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养生

打印 (被阅读 次)

父母住在学校2000年左右建的教师家属小区里。 当时能够住进去的多是与我父母年岁相当的人。他们互相之间即是大学校友,也是同校教师即同事,同时还是邻居:从刚刚毕业时的青年教师宿舍,到新婚后分配的八平米单间筒子楼式公寓。他们几乎一生都生活在校园里,买菜都不用出校门,与自己的同事或邻居们一起排队,继续聊着其他场合中未完的话题。唯一的变化是那每四年或五年一换的学生们。

这次回国见到父母的老朋友们,许多还是我出生时的筒子楼里的老邻居。他们如今大多87-95岁左右,身体健康。我还是毕恭毕敬的“阿姨,叔叔”的叫着。 有一位上海阿姨还上来掐我脸蛋子。我说: X阿姨,我6岁时你掐我脸蛋子,如今我都60多了,您老可不能再掐了。这不,脸上的褶子又多了两条。

感觉这个小区就像是一个居民们一起从青年变老年的社区。在小区里蹓达一圈,就能碰上许多90以上的老人,精神抖擞,声音洪亮的聊天散步。听保姆说疫情刚开放的几周之内,仅这小区里就有七十多位老人去世,不然他们活到100多岁没问题。

这些挺过了疫情的老人们不但长寿, 思路也还很清晰。一位女教授87岁时还上大课,全程站立,声音响亮不用扩音器,后排学生都能听到。八九十岁的老教授每年还去给100多岁的老师拜年。

我爸现在每周还去实验室几次,和一个比他还老的老头一起讨论什么东西。很难想象他们如今还会有什么正经的研究成果,但我弟说这叫做"学术养生",别人吃补药养生,他们以此为补。一旦停下来,怕是各种毛病会全来了。

我妈两年前还开着那种电动自行车到处跑,与人撞过好几回。听我弟说,老太太从不讹人。摔倒了爬起来,拍拍衣服就跑了。可是咱也得为学校里这些孩子的安全着想啊,万一把下一位国家领导人给撞了呢?我弟就把电动车给没收了。

我父母除了中青年时期经常去干校,下工地,干苦力活,50岁后从不锻练,吃饭也不低碳。我妈还不喜欢按时吃降压降血糖药。保姆用的一个不粘锅至少20年了,如今就跟那开了锅的铁锅一样,达到了不粘锅的又一个新高度。那层PFOA膜,怕是早被他们吃肚儿里了。

人老了自己有自己的主意。我建议的保健长寿方法自然是没人听,用我妈的话说:你也活个90岁让我瞧瞧!

 

硅谷居士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经常使用脑子,的确是延年益寿的法宝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