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5、粤人嗜蛇肉历史悠久

  广州人喜欢吃蛇,人们以为是今天的地方性食俗。其实岭南吃蛇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淮南子·精神训》里有“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的记载。高诱注释说:“髯蛇,大蛇,其长数丈,俗以为上菜。”按“越”即古“粤”字,泛指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

  到了唐代,岭南食蛇风俗又有发展。这从韩愈在潮州写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韩愈在《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中写道:

  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

  蠔相沾为山,百十各自生。

  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

  蛤即是蛤蟆,同实浪异名。

  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

  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

  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

  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

  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皌。

  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

  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

  卖尔非我罪,不屠岂非情。

  不祈灵珠报,幸无嫌怨并。

  聊歌以记之,又以告同行。

  韩愈这首诗反映了唐代岭南的很多独特的饮食原料。诸如眼睛长在背上,雌负雄而行的“鲎鱼”,高达一二丈,如山的“牡蛎”(即蚝),尾巴像蛇一样的蒲鱼,有八足的“章鱼”(即章举,亦称马甲柱)等等。不过上述这些岭南特产,经过用盐、醋、椒、橙等调料加以烹制,除去了腥、臊气味,韩愈还可以吃下去。只有蛇这种动物,韩愈一看到狰狞的口眼就有点心寒,只好开笼释放。可是蛇却盘盘屈曲,似乎有不平之意。可见唐时蛇在岭南不仅人们捕捉自食,而且成为市场上经常出售的肉食了。

  宋代广州一带吃蛇的风俗更有发展。饮食行业干脆把蛇肉烹制成菜肴、羹汤来出售。朱彧《萍州可谈》里说:苏东坡的如夫人朝云,跟随东坡至惠州时,看到市肆有卖羹的,她以为是海鲜,便买了一盏吃下肚去,当她知道是蛇羹后,马上呕吐出来,“病数月竟死”。朝云之“病数月”到底是什么病,是吃蛇羹受惊以致心脏病发作,还是在吃了蛇羹后又患了其他不治之症,都很难说。不过,蛇羹本身是不会致人死的。岭南人吃蛇,不管有毒无毒的蛇都吃,并以有剧毒的眼镜蛇和金环、银环蛇为最佳。因为毒蛇的毒汁在牙骨中,蛇馔则是在去头剥皮剔骨后制成的。切去了长牙的头和全身的骨,也就不存在吃蛇中毒的危险了。何况实践证明蛇肉、蛇油有祛风活血、除疾去湿、补中益气、延年益寿的功能,蛇胆更是去翳明目、治风湿的良药。

  古代北方吃蛇的事例也不是没有的。《北梦琐言》载:“太原属邑有水清池……后唐庄宗未过河南时,就郡捕猎,就池卓帐,为憩息之所。忽见巨蛇数头,自洞穴中出,皆入池中。良久,有一蛇红白色,遥见可围四尺以来,其长称是,猎卒彀弩连发,射之而毙……猎夫辈共刲剥食之,其肉甚美。”这是晚唐人孙光宪记述的一则北人吃蛇的资料。宋代的忠武军节度党进,也曾烹食过蛇肉,不过他的吃蛇,并不是为了品尝蛇肉的美味,而是惩罚蛇不该睡在他的被中,此事录于《宋史·党进传》。不过,迄今我国北方始终没有形成吃蛇的习惯。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