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芝加哥印象(3)--- 采珠拾贝

rongrong (2025-11-13 20:20:51) 评论 (4)
位于芝加哥西北方向的 Wicker Park Neighborhood 社区是芝加哥一个著名街区,充满独立文化兼具历史底蕴,艺术气息浓厚,有众多特色咖啡馆、二手唱片店、精品店等等,被誉为芝加哥的“创意社区”之一, 也被称为 “The Hippest Chicago Neighborhood”。这个社区的名字以兄弟俩Charles and Joel Wicker 命名,Wicker Park是一个小公园,这里建有社区中心健身房等。而Charles Wicker 则是一个19世纪芝加哥的一个早期移民,后来成为著名的企业家、房地产开发商和州议员。







The Wormhole Coffee – 一家有着80年代复古风格的网红咖啡馆,门口贴满了文艺活动的宣传广告,最有名的是店内摆放着一辆科幻电影《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里的 DeLorean 时光车仿制品,整体氛围充满创意感和怀旧气息。





芝加哥最方便的交通方式是在高架轨道上穿越市区的高架地铁,市中心环线(Loop)在空中盘绕成圈,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坐在一个紧邻高架铁轨的咖啡馆外,听眼前棕红色钢梁的金属轰鸣声,看老式列车车厢蜿蜒穿过芝加哥市中心高楼之间,这种工业时代的复古和浪漫成为芝加哥的独特文化, 其金属轨道的隆隆声几乎成了芝加哥城市节奏的象征。





我们这一天上午将重点逛一逛极具特色的Wicker Park的民居(residential architecture)。Wicker Park 的住宅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建造的建筑为主,当时这里是德国与波兰移民的聚居区,很多是独立民居别墅楼,建筑风格以Victorian维多利亚式,Italianate意大利式为主,前者注重丰富的细节和多样的装饰,包括雕刻、彩色玻璃、复杂的花纹和装饰性构件, 因此外观典雅,装饰繁复; 后者受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风格相对简洁但仍显华丽,强调水平线条和比例,通常更强调对称性,但同样有丰富的装饰元素。除了这两大建筑风格,另外也有很多经过改造融入了现代建筑风格的住宅,它们的线条简洁,有的有玻璃外墙,空间大设计新颖。整个社区房子与房子之间间隔不大,但是都保留了独立的空间和风格的独特性,几乎没有两幢相邻的别墅楼是一样的风格,漫步其中分分钟能享受到独具一格的建筑之美。





























Hermann Weinhardt House(赫尔曼·温哈特宅邸),建于1889年,该住宅具有维多利亚风格并融合了罗马复兴和哥特风格, 主人Hermann Weinhardt是一位成功的德国商人,该住宅是 “Ethnic Gold Coast”(民族黄金海岸) 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芝加哥历史上一个阶段,在大火之后的城市重建过程中,富裕的欧洲移民(尤其是德裔、波兰裔)在西北部建起了大量精美住宅。住宅立面使用红砖、砂岩与绿石(limestone + greenstone)搭配,具有丰富的层次,是芝加哥建筑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喜爱的打卡之地。(不过我并不是非常喜欢)



Hermann Weinhardt House 对面的这座别墅表面以精美的木雕装饰突出,原来这栋房屋的最初主人Hans D. Runge 是一家木材加工公司的财务主管,网上介绍它独特的设计包括圆拱下两侧的龙头以及其间点缀的共济会符号(Masonic symbols),可惜我们没有看出来。1902年,当大批波兰人迁入该社区时,当地一位富有的银行家兼政治人物John F. Smulski 购入了这栋房子。1929年股市崩盘后,斯穆尔斯基在此自尽身亡。此后,这栋房屋曾一度被用作波兰领事馆。



我最喜欢的是下面这座小巧别致的小别墅,建筑风格以维多利亚风格为主并混合有意大利式建筑元素。蓝白色淡雅清新养眼,装饰典雅不繁杂,浪漫而古典,优雅又细致,充满了艺术感,有点希腊圣岛上房子的味道



