委员、副书记。

  在黄陵县水利局工作期间,参与了龙首公社滚水坝及龙首川灌溉渠工程的设计。在延安市水利局工作期间,参与了洛川拓家河水库、甘泉甘道渠水利枢纽灌溉等工程设计,并主持了全市水利工程设施分布图的调查与绘制工作,为全市第一次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水利工程分布图,同时还参与了陕北水利水文资料的编纂工作。在市计委工作期间,参与了西延铁路指挥部的工作,具体负责西延铁路工程的协调与地方包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多次受到市上的表扬。在市体改委工作期间,负责主持了全市住房制度、医疗政策制度与全市企业制度等改革方案、政策的制定工作,同时还指导了黄龙县县级综合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其成功经验受到了国家、省体改委的肯定,并在全国体改有关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在市林业局工作期间,负责的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市林业局先后被评为地区级文明单位、文明标兵单位和市级文明单位,并连续3年获得市级五星级文明单位,多次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扬。

  在通讯、写作等方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体改信息》杂志优秀通讯员。撰写的《切实加强宏观管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文获1989年《体改论坛》有奖征文一等奖。撰写的《试谈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一文获西部开发论坛一等奖,并获2004年度全市林业宣传工作一等奖。

  在文学创作上,先后撰写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这里得到体现》《发生在四段卫生所的故事》《洪水涌情深,大浪淘真金》等60余篇通讯报道、调查报告、纪实文学及理论文章,分别刊载于《延安日报》《陕西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等报刊。撰写的《浅议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一文,2001年3月被《中国新经济》丛书收录。撰写的《高举火炬创辉煌》《绿染古城感天地》《黄土地上树丰碑,播荫泼绿写华章》等纪实报告文学,分别刊载于《延安日报》《中国绿色时报》《当代陕西》等刊物。其中《黄土地上树丰碑,播荫泼绿色华章》一文被多家刊物转载,并被《人民日报》社出版的《国魂》大型文献收录。《绿色丰碑》被陕西电视台制作成专题片。《延安牡丹佳天下》《劳山森林公园游记》《黄河壶口行》等20余篇散文,分别刊载于《延安日报》《中国绿色时报》《三秦广播电视报》《延安文学》等刊物。

  1998年,先后被评为省体改先进工作者、全市优秀共产党员。

  刘来义

  刘来义,男,汉族,1941年8月出生,黄陵县侯庄乡桥沟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专学历。

  1962年8月先后在侯庄小学、城关小学、黄渠中学任教;1970年1月在侯庄公社先后任教育专干、党委组宣委员兼文书;1974年9月先后在龙首公社、仓村公社任党委委员、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1984年9月先后任县农委主任、县委办公室主任;1987年4月任县委政法委员会书记;1992年1月任县检察院检察长;1998年1月调延安市人大法工委工作,历任副主任、正处级调研员,并主持工作;2001年12月退休。

  苏来继

  苏来继,男,汉族,1944年出生,黄陵县仓村乡苏家硷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专学历。

  1964年参加工作;1965年在延安师范附小任教;1969年在延安县战备办公室当文书、制图,参编了《兵要地志》;1972年在延安县粮食局任干事,主管“704”战备物资;1975年任姚店公社党委委员、副主任;1978年任延安地区公安处秘书科长、地委落实政策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在延安地委组织部工作;1985年任延安地区信访局副局长、局长;1988年任地委书记、专员专线办公室主任;1999年任延安市法制局局长、调研员;2004年退休后任延安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

  工作之余编辑出版了《只见公仆不见官》《信访资料案例选编》《延安县兵要地志》《仲裁工作手册》等。

  张振民

  张振民,男,汉族,1953年10月出生,黄陵县仓村乡石家硷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71年9月先后在黄陵县郑家河水库指挥部、县水电局工作;1981年任县人民政府综合秘书,1984年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1988年在延安地委党校脱产学习两年,后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习三年,获大学本科学历;1991年任阿党乡人民政府乡长,次年任党委书记;1998年任县水利水土保持局局长;1999年任志丹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0年5月任延安市林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寇粉玲

