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南泥湾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典范

(2020-09-08 08:52:01) 下一个

南泥湾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典范


在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红军战士和四面八方前来延安的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怎么办? 

加上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和非生产人员的大量增加,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物质困难。在这种形势下,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尖锐地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当然,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更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我们的回答是四个字—自己动手。”为此毛泽东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迅速开展起来。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同国民党的军队及古今中外的军队有着显著不同的是,  不会去强抢广大劳动人民的粮食物资来供给军队。把地主家的大部分田分给了无田的农民耕种了,  而红军又如何自己动手种地生产粮食蔬菜呢?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本来就很贫穷,  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1940年5月,朱德从太行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协助毛泽东组织领导边区的经济建设。朱德率领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几名技术干部,多次到南泥湾进行实地勘察,对南泥湾的开垦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调查研究。他白天越山涧,爬山峁,夜晚宿破窑,吃烤山药蛋,在火光的映照下研究部署开发南泥湾的蓝图。

1941年春,迎着依然寒冷的北风,在“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王震率三五九旅战士们肩挎钢枪,手握镢头,硬是在一片林海荆棘中开出了一条通向南泥湾的路,由绥德进驻南泥湾。一到南泥湾,三五九旅就迅速掀起开荒生产热潮。他们制订了边生产边训练的计划,农忙时生产,农闲时练兵。“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的口号,上自旅长、下至勤务员、炊事员,一律参加生产劳动。三五九旅一名叫李位的模范班长,在一次开荒竞赛中,创造了日开荒三亩六分七的最高纪录。之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良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又涌现出了一位名叫郝树才的战士,以一天开荒四亩二分三的成绩,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气死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昔日荒草丛生、沼泽遍地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据统计,1941年,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蔬菜实现完全自给。到1943年,开荒达到10万多亩,产粮12000石,实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的奋斗目标,做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37000石,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0000石。

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向约45公里处的南泥湾,是延安的南大门。南泥湾,几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由于连年战乱,土匪肆虐,人们纷纷逃离,使方圆百里的富庶之地变成了人烟稀少、树木繁茂的荒僻之所。1941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就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精神就是集体力量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向前进。

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量的物质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王震以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精神,率领三五九旅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陕北的好江南”,冲破了日军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奠定了我军屯垦的基础。晚年时,王震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过往,说到一生中最高兴的事,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并护送他到长沙;最满意的事,是奉毛主席、党中央之命率三五九旅将士开发南泥湾。1908年4月,王震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祖辈都是佃农的贫苦家庭。 1922年王震到长沙成为铁路工人,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他被组织派去散发传单、布告。1925年,17岁的王震成为长沙新河车站铁路工人纠察队小队长,就是这个小队长的身份,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毛泽东。从那以后,两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毛泽东赞赏他,认为他政治可靠、能够完成任务、勇敢、不怕牺牲。

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红六军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1937年10月,王震任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战略,在华北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步步紧逼,试图向陕甘宁边区发动军事进攻。此时,蒋介石集团继续加紧反共“摩擦”,不仅继续停发八路军薪饷、弹药、被服等物资,而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外界对边区的援助。八路军人数减少,根据地缩小,陕甘宁边区物资匮乏,生活异常艰苦。加之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的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供给,难以为继。生存,成为一个严峻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困难中寻找机遇,及时转换思路:革命需要生产,生产就是革命。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抗战中遇到的困难都是前进过程中的困难,是接近胜利的暂时困难;强调发扬革命精神,战胜困难,争取胜利。毛泽东发出号召:“国民党封锁我们,我们面对严重的困难。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于是,一场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目标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开始了。

