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94章 吊唁(1)

  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重要内容之一。吊唁因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不同,其礼数、方式也有所不同。

  子女属五服中的斩衰一服,如果在外闻讣后,应当首先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就要上路奔丧。将要至家,要以“望乡而哭”的方式来表亲情之深厚。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哭路头”,到家后应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直至有人多次劝慰、拉扯后方可停止哭泣。如果是亲友前来吊唁,孝子们要跪叩迎接,并陪同吊唁。旧时北京习俗是有门鼓在亲友们刚进大门,就传报进去,鼓乐便响了起来。吊唁人先在月台上行四叩首礼,守灵孝子们还礼后,来到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经礼宾劝慰再三,才去礼房交礼。如果并非至亲,或是亡人的长辈,则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不举哀悼之仪。陕北吊唁之仪与之略同,没有门鼓,仅有礼宾人员主持迎宾吊唁。

  亲友前来吊唁大都有礼品或礼金相送。礼品大都为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冥器等。挽幛无论质地如何,其颜色应当是蓝、灰、青、白等素色面料,上面缀饰白纸幛光,写一些颂扬之词,如:“英名千古”、“典型尚在”等。也有送祭席的,陕北俗称为“祭饭”。送祭饭时应在桌上压一大幅绸条,上书:“××老大人(太夫人)尚飨”字样,陕西、山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的习俗是在吊丧供祭时用大馍馍,俗称“献馃”。献馃的多少是根据致献人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的,有的是整份十二个,有的是半份六个。献馃是有收有退的,整份的要退四个,半份的要退两个,在实际中人们为了省事,仅以实收数献上,所以出现了八个、四个的数量。其实这样做是不合礼数的,表现出来的是只收不退。献馃不仅从数量上可以看出献供人与死者的关系的亲疏远近,而且从大小上也可以看出这层关系。越大,则表示心越诚,其孝也盛。

  陕北民间将供品统称为“献馃”,其实,“馃”是一种油炸食品,经常出现在陕北的祭祀礼仪中,以示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深厚情感。馍是一种蒸制食品,作为祭品出现在丧葬礼仪中应当与“介子推”有关。介子推在陕北被讹传为“纸锤”,馍是用来祭奠介子推的供品,它之所以成为丧葬礼俗或祭祖时使用的供品,是因为人们把祭奠介子推的寒食节衍化成了祭祖节,寒食节也就成了祭奠介子推与祭奠祖先双重意义上的节日,后来竟被民间视做单纯的祭祖节。这样一来,祭奠介子推所用的“子推”馍也就被运用到丧葬礼仪中来了。从这一衍化过程来认识馃与馍的关系就不难理解陕北民间为何将供品统称为“献馃”了。介子推在晋、陕、内蒙古的影响很大,祭奠介子推的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上述地区在葬丧活动中的礼仪规范。

  吊唁所送礼金须用黄色纸作为封套装好,正中的蓝签上写:“折祭×元”或“奠敬×元”。

  丧葬活动中携礼吊唁是一种很古老的习俗,它既体现了对死者的吊唁,也表示了对生者的抚慰。对死者起吊唁作用的礼品称做“赠”,对生者起抚慰作用的礼品叫做“赙”。所谓“赙”是助人办丧事的财物。《礼记·文王世子》中云:“至于赗赙承含,皆有正焉。”承含是将死尸放入棺材的礼仪。所以,用于助人办丧事的财物也被称做“赙赠”、“赙仪”、“赙金”。所谓“赗(音凤),也是助人办丧事时所送的财物”。《仪礼·既夕礼》云:“公赗玄□束两马。”《荀子·大略》云:“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赙赗,所以佐生也。”由此可以看出,赙是钱财,赗是马匹,是佐人以生的财物,说明是送给生者的。赠与死者的大都是挽联、匾额,而赙与生者的大都是挽幛、祭席等。今人大都以钱币直接记入账簿,没有“赙”、“赗”之区别,虽简而不可取。