  寇粉玲,女,汉族,1955年7月出生,黄陵县侯庄乡店子湾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74年参加工作;1977年12月在延安地区富县化肥厂工作;1978年2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在黄陵县隆坊中学任教;1986年1月调县妇联工作,历任副主席、主席;1997年12月任洛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7年3月任延安市妇联主席。

  1975年代表延安地区知青参加了陕西省知青代表大会,曾当选黄陵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延安市第一届人大代表。

  苏醒仁

  苏醒仁,男,汉族,1963年出生,黄陵县仓村乡苏家硷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研究生学历,文学学士学位。

  1986年7月参加工作,任延安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团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教学秘书;1992年11月任延安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科长、科长,期间于1995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授予律师资格;1996年1月任延安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期间分别于1998年9月在陕西省委党校青年处级干部学习班学习,2001年1月参加陕西省青年领导干部在西北大学、比利时王国安特卫普大学国外培训班学习;2002年10月任中共延安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期间曾在陕西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就读,兼任延安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延安仲裁委仲裁员、延安148法律服务所律师。

  在从事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工作中,先后主持制定国有企业改革、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小城镇综合改革政策和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延安市)改革方案等。担任《中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延安市》和《西部开发与延安发展》副主编,发表论文20余篇。

  裴小元

  裴小元,女,汉族,1963年3月出生,黄陵县田庄镇裴窑科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82年7月在延安地区五金公司财务科工作;1987年8月在地区商业局企业科、财务科工作;1997年3月任延安市商务局副局长;2002年7月任中共子长县委副书记;2004年5月任延安市财政局副局长;2007年12月任延安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曾在《延安财政》《延安日报》《企业改革》《长春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多篇,参与了《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研究和思考》的编写,并撰写了该书第十六集。

  何树茂

  何树茂,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黄陵县侯庄乡郗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84年7月延安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到安塞县真武洞镇政府工作;1985年3月任县科委副主任兼县豆制品厂厂长,1987年1月任该厂党总支书记、厂长;1987年7月在陕西省委党校学习;1988年2月在延安地区经协委工作;1993年2月任延安地区工程咨询公司副经理,1993年10月任总经理;1997年1月任延安市经协办调研科科长兼工程咨询公司经理;1997年11月任甘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0年12月任中共宜川县委副书记;2004年7月任宜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代县长,2005年1月任县长;2006年7月任渭南市潼关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录忠

  张录忠,男,汉族,1957年8月出生,黄陵县太贤乡安子头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77年8月西北农学院林业系毕业分配到黄陵县林业局工作;1983年9月任县林业工作站站长;1985年11月任田庄镇政府副镇长;1989年3月任县劳动人事局副局长,1993年3月任局长;1997年10月任中共黄陵县委常委,兼任县人事劳动局局长;2000年5月任县委常委;2003年7月任延安市桥山林业局党委书记。

  1994年被省人事厅、省编委评为全省人事、编制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省劳动厅评为全省“学习、团结、勤政、廉政”先进工作者;1997年先后被省、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国家公务员称号。

  田锋

  田锋,男,汉族,1959年10月出生,黄陵县仓村乡秦家塬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77年先后在黄陵县真村中学、仓村中学、太贤中学、星星沟中学任教,期间于1978年10月至1980年7月在延安师范脱产上学;1985年3月任店头中学团委书记;1988年6月调共青团黄陵县委工作;1991年7月任阿党乡党委委员、副乡长,1992年5月任党委副书记,11月任政府乡长,期间于1994年7月至1994年12月在山东省青州市政府办公室挂职学习;1995年12月任隆坊镇人民政府镇长,期间于1993年8月至1996年6月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延安学区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学习,1997年12月任镇党委书记;2000年11月任中共黄陵县委组织部副部长,2001年9月主持组织部工作,2002年1月任部长;2002年12月任中共安塞县委常委,期间于2003年8月至2005年10月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法律本科班学习;2006年9月任中共延川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蔡孟亨