1939年8月,为了加强陕甘宁边区的保卫工作,毛泽东将三五九旅调回边区时,对王震说:“陕北是个穷地方,养不起很多军队,只能放一些精兵强将在这里。”截至1941年初,在班师回边区的两年多时间里,王震带领的三五九旅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粉碎了日军强渡黄河的阴谋,反击了国民党的多次“摩擦”,保证了边区的安全。毛泽东在接见部分三五九旅指战员时说:“你们三五九旅在王震同志的领导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你们到了东边,东边就安全;你们到了南边,南边就安全;这次你们又到了北边,北边也安全了。总之,不管你们走到哪里,都没有辜负党中央和边区人民的重托。”

1941年初,王震率部进驻南泥湾。2月底,毛泽东与王震谈话时说,这次调你们三五九旅到南泥湾是守卫延安南大门。你们不但要随时准备迎击国民党可能发动的军事进攻,还要通过开荒生产,尽快做到生产自给,从根本上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明清之际,这里水源充足,人烟稠密,土地肥沃。到了清同治时期,因社会动荡,导致这里成为杂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烂泥湾”。“南泥湾”之名由此而来。

来之前,王震便做足了心理准备。1941年3月初,他在誓师大会上带领全体官兵挥舞着拳头立下豪言壮语,“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救保中央”,命令“全体参加生产,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上至旅长,下至马夫、伙夫一律参加生产”,亲率三五九旅雄赳赳气昂昂开进方圆几十里荒无人烟的南泥湾。虽然战士们士气高涨,但困难却是实实在在的。当时正值春寒料峭时,寒风刺骨,战士们没有地方住,夜间只能用树枝搭草棚凑合过夜。王震心里清楚,要扎下根来,首先要解决吃和住的问题。在当时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鼓励大家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和大家一起想办法:边开荒边抽出部分人突击打窑洞。粮食不够吃,各部队干部亲自带头冒风雪,破冰涉水到远离驻地的县城背运粮食;没有油盐酱醋,就想办法打柴烧炭,拿到集市上和老百姓交换;为了改善伙食,战士们拾山货、挖野菜、找树皮、收野鸡蛋,或扛枪打猎、下河摸鱼;没有农具,王震就和战士一起,用弹片打制成耕地的犁、锄头等。

让扛枪打仗的战士们种地,难免会产生一些思想波动。部分战士认为“当兵是来打日本鬼子的,不是来种地的”“后方生产不如在前方打仗光荣”。为了不影响部队战斗力,同时缓解战士们的消极情绪,王震跟旅、团干部细致研究,组织部队利用农闲的时节,开展大练兵活动。在大练兵过程中,涌现出11个百发百中的连队,全旅投掷手榴弹的成绩也从平均25米提高到40米,不少人达到60米,最远的可以投到72米。部队平时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就把枪架在地头上,一有情况就拿起武器迅速投入战斗,数次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袭扰。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观察后,为之动容,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称赞:“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了不起的。”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用歌声和汗水唤醒了沉睡的土地,绘就了一幅“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画面。战士收了头一茬庄稼后,接着再种第二茬,余粮卖了,可以换几头耕畜。他们做木纺车,自己织粗毛呢,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除去交给中央的,有了余粮。把剩余的粮食分成“部队的”和“个人的”两块,分给个人的可以卖,也可寄回家去,或换成钱存入边区银行。这个决定得到广大指战员热烈拥护,大家干活更卖力了。到1944年,三五九旅除吃用全部自给外,达到了“耕一余一”,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旗帜。

1943年秋,毛泽东到南泥湾视察,被眼前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丰收景象吸引。一个小时的车程,毛泽东走了3个小时,不时跟田间地头的战士们攀谈了解情况。看着他们一个个神采奕奕的样子,毛泽东高兴地说:“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丶“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同志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南泥湾精神,  前提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神强大,才算得上是真正强大。60多年后的今天,拥有1万多人口的南泥湾镇,种植和养殖业蓬勃发展,红色旅游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南泥湾镇正在成为历史文化旅游名镇。而新中国建设靠的是南泥湾精神打实了工农业基础,  而靠黑白猫摸石头分田单干让少数人先富能行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