  吊祭人

  吊祭人就是“送葬人”,他们参加丧事活动并进行送葬,但不去墓地。吊祭人是一般的亲友。属亲戚者,应头扎“白头巾”,即陕北民间所说的“号帽”。属朋友者,应在左腕扎以白布。当送葬行列行走一段路程后,丧主即向他们“谢步”,婉谢他们的送行之情,并以白巾或手帕作为答谢礼品送给他们。此俗多出现在盛大庄严的葬礼之中,一般的葬礼则多不采用,一则,耗资较多,另则,礼数太多,一般人家既顾及不了这些礼数的应酬,也没有太多的礼品回赠。

  迎灵

  陕北丧葬礼仪中有迎灵之仪,即迎请三代祖宗的神灵。将三代祖宗神灵迎回后供于灵棚之中。这一习俗的仪注是,将亡人之灵魂交给祖宗,祈望祖宗的神灵将亡人之神灵带入天界。迎灵之俗是由孔子而来,《礼记·檀弓上》中云:孔子小时候死了父亲,不知墓地在哪里。母亲死后,孔子在五父的大路上举行“殡礼”,见到他的人都以为是在出葬。看他拉的灵柩,好像举行殡礼。当问过曼父的母亲后,才能将双亲合葬于防。孔子的这一礼俗就成为后人在丧葬中的迎灵礼俗。陕北迎灵不用灵柩,而是孝子们扛着引魂幡来到路头,朝着祖坟方向行迎灵之仪,后来亦有不用引魂幡者,仅拄以丧棍,在吹手们的引导下去迎请。

  守灵

  凡人死后,在没有出殡之前,每天晚上都要有人守灵。

  守灵习俗由来已久。守灵习俗的形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山村里,人死了以后常发生诈尸的事情,人们很害怕,但凡有谁家死了人,村里人便早早将门关上,以躲避诈尸。

  这个村里有兄弟五人,老大叫盼喜,老二叫春望,老三叫三贵,老四叫归来,老五叫大喜。他们五人是村里有名的胆大人,谁家办丧事都请他们帮忙。说来也巧,凡有他们帮忙办事的丧事活动从来没有出现过诈尸。

  有一天,村里又死了人,丧主请他们去帮忙,他们没有推辞就前往帮忙。从中午一直干到晚上才把活干完。丧主看他们很辛苦,也很感激,就以酒宴招待他们。过了一会儿,丧主因故先行告退,兄弟五人仍在喝酒。这时,有一只猫进到停放死尸的屋内,爬到死尸上舔了舔死尸的手。老二老三正对着死人,见猫进屋后,老三过去把猫赶跑,又回来坐下喝酒。一会儿,死尸的手动了起来,老三看见后很害怕,便不声不响地走了。又过了一会儿,死尸全身动了起来,和老三并排坐的老二也看见了,诈称上茅房,也溜了。死尸坐了起来,老四一回头看见了,喊了一声就跑,死尸一蹦一蹦跟着老四归来跑。老五胆小,听到老四的喊声,又见死尸跟在老四后面跑,被吓懵了,跟在死尸后面跑,仅留下老大一人在屋内。这时,一只公鸡叫了起来,紧接着,村里的公鸡都叫了起来。死尸听到公鸡的叫声后倒在山路上不动了。他们弟兄的喊叫声惊醒了丧主和村里的人,大家一齐动手将死尸抬了回去,并问他们究竟是怎么回事,才知道是因猫舔了死尸后诈尸了。自此以后,便有了在丧事活动中守灵的习俗。守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猫舔死尸。

  在这次诈尸中,人们对这兄弟五人的不同表现有了不同的认识。老三先看到死尸手动后便不声不响地走了,说明他很鬼,他的名字又叫“三贵”,所以人们一般称老三为“鬼三”;老二看到死尸动弹后,不仅不向大家说明,还谎称上茅房,借机溜走,说明他很奸猾,所以后世有“老二奸”的说法;老四和老五看到诈尸后,很害怕,拔腿就跑,死尸跟着老四跑,老五跟着死尸跑,老四名叫“归来”,与“鬼来”音同,后世就有了“鬼跟老四跑,老五跟鬼跑”的说法。唯独老大既没有被吓着,也没有跑,后世就有了“老大忠”的说法。