  蔡孟亨,男,汉族,1961年2月出生,黄陵县仓村乡仓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81年7月延安农机学校毕业分配到黄陵县桥山公社工作,先后担任农机专干、文书等;1984年8月调县委组织部当干事,1987年7月任县委副科级组织员,期间于1987年9月至1989年7月在延安地委党校政治理论专业大专班脱产学习;1990年1月任政协黄陵县委员会副秘书长,1992年3月任秘书长;1998年7月任田庄镇党委书记,期间于1996年8月至1998年12月在中央党校函授学校本科班政法专业学习;2002年12月任中共延川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2005年6月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6年9月任中共志丹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1996、1997年,连续两次荣获省政协《各界导报》发行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荣获延安市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被中共延安市委、市政府授予“环境治理”先进个人。

  苏合玲

  苏合玲,女,汉族,1963年4月出生,黄陵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82年2月在黄陵县城关税务所工作,7月调县妇联工作;1984年8月在陕西电大党政干部管理专业上学,1987年1月毕业后在黄陵县科委工作;1988年6月任县考评办副主任;1983年6月任县农村改革试验办主任;1997年1月任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1997年12月任阿党镇党委书记;2002年12月任中共富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期间于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在西北工业大学法学院法律本科班学习;2006年9月任中共富县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2005年12月,被中共陕西省委政法委授予“全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称号。

  白卫东

  白卫东,男,汉族,1959年4月出生,黄陵县店头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

  1977年1月在黄陵县隆坊中学当校工;1978年9月在西北大学地质系学习;1982年9月在隆坊公社工作;1983年11月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1984年6月任中共延安地委组织部干事、副科长、科长;2002年7月任延安市民政局副局长。

  (二)曾在黄陵任职的县级领导干部

  郭景龙

  郭景龙,男,汉族,陕西省洛川县杨舒乡北杨舒村人。1907年出生在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幼年家庭贫穷,生活艰难。在校读书期间,接受进步思想,并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西安事变”后,与本县进步青年学生成立了“洛川各界抗日救国会”,并任该会秘书,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筹募捐款。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和雷雨天等人筹建中共洛川党组织。是年底,中共洛川工委宣告成立。郭景龙受组织委派,去河西(中部县)以行医为掩护发展党员,开展工作。1937年十二月(古历),中部(黄陵)工委成立。当时党的活动主要是宣传抗日,揭露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活动地点主要在黄帝庙的桥陵小学(是郭景龙等人的私立小学),同时在城内桥山小学(中部县的高级小学)有田逢春(田德霖),王绳祖等成立的“抗日救国会”。

  1939年,黄陵工委第一书记郭景龙、委员兼宣传部长田逢春、组织部长晁清芳、青年部长李士弼等审时度势,及时把党的活动转入地下。1939年国民党伪政府派晁清芳(共产党地下组织指导员)送救济款,路过店头与洛川特委书记高克林秘密议定,晁清芳去双龙,他即派人来取款。当晚晁清芳住在一农民家里,半夜时分,张自修和郭景龙来了,晁清芳就把1000元交给郭景龙。回县后,晁清芳向伪政府说两户人家不在未发,瞒过国民党伪政府,伪政府并不知道晁清芳和共产党有联系。

  1940年至1945年,郭景龙先后任黄陵县双龙工委书记、双龙垦区管理处长、游击队长等。

  1946年,为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准备发动的全面进攻,中共中央指示“要加强边区的统一战线工作”,延属统战部派郭景龙任陕甘宁边区富县县长兼中共洛川特委委员,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在石寨子战斗中,他率洛川支队前往增援,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统战和军事两条路线上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

  建国后,郭景龙历任洛川县县长、县委书记,延安地区行署副专员,青海省牧畜厅副厅长,西北石油运输公司党委书记,西安电业局局长、党委书记,铜川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

  岳嵩

  岳嵩,原名倪金生,曾用名倪道明,男,汉族,1916年1月出生,江苏省扬州市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任黄陵县人民政府县长。

