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美国认识的朋友

在北美生活了若干年了,认识了不少的朋友。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和地方,和我们一起
正文

五:初到芝加哥,我们爱芝加哥

(2006-09-01 10:35:28) 下一个

五:初到芝加哥,我们爱芝加哥

在中国大陆东北部的县城文化氛围中长大,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起点毫无选择地定局在那里。以后的人生阅历只能是在此基础上修改和校正,即使有时差别很大,以至于大到方向完全相反,也只能在此基础上认识, 再认识,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文化氛围参考点。毫无疑问, 我的人生文化氛围参考点是县城文化氛围。什么是县城文化呢?从外延上来讲, 她是基于农村文化和大城市文化之间的中间文化。在儿童和少年时代,你不必一方面读书, 与大城市的孩子相比, 你少了好多发现自己天赋的机会:因为在大城市里, 你可以有机会去少年宫,室内泳游池,大的图书馆等等。在上中学的时候,县城里只有一所重点中学,位于城南的郊区。从城北步行到学校上学,几乎穿过整个城镇,路过城中心的商业区的十字街,也路过城南郊的田野,大约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上学放学的时候, 三,五个男生在一起,边走路边谈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都是男生嘛,彼此之间争论是少不了的。当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通常学习较好的同学做“权威”的解释,如果没有更好的解释而“权威”的解释听起来又比较合理,那么,我们大家就都认同了;如果有时个别的同学有一个“Alternative"的解释,即使听起来比较合乎情理,因为那人还不够“权威”,大家也就少数服从多数了,因为你的成绩还不如人家棒嘛,不过,你还是有保留个人意见的权力。有时路过城镇中心的商业区------说是城镇中心的商业区,其实在当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充其量也就是一排临街的门市平房而已------正好赶上下雨,我们几个男同学就只好跑到比较友好,比较大众都去的食杂商店内去躲雨,这样,不会引起太多的反感,因为我们尽可能减少自己受指责的机会。虽然时过境迁,贰拾伍,六年过去了,可是当时看到那些好吃可口的干,鲜食杂商品所带来的视觉和味觉冲击,至今还是记忆犹新。大概是一些如:杂拌,柿子饼,炉果,桃酥,长白糕,桔子瓣糖等等。那时,这些东西只有在过年节的时候,偶尔才能吃得到。上高中后,学习和功课都已经很累了,家长给改善中午的伙食,也就是一角钱的一个面包,不过,吃起来也是津津有味了。山里农村的一门远方亲属,是祖母娘家的侄女,一年中偶尔领着三个孩子来县城小住一,二日。大丫头比我长几岁,我称谓姐姐,从小小儿麻痹,走起路来有些垫脚,不过,脸蛋红红的,脸上总是有笑容;老二人们都称为“山里小子”,比我小一岁的样子,虽然身体较瘦小,皮肤较黑,但见面时总是很热情,干活也满勤快的,每当看到他,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鲁迅文学作品中的“润土”,总是不知不觉地他们二者联在一起;二丫还小,六七岁的样子,调皮可爱,很得姐姐和哥哥的照顾。一家人来到城里,从来都是喜气洋洋的,祖母总是不吝啬地将我们小孩子吃的东西分给他们一些,并告诉我们,山里农村很苦,一年到头也很难吃上细粮。所谓的细粮,也就是由面粉和大米加工而成的食品。现在,无论在中国国内或是北美,大概食用由面粉和大米加工而成的食品并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然而人们对吃的认识不见得就有很大的变化。当人还是处于经济贫穷时,人们考虑的是温饱的问题:一个人,一,二个月没能吃上一个鸡蛋,有一个鸡蛋,煮着吃了,谁还会想到胆固醇升高的问题呢?而当人基本上摆脱了温饱的困惑时,合理而有节制的膳食同样是很重要的,因为物质过于贫瘠和过于富有这二种情况都会给人带来健康问题,只不过不利于健康的表达形式不一样而已。吃嘛,是人天生的一种求生存的本能。如何能吃上饭,如何吃得合情合理,如何吃了以后真对自己的身体有益处,是伴随着一个人一生的问题。想着吃好的东西本身并不算是一种罪,然而通过不正常的手段让自己和相关的人吃得好,并努力试图划归到无罪的行列,无论无何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贰拾多年前,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在县城里几乎大多数的父母基本上被温饱所困扰,然而,社会的变革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新的希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是少年,同学之间也就早早地别上了苗头,你不服我,我不愤你,暗暗地憋足了劲头,立志在人的一生中有一番做为。殊不知这一番做为需要花掉一个人贰,三十年的时光,甚至更长的时间,还需要加上妻子和孩子的爱,理解和支持,更为重要得是信靠神,伸手向全能者要祝福。------屡问:‘马怎么总失前蹄?’;屡答:‘庄稼不收,需要年年种’。不温不火,不卑不抗,彬彬而有礼。苍天不负有心人,后来,听说考上了一个大专或本科院校。