  守灵习俗无论有何种传说与说法,它的目的何在,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丧葬礼仪中必不可少的礼仪程序,从人的初终到出殡前都要守灵。所不同的是,从初终到纳棺前称做“守铺”,纳棺后到出殡前称做“守灵”,也俗称为“困棺材”,即睡在棺材侧。封建时代的大孝礼仪中,在埋葬以后还要在坟旁搭棚以守孝,少则三月,多则一年。从这一礼仪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守灵既体现了人的亲情关系,也体现了宗法礼仪,同时又蕴涵着丰富的民俗规矩。

  辞灵

  辞灵之仪在丧葬礼仪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礼俗。辞灵之仪各地有所不同。有的是将棺盖打开,在棺底放七个铜钱,一则表示为死者“再添钱财”,另则,死者遗族可再次,也是最后一次瞻仰死者遗容。有的则是将棺材头抬起,在下面放上几枚铜钱,表示死者钱财“满盈”,留于后人之仪。少数民族的辞灵之仪更为复杂,如满族的辞灵仪式是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举行,亲友们跪在灵前往焚纸盆中奠以三盅酒后,由司仪念吉祥词并插香。毛南族的辞灵也称做“祭丧”,是一项规范的俗仪,摆着丰富的祭品,由舅家人主持祭奠,孝男与女婿主祭,有冗长的祭文在灵前宣读。司仪主持着整个仪程的进行。司仪又分为“大唱先生”,即喊唱并指挥着祭奠仪式;“引礼先生”,即引领主祭人跪拜叩头,“司奠先生”,即遵照大唱先生所唱点的祭品逐一进行点献;“读文先生”,就是读祭文的先生。其礼仪程序大致是:上香、奠酒、跪叩、读诵祭文。祭供共有三次,跪祭至三叩头时进以茶、酒和饭、豆腐等。跪祭至六叩首时更进茶、酒及面条、黄豆和各种水果。九叩首时更进酒及各类肉食品。九叩首后,孝子们向亡灵作“永别”祭礼,有叩首之礼,亦有鞠躬之礼。礼毕,由司樽者颂赐福酒,合孝受福。此俗与陕北的“踩跪”之仪有相似之处。

  辞灵之后,即行“扫材”之仪,就是用新的没有用过的笤帚、簸箕将棺材盖上的浮土扫起,倒在炕席底下,称之为“扫材”。扫材后才可起棺,所以,此仪又被称为“扫材起棺”。民俗中的这一称谓,就是借“扫材起棺”来寓意“捎财起官”或“捎才起官”,就是说能为后人捎来财和官或捎来才能和官的意思。我国民俗又信奉金为贵、土为富,将棺材上的浮土扫起倒在炕席底下的意思就是让亡者灵魂永远保佑子孙,保佑后人升官发财,永远富贵。也有“肥水不流他人田”的意思。扫棺后,家人举哀,钉棺发引。

  辞灵前还要装填“馅食罐”,即陕北民间所说的“祭食罐”之仪。此俗就是孝子们将最后一次用于祭奠的饭食装到一个瓷罐里,此罐在出殡时由长媳抱着,其用意是长媳侍奉父母到他们终老直至“上山”,说明长媳所尽孝道也最多。此罐在下葬后放在棺材的大头前,以便死者“食用”。陕北民间习俗是放在墓窑正中崖上开挖的一个小窑之中,类似“橱柜”功能。同时,陕北民间又信奉在装填祭食罐时罐越大,装得越多越好,这样,说明孝子多,亡者的后人也旺。祭食罐装满以后才举行扫材起棺之仪。

  扬钱

  扬纸钱在民间俗称为“扬钱”,此俗始于晚清。纸钱是用白麻纸经折叠后剪成“铜钱”样子,在出殡时由专人进行扬撒。纸钱从摔盆、起杠开始扬撒,在出殡的路上,走在孝子前头,每遇有路祭以及十字路口、河沿、桥涵、井台、祠庙、城门等处,都须扬撒,到了下葬时,要把纸钱高高扬在半空中。扬撒纸钱的俗信是打发那些“外祟”。祟在这里指的是“灾祸”,即“祸祟”。旧时在北京的出大殡礼仪中有专门扬撒纸钱的人,这种人被称之为打发“外祟”的人。他挎着装有纸钱或冥币的筐子,手里拿着香火,每逢经过上述地方时,即“点钱”以打发“外祟”。陕北民间一般由扛幡的长孙来扬撒,将纸钱称做“买路钱”,意即向那些在出殡的路上相遇的鬼魂买路,以求畅通,与打发“外祟”的俗信相同。其仪是将纸钱串在一根高粱秆上,长孙扛着引魂幡一边走,一边抛撒。除了在上述之处抛撒外,还不时地向路上撒,恐偶有鬼魂当道,以买通行进。有些地方亦有专门扬撒的人员,不过都是帮忙办事的人员,不是北京习俗中的“打发外祟”的人。在坟堆攒起以后,还要向新坟扬撒,让那些孤魂野鬼将“钱”拿去花用,不要侵扰亡者的灵魂。