  苦涩童年

  岳嵩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倪衡州曾在一家布店做店员,一生困顿。母亲房氏为人宽厚,勤俭持家。在父亲失业的时候,全家就靠她给人缝洗衣服度日。姐姐因父病失业,全家生活无以为计的情况下,被卖到高邮一家做童养媳,受尽欺凌。哥哥倪金波10岁左右被送到扬州郊区准提庵里当了和尚。大弟(小名小顺子)被卖给一个戴姓人家做儿子(后不知下落)。小弟一岁时因家里生活实在困难被父亲用棉被捂死。10岁的时候,全家只剩下父亲、母亲和他,靠救济每天打粥度日,欠债很多无法偿还。实在无法在扬州维持生活,母亲就去了上海当娘姨(保姆)。不久父亲也带着岳嵩来到上海,但仍不能维持生活。父亲只好投奔到高邮的女儿家,岳嵩留在上海被安置在一个姓潘的老太太家做佣人。11岁的岳嵩离开了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

  流浪学艺

  潘老太太是个好心人,她见岳嵩聪明能干,很是喜欢,遂将他介绍到义女王宝奎(艺名筱宝奎)那里去学戏,因岳嵩志不在此,就作了勤杂工。

  1928年,岳嵩又被介绍到江苏常熟王家髦儿戏班,演戏时管理盔箱道具等,不演戏时在老板家当杂工,戏班流动时,在船上摇橹、背纤绳。

  1930年,岳嵩因病又返回上海潘老太太家里暂住。这一年夏天,经父亲的友人介绍到南京北门桥唱经楼西街庆福杂货店当学徒。1932年秋,该店倒闭,岳嵩又返回上海。因无去处,暂时栖身在上海陆家滨路和尚哥哥的住处。

  1933年,岳嵩经人介绍到新新公司伙食部当练习生,除吃住外,每月工资两元钱。

  此时的岳嵩已渐有胆识,耿直的性格已露端倪。在此工作期间,总经理李泽利用权势,用巨额金钱贿赂法庭,将比较正直的原总经理(李的叔父)的保镖改判处绞刑,并把死者处绞刑的照片挂在楼梯口示众:“谁不听管教,这就是下场。”岳嵩愤怒至极,私下里将照片镜框砸碎,虽未被李看见,但已受到怀疑。从此对岳嵩怀恨在心,处处刁难,以不给提职提薪进行报复。

  1935年冬,岳嵩通过本部售货员王晓棠的介绍,到静安寺路冠生园分店当售货员。

  青年的岳嵩勤敏好学,求知欲强,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到夜校学习文化。因该店有早开门晚关门的习惯,使他的学习多有不便,于是他又投考永安公司售货员,大约在1936年冬被录用。

  工作之余,岳嵩在夜校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及英文,逐渐接触了革命思想。这一时期,他秘密传读过艾思奇、夏衍、廖承志、潘汉年等主持编印的《救亡周刊》《立报》《抗战日刊》《救亡日报》,邹韬奋出版的《全民抗战》《团结》《大众哲学》等进步刊物,以及鲁迅的《呐喊》、苏联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

  从这些刊物上,岳嵩知道了陕北,知道了延安,知道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红军,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岳嵩秘密参加了“救国联合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思想,成为一名革命的热血青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岳嵩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支援前线。但随着时局的发展,救亡活动已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的心早已沸腾,他要到那红日升起的地方,参加那神圣的事业。

  奔赴延安

  1938年4月,经过酝酿,岳嵩等人发起了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联络活动。联络过程和行前的准备都是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最后岳嵩联络了魏诠椿、王曼(王洪涛)、费立人、宋玉麟(张良)、凌云、王兴堂、杨秋帆、丁铭烈等十几个人,大部分是永安公司的。为解决路费问题,大家找到了永安公司经理郭琳爽,直言要上前线参加抗战。得到郭的赞许,并给每人预支了30元钱的工资。但路费还存在困难,他们就通过上海抗日救国联合会等进步团体组织的难民收容所,化装成难民,使沿途的食宿得以免费。

  行前,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理事周重实,以职工联谊会的名义为他们饯行,赞扬了他们的革命举动,并写了两封介绍信,交给了王曼,让他们去找武汉读书生活出版社的黄洛峰先生及武汉八路军办事处。