那时正流传一本长篇小说,大意是描写一个叫“小石头柱子”的农村男孩子,在体操上刻苦努力,终于到省城去表演并获得成功的故事。我也深受鼓舞,特别地努力到大城市有一番作为。后来高中毕业,有机会到省城去念大学和研究生;又有机会到北京读博士。因此,积极的“县城文化”,帮助我不断向上进取。上大学以后,好多本市的同学素质都很优秀也感觉良好,可他们中许多人不愿再努力了,如果说有努力,至少也不是以求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了,我们班里的好多本市同学就不愿意接着努力考研。这或许是“县城文化”培养出来的人与“城市文化”熏陶出来的人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些差别吧!完全是个人的看法。

凭借自己积极的“县城文化”熏陶,就先向往大城市,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又觉得舞台有一点点小;那就向往大都市吧,后来又觉得人人都出国,自己和家人不出国又觉得人生缺少一些阅历;那就有机会向往国际大都市吧!每往前走一步,就离开自己的家乡远一些。

来到美国以后,先后居住过若干个城市,也参观旅游过许多城市,然而其规模能与北京向比较的,并不是很多。芝加哥则不同,芝加哥无论如何都应该算一个国际大都市。

芝加哥是一个怎么样的国际大都市呢?

来美国后的第三年,我们举家从美国南方路易丝安娜州的新奥尔良市搬迁到芝加哥北郊的一个小城市W里居住。说是市,实质上也就算一个城镇,比一个县城的规模要小。不过,开车去芝加哥市中心也比较方便,一个小时的路程,从广义上来讲,我们生活,工作,学习在芝加哥这个城市范围之内。

我们从新奥尔良市来到芝加哥后就住在这个小城W市里了,一个是对于我上班比较近,第二个是这里的房租费也比较地便宜。只是这里离开芝加哥市中心比较远,平添了许多大都市郊外的许多宁静。我们也曾去芝加哥城北的“老犹拉”大学附近去看公寓,刚开始的时候深深地被那里的生活气息所感动,现在还是这样。那里的公寓都是分常地高大,管理地非常好,24小时都有门卫值班,楼下也有咖啡厅用于会客,也有钢琴用于小孩子们来练习。这些高楼都是建造在大密植根湖的岸边,不用说站在楼上的房间里可以赏心悦目的欣赏湖滨的景色,即使流连于湖边附近的街前街后,看看路旁的行人和景致------晚秋初冬的天气里,有的人将外衣领高高地立起来,领著狗散步在街道旁;小孩子们放学了,年轻的母亲们领著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送pizza的人在街前找停车位;青年人骑车子锻炼身体呼吸户外的空气------也是一种喜悦。说来人的本性也比较奇怪,人太多了,比如在北京的王府井,你会觉得比较闹和吵;可是把你放在一个很少有外来人口的一个美国小镇,你还会不知不觉地感到恍惚缺少什么,即使你不缺吃,不缺穿,当然也不会缺住啦。缺少什么呢?然而,人在做决定的时候,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还要看一看周围的人怎么说,不然,我们不是缺少了对话的意义了吗?我们那时看了公寓的情况后,非常地满意,管理公寓的女士也很热情和周到,我们快要做决定的时候,公寓里负责的当班过来与我们闲聊。他说他住在那里的更北一些,每天上班都很辛苦,尤其是当冬天来的时候,下雪天,路滑又远,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不建议我们住在他那里。这个美国人五十几岁的样子,穿着都很得体,说起话来彬彬有礼,不完全考虑自己的商业利益,还为别人着想,实在是人生的一个高层次。这样,我们就告别了他们,没有立即做决定。后来,老板也不建议住的那么远,其主要理由是上下班不方便,影响工作,尤其不能周末加班了。好吧,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我们也就安心地住在这W市,好在路途不远,如果我们实在是太向往这里,我们可以经常开车光顾这里,只是当人们生活在生活的深处时,对这些外在的景色已经浑然不觉了。

