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农业“技术革命运动”

  除了各种各样的学校教育外,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还突出表现在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方面。从某种角度讲,这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更为普遍和更为有效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教育渗透在社会、经济工作的许多领域,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科普宣传、科技咨询、技术指导、试验示范等,这里我们对上世纪五六年代末的那场农业“技术革命运动”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形成作些分析。

  (一)农业“技术革命运动”产生的背景和表现

  1956年初,农业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并取了巨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热情极高。1956年1月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在高度的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增长,不断地改善。因此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配合”,“最充分的动员和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这是我们党目前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根本任务”,同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表明我们党已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极端重要性,并在实践上开始信任和依靠他们,认为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同年4月,毛泽东又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可以说为新中国迎来了一个“科学的春天”。

  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无疑给知识分子以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各界知识分子纷纷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掀起科技活动的热潮。1958年3月,在召开的科学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聂荣臻强调“为了科技事业和生产的大跃进,一定要把高等学校的力量动员起来”,8月2日又撰文《全党抓科学技术工作,实现技术革命》。在此之后,全国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小学都掀起了科学研究的大跃进高潮,大搞以“技术革新”、“创造发明”为内容的群众运动。

  1958年5月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破除迷信,不怕教授》,同时指示编写《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册子。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毛泽东倡导并推动了这场“技术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在农村,这场“技术革命运动”的内容主要以粮食增产技术为核心展开的,具体包括选种育种技术、兴修水利技术、修建梯田技术、抠制肥料技术、土壤评价技术、改良农具技术、机械化技术、田间管理技术、水土保持技术、防治病虫害技术等等。农民以空前的热情参与了这场“技术革命”运动,出现了众多的土专家、土发明家,采用和推广了一批技术成果。从当时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技术革新成果个案可见一斑。

  个案一火炕式温床(当地农民叫火池子)便是陕西一带农民为了避免早春严寒,提早番茄、黄瓜等蔬菜的栽培而设计出来的一种育苗方法。实践证明,它有许多好处:一是可以提高育苗效率,提早收获。以番茄为例,一般苗床在谷雨前后下籽,7月底才能收获;火炕式温床,在清明前后即可下种,7月中旬便可收获,比一般提前半个多月。二是防止春寒,促进幼苗正常生产。三是构造简单,费用少,容易做,出苗齐,好管理。可任选一地,最好向阳背风,挖长2米,阔1~3米,深1~3米,离坑底35厘米高处,横铺一块石板或木板,分成上下两层。下层叫炕洞,系堆放柴草、烟火处。石板上铺肥土一层,厚达30~40厘米,床面离地面的距离约30厘米,炕洞两端分别挖进火口和烟洞。在播种前应用温水将种子进行催芽处理,芽尖突破种皮时,即可均勻撒人床内,覆盖2厘米细土。炕洞内装满枯干草,先使其冒浓烟,使床温逐渐增高,不间断加温。最高温度不可过28摄氏度,出苗后,中午阳光好时,可适当透光,也可斟情浇水。

  个案二刘承宗是甘雩县甘河乡郝村农业社社员,他自己不断摸索选种经验,到1958年时将他以往收集的88个小麦品种经过选优淘汰保留了58个品种。其中承宗一号(竹叶青)在鄂县曾经普遍种植。承宗2号1957年在甘河、祖苍、尚村等地设点示范,产量较碧蚂一号和6028号高出31.5%。1958年收麦时统计推广种植已达46.67公顷,亩产一般均在225千克以上。承宗2号小麦抗倒伏,耐瘠薄,抗寒力强,小穗多,颖壳紧不易落粒,适宜水、旱地种植。

  个案三农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根据实践经验,在党的“技术革命运动”的号召下,亲自动手研制了许多土制化肥、土制农药,如:人造尿、人熬尿、水粪、混合土制化肥、有胶土化月巴、无胶土化肥、尿素、人造肥、氯水、人造牛粪等。土农药有桃槿栋杨液(几种树叶为主要原料)、桃叶石灰硫矿合剂、银树叶、石硫合剂、栋树叶液、银杏叶液、洋葱头、混合剂、陶土石灰粉、土制1605等。