下面这座精致别墅引人注目,因为前院摆放了一门大炮。这座别墅楼名为Sommers / C. Hermann Plautz House,建于1978年,是Wicker Park社区最老的建筑。这是一座维多利亚女王安妮式(Queen Anne)住宅,原为芝加哥药品与化学公司(Chicago Drug and Chemical Company)创始人C. Hermann Plautz所建。房屋的一大特色是外墙上独特的压制金属装饰饰带,与同一时期的邻居建筑相映成趣。在Plautz 去世后,这栋建筑从1927年至1972年曾作为美国退伍军人协会(American Legion)的会所使用——因此前院保留了一门大炮,作为那个时期的遗迹,也是一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念物。后来,当这栋房子被改回私人住宅时,新屋主决定保留这门大炮,作为一件独特的历史见证。

  威克公园路德教堂 Wicker Park Lutheran Church

这座古老的罗马式路德教堂仿照法国卡昂圣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 in Caen, France)的设计建造。坊间传说这座建筑的石材取自一座被拆除的妓院。当一位对此感到震惊的教区居民提出抗议时,牧师说道,这种建筑材料“已经为魔鬼服务了足够长的时间;现在让它为上帝服务吧。

 
万圣节 Halloween 快到了,很多房子的前院摆满了牛鬼蛇神的摆件儿。

 
 
 
 
芝加哥历史博物馆 Chicago History Museum

  芝加哥最著名的博物馆是全国第二大,仅次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可惜我们没注意到周二它关门,于是找了另一家:芝加哥历史博物馆,参观下来收获不少。如果对芝加哥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和历史变迁感兴趣,这个博物馆再适合不过了!

  芝加哥永远的骄傲 — 拥有迈克尔·乔丹,斯科蒂·皮蓬和教练菲尔·杰克逊的全盛时期。



芝加哥旗上的四颗红星(Four Red Stars) 是芝加哥市旗上最著名、最具象征意义的元素之一,每一颗星都代表着芝加哥历史上一件重大事件或里程碑。第一颗星为1871年发生的芝加哥大火(Great Chicago Fire),这场毁灭性的火灾摧毁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火后,芝加哥开始了快速的建筑与经济复兴,成为世界建筑之都。这颗星代表了令人心痛的这一重大事件,但也象征着芝加哥的重生与现代化重建。

 
第二颗星代表了1893年世界哥伦布博览会(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这是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而举办的大型世界博览会。这届世博会花费了4千6百万美元,将686英亩地变成了一个展示美国在工业技术、科技革新、社会文化等方面巨大成就的舞台,从1893年的5月1日到10月30日的半年期间吸引了2千万多名游客来访参观,使得芝加哥得以演变成一个世界一流大城市。

 
左下角是一张世博会的入场券。票券的中心是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它谕示着芝加哥并未被1871年的大火吞噬,相反,它就像凤凰涅槃一般在烈焰中重生。新的芝加哥从灰烬中崛起,钢铁与玻璃取代了木材,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昭示着这座城市不屈的精神与永恒的创造力。
芝加哥的官方格言(official motto)是 “Urbs in Horto”,这个拉丁文的英语翻译是: “A City in a Garden”,即 “花园中的城市”。这句格言体现了芝加哥在建城之初(1837年)的城市愿景:

把自然与城市生活结合,让城市在绿意与湖水的环抱中生长,建立无数公共设施给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践行着它的座右铭,芝加哥确实成为了一座“花园中的城市”。芝加哥至今拥有美国最庞大、规划最完善的公园网络之一(约600多座公园,超过8000英亩绿地), 它反映了芝加哥长期以来重视公园系统、绿地和湖滨设计的传统。芝加哥人喜欢沿着湖畔散步、慢跑、骑行,欣赏城市与自然交织的美景。许多城市节庆活动——如著名的“芝加哥美食节”(Taste of Chicago)、花卉展览、特别展出等等更是吸引了当地居民和无数游客以各种方式尽情享受这座城市的公园、沙滩,以及人文活动。