  4月20日,岳嵩等人在南京路职工业余联谊会办理了难民迁移手续后出发,于25日抵达香港。在香港,王曼突然提出要会见女朋友,耽搁了几日。这横生枝节的事使大家很生气,遂要王曼交出介绍信。

  岳嵩为人诚恳、朴实,又敢作敢为,是大家公认的老大哥,同时又是这次行动的发起人之一。所以在大家的一致提议下,两封信交给了岳嵩保管,他也感到两封信事关重大,就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责任。

  几天后,“五一”节前夕,他们抵达广州。此时,粤汉路已没有正式的旅客列车,他们就爬上货车车厢,相机北上。

  当时正值雨季,阴雨连绵。为了不耽误偷乘火车,他们买了一些干粮带在身上,躲在车厢下避雨。只要看见北行的火车,就爬上车顶;车停站时,就赶快下车避雨;有的车不走了,他们就偷偷爬上别的火车。

  途中,他们还遇到过日本飞机的袭扰。

  就这样,他们停停走走,不知换乘了多少次火车,也不知爬上爬下多少次,大约过了半个多月,终于在6月初到达武汉,住在武昌长春观的难民收容所里。不料,此时王曼等几个人改变了到延安的初衷,决定报考国民党的航空炮兵学校。他们还听说,国民党要在流亡青年中组织三青团,这对他们这些涉世未深的青年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岳嵩感到事情很严重,当即把费立人、宋玉麟、凌云、杨秋帆等人找到一起,统一了思想,决定义无反顾地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由岳嵩和宋玉麟负责与八路军办事处取得联系。

  受大家的委托,岳嵩和宋玉麟立刻带着介绍信首先来到读书生活出版社,不巧,黄洛峰外出了。接待人告诉他俩,可以到生活书店找沈钧儒先生。

  在生活书店,沈钧儒先生正与朋友“聚会”,沙千里先生也在这里。沈先生和沙先生接待了他们,并赞扬了他们追求革命的迫切要求,对他们沿途所受的磨难给予了安慰。沙先生拿出一张名片,在背后写了几个字,叮嘱说到八路军办事处找一个姓李的同志联系。

  在八路军办事处,他们递交了沙千里的名片,见到了姓李的同志,并约定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岳嵩等五人就来到八路军办事处,姓李的同志和石磊同志一起和他们谈了话,简单地询问了他们以前做过什么工作,受过什么教育等问题后,就叫他们每人填了一张表。

  在办事处,他们还见到了董必武和张浩。董必武当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在武汉协助周恩来领导华南及西南各省党的工作。当董必武知道他们从小学徒当店员,都在进步组织的夜校学习时,当即表扬了他们勇于革命的精神,并鼓励他们要在革命的熔炉中好好锻炼。

  最后,石磊同志给了他们一封信,要他们到西安,到云阳安吴堡的八路军青年训练班找冯文彬、胡乔木同志。

  就这样,岳嵩等五人踏上了奔向革命旅途的西安之行。

  岳嵩此时已担负起队长的责任,经过商议,他们偷偷爬上了军用列车,隐藏在煤车上。由于战时,为防止日寇飞机的轰炸,列车只能在夜间行驶,速度也很慢。而且军警盘查很严,他们只好藏在车上一动不动,很快就变成了煤黑子。甚至有几次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在火车底部的铁管上系上绳网,人躺在绳网之上,随着火车隆隆奔驰,其惊险可想而知。

  1938年6月9日,岳嵩等人经过数天艰难的行程,终于来到西安,到达了三原县云阳安吴堡八路军青年训练班。

  在这里,岳嵩等人找到了冯文彬、胡乔木同志,也见到了从武汉先期到达的张浩同志。经过短暂的谈话,他们被分配到青训班职工大队。

  6月25日,经刘俊一同志介绍,岳嵩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个月后,他被抽调担任分队长的职务。自此,他把一切献给了党的事业。