  收头

  收头是在出殡时各辈分媳妇的娘家为自己的女客披挂幛面的礼仪,即送殡队伍开始行进时将面料披在女客身上,待行走出村或遇桥涵孝妇缠头之际,将面料收去。

  收头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区别在送葬队列里的女儿和媳妇。女儿戴孝不收头,只有媳妇才收头。收头所用的面料也有一定讲究,死者的儿媳所用面料应是深蓝色、蓝色或灰色,这是因为儿媳属斩衰一服,所承孝制是最哀伤的一制所决定的;孙媳则可用带有花红的面料,曾孙媳可用大红大紫面料。这是因为陕北孝制中,孙子所戴孝帽上可缀一块小方红布,曾孙的孝帽则是红帽这一礼制来的。这样一来,人们不仅从这一礼俗中区分出“媳妇”的辈分来,还可以区分出哪些妇女是“媳妇”,哪些妇女是女儿。也可以从“媳妇”的收头礼仪中看出死者的后人已是第几代。后来,“收头”这一礼俗被衍化为娘家夸富的场面,不惜重金购得高档大红大紫的毛、绒毯,披挂在女人身上,这样,既不能区分出媳妇们的辈分,又失去了媳妇在丧葬礼仪中应有的礼规,是对死者的不敬重,其哀也没有了。

  收头是缘何而产生的?与古代服饰“帻”和“幂□”有关。“帻”本来是古代男子用来包头的帽巾,据说起源于西汉的王莽时期。因王莽头秃,所以特制巾帻用来包头,后来逐渐流传开来,成为男子的基本首服,其实帻在汉代已经有了。帻有很多种,但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介帻,其顶端的隆起部分形似尖角屋顶;另一种是平巾帻,又称平上帻,顶端部分为平顶。帻的戴法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身份低微的官员是不能戴冠的,只能戴帻。职官平时燕居时可单独戴帻,但身份显贵的官宦在戴冠帽之前,必须先戴上巾帻。古时规定:文官戴进贤冠,必须衬介帻,武官戴弁大冠时,只能衬平上帻。另外还有一些具体规定,如《后汉书·舆服志》规定:“尚书帻收,方三寸,名曰纳言,以示忠正,显近职也……武吏常赤帻,成其威也。未冠童子帻无屋者,示未成人也。”

  “幂□”是覆盖东西的巾。是古代的一种头巾。《晋书·山简传》:“倒著白接。”幂□是古代服饰之一,即一块用以障蔽全身的大幅纱罗方巾。最初是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的装束,男女通用。据《中华古今注》云:“类今之方巾,全身障蔽,缯帛为之。”隋唐时最为盛行。《旧唐书·舆服志》云:“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幂□……不欲途路窥之。”唐时,男子基本上不使用,妇女也只是将它作为出门远行的服饰。将“帻”和“幂□”这种头巾用到丧葬礼仪之中来,是为了表示媳妇的地位和对公婆所承担的家族义务。因为在古代文官戴进贤冠时必须衬介帻,武官戴武弁大冠时应衬平上帻。收头就是借文官戴进贤冠的“进贤”之义,所以在丧事活动中将子称做“孝男”,将媳称做“贤媳”。汉代规定“尚书帻收……名曰纳言,以示忠正,显近职也”。借此以显示媳妇对公婆的忠正和尽职侍奉,所以,在丧葬习俗中,祭食罐由长媳怀抱来表示侍奉公婆到终。幂□这种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用来“全身障蔽”的装束,到了隋代,“多着幂□……不欲途路窥之”。陕北地处西北,自然很容易接受这种装束,在出殡时用来覆盖媳妇的全身,也是一种传统习俗的沿袭。所以,收头应是从帻和幂□这种头巾服饰衍化而来。