当我们在W市安顿下来,也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利用周末的闲遐时间,太太,女儿,和我,一起开车来到芝加哥市中心。这芝加哥市真是很大,座落在密植根湖的南岸,城区里满是高楼林立,如果你开车在别的城市里转几圈就转完了,可是,你在这里转了若干圈后,你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你是否还要接著转下去了。如果这高楼这么多,与你没有生活上的任何联系,那么你只是一个观光客而已。然而,后来的生活表明,我们对这些高楼来说,不仅仅是一位观光客,我们有说不尽,道不明的感受,因为它们是我们在美国生活经历中不可分开的一种经历。由于楼群都比较高,不是一般的高,我们在二个楼之间行驶,就好像走在千山里的一线天里步行走路的感觉。整个街道中,只有头向顶上或者街道的尽头才能看见一线天空。当然,城中有地铁,也有高架桥,桥上有“地铁”在行驶,时尔发出“枝枝”的声响来。由于是周末,大家都不上班,街上行人比较少,但也经常看到人们或从咖啡店进进出出,从地铁门口进进入入。芝加哥是一个大都市,平时大家上班赶路,急急匆匆的样子还有情可缘;可是,当你看到周末在街头散步的人也象是在散完步后还要有许多事情要做的样子,你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我也要做事,要做事。做什么事呢?不知道;能不能做成,也没有太多的人介意啦!多少年过去了,不少人,无论生活在那里的,还是离开那里生活的,都有这么一种感觉。这就是芝加哥吧!

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城市都有中国城,当然,芝加哥也不另外。芝加哥南(也就是普通话)和广东话成了主要的使用语言。整个中国城中,有各行各业为华人社区服务,包括餐馆,中药店食品店,书店,旅行社,美容店,等等,不一而足。你会问到中国城餐馆里的饭菜如何?打一个比方说,那个感觉就象把你放在农村呆上个数月,回到城市里,你就会发现大街小摊上的师傅随随便便做出来的饭菜吃下去以后,都会让你啧啧称赞不已好一会儿。怎么样,还是好吃吗!虽然在国内时去过广州,但是在那里停留的时间还是比较短,也没有几乎品尝到“早茶”是怎么一回事。在国外的中国城中,大家可以有很多的机会去品尝。先要一壶香茶,或是茉莉花茶,或是香片,或是绿茶,或者其它的茶叶,不一会儿,就有人推著装满食物的小车来到你的跟前,车里有刚刚出锅的小吃,用比较有韧性,透明的面做成的虾饺,韭菜包,豆沙包,一碗小猪排骨,炸豆泡,凤爪等等,一样菜大约有三,四个,一美元到二美元不等,一家人,贰拾美元吃得还不错。有质量比较好的早茶需要自己点,不过,你要吃过一,二次,然后才知道点什么好。吃完饭,来到中国城内的街上走一走,转一转,逛一逛书店,然后再到食品店买些平日里日用品和食用品。书店里的书好多都应该是不错的,有的题目还是很吸引人的,包装的也不错。只是每每空手进去,还是如有所思地空手出来。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因为用繁体字印刷的?小的时候繁体字也没少读,什么[水浒传][红楼梦],等等,也读得出一定的情节和意境来。那么,不是字体的缘故,是什么呢?平时还真没有想过这类的问题,现在坐下来仔细地想来想去,还应该算为生活和经济的原因。我们在这里认为好的书,在国内读书时,都被认为是“闲书”。所谓的“闲书”,就是人“清闲”的时候,或者当家里都认为有“闲钱”的时候可以买的书。也许在书店里早已有意无意地想过,我们现在在美国的生活,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是这种生活的样子。总是觉得买一本“闲书”来看,不如大家吃一顿“闲饭”更好。不过,为女儿的培养和教育,又是另当一种别论。钢琴,绘画,上学用的各样文具,老师指定和没有指定的文学作品,那绝对是没有出手犹豫的感觉。好在现在网络都很方便地接触到,没有昂贵的“闲书”可读,却有便宜的“闲网”可阅,也可以到达异曲同功之妙了。