  延安生活

  1938年9月初,岳嵩训练班学习结束,被分配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继续学习。

  在中央党校,岳嵩先后在26、32班学习,并任分队长。为适应工作需要,组织上要求他改名,他因敬仰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遂改名为岳嵩。

  1939年夏,岳嵩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被任命为中央党校校务部合作社主任。当时延安的条件很艰苦,合作社只是经营一些简单的日用杂品,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即便这样,合作社也是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岳嵩不管是高级首长还是普通群众,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只要来到这里,都愿意和他说上一两句话。在谈话中大家自然流露出一些感到生活不方便的话语。岳嵩是个有心人,他认为办合作社就是要为大家提供方便,改善生活。于是经批准后他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办了一个食堂,命名为中山食堂。这一举动,在延安开了一个先例。食堂为大家准备的是一些比较新鲜的吃食,如水饺、包子、馄饨等。岳嵩的这一做法赢得了大家的赞许,尤其是得到一些女同志的夸奖。就连延安的“五老”也都对他刮目相看,特别是时任副校长的谢觉哉同志,对他极为赏识。由于岳嵩工作努力,成绩突出,1940年被中央党校评为模范青年,在当时的延安可谓小有名气。

  1940年冬,岳嵩被调到陕甘宁边区光华商店任副经理,不久任经理。光华商店是延安中央银行的一个下属单位,是延安物资流通的重要部门。行长黄亚光,久闻岳嵩有经济头脑,是个商业的内行人,早就想招揽门下。当与中央党校商量时,却遇到了阻碍,就是不放。直到最后,当他得知中央党校在财政上有些小困难,就采取了“非常”手段,给了一定的补偿,才勉强将岳嵩调出。

  三边岁月

  1941年春,岳嵩被调到三边分区工作,先后任陕甘宁边区银行三边分行行长、三边贸易分局长、三边分区财经管理处副处长。

  当时边区实行的是供给制,按规定每人两年发棉军装一套,但他从未领过整套的军装。衣服破了自己补,实在不行了,才领一件上衣或裤子,所以他的衣服总有一些补丁。

  1943年秋,三边分区整风运动开始,岳嵩是白区来的干部,又对运动中的一些“左”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于是引起某些领导的怀疑,被认为是“特务”,遭到无情打击和残酷折磨,精神上受到很大摧残。但他始终坚信党,坚信组织,没有吐露过一句怨言。直到这一年十二月,党中央毛主席下达了“九条”方针之后形势才有好转,错案得到甄别,受牵连的同志全部得到平反,岳嵩也得到了在政治上没有问题的结论。

  1944年4月,岳嵩被调任“三边公学”校务部处长。

  这一年冬,岳嵩又任三边分区专员公署二科(即财政科)科长兼缉私队长。

  缉私队长是个辛苦的差事,经常夜间外出或在沙漠里打埋伏,抓捕走私的坏分子。三边地处塞外高原,不但风沙大,夜里也相当寒冷,有不少同志的手脚被冻坏,甚至被冻病。为此组织批准给每人发一件老羊皮大衣,科、队长发滩羊皮大衣。岳嵩知道分区的经济非常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很不容易,为照顾其他同志,他坚决不领这件大衣。打埋伏时,实在冷得受不了,就在沙滩上来回走动或蹦跳取暖,但仍坚持完成了任务。

  岳嵩在三边工作的前期,正是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并对陕甘宁边区加紧经济封锁的时期。为打破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暂时困难,岳嵩认真研究,制定对策。在报经上级批准后,在他的主持下,三边银行发行了边区货币和边币发行存汇。这一举动,可谓石破天惊,极大地震动了边区经济界人士;而钞票的印制、发行,很快使边区的经济活跃了起来。

  1945年下半年,三边分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定边、安边、靖边、盐池、吴旗五县的人民代表齐聚定边,岳嵩代表三边公署在会上向代表们作了《关于三边经济形势和财政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博得代表们的阵阵掌声。

  转战陕北

  1946年夏,国民党反动派以进攻我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相继向我华东、华北、东北各解放区展开全面军事行动,受到我解放区军民的沉重打击。随后又采取重点进攻的策略,向山东解放区进攻,力保中原逐鹿的有利地位,同时进犯延安,妄图摧毁我革命圣地。