  制造土制1605的配料有七种:柳树叶5斤,加清水18斤,煮后取用它的汁液;杨树叶5斤,加清水18斤,煮后过滤,用它的汁液;石灰2斤,筛子过细;干鸡粪2斤,捣碎;牛骨(其他杂骨也可)水3斤,石灰硫磺合剂1斤,新鲜人尿4斤。每斤母液可兑水10斤至60斤,可用来防治棉蚜、红蜘蛛、红铃虫等。

  1958年几乎村村至少都有一个土制化肥厂、土制农药厂。这种土制工厂的规模很小,只有六七个人,两三口锅、几条扁担、水桶、筛子就可以生产了。

  个案四农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良农具的例子也是非常多的。仅1957年头2个月,据了解,光大荔一个县,改良和创新农具就有50多种;商雒庄地区群众发明创造和改制各种大小农具也有40多种,并且也有十多种在当地普遍推广。这些改良相创造的新农具,一般制造简单,使用方便,即能节省人力和畜力,提高劳动效率几倍到几十倍,同时大部分都能就地取材,就地设计和制作,成本低,花钱少。如維南县景材河沟农业社社员何天成创造的龙骨水车,两人一天就可灌溉地0.8公顷,每辆水车只有12元。手压汲水机是丹凤县凤麓农业社创造的一种适合山区小块地灌溉用的汲水装置,它免去了安水车的不方便,以及搬输轳的麻烦费力,成本也很低,只有30元,制作很简单,在井中放置一个铁筒子(或铁管子),在筒子中间插一根粗铁棍,铁棍上端比地面高二尺,并安上一根五尺的木头横杠,把杠子中间支在井旁架子上。铁棍下端安放一筒口粗的铁活塞,在活塞上安一个用薄片做的活门;再给插人水中的铁筒口安一个相同的活门。这和现如今许多农民家中的压水井的原理和设计是很相像的。

  个案五西乡县私渡乡合力社是巴山脚下的一个农业社,这儿有上千亩沟田,土质多系纯沙或夹沙。以往虽注意保持水土,但因只注意在山下修梯田,忽视防治山上洪水冲刷。每逢大雨,山洪暴发后,水土流失和作物损失都很大。1956年被水冲刷的土地达5.3公顷,群众形容说:“天旱禾苗光,雨淋田遭殃,一石收八斗,十有九年荒”。1958年修田保持水土时,总结以往教训,明确提出“修一处,保一处,成一处”的口号,采用上挖塘,下打椿的办法,在每台梯田边打一两排木椿,用树条编织起来,然后垒土筑坎,再在田坎的一边种上一排柳树,这样树根又可保持水土。另外梯田顶端靠近山坡处挖一口塘,山上挖很多水渠,使山水流入塘内,灌溉梯田。这样既能抗旱,又保持水土。又在塘的下面沿沟再开一道退水渠,让多余的水排出去,预防雨季洪水过大冲毁水塘田坎。

  个案六邵阳地区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利用其他有利因素,大力兴办水利站、水电站,发挥了当地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区领导适时提出了大搞五水六条龙综合利用,向水要动力的号召,各级党委非常重视(原文为“像大办钢铁那样的决心和魄力来抓这一工作”)。先后动员群众达32万人之多。仅用50天,水利站就星罗棋布的分布于全区境内。投人使用的水利站带动大小新式工具和机械360621件,使110个社办企业、1850个农副产品加工厂的全部工序和分工序实现了自动化、半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腾出了32万多劳动力个案七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川两岸的丘陵和秦岭,巴山半山腰阳坡一带的黄泥巴,又叫死黄土、死黄泥,侵蚀严重,耕层浅薄,渗水力差,有机质含量低,干时硬结,湿时粘脚,“干时一块铜,湿时一包浓,天晴赛金刚,下雨流黄汤”,“晴天犁不动,雨天犁不成,天晴三天盼下雨,雨下三天盼天晴”。当时农民在各级政府领导下,投入改良土壤运动中,针对此种土壤特点,总结出了一套经验。一是隔冬深翻,冬季犁炕田,连翻数次,可减少黄泥巴的黏性。二是铺地改良。夏收后,结合施有机肥,打碎土块后暴晒,隔10天重复一次。三是结合施肥,掺沙改良。沙子应分期逐年加人,渗沙量以达到七泥三沙为宜。四是施热性大的牛圈粪和有机肥。五是利用杂草枯枝落叶熏烤土地,改良黄泥巴。