  路祭与茶桌

  路祭和茶桌都是在出殡前往墓地的途中,有亲戚朋友设香案以供祭或是受恩于故人的人为了答谢其生前恩德,特于葬列途中置办香案供祭。凡有路祭者,出殡行列都要停下灵柩,进行路祭。有的路祭还搭有专门的祭棚,显得十分庄严肃穆,礼仪也严谨规范,这是极为特殊的祭奠礼仪,非受大恩于故人而不为。与路祭在形式上有所不同的是“茶桌”,茶桌就是在葬列的途中摆上一张茶桌,设茶杯、茶壶,供孝子和亲人们饮水。无论孝子们喝与不喝,都要与路祭一样进行祭奠礼仪。丧主要以白布或金品(钱币)作为答谢礼,回敬给祭路人或茶桌人。

  落葬

  到达墓地以后,先将灵柩放置在墓前,孝子们再行哀哭之仪,然后由僧道诵经超度。此时,要在棺木上穿一气孔,即所谓的“放栓”。此俗的用意是有了气孔可使棺内的尸体与地下的土气相通,这是古人信仰土神习俗的沿袭,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万物出在土中生”这一俗语的成俗之由。人生着的时候离不开土,死后也要与土相依,尤其是故土,更使人依恋不舍,所以有“故土难离”之说。在举行以上各仪之时,其他人将墓坑再次整理后,将祭食罐、长明灯放于墓坑壁上的龛内,将脚印打扫干净,然后将棺材徐徐落入墓坑,安放好后由阴阳先生用罗盘矫正方位,再将随葬品一一摆放好,再次打扫墓坑后,开始填土掩埋。填土时先由孝子们排成一行,沿着墓边,用手将土里一把、外一把撒向墓坑和墓外,一边撒、一边转,转一圈为止。此仪俗称为“圆坟”,先圆而后将墓填满,就是我国民俗所说的“圆满”。紧接着,由其他参加葬礼的人填土。凡到墓地的人都必须填土。陕北习俗中,凡填土的人换班时应将锨撂在地上,再由人捡起填土,此俗的讲究是不能将填坟土的锨接过来,恐有接丧之虞。墓坑填满后,上面要堆坟丘。坟丘要用抬棺木的杠子滚成圆形,引魂幡插在坟丘正上,向南的一面要垒一个墓门,供后人在祭扫上坟时将纸钱在墓门中烧化,以便亡人从此口带入地下。上坟用的祭品也是放在墓门上的。陕北民间讲究坟地的“坐向”,这是根据太岁值年来决定的,即太岁所处方位不能动土,民间亦称大山不空,所以各个坟地墓门的开向是不同的。坟地坐北朝南是古人的习俗,古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就到阴间去了,北方属阴,因此,死人的头向朝北,墓门也就自然朝南开着。古人关于死人的头向有许多说法,有说应朝西方,西方是人的老家,死了就应回到那里去,有说应朝东方,说东方属木,有生机。当掩埋就绪以后,就要将带到墓地来的纸制明器烧掉。所谓“明器”,就是相对埋入地下的“暗”而言的,其实应当统称为“冥器”,即送给冥界之人使用的器物。冥器也被俗称为“社火”或“纸货”、“纸火”。所谓“社”是指土,社火即用火烧掉后入土的东西,纸货或纸火表明是用纸制的。冥器是古时在丧葬礼仪中用以随葬实物的变异,此俗在宋代开始流行,其中有仿实物而造的物品,如盘盏碗碟,衣服鞋帽,被褥枕头,桌椅床铺,车马鞍鞯,乃至书童婢女,住宅院落等。也有想象出来的象征性物品,如聚宝盆、摇钱树等。随葬品都是实物,是随遗体一起被埋入地下的物品,明器是纸制物品,是在下葬后烧掉,让死者带去,所以才叫做“明器”。烧明器在满族习俗中称做“烧饭”。清太宗曾经作出了烧明器的规定:和硕亲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卒,只许烧夏衣、春秋衣、冬衣各三件,平民只许各烧一件。这里的衣物是指实物,不是纸制品。