  这年冬天,敌人进攻延安的迹象已十分明显。按照以往的习惯,岳嵩总是利用节假日,从三边来延安,向边区财政厅汇报或请示工作。这次他也不例外,利用新年的假期来到延安。岳嵩的到来很快被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得知,当即责成组织部门将岳嵩留下来,担任边区政府办公厅行政处处长。

  此时,延安大战在即,战勤动员工作已扩大到边区参议会、常驻议会议员以及知名民主人士。按照战备的统一要求,机关采取军事化编制,编成许多大队,其转移及一切后勤保障,均由边区行政处负责。也就是说,岳嵩不仅要为整个机关的战略转移操心,而且还要照顾众多的老人孩子的行动、吃住等问题。

  编在老人队的有常驻议会议员刘培基(刘志丹同志的父亲),参议会议员“老蒙古”旗海田,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常驻议会副议长谢觉哉、安文钦,参议会常委贺连成、霍子乐、霍祝三、杨明轩以及晋绥边区的续范亭先生等。家属队有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的夫人李建彤、副秘书长曹力如的夫人田兴、民政厅厅长王子宜的夫人王劲、副厅长唐洪澄的夫人霍其洪、江隆基同志的夫人宋超和刘志丹同志的夫人同桂荣以及他们的子女、老人。共有老幼妇孺近百人。

  这两个队的转移工作量是很大的,其中每一个家庭要准备1至2头牲口,除坐人,还要驮一些日常用品。孩子单独编组,每3个一组,小一点的坐在骡子两边的驮笼里,大一点的骑在骡子的背上,牲口由专人负责。思想工作也是有难度的,有些民主人士还有一些想法,不想和大家一起转移,自己要求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也有的老人东西很多,想全部带走。这些想法和要求,都不符合当时转移的规定。岳嵩就和各队的负责同志一起,一家一家动员,一家一家做思想工作,一家一家安排,唯恐出现差错。就这样,还有一些老人感到战事不是那么紧张,送走后又返回了原驻地,岳嵩等人又继续做工作,直到老人和孩子全部撤离。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督率20万大军,由关中地区北犯,大举进攻延安。边区政府机关各单位按部就班地相继撤出,留下少数精干人员,坚守阵地,负责坚壁清野工作,把政府带不走的所有东西全部埋藏起来,并配合部队埋设地雷。

  岳嵩指挥边区政府各单位撤退完毕后,带领留下的人员,冒着敌机的轰炸,坚持做后续工作。直到3月18日黄昏,敌人的先头部队进抵延安杜甫川口的七里铺,岳嵩等才随政府电台和警卫部队最后撤离延安南关边区政府驻地。

  延安城的失陷,敌人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他们气急败坏,四处寻机与我军主力决战。但此时,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指挥下,避其锋芒,以小部兵力将敌主力诱至延安西北安塞一带,野战军主力则埋伏在延安以东的青化砭,痛歼敌31旅3000余人。

  接着我军又在羊马河、蟠龙镇全歼敌两个整旅。敌人回马围剿我军,但此时我边区政府已在安塞的真武洞开完了一个万余军民的祝捷大会,迅速转移到子洲县的马蹄沟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边区政府办公厅就住在西北局机关对面的半山坡上,下面临川道的院落,分别给老人队和家属队居住。岳嵩可是个大忙人,白天在机关办公,晚上还要到各位老人和家属们的家里去看一看,问寒问暖。

  一天,岳嵩来到刘培基老人家。在这里他认识了刘老先生的女儿刘荣。当时,刘荣是三边人民代表大会最小的妇女代表,已在延属分区党校学习。年龄较小的刘荣对岳嵩充满敬意,把他当作兄长一样对待,而岳嵩也很关心刘荣的学习生活,俩人由此便产生了深厚的同志情谊。

  8月中旬,西北野战军作了打大仗的准备,边区机关和各后勤部门,奉命陆续由马蹄沟转移到绥德义合北边一带待命,准备东渡黄河。此举主要是麻痹敌人,敌果然中计,误认我军要败退山西,遂下令“迅速追击,勿失千载良机”,并封锁黄河,用飞机日夜袭扰轰炸。

