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想事

以文会友,网络文学的中坚力量。中土文艺复兴的文字推动者。
正文

张勋的名片

(2016-08-24 09:04:10) 下一个

 

历史的突兀时刻在于草包登上大位。对于草包而言,最不幸的是其学识、视野、履历等等等等。只要上了大位就要被媒体的照妖镜无情地展示,这是必修课。
可怜的张勋就像侏罗纪穿越过来的雄恐龙在现代社会寻找秀色可餐的雌恐龙。
这个笑话即将流传一百年。
张勋勇气可嘉,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怎么能叫勇气,非典型的无知。和勇气根本就捱不上边。也不是什么悲剧,这是历史上最纯粹的一出闹剧。
1917年5月下旬,当黎元洪、段祺瑞因解散国会问题争执不下时,段祺瑞策划武力推翻黎元洪并解散国会,黎元洪得到消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院总理。张勋乘机提出“非复辟不可”的主张,于6月7日率“辫军”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国会。14日张勋到达北京。
1917年7月清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十二天的事件,由于此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
张勋(1854~1923),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
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仍然留着发辫,表示效忠清室。1913年,他因率军镇压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凯提拔为长江巡阅使,统率两万军队驻扎在徐州一带。
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争持不下。黎下令解除段的职务。段到天津后,即策动北洋各省督军在徐州集会示威。会后,一些省宣布独立,不承认北京政府。
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领三千军队于6月14日入京。经过一番秘密策划,于6月30日晚入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发动复辟,恢复清帝国。
6月30日深夜,张勋派兵占据火车站、邮电局等要地。同时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
7月1日凌晨,张勋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群党,拥十二岁的溥仪登极。当天发布八道上谕,把民国六年改为宣统九年,易五色旗为龙旗,恢复清末官制,封官受爵。张勋自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大权。复辟消息传出后,全国舆论一致声讨。
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各大城市群众团体、社会名流,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坚决反对复辟,要求讨伐张勋。黎元洪拒绝与复辟分子合作,逃入日本使馆避难。
实际掌握军事力量的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和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援,于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马厂组成“讨逆军”,誓师讨伐张勋。“讨逆军”很快攻入北京,张的军队一触即溃。
7月12日,张勋仓皇逃入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布退位。
简约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历史的不屑。
然而这个胡闹的过程在张勋而言却是惊心动魄、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张勋已经位高权重,但是心理的劣势迫使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名不经传殚精竭虑。
名片。该印名片了。在名片上做文章,大做文章。
复辟了,给各国公使发名片。
张勋的名片做了大胆的想象,采用超大规格,并且是折叠式的,用了2页,看起来像请柬。
名片的规格尺度,这是张勋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改革。
递交给各国公使的名片光是各种职务就占去了100多字,包括“前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长江巡阅使、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等等等。
这些头衔概括起来就四个字——我说了算。
然而,外国使节接过这张超级名片还是糊涂了,他到底是干什么的?他到底是哪一帮的?
步骤缜密,紧锣密鼓的宫廷政变维持了12天。
印的名片还没怎么发放,灰飞烟灭了。
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毫无悬念。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莫非前见古人后必见来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