  毛泽东根据群众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经过进一步提炼,发展成为农业“八字宪法”,即土(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肥(合理施肥)、水(发展水利和合理用水)、种(推广良种)、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田间管理)、工(工具改良正确贯彻和实施农业“八字宪法”,也是艇进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农业增产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技术革命运动”的意义和特点从以上这些个案当中,可以领略到农业领域的“技术革命”的成就。通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运动”,农民的科技意识明显提高,许多农民不仅认识了化肥、农药的作用,了解并掌握防治病虫害的知识及农药的使用方法,甚至还学会了培育新品种的知识和方法,创造了许多新式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回顾这场“技术革命运动”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展开,这和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足历史的主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并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是伟大的,人民群众是智慧的。相信群众,依赖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也是群众路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正是基于这种历史经验及其惯性,建国初期我们的许多工作基本上都是采取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的形式展开的。国家领导人以及广大农民急于发展生产力的美好理想是发动这场“技术革命”的主要动因,在这个角度上,可以说这场“技术革命运动”是上下同心的,所以其来势洇涌,广大农民在最短时间内都被卷人到这种运动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运动内容的内在一致性。国家领导人发动这场“技术革命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以真正昂然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广大农民也想通过投人这场“技术革命运动”,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最直接的增加粮食产量,改善自己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达成一致。因此这场运动农民的参与程度之深、参与面之广并不多见。

  3.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这场“技术革命运动”的又一明显特点。延安的火炕式温床,是为了提早育苗,避免春寒设计的;土制农药、土制化肥、水压汲水机、修整梯田、改良双轮双铧犁,也都是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是农民自己动手、动脑、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例子。这和那种纯学院式只顾埋头研究自己喜好的理论,而不顾问题实际情况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场“技术革命运动”中,农民与各级农业技术部门、农业科研教育部门的联系通道是畅通的。农民在实践当中遇到了不饨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直接到公社技术站或县农技站,也可以直接到大学或科研院所进行咨询。相关部门热情周到,毫无保沼的向农民传授知识。正是在这场“技术革命运动”中几乎每个县每个公社都建立了自己的农技站,各生产队也设立了自己的科技小组或试验中心等,均有专职农业技术人员,涌现了许多闻名全国的劳模和像王保京、张秋香、刘承宗这样的众多农民科技发明家。

  4.强调政治挂帅。我国历来重视政治教育及政治行为,党在革命斗争中深深体会到政治的特殊作用。政治挂帅就是党的领导挂帅,需要时时突出政治,事事联系思想。在这场“技术革命运动”中,各级领导在强调取得成就时,都不会忘记政治挂帅这一条。强调政治挂帅在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过分地强调政治挂帅也导致了严重的行式主义和浮夸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称中稻亩产13万斤,时任广西农学院院长的孙仲逸被派去调查研究并论证社员的这一伟大创举,并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了发言,其题目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中稻亩产十三万斤的情况汇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看看当时许多报道的题目就可以知道:《五一蔬菜社,今秋白菜亩产30万斤的具体措施》、《刘述贤立志创奇迹,今秋两亩玉米要收4万斤》、《新丰一社,今秋谷子要亩产一万两千五百斤》等。这种奇怪的行为所以会产生是和处处政治挂帅,动辄扣帽子分不开的。

  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那场“技术革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如今时代特征已完全不同了,农民的需要和职业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这场“技术革命运动”涉及范围之广、农民的参与程度之深和表现出的空前的积极性对我们仍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