芝加哥的“花花公子” 休·海夫纳(Hugh Hefner)1953年创办了著名的《花花公子》杂志, 首期封面就是玛丽莲·梦露。海夫纳建立了花花公子帝国, 倡导花花公子生活方式,这些象征自由、享乐与现代都市文化以及男权和性解放的做法在当时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和社会反响。 他的“兔女郎(Playboy Bunny)”与“兔子Logo”成为全球流行文化图标。
芝加哥蓝调 Chicago Blues: 大量非裔美国人从美国南方(主要是密西西比三角洲)迁入芝加哥后, 他们把Delta Blues带进城市,从而在20世纪中期演变成一种芝加哥蓝调音乐风格,并融入了新的电声乐器与都市节奏。主要特点是使用电吉他、电贝斯、口琴(harmonica) 等放大音效的乐器,节奏更强烈、更适合舞台演出,歌词常反映城市生活、爱情、孤独与奋斗。芝加哥布鲁斯的领军人物是音乐传奇 Muddy Waters(马迪·沃特斯),沃特斯以那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以及充满力量的电吉他声,打动了观众的灵魂,他的音乐跨越了种族的界限,不仅激荡着非裔美国人的心,也吸引了来自各个族裔的观众。其他布鲁斯音乐家还包括 Howlin’ Wolf(嚎狼),Willie Dixon(威利·迪克森),Buddy Guy(巴迪·盖伊),Little Walter(小沃尔特)等。这些音乐家让芝加哥成为“电声布鲁斯的摇篮”,对后来的摇滚乐(Rock ’n’ Roll)影响深远。每年夏天(6月份)的 Chicago Blues Festival 是全球最大的免费蓝调音乐节之一, 可谓 “芝加哥蓝调,是从密西西比河畔一路唱到都市心脏的灵魂之声”。

 
从19世纪到今天创新之都芝加哥诞生了许多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发明与创举。信手拈来几个例子: 为原子弹奠定基础的全世界首次可控核链式反应(The First Sustained Nuclear Chain Reaction);摩天大楼的诞生地:世界上第一座采用钢结构框架的高层建筑,奠定了现代摩天大楼的基础;车用无线电(Car Radio); 冷冻食品与速冻技术(Frozen Food Packaging); 信用卡交易系统(Bank Credit Card Network); 血库系统(Blood Bank System);第一台网络浏览器(Mosaic Browser); 著名的美国家居与生活用品品牌Crate&Barrel;等等。。。
Emmett Till(埃米特·蒂尔)(1941 - 1955),一个虽然只有14岁却改变了美国历史的名字
Emmett Till生于芝加哥,1955年夏天14岁埃米特在密西西比探亲时在一家杂货店对一位白人女子吹口哨,结果被女子的丈夫与另一名男子残忍绑架、殴打并杀害。埃米特的尸体被发现时面目全非、遭受酷刑。两名凶手被逮捕,但在全白人陪审团面前被宣判无罪。数月后,他们在杂志采访中公开承认了罪行(因“双重审判”原则,他们无法再被起诉)。埃米特的母亲Mamie Till-Mobley 坚持为儿子举行 “开放棺木葬礼(open-casket funeral)让媒体报道自己心爱儿子被虐杀的惨状。这一事件的司法不公以及《Jet》杂志刊登的照片震惊了美国社会,引发全美强烈愤怒,成为推动反对种族暴力与种族隔离的美国民权运动的导火索之一。

2022年,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法案,将反私刑法案(Emmett Till Anti-Lynching Act) 命名以纪念埃米特。

2023年,美国树立了纪念埃米特的国家纪念地 Emmett Till and Mamie Till-Mobley National Monument ,涵盖三个关键遗址,横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和 密西西比州。





Gangland  Chicago 芝加哥黑帮

在美国历史上的禁酒令时期(Prohibition, 1920–1933),由于政府禁止酒精销售,臭名昭著的芝加哥黑帮犯罪组织通过非法酒精交易、赌博、贩毒、敲诈勒索迅速积累财富与权力,使芝加哥成为走私酒精和地下酒吧的重镇。其中阿尔·卡彭(Al Capone)是黑帮组织的一个代表人物。




从芝加哥历史博物馆出来就到了芝加哥北区最大的城市公园,Lincoln Park。虽然林肯总统并非长期居住在芝加哥,但这座城市在他政治活动、总统选举和内战期间发挥了战略作用。林肯被视为芝加哥乃至整个伊利诺伊州的政治与道德象征,以林肯命名的街道、公园、学校和机构随处可见,反映了芝加哥对他的敬仰。

 
 