  返主

  返主是葬礼行将结束,由僧道或阴阳先生将木盘中的五谷种子播撒在墓地。所期盼的是五谷丰登,以此寓意将来能够子孙绵衍,荣昌发达,福禄齐至。播撒种子后取墓土一块,连同盘中所剩五谷种子由长孙带着乘魂轿返回家中,此俗称为“返主”。其时,长孙要脱去孝服,改穿浅黄色长衣。因为“返主”在丧事中也被视为“吉事”,黄色又是土之本色,有土生万物以返其主之意。返主从其意义上讲,就是主人返回的意思,亡人虽已埋葬,其魂灵还返回家中依附在灵位之上。

  竖灵

  返主回家后,要设灵位于庭堂,以供神主。因其仪为将灵牌竖起,故名“竖灵”,或称“安灵”。灵牌一般是安放在一个纸糊的“店”中,是一种装置起来的孝堂,俗称为“结影坛”。坛的背景为神桌,正壁贴上白纸,白纸的两边分贴着蓝色剪纸的蝙蝠图,正中贴一圆形图纹,坛前有一桌,桌顶正中祀以魂身(仿死者的纸像)和魂帛(上写死者姓名及生卒年月日),魂帛置于魂身前,两旁又放置纸制男女婢各一个,以及金童玉女像、幛幡等。桌前又放一小桌,置香炉灵烛等祭祀用品。坛后排放灵桌,桌上放油灯,桌下放竹凳,凳上放死者衣服鞋袜。影坛于旬祭期满“除灵”时撤除。将撤除的灵桌弃于郊外。

  成主

  成主也叫“点主”、“题主”,是丧葬礼仪中比较重要的礼俗。所谓“主”,就是“神主”、“牌位”。又因其是用木头制成的而叫做“木主”。上写“显考(妣)某公(某太夫人)讳某某府君(淑娴)之位”,或写×××之神主。因事先不写“神”字的一竖和“主”字的一点,到时候请人贯通其竖,点上一点,所以将整个仪式又称做“贯神点主”,也叫“成主”。

  成主的俗信是以求子孙吉运。

  点主要选择吉日吉时举行此仪。点主之仪最初是由死者的生前友好来担当此任,后来则多由官人、学士、社会名流以及特殊大户来充任“点主官”,被请来的点主官也称做“题主官”、“鸿题官”。除了点主官外,还有两位“陪主官”,也叫“襄题官”。同时还要有司仪来主持仪式,司仪也叫做“大赞”,俗称为“打赞的”。

  在丧礼中点主算作喜事,要换上“吉服”。当点主官来临之际,丧家及其亲友、司仪都要前往途中迎接,当到了门口时,孝子们要行三跪九叩大礼。点主官、襄题官就位后,孝子们再行三跪九叩大礼后,点主方能开始。

  点主前应先备点主桌一张,上放砚台两个,一个用来研墨,一个用来研朱砂。笔三支,桌边另放一个装有白公鸡的鸡笼。先由襄题官研墨及朱砂,研好后,由襄题官先蘸朱笔,交给题主官。题主官要面向东方,吸取“生气”后一口嘘到笔尖,在神主的“神”字上贯通一竖,在“王”字上加上一点,再由襄题官递上已蘸好的墨笔在竖上加竖,点上加点,最后由襄题官刺破鸡冠,用第三支新笔蘸鸡血再加点一次。如此三次,才算“点主”告成。讲究一些的还有其他仪俗在里面,比如,有的请“讲经官”讲一段佛经,“讲书官”讲一段《论语》上的“孟懿子问孝”,或由“歌诗童”念一首《诗经》上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点主完成后应将朱笔和血笔抛向太阳方向,墨笔留之。孝子们要再次行三跪九叩之大礼,然后手捧木主来到灵位前安放,此仪俗又称做“安主”。安主后,题主官和襄题官起立,由题主官向神主致词,此仪称做“赞主”或“荣主”。致词的内容多是赞美死者生前之功勋业绩以及为人之好处。通常是事先就已拟好了的文辞,当场宣读。宣读完毕后,要将此文放入木主函内以存留。至此,点主之仪才算全部完成,孝子们要脱去吉服,仍要穿上孝服服孝。

