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3.“道家”与“刑名”

以往多有学者以为汉初批判秦时苛法,以“无为”原则执政,视当时为黄老之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其实,在汉初标榜黄老“无为”政治的另一面,是对秦代法制的继承。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史记·礼书》既说‘孝文好道家之言’,《儒林列传》又说‘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当时的道家与刑名,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有相当亲近的关系。西汉前期,一方面推行无为政治,一方面又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了秦代的严刑苛法,这样的政治,与当时作为指导思想的黄老学说也是一致的。”“道家与名家、法家,本来就有极密切的关系。”“在黄老学说的统领下,法家思想在西汉前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初法家思想曾经对政治中枢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史记·儒林列传》说:“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

例如“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为人峭直刻深”,史称“明于世务刑名”的晁错,被汉文帝任命为太子家令、中大夫,太子集团号曰“智囊”,“善错计策”,在汉景帝时代更大受信用,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常数请闲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上书言:“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众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此四者,臣窃为皇太子急之。人臣之议或曰皇太子亡以知事为也,臣之愚,诚以为不然。窃观上世之君,不能奉其宗庙而劫杀于其臣者,皆不知术数者也。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者,不问书说也。夫多诵而不知其说,所谓劳苦而不为功。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伎艺过人绝远,然于术数未有所守者,以陛下为心也。窃愿陛下幸择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以赐皇太子,因时使太子陈明于前。唯陛下裁察。”在不过242字的这段话中,晁错四次说到“术数”,一次说到“圣人之术”。关于晁错所说的“术数”,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注解中引述张晏的说法,是“刑名之书也”,又引臣瓒的解释:“术数谓法制,治国之术也。”颜师古赞同臣瓒的说法。现在看来,对照晁错以下所说“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大约将这里所谓“术数”解释为“治国之术”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晁错所说的“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众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也正是“治国之术”。这种“治国之术”,有浓重的法家思想的色彩。

又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张欧“孝文时以治刑名言事太子”,“景帝时尊重,常为九卿。”事实可能确如吕思勉所说,“《自序》曰:晁错明申、商,盖文帝本好刑名之言,景帝则夙受此学,故文帝于晁错,虽未大用,颇听其言,景帝遂大用其策也。”

自儒学地位上升之后,其他子学走向衰微,法家也受到贬抑。《汉书·礼乐志》说:“今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臧于理官,法家又复不传。汉典寝而不著,民臣莫有言者。”

虽然法家“不传”,而“民臣莫有言者”,即公开的宣教受到局限,但是其思想对于执政者的言行依然形成一定的影响。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