逛完了书店,也经常和太太,女儿她们一起去蔬菜食品店买一些平时在美国店买不到的日用食品。虽然中国和其它国家民族的饮食文化不断地影响和渗透到美国大众的饮食方式,在一般的美国食品商店可以买到一些如:水豆腐,酱油,醋等食用品,可是,不是因为味道不太正宗,就是因为价格太贵的缘故,使好多华人还是愿意开好长时间的车来到中国城买东西。比如说,在美国店里日本人做的水豆腐味道也不错,而用同样的一美元在中国城买的华人做的水豆腐要比日本人做的水豆腐大一倍半的样子,而口味更象家乡的口味。即使美国店里有华人做的水豆腐,那也因为周转时间太长,很少有华人问津。在中国城里,也经常接触到不同阶层的华人。好多师傅在餐馆或者在食品店打长工,一------美国东海岸一个很好的度假城市,好多欧洲人都来此打工,营业,和休闲------度假时就遇著这么一位从天津来的老兄,在一个温州来的人开的一家中国食品店中负责熟食部。买熟食的人都夸这位老兄菜做得好,尝了一口茄子,委实烧得不错。当彼此之间寒喧几句,陌生的气氛很快就消失了。当问几美国的生活感受时,四十几岁的汉子,眼圈也是红红的。“谁愿意在这个地方多呆呀?天天除了干活,还是干活,又不懂英文,好几号人挤在一起睡觉,再挣几年,就回家团聚去了”。都是说阳光照在地上,照在你,我,他的身上,不多不少;每个人都是自由自在地呼吸著空气,不急不慢;可是,人与人的命运还是很不同,有时甚至相当地不同。可以想象,这位老兄辛辛苦苦在这里呆了四,五年,不错,家里的孩子也供上了大学,妻子在家也不会因为经济上太发愁,当风尘仆仆地一路赶到家里,看到自己的儿女已经从少年长成青年,妻子那既熟悉又有些变化的眼睛,除了惊喜,安慰,他的心里还应该有更多的感受吧!但愿这位老兄在平日的劳苦中也能找到平安和安慰,人的一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只有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不断地感谢生活已经赐给我们的,以及那准备赐给我们的,我们才会有喜乐。我还是特别地喜欢雅各弟兄的话,他说“我亲爱的弟兄们,不要看错了。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神对我们每个人的爱并没有改变,也看不见那转动的影子。只是我们平时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有心发现神对我们每个人的恩惠和怜悯,而不是怨天尤人。生气和抱怨,并不成就神的义,更不成就我们人的身心健康。

找到和认知神的恩典和怜悯,并及时地赞美他,是我们人生快乐的基础。

我们认识的这位“天津师傅”,在弗吉尼亚沙滩的中国城中工作;我想,在北美的好多城市,如纽约,华盛顿,波士顿,辛辛那提,当然还有芝加哥的中国城中,还有好多这样的师傅。愿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能有人生快乐的基础。

芝加哥是美的,芝加哥的夜景更是美的。开车延著Lakeshore从东往西行驶,右手是夜色笼罩的密植根大湖,浪水有节奏地拍打著岸堤,与右手黑漆漆的背景行成鲜明对照的左手边,是一片的灯火辉煌。由于靠著大湖边上建的建筑都是一些大的,设计,造型比较特殊的高楼,夜晚的时候,楼里的灯光还有一半没有熄灭,再加上延著建筑外形摆设的装饰灯时而闪烁,给人一种兴奋不已的感觉。那些从地面上射过来的转动的光柱,照在了高大的建筑上,凸显得那建筑的雄伟和壮观。有时,建筑群中闪出一片小广场来,广场上的喷泉毫无顾忌地喷向天空,落下来的水花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晶莹。那桔黄色的路灯,照在宽广的马路上,那马路有时是露天的,有时是从地下的通道,有时甚至还在天空中,真是使你感觉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门口。毫无疑问,太太,女儿和我都想到城中心逛一逛,街头散步。将车子停好,我们下车边走边看,走的方向原则是冷清,灯暗,人少的避开,趋向灯亮,人多的地方。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我们来到了密植根大街,后来听人说,这也是芝加哥中心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我们去的时候都已经是十一月末十二月初了,寒冷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人们逛街的兴致。这里的商业中心与郊外的Mall不太一样,每家商店都是比d完一家,都要回到街面上,特别与国内的商市相类似,因此也特别有回到一种久违的环境的感觉。逛街吗,这街不能太短,太短了,你会觉得少和缺;但是,这街也不能太长,太长了,你的体力够不上,心里会不知不觉地烦起来。这个密植根大街恰好是一条这样的街,你不会觉得太短,也不会觉得太长。商店外卖的棉花糖,香飘飘的苞谷花,街道两旁的树枝上小彩灯不停地闪烁,小马车拉着想体会一,二个世纪生活的游客,马蹄掌落在石头路上传出来清脆的声音,我们真是恍惚地融入了一个梦幻般的意境。

