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二章 论高等学校在未来终生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终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新兴的教育体系,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重要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终生教育思想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从中国的孔子、孟子到西方的夸美纽斯、卢梭等教育家、思想家,都曾以不同方式表述过这种思想。日本学者诸冈和房在他编著的《生涯教育事典》中,曾引用孔夫子的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他称孔子不但具体指出了个人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而且指明了人生不同阶段应该达到的思想状态。而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也就要通过孔子所主张和赞同的“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终其一生的学习和修养方有可能。诸冈和房赞誉孔子是东方终生教育的伟大先驱者。当然,这种朴素的终生教育思想,还更多地是在“活到老,学到老”这个层次上说的。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成人教育会议上,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者保罗·伦格兰德(Paullengrand),第一次以终生教育为题作了报告。他根据自己理论和实践活动经验,特别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了解,对传统教育思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过去的传统做法上,把人的一生机械地割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少年、青年期用于学习,而成人初期、壮年期用于工作、劳动,把学习与工作截然分开,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认为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教育就应该是继续不断的过程。只有这样,教育才能适应人和社会的连续性的要求。因而他主张把所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机构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终生教育体系,把教育同人一生的生活联结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和教育机构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这种终生教育思想有着新的时代特征,它反映了当代科技进步要求,适应了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众所周知,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学校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漫长的社会生产水平低下、社会观念守旧的状况相对应,文化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更新变化极其缓慢,过去、现在和未来几乎是刻版式的相似。因而面向未来的教育却主要传授过去的知识,“一次教育,终生受用”。教育无须有未来观念。但在工业社会中,时代要求人们用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来了解和掌握现在,因而要求教育的重心也要由过去转向现在,当代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的知识。技能和观念;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世界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激剧增加,使知识老化速度在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在缩短。据统计,知识更新周期,18世纪以来为80—90年;而近50年来,已缩短为15年;近几年来,知识老化与“失效”速度明显加快。据有关权威人士估计,一个大学工科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的半衰期大约为5—7年,而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这种老化的过程更明显。如计算机科学的半衰期仅二年多,电子及信息科学的半衰期约为3—5年,通讯技术正以4年增长4倍的速度发展着。知识的失效在许多领域每年达15%—20%。与此同时,企业产品的寿命周期也将会越来越短。据估计,到2000年,现有工业生产技术的60%将过时,而生物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新技术和新兴科学的发展,无疑会形成一些崭新的产业和部门,也将给传统的工业生产带来巨大变革。在世界知识量大增而知识更新周期又愈来愈短的情况下,即使在大学阶段,也只能获得整个一生所需知识的10%左右。其余的则要靠走向岗位后继续教育中来取得。这种知识老化的现象,在人文科学领域也同样严重存在。特别是被未来学家们称之为“信息革命”的极其迅速的发展,必然对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引发重大变革,这势必对人文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抅和知识内涵带来重大影响。

  同时还要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在产品的国际竞争中也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的比重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本世纪初科技进步作用仅占5%—20%;50—60年代达到50%左右;60—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美国的统计数字表明,1909-1929年间,物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几乎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二倍,在1929—1957年间人力资本的贡献却超过了物力资本,而到60—80年代,美国人力资本的贡献已远远超过物力资本的贡献。对这种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的进步和运用。正因为这样,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上述情况表明,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时代需要,终生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的余暇时间将相应增加。我国已在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五天工作制。一些发达国家也正在考虑通过立法,在本世纪末将周工作时数降至32小时,法国甚至考虑到2015年左右规定年工作时数为1000小时。姑且不论具体的目标能否实现,但可以肯定,工作时间的逐步缩小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因而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的开发与享受也将被提上了日程,这也为终生教育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可以预计,随着终生教育体制的推行,人类期望的“学习化社会”将到来。

  终生教育问世以来,虽然它的科学内涵、教育体系及其动作方式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但由于它适应了科技、社会激剧变革的需要,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国际性教育思潮。终生教育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教育的重要的指导思想、原则、制度和实践。近几十年来,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特别是继续教育迅速发展,充分说明终生教育论已从理论和原则转向了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对当代教育实践和教育体系的变革将发生深刻的影响。

  二

  毫无疑义,终生教育的理论和原则,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按照终生教育思想的要求,它是要整个教育真正贯串于人的一生,扩大到整个社会;它既有学校教育,又有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即包括了教育体系中各种方式。这种终生教育体制的建立,将使现代教育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当然,终生教育并不排斥学校教育,而且还应该把学校看作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应当肯定,随着终生教育原则和体制的推行,它必然会深刻影响学校教育改革的进程。就大学教育而言,一方面,终生教育思想将促使学校教育进一步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特别是要把过去那种过于注重学历和文凭的人才培养观,转变到着重培养人的能力和适应性上来,使大学教育为终生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适当地发挥高等学校在终生教育,主要是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使学校培养的人在继续教育中不断地得到完善。