正如我在前一篇博文里提到“无锡,充满温情和水”,而林肯公园的这块公告牌就是这样写得 “A City Made by Water”. 它说:“尽管芝加哥现代的天际线闻名于世,但正是它众多的河岸线塑造了这座城市。早在芝加哥成为城市之前,这一地区就因其便利的湖泊和河流而受到人们青睐——湖水和河流提供了食物、水源以及交通便利。芝加哥湿润且泥泞的中西部土地以及相互连通的水道至今仍提供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们也重新重视保护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

 
Walking Tour

  运气终于用尽,在芝加哥的最后一天下雨了。遗憾的同时也感到庆幸:幸好跑马拉松的那天是个完美的大晴天。因为下雨,我在GuruWalk上定的Walking Tour变成了仅有我和LD参加的一个私人团。导游尽职尽责,带我们走街串巷,介绍了不少在一般的旅游攻略书上找不到的好去处。

  Walking Tour 从芝加哥剧院出发。芝加哥剧院建于1921年,剧院外立面最显著的标志是那座高耸的 “CHICAGO” 霓虹灯竖牌,几乎是这座城市的象征之一。剧院前面是主街 N State St,是马拉松选手们刚刚跑出1~2英里的地方,以这座具有浓厚法国巴洛克复兴风格的宏伟建筑为背景,配以远处的林立高楼和生机勃勃的马拉松健儿们,似乎成了芝加哥马拉松的标配照片之一。



“Marshall Field and Company”(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是芝加哥历史上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百货公司之一,也是美国零售业的传奇。百货公司由 Marshall Field(马歇尔·菲尔德) 于 1852 年 创立,是美国现代百货业的先驱,当时它在芝加哥的地位就像现在的伦敦Harrods 百货公司一样。 大楼的两边各有一个华丽的青铜大钟,上面装饰有细腻的卷叶、花纹与浮雕。坊间有传说当时的年轻人在这一带约会有时会有爽约或不准时的情况,恰好Marshall Field先生是个严谨极其准时的人,他于是下令做了一个跟左边青铜大钟一摸一样的钟,“Meet me under the clock”由此也成为一个城市的浪漫传说。



这座大楼的另一大特点是蒂芙尼穹顶(Tiffany Dome),这是世界上最大的 Tiffany 彩色玻璃穹顶,由超过 1.6百万片玻璃 拼成,光线透过时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如今如今这家店已被Macy's收购。



大楼立面的巨星人像便是前面刚刚谈到的芝加哥蓝调音乐的传奇人物 — Muddy Waters。



《芝加哥毕加索雕塑(The Chicago Picasso)》是芝加哥最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一,大师毕加索1967年完成作品送给芝加哥。雕塑极具抽象性,有人说它像一匹长鼻马,有人认为是鸟或神秘的生物, 也有人认为是一位女性的侧脸,认为后面两片像扇叶一样的东西是女士的马尾。虽然毕加索从未解释过其含义,但是其家人更倾向于是一位女士这一说法。



芝加哥长明火(Chicago Eternal Flame)位于市政厅前,火焰常年燃烧不熄,象征着希望、牺牲与永恒的精神,用以纪念为国家献身的士兵,消防员、警察、公务人员等。

 
意大利村餐厅(Italian Village Restaurants):是芝加哥最古老、持续营业时间最长的意大利餐厅,由移民 Alfredo Capitanini 于 1927 年开设,至今仍由家族经营,已传承三代。导游介绍一进这家意大利村餐馆,侍者会让食客选择复古的传统风格,浪漫的酒窖氛围,还是现代高级餐饮,总之顾客可以在这一家老体验三种不同的意大利风味。
 
 
Marquette Building  马凯特大楼

大楼以纪念 17 世纪法国探险家 Jacques Marquette(雅克·马凯特神父) 而命名。 神父Jacques Marquette出生于法国,17世纪中期,他跟一位探险家一起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探险旅程 — 密西西比河探险(Mississippi River Expedition)。探险过程中,他们认识了不少原住民,他们绘制地图、记录风俗,对后来的法国殖民扩张和北美地理探索提供了大量资料。Jacques Marquette的探险活动影响深远,也使他成为与芝加哥早期历史的著名人物之一。