  边区政府机关到达黄河岸边的一天晚上,突然接到通知,第二天凌晨渡河。当检查队伍时,岳嵩才发现“老蒙古”旗田海一家三口不见了,一打听,有人说可能去了黄河边百里以外的山沟。他马上冒着大雨连夜沿着黄河去找。当时敌人对黄河两岸封锁得很严,探照灯通宵达旦地照射,飞机昼夜在天空盘旋,地面上敌人的机枪来回扫射。他时而卧倒匍匐爬行,时而在山坡上利用地形蛇行前进。在那条山沟里,岳嵩好不容易找到了旗海田一家,但他们还是不愿意过河,坚持自己疏散,经反复动员,才勉强同意过河。岳嵩给旗田海一家雇了毛驴,步行把他们送过黄河。回到宿营地的时候,岳嵩已经成了一个泥人。

  陕甘宁边区政府东渡黄河,在山西工作了很短时间,由于局势的稳定,又回到陕北绥德义合镇附近的雷家沟。

  在义合镇,边区政府也组织了土改工作队,岳嵩任队长。岳嵩在土改工作中,很注意结合实际情况,他一面抓土改,一面抓春耕备耕;一边组织农民丈量、划分田地,分配地主的房屋,一边把地主的浮财集中起来,并成立一个基金会,买了几十头耕牛和上百件农具,为农民群众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

  1948年4月22日,我军收复延安,一年零一个月,延安又回到人民手中。

  西北战局的稳定,边区政府结束了陕北的转战,岳嵩也圆满完成了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根据形势的发展,边区政府决定抽调一批政治上可靠的优秀干部开辟新区工作。

  岳嵩未回延安,就兼程南下,到新区工作团报到了。

  新区工作

  1948年4月15日,岳嵩被边区政府任命为黄陵县人民政府县长,兼支前委员会主任、武装大队大队长。接到任命后,他立刻赴任并投入到紧张的建政、反霸、支前和清剿土匪的工作中。仅短短的数月,就建立和巩固了新生的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县委书记冯力生同志调走后,他又兼任了县委书记。

  仲夏季节,刘荣学习毕业。她原与李蕃仪(烈士子女,边区参议员李丹生的孙女)一同分配到延川县工作。即将出发时,她又接到通知,改分黄陵县工作。

  刘荣同志到黄陵县担任妇联副主任职务,是西北局的干部部门在考察了她的资历和能力后,由组织部门任命的,本无可非议,可当她到了黄陵后,却遭到岳嵩的“阻挠”。他找到县委,建议暂时不宣布刘荣的任命,让她先工作一段时间再说。

  1949年春节,岳嵩与刘荣结为伉俪。

  1949年2月,岳嵩奉调到延安西北党校学习,编入新区干部训练班,待命南下。5月,岳嵩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宝鸡县县长兼宝鸡地委委员。

  当时,正值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部反扑。岳嵩一行到达扶风县时,宝鸡县委副书记焦世雄已和部分干部先期到达。岳嵩听了情况介绍后,即在独殿村召开会议,具体研究东撤途中的生活、行军、群众纪律、伙食和干部教育问题。在东撤和西进的一个多月里,野战军部队战斗频繁,岳嵩等人也随大军走走停停。但只要一停下,他们就组织干部学习。晚上没有灯,大家就在一块讨论。岳嵩和焦世雄等负责同志还分别给干部讲党的有关方针、政策,传授开展新区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干部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7月12日,扶眉战役告捷,13日虢镇解放;14日,宝鸡解放。因新设了宝鸡市,宝鸡县委和政府暂住低店村的石羊破庙里,并开始对外办公。

  支前是当时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其中战勤粮更是急中之急。7月底,中共宝鸡地委给宝鸡县下达12万石的征粮任务。为尽快完成此项任务,县政府在筹粮委员会下又增设阳平、虢镇等三个支前供应站,负责收转粮、物,督促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