  一些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对象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称之为继续工程教育。它是为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对工程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充实的教育。近十几年来。继续工程教育已被引进到中国,并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但在大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用继续教育作为成人教育中的一个术语,它的特定涵义,是专指大学后的在职教育,而且并不局限在工程技术人员。这是一种大学后的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当今高等教育思想中,大学本科教育已被看作是高等教育的“初始教育”,而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终生教育论思想提出后,继续教育便被纳入这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之中,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终生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说明高等教育已由短期(一定的期限)转向了长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和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相伴随,适应了信息社会所要求的经常性的知识更新和充实、必要的职业转换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应当把终生教育、继续教育看作是大学教育的继续,应当发挥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中坚作用。

  作为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在当今世界发展中继续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首先,继续教育以它特定的内涵和作用,使它成为极富活力的大学后追加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必要的延续和补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从1971年3月到1972年5月用一年多时间举行了六次会议,对23个国家进行了考察,并研究了70多篇有关世界教育的形势和改革的论文,最后写成《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这是研究世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很有参考价值的一部书。该书在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论述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时,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按:指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认为这是由于“在教育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因而指出,当前的制度化教育体系必须重新加以考虑。和这种相类似的观点,也一再被一些研究者和实践家提出来过。80年代初美国的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一书中,提出了教育已开始由短期向长期的转变、终生教育的概念已经取代了短期教育的看法。他指出,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要求学校培养能适应各种情况的通才,而不是很快就会落伍的专家,现在高等教育已经没有活力了。他主张组织更有创新力和活力的教育活动,不要受传统、偏见和惯例的限制,要根据新技术的发展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而且这种教育活动要受到企业的欢迎。上述这些尖锐的看法,就传统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来看,诸如学历主义、偏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以及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通才教育,使培养的学生适应性不强,等等,是深刻而富有启迪的。这些看法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学教育并不是教育的终点,而职业中的继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最富活力的教育活动,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专家洛蒂姆曾对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八条理由:第一,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有助于避免技术落后,确保本人有晋升机会;第二,有利于填平正规教育和企业需求的鸿沟;第三,有利于本人的工作变化;第四,能够获得事业上的心理满足;第五,有利于肩负更重大的责任;第六,有利于取得职业合格证书;第七,有利于实施所在企业的发展规划;第八,有利于吸引企业兼并以及产生竞争状态。有的学者则把继续教育视作一把锐利的“两刃剑”,担负着既要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服务,又要为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服务这样双重任务。这些虽然都更多地是从企业本身说的,但大体上反映了继续教育的作用。

  其次,在当前以提高综合国力为主要标志的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因而更加突出继续教育的作用。在21世纪已经近在咫尺的今天,许多国家都在认真思考并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保证自己的国家在未来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由于当代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据联合国工合组织统计,早在70年代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65%就已与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有关,微电子技术所具有的深刻而巨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力,将使一系列产业发生革命性飞跃。很明显,随着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谁能在科技工作中领先,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这已不是从事未来学研究的学者的预言,而是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政治家和企业家所认同的现实。有学者提出,世界上的事情瞬息万变,竞争的实质是智力的竞争。我们看到的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实际上内含的是人才竞争和智力竞争。正因为这样,如何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如何不断开发已有的人力资源(以我国为例,到2000年,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80%仍将继续留在岗位上工作,但他们必须面对科技知识的迅速更新),使其知识不断更新、再生,以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成为许多企业乃至国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继续教育急剧发展的一个社会背景。美国从70年代以来,就十分注意为国民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当前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所谓“非传统学生迅速增加”(即现职的成人教育)。据美国国立教育统计中心统计材料,从1970年至1980年的10年间,25岁以下的传统学生,其增长率为25%。而25岁以下的非传统学生的增长为100%。日本目前正在实施第三次教育体制总改革,目标是终身教育。他们准备对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实行强性工作制;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利用现有时机,抓住新科技挑战这样一个机遇,从事创造性研究,并在创造性研究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素质。而新加坡政府从1991年至1995年投资于科技发展的是20亿新加坡元,其中用于人才培训、继续教育的占1.6亿,比例是相当高的。这些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继续教育在当代科技人才智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再其次,继续教育的实施与发展,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活力,它将促进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继续教育推行,进一步沟通了教育世界与劳动世界的关系,拓宽了学校新的学生来源。在未来的社会需求中,传统年龄的学生数量将日趋稳定,而非传统学生的数量将会日益增加。就一般而言,高等学校具有两个基本职能:一是传播知识;二是积累和发展知识。继续教育提供了一个面向社会的知识传播系统,使高等学校知识传播职能大大扩展了。这种开放性的办学,打破了过去闭关自守的状态,也使高校有可能在发展中求生存,在生存中得以发展。同时,就继续教育的特点而言,它是以不断输入新的科技信息,调整知识结构,扩大学术境界,更新、补充知识,提高在职人员的创造力为目的,因而它除了更多地要求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外,还会把一大批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作为自己的教育内容,这无疑将会对高校的知识结构、新学科的生长,教材、教学内容以至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我们要面向未来,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建立起终生教育体制,使高等教育与成人继续学习的需要相协调。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教育已经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要终身受教育。现代教育具有终身性。过去人们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实际上是源于对“一次性教育”的依赖。传统的“一次性教育”观念,往往是把大学看作是培养完美的专门人才基地,而大学后的教育则被严重忽视了。这种“一次性教育”观念不仅使学校教育太专门化、太狭窄,一些人才常因知识老化而失去效用;而且它还可能导致一个严重后果,即拥有文凭担负“要职”的中、高级人才,有可能逐渐走向经验主义,而经验主义则是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社会的最大障碍物。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就是以终生教育思想来构造高等教育体制,而把原有的学历教育,仅仅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阶段。有学者估计,到下个世纪,为社会承担继续教育的任务将占整个大学教学任务的50%以上。这一切表明,继续教育正在向传统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适应这一形势而对自身加以必要的调整,这是我们需要给以积极而正确的回应。

