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一剂治心的良药

打印 (被阅读 次)

断舍离是一剂治心的良药

萬沐

“断”、“舍”、“离”是日本冲道瑜伽冲道弘倡导的一种修炼哲学,经他的弟子山下英子弘扬,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生活管理理念。但是,我的理解,这也应该是指导社会治理的哲学,更是对人生“贪”、“嗔”、“痴”的最好思维模式。

至于“断”、“舍”、“离”的思想内涵,现在已经有了大量的解释,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无明”,人们由于自我为中心,很多都以自己的判断为最终标准,恨我所恨,爱我所爱,而且不加节制。如此一来,大人物如果有条件者就成了独裁者,而小人物往往则成为极端的自私自利者。“我执”成了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也成了社会不安稳、个人不安宁的根源。

但佛家给出了生活的最高原则,就是“随缘”,道家给出的则是“道法自然”,而儒家给出的是“恕”道,各家都是说不要执着,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我想“断”、“舍”、“离”的来源应该就在这方方面面的思想里。我也以为,“断”、“舍”、“离”的哲学思想,是又一剂治疗“贪”、“嗔”、“痴”社会病和个人心理疾病的良药。

平常我们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似乎人和鸟在物质需要方面的心理状态是一致的。事实上,对待物质,人的智慧其实还不一定胜过鸟雀,因为鸟雀之死,在于没有食物,可能很快就要饿死,这是必须的选择。但人却不同,人之问题在于一个“贪”字,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其边际效用,因为无用的东西连命都搭进去了。现在很多贪官污吏,是因为钱不够用、房子不够住吗?结果就是因为贪得无厌,而锒铛入狱,或者,即使不入狱,也惶惶不可终日。

“嗔”心对社会破坏作用是很大的,其反噬也是很可怕的。秦始皇因为“嗔恨心”太重,招致陈胜吴广起义,结果统一六国建立的统一王朝二世而亡。蒙古帝国野蛮成长,杀戮严重,在反复屠城,横跨欧亚大陆之后,依照退回草原,很快就一蹶不振。日本当年举国疯狂,结果却在挨两颗原子弹后被美国占领,纳粹德国更被一分为二。这大概都不出“贪”、“嗔”心太重的原因,而最终根源,还是因为“痴”,不明天道、不谙人心的的愚痴之心在作怪!

上面讲的是“贪”、“嗔”、“痴”对国家和政权的危害,是从大处谈的。就个人来说,“贪”心轻,欲望少,也不失为良好的修身之道,梁武帝五十岁断色,享高寿八十。而很多皇帝短命,皆因为纵欲过度这点连英明的唐太宗李世民都不能免俗,明光宗朱常洛由于贪美色,即位二十九天即做了“八个美少女”的裙下鬼,而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载淳更是这方面的著名奇葩。

“嗔”重,带来的结果也是非常可怕的。汉吕后由于“嗔恨心太重,将戚夫人变为人彘的历史掌故令人谈后宫专权而色变,但她最后招来的是吕氏被满门抄斩。唐朝武后也是个狠人,连杀两个儿子,《黄台瓜辞》是章怀太子李贤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情感悲戚动人,以摘瓜喻骨肉相残,控诉了武则天的暴虐残忍,千载之下,令人心痛。但则天皇帝这个狠人自己最后也没有什么好结果,招致了武氏家族在神龙之变中被残酷清洗,许多面首也一个一个做了刀下鬼。而帮她实行恐怖统治的酷吏来俊臣的下场,大家更是一清二楚,瓮,最后还是留给了他自己。就连她的政治盟友、最喜爱的女儿太平公主也被自己的亲孙子唐玄宗李隆基所杀。

南朝前废帝刘子业愚痴堪比畜生,娶姑姑,纳姐姐,十七岁即落得被叔父和身边人所弑的悲惨下场。同时代的北齐王朝,历任皇帝也没有一个是正常的,个个狠如蛇蝎,动辄杀人,且喜好美色、纵情肉欲。尤其是齐武成帝高湛的荒淫无度和他的儿子末代皇帝高纬荒唐残忍,却又愚痴无知,以至于被北周亡国后,胡太后和穆皇后两婆媳竟然在长安城里挂起了牌子做妓女,惹得北周将相狎妓者汹涌而至。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古来宫闱之乱,未有如北齐者”。