  成主虽然是丧葬中的一个仪俗,但却与宗法有着一定的联系。过去,一些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祠堂用以奉祀祖先的牌位,这里的宗亲三代、宗亲五代等牌位就是通过点主这种仪式确立起来的,所以,世家大族在点主以后就将神主安放在宗庙中,适时以祭礼。点主仪式也是明确宗法关系的仪规,是关系到“慎终追远”的大事,所以人们对点主也是比较重视的、郑重的。《清·通礼·凶礼·官员丧礼》中载有:“葬之日,择宗亲善书者一人题主。”由此可以看出,点主已成为清代丧礼的通则。清人吴荣光的《吾学录·丧礼门三》中云:“近日官绅丧礼,皆于出殡前一二日行题主礼于丧次。”

  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此类题主之仪大都为世家大族所行之仪,一般人家则是请和尚道士来充任点主之职,如果请不到和尚道士亦可请乡邻中有文化、有身份的人来点主。

  因为点主之仪是为了求得后人的吉昌,所以在民间也很重视,虽没有祠堂可供神主,也要在堂中供奉,以求吉祥。

  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或“送三”。民间俗信认为:人在死亡三天以后,他的灵魂才正式前往地府,或者是由真武大帝的使者金童玉女将他迎上天去,或是由神或佛直接将他迎上天去,这是人们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成佛成仙的美好寄托。是去地府,还是飞升上天,还要取决于死者生前的功德。有功德,而且大,就不必去地府,由神、佛将他迎接上天。没有功德,甚至罪孽深重,就得下到地府去。无论死者去哪里,家人们于第三天的时候都要延请僧道,为死者念经礼忏,或者以放焰口超度孤魂饿鬼的礼仪为死者积德赎罪。所谓“接三”,是因金童玉女或阿弥陀佛将亡灵接到天界或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所以叫做“接三”或“迎三”,相对亡人的儿女及其家人来说,他们是送亲人上西天和天界,所以叫“送三”。

  接三仪式很讲究,一般是在天黑以后举行。主家要延请僧道礼佛念经,并伴有鼓乐。其仪式是一整套的宗教礼仪。主家除了准备一些必要物品之外,还要准备一些象征性的礼俗用品,比如,去西方极乐世界路途遥远,因此要为灵亡准备“车马”,还要准备一些箱奁,以备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后使用。当“接三”仪式完毕后,家人们带着这些物品往西面方向的一个地方去燃火烧掉。

  放焰口是接三礼俗中最为突出的仪礼。焰口就是在地狱中受苦受难的饿鬼,要想救助他们摆脱灾难的苦海,只有供奉三宝(佛、法、僧)才能做到,也只有三宝才有这样的法力。丧礼中放焰口的礼俗就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焰口有佛教的《瑜伽焰口》和道教的《铁罐焰口》,也称做道士“十方焰口”。“饿鬼”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薛荔多”、“闭丽多”等,是佛教六趣之一。据称,饿鬼的种类很多,但其总的特征是经常处于饥饿之中,其中有的因饥饿而使其腹大如鼓,咽喉似针。这是因为没有人给他们举行祭祀,才使得他们经常忍饥挨饿。他们居住在阎罗王的地狱里,也有居于人间坟地、黑山洞等处的。旧时北京的放焰口礼仪一般是以僧众歌唱为主,以钟、磬、鼓、木鱼、铃等法器伴奏,这种礼仪也称做“音乐焰口”,也俗称为“音乐佛事”。

  接三礼俗中更为隆重的是“传灯焰口”,它的意义是“以灯度亡”。所以,在举行此仪时以灯为主,供奉燃灯古佛。此仪隆烈气派,完全以宗教程序进行。

  丧葬礼仪中除了放焰口外,还有做道场的仪俗。做道场和放焰口的用意是一致的,都是想通过这种仪式为死者赎罪,送他上天堂。故而,这种活动也被称做“超荐”或“炼度”。这种道场在旧时一般是由道士和僧人一起做。