较独立,蛉

天做十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不等,一周大概也就休息一天的时间,而大多数人都没有带家属来,在美国这块陌生的土地上过著暂时的“单身”生活,一呆就是二年,三年不等,有的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是说在美国的博士后,学者及学生还在抱怨生活比较枯燥乏味,那么又能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打长工的人呢?因为学者们有家室在这里,或风或雨,大家一起面对和经历;即使两地分居,大不了多开一天的车就相聚了。我们全家在弗吉尼亚沙滩

城的中国城在我们去过的所有中国城中,无论无何都不应该算作小的。这里有早期北美移民生活的痕迹,虽然这里的街市对于中国南方或香港或台湾来的华人也许不算太陌生,可是对于我们这些中国北方来的人,一切都显得很新鲜。之所以海外华人对中国城独有情衷,是因为我们大家平时在国外生活,就象坐船行驶在海洋上,都被自己不是很熟悉的文化所包围,失去了在陆地上走路的平安感觉。虽然那波涛有时还是挺汹涌,大浪小浪也没有将你的船打翻,可是,你就是没有在陆地上走路时感觉那么稳当。这中国城与国内的城市比虽小,可是她们就象漫无边际的大海里的一个小岛,给你一种能踏足在陆地的一种感觉。在这里,美国人暂退位成了少数族裔,北京的官话

一方面要和自己的父母及长辈到田里去做农活;同时,

即便是自己有一些成功,不要将荣耀留在自己这里,要归于神。那时,同学彼彼此之间还不知道对方以后要做什么,就是自己也不十分地清楚,总之,当务之急是要考上一个比较理想的高校,各种科目的老师积极努力地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去达到这一最基本,最现实的目的;同班,同期的同学之间相互影响,以及高年级和低年级同学的间接影响,都有助于我们的进取。现在全然忘记了老师教我们什么具体内容了以及同学之间所发生的具体事情了,然而,每个中学老师和所熟悉的同学所具有的优秀气质却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他们好的品质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观念早已融入我们的骨髓和血液中,有时不知不觉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流露出来。记得那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我还在普通中学读初中,对高考还没有什么概念。邻居家我称谓“二伯父”的人对数学很通,在一家食品厂中帮助糊纸盒,他后来到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任教数学老师。当时,他家里每年都有一批社会青年在晚上补习数学。其中一个男青年特别地“显眼”,怎样地“显眼”呢?他虽然看起来不必其它人年纪大,可是满头的“少白头”。学习起来孜孜不倦的样子,问题也显得特别地多。即或很努力和用功,每次高考都名落孙山,看到别的夥伴一个个地升入高校,甚至有的人都高校毕业荣归故里了,我都为他泄气。然而,每当快下一届高考时,他就兴致勃勃地拎着二瓶白酒来找“二伯父”来补习数学功课,我家邻居“二伯父”也乐于助人。不知不觉,我已从普通初中来到县城的重点高中了,我们居然成了同期的同学了。班里“好事”的同学有事无事来找这位“年级长者”闲侃。诸如此类的话不断地被听到,问曰:‘你的同学都考上了,你怎么想呢?’,答曰:‘谁家三十晚上还不吃一顿饺子呢!’;又问曰:‘你怎么老也不中呢?’,又答曰‘马还有失前蹄的时候’;我的这位同班同学不是一般的“好事”,因此,又有下列问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