当然,这都是皇家“贪”、“嗔”、“痴”的例子,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有因必有果,因大果也大,最后都尝到了比“甜头”大无数倍的苦果。

而反观圣人孔子提倡“中庸之道”,才有孔门七十多代至今昌隆不衰。南吴越国吴王钱镠奉行仁政,识大体,知进退,积德于后世,也才有钱氏一脉的世代兴盛。范仲淹将风水宝地用来办官学,个人厉行节俭,家风醇厚,范氏后人俊才辈出。

作为普通人,虽然没有那么多造恶因的机会,但是“贪”、“嗔”、“痴”仍然给自身招来很多灾难。

环视四周,有贪杯者死于酒精中毒,有贪色者陷于桃色困境,有贪钱者招致牢狱之灾,即使普通贪食者,也难免陷于“三高”,而有人竟为吃顿自助餐,吃到腹胀疼痛难忍,这不是自找罪受吗?所谓“过犹不及”实在是一种高明的见解。

由此可知,“断”、“舍”、“离”的节制思想是对政治家的治邦安国平天下,对普通人从安身立命到生活细节多么的具有指导意义。

而“嗔恨心”重的人,往往为一句话、一个眼神不高兴就挥拳相向、甚至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不仅给别人带来了灾难,更是将自己带入了罗刹境地。

而更多的人“我执”严重,又“痴”心不改,不知自己的高低,一味攀附权贵,企图实现自身阶级的腾飞,结果很多却沦为了笑料,比如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写的就是这种闹剧,莫泊桑的《项链》,也说的是为图一时虚荣而十年受罪的悲喜剧。这种笑话嘲笑的就是普通人的愚痴,想入非非,不知天高地厚。而在眼下的社会,各种小人物的“贪”、“嗔”、“痴”造成的悲剧、闹剧,不仅屡屡见于电视网络,就是在我们身边,各种荒诞剧也屡见不鲜。

也许是真正参透了人生,很多人已经完全做到了潇洒出尘,所以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捐出了全部家产最后出家。前几年58岁的印度人多希选择出家,他曾是《福布斯》评选的印度百大富豪之一,其近6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就连满清入关的时候第一位皇帝顺治也看破红尘出家做了和尚。

当然,出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普通人不可能轻易择这条道路。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物质生活是可以降低到最低层次的,世俗物质生活对人精神的升华某些时候其实是一种羁绊。一般人虽然不能过苦行僧的生活,但简约的生活确实能使人身心愉快也是一个事实。有一个美国的舞台剧《生日》,说的是,过生日时不断为客人搬椅子,但当椅子最后摆满舞台的时候,主人却困在其中不能动了。其主题就是表达当代人被物役的痛苦和烦恼。

讲了这么多,就是表明我确实是很欣赏“断”、“舍”、“离”这种人生哲学,就是不执着、不自我,不贪不占,将简约朴素视为一种美,心平和恬淡,知足常乐。就像尼泊尔这个国家的人民,尽管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国家幸福指数却很高,人人面带微笑,生活悠然自得。

当然,尽管我很欣赏“断”、“舍”、“离”这种人生哲学,但这不意味着不珍惜身边的朋友、不珍惜物质的生活,不关心社会,而是说应该实事求是,应该“断”、“舍”、“离”的就断、舍、离,应该“敝帚自珍”还是应该敝帚自珍,个人根据需要,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只是不要形成大量的“贪”、“嗔”、“痴”就行了。这点无论是国,还是家,无论是皇帝总统还是普通平民,自然而然,不勉强就好。

最后,用苏轼的《行香子·述怀》词结束本文:“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也就是我“断”、“舍”、“离”的清凉境界。不过,也不能勉强,勉强,就堕入“贪”、“嗔”、“痴”的火坑之中了!

 

wanmutrt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北美原野' 的评论 :

谢谢原野社长点赞。北美文学社这周的话题非常具有讨论价值。包括你本人,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大赞!
wanmutrt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一个没有惊艳的老树' 的评论 :

谢谢鼓励!
北美原野 发表评论于
万兄深度好文欣赏!欣赏“断”、“舍”、“离”这种人生哲学,就是不执着、不自我,不贪不占,将简约朴素视为一种美,心情平和恬淡,知足常乐。
一个没有惊艳的老树 发表评论于
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