  三

  我国的继续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十多年来的大力提倡和实施,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了稳步、深入发展的阶段。1986年制订的国家“七五”计划报告,就提出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制度”的要求和目标。8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行政法规,肯定了接受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并规定了实施的方针、政策措施。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继续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据统计,在我们的1100万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中,已有40%以上受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现在,继续教育的对象不仅限于工程技术人员,而且覆盖了各个行业和科学领域。目前我们的继续教育事业正在各行各业横向联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整体网络和建立全国的继续教育体系发展,并逐步完善“有规划、有制度、有组织、有经费、有考察”的“五有”工作体系和“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这表明,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是起步晚、发展快,继续教育之花,正在神州大地吐露芳香。

  高等学校需要在未来的终生教育体制中找好自己的位置;在富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继续教育事业中,高等学校应当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高等学校信息密集,掌握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信息技术资料,科学实验设备先进,图书资料丰富,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开展继续教育的许多优势,特别是它们拥有一大枇高层次的教学科研人员,他们熟悉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是进行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将高校逐步建成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样做,既可避免目前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存在的某种无序状态,又能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

  诚然,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和正规高等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从教育内容看,正规高等教育主要是提供某一基础层次、某一专业的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而继续教育则是以更新知识为主,教学内容主要是涉及本领域内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具有起点高、知识面广、要求不断变化的特点。在办学形式上,继续教育则表现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既有在职的学历教育又有各种培训、研讨型的非学历教育,但主要是灵活多样的非学历教育。在学习的时间上,继续教育具有周期性和短期性的特点,在职人员需要周期性地进行知识更新,但每一次时间又不宜太长,以免影响生产及所学知识的老化。在办学的渠道上,它包括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以及专门的技术职业进修院校等多种渠道。继续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延伸,又是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在这种社会老教育的系统中,高等学校对于继续教育事业则应当发挥其主导的作用。这主要是:

  ——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所要求的专业,并根据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范围,发展急需而又短缺的专业;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要通过调整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高校之间要加强协作,在专业设置上应避免盲目竞争、各自为政,做到既发挥各校优势办出特色,又在一个地区间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网络式专业布局的综合优势。

  ——制定适合继续教育特点的各类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制时应考虑继续教育具有起点高、时间短、内容新、方法灵活的特点,在充分体现重在输入科技信息、调整知识结构、扩大学术境界、提高创造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同时限的要求和不同专业的需要,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保证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实际需要,尽量使继续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要建设继续教育的基本教材。继续教育要求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就传授什么样的知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根据大学后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编写基本教材。同时要根据继续教育是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最大限度学习新的理论,掌握新的技能,了解新的动态的特点,不断增加信息量,完善教材。

  ——由于继续教育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它自身的运行要求,高校要在建立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供有效的经验。

  未来的终生教育体制,将是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极为广泛的教育内容,而其中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是互相联结的、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引进了继续教育,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更给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人才始终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对于每一个人,知识与智慧永远是最珍贵的财富。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培养跨世纪人才,将发挥继续教育无穷的潜力。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重要性,预测继续教育的未来,并相应地进行自身的变革,力争在继续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

  (《北京大学学报》,1997〈5〉;《高等教育论坛》,1997〈1〉)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