Marquette Building 一楼就像一个博物馆一样,大厅的墙壁是色彩瑰丽的马赛克壁画与彩色玻璃窗,描述了 Jacques Marquette结识的原住民和他的探索历史故事。镶嵌工艺极其精细,是蒂芙尼艺术在芝加哥的重要代表之一。马凯特大楼是 美国国家历史地标(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代表了芝加哥在 19 世纪末高层建筑技术与美学的巅峰。
 
 
 
芝加哥历史上融合了历史、建筑艺术与现代奢华, 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Palmer House(帕尔默酒店)由芝加哥富商 Potter Palmer 为妻子建造的结婚礼物。酒店在1871年开业,仅仅13天之后被大火烧毁。Potter Parkmer很快重建了更加豪华的第二版:重建后的酒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最豪华的酒店之一,拥有电灯、电梯和钢结构框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家防火酒店”。酒店内部装饰极尽奢华,天花板上的金箔与壁画,大堂吊灯与青铜栏杆、拱形穹顶和马赛克地面,就如欧洲的皇宫一般;金碧辉煌的帝国大厅(The Empire Room),里面的吊灯据说是纯金打造;金灿灿的电梯一字儿排开,极其招摇奢华。 今天的帕尔默酒店已经被希尔顿收于旗下,Palmer House Hilton目前是美国运营时间最长的酒店之一。
 
 
 
 
 
 
 
Miller's Pub是导游推荐, 一家从1935年开始运营的家庭式餐馆,我们在结束walking tour以后来到这家餐厅品尝他家的招牌菜:Homemade Chicken Pot Pie,确实是实惠的家常美味。店里的服务员都是亲切的大叔大婶们,极其暖心贴心,特意为我和LD点的一个大三明治和其他配菜都分成两份以便我们分享。他们的温暖让我们有种在自己国家用餐的舒适(而不是像在有些欧洲城市像赶集一样)。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展品丰富,有很多珍稀艺术藏品,是美国仅次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博物馆。可是我们这次没能前往欣赏,留下一个遗憾。

 
 
美国东西部交通的重要干道 Route 66:我们以前在美西国家公园游览时驾行过Route 66 ,没想到的是心目中穿越荒野和遥遥大西部的Route 66 居然是从大城市芝加哥起点。它起点于芝加哥,途径伊利诺伊州、密苏里州、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最终到达加州。这条重要的公路曾经在大萧条时期让大量美国人得以迁移西部寻找工作与新生活,如今更是成为公路旅行、物资运输的重要交通要道,被称为 “美国母亲之路(Mother Road)”。

 
芝加哥文化中心(Chicago Cultural Center)是芝加哥另一个著名的地标之一,它有着壮丽的大理石楼梯,精美的马赛克装饰和拱形天花板,丰富的玻璃镶嵌装饰据说是美术学院派(Beaux-Arts)风格的典型特征。这座楼梯通往著名的普雷斯顿·布拉德利大厅(Preston Bradley Hall),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 蒂芙尼玻璃穹顶, 可惜我们没能上去观看。跟这座建筑令人肃然起敬的气场相反,文化中心的一楼是极具地气的孩子活动室,老人活动中心和免费的艺术展览,是一座给芝加哥市民提供了公共艺术与文化活动空间的文化殿堂。 









Crown Fountain at Millennium Park

喷泉由两座高耸的玻璃砖塔 构成,每座塔高 15 米,内部嵌入 LED 屏幕。屏幕播放的是芝加哥普通市民的面部视频,可能是男性或女性,但是我们两次看到的都是这两位女士,于是姑且称之为“喷泉女士”,她们表情生动,面带微笑,隔几分钟会从口中喷水,很有观赏性,是公园的标志性景观。

雨中的Walking Tour 两小时不知不觉悄然而过,我们来到tour的终点 Cloud Gate。这枚巨大的豆子雨后尤其显得清新,创作者希望通过这镜面反射、镜像与现实之间的体验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对城市与空间的感知并非固定,而是流动的、不断被重新建构的,就正如自己以对芝加哥这座城市井底之蛙的偏见来访,短短的四天居然有如此美好的经历,让人感恩旅行带给人的体验和思考,也更加激起探索世界各地的好奇和激情。

 
 
最后以这张2025年芝加哥马拉松奖牌跟Cloud Gate的合影结束。但愿生命不息,运动不止,探索继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