  做功德、超荐、炼度一类的礼俗是民间很重视的礼俗,它的意义就在于子孙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此仪的宗教意味也很浓。这些礼仪在农村和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在做功德中,畲族有悬挂祖先图,礼祭祖先并整夜唱“功德歌”的习俗。礼仪由四位(或八位)祭师主持,他们身着绘有各色图像的服饰,在死者的灵堂或中堂中诵颂祭词并表演歌舞。壮族在此礼俗中要歌唱颂扬死者生前功德的赞歌。少数民族的这些礼俗都是由宗教专职人员(如师公、祭师等)来完成的。少数民族除了有自己的传统礼俗外,还有与汉族做道场、放焰口相同的礼俗。比如,毛南族的打斋醮就是如此,仪规也不外乎是启建道场、诵经礼忏等。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丧葬礼俗则是相关的歌舞活动。

  巡山

  巡山是在葬后的一两日由丧家穿着孝服来到墓地行参拜之礼。巡山也称做“巡灰”,是察看醮盆中纸灰的意思,同时也察看埋葬以后的情况,表示对亲人寝地的关心。

  巡山礼俗在陕北称做“复山”或“复三”。是在埋葬后的第三日,所有孝子身着孝服来到墓地,先拜祭“后土”,祈望后土对亡人保佑,然后再向新坟烧纸,行跪拜大礼。最后是将坟丘攒一攒。攒坟也叫“圆坟”或“完坟”。圆取圆满之意,完取坟墓竣工之意。一般人家的完坟是在复三之日行之,富家则另择吉日完坟。陕北民间的完坟之仪是用水向坟上浇洒,一则有固土作用,使坟丘浑圆成形,另则可给撒在坟头之上的五谷种子浇水,促使其生长茂盛,以示后人人口旺盛,财源发旺。

  居丧

  死者断气以后,其遗族即开始“服丧”,称之为“居丧”。居丧一开始和在亲人去世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死者的亲属就必须脱去冠履,披发跣足,妇女则要褪去身上的饰品,脱去彩艳衣服。居丧之孝子则禁止理发,禁晤宾友,禁赴宴,禁参诣寺庙,夫妻不同房。居丧之俗尤以殓葬以前为重,直至“除灵”,仍须严格遵守,以昭孝道。居丧期间还要在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与思念,是孝与亲情的表现。居丧应居多久?祖国传统文化认为:人出生以后要在母亲的怀抱中生活三年,受到父母的精心呵护与照料,因此,父母去世以后,儿子也应回报父母三年的养育之恩,居丧也因此应为三年。

  居丧一般是以从小殓开始,有的则从初终开始。居丧从出殡开始到三年后的居丧期满,又有很多的居丧仪注。古礼中规定自埋葬以后的仪注有:“反哭”、“虞礼”、“卒哭”。“反哭”是指埋葬以后的哀悼,“虞礼”是安魂礼,要举行三次,三次虞礼后行“卒哭”之礼,即向灵位献供、举哀。在之后的早晚间就可以不再哭悼了。卒哭的次日就可以将神主迎入祠堂,附于祖考或祖妣之旁。此仪是先礼拜,礼拜后将新的神主移放于其所在之位。丧后的十三个月和二十五个月时举行“小祥”与“大祥”之礼。

  居丧三年是对斩衰一服的孝子的要求。居丧因其艰辛也被称做“丁忧”或“丁艰”。居丧因以孝道为基础,所以也叫做“守孝”。居丧既体现出儿女对父母的孝心,也是对儿女们是否对父母孝顺的考验。依照我国古代礼制,在居丧的三年中,孝子不能外出做官,不能有社会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指长子)而要在父或母的坟前搭一个小棚子“寝苫枕砖”,即睡在草席之上,苫以草席、头枕砖块或石块,每日粗茶淡饭,不吃肉、不喝酒,夫妻不同房,不听笙簧丝竹,不洗澡,不剃头,不更换衣服,这些也是除了长子外的其他孝子们也应遵守的。封建礼制中,孝子在居丧期间如果出来做官,就要受到礼部与吏部的处罚,不仅官做不成,还会遭到别人的耻笑和谴责。因此,违礼者也会自觉不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