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农业广播笔视学校

  农广校是远距离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新形式。1980年中国农学会首先提出的成立农业广播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面向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讲座”的建议,得到了当时的农业委员会、农业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的大力支持。1980年12月12日,国家农委、教育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广播事业局、农业部、农垦部、中国农学会等10个单位正式发出“关于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领导组织的联合通知”,开创了农民和农业教育的新领域——农业广播学校。随后,各地有关部门迅速响应,联合成立了各级农业广播学校领导小组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办公室,开展宣传和招生工作。第一期为农学基础班,共招生40多万人,于1981年7月13日正式开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出了《化学基础》、《植物和植物生理》、《土壤肥料》、《遗传育种》等四门农业基础课程。

  1983年,根据学员和有关部门的要求,教育部同意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开展中专学历教育。1985年新开设农业经济与管理、畜牧、淡水养鱼等专业,开始向多学科发展。1986年,为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教育的优势,农业部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领导建议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改建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987年2月,中央电视台卫星频道播出学校的教学节目,至此,实现了文字教材、广播和电视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也正式更名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从1980—2000年的20年中,农广校取得了巨大的办学成果。除中央校外,建立了省级校38个,县级校2408个,乡镇教学班23000个,农广校的教师和其他从业人员达到4.6万人,办学场所143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8780公顷。中央校统一开设的中专专业有种植、养殖、经济管理、农业工程四大门类的49个专业,累计毕业中专学历的学生135万人,大专学历学生20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近亿次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管理人才和技术干部。

  (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现状

  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农广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仅表明它的内容适合了社会的需要,也表明它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学形式适合时代的特点。对农广校的办学形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对探讨适合中国农民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农广校的管理体制。中央农广校的最高组织机构是由17个联合办学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包括农业部、教育部、财政部、中组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人事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开发办、中国农学会等,由农业部部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在领导小组和校长的领导下,由专职常务副校长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央校下设办公室、财务处、体系建设处、督导研究处、对外交流处、教务处、教材处、编导处、声像处、农他教育声像出版社、报刊社和开发处等职能部门。各省、市、县、乡也设有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决策管理农广校(乡镇为教学班)的办学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农广校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中央农广校由农业部主管,省、市、县农广校由地方政府举办和领导,一般由农业部门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监督、指导。各级农广校接受中央农广校的业务指导。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构成了由中央校、省级校、地市级分校和乡镇教学班组成的五级办学体系。

  中央农广校是教学组织和管理的中枢,负责开设全国通用的专业和课程,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所开设课程的教学辅导大纲;聘请主讲教师和考试命题;组织编写、制作、出版发行所开课程的文字、声像材料;组织全国性的广播、电视教育课程的播出。

  省级农广校负责选开中央农广校统开的专业,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制定自开专业和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辅导大纲,组织编写、制作、所开课程的文字、声像和辅导材料;负责所开课程的节目播出和考试命题;负责录取、注册新生,颁发证书。

  市级农广校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负责指导、组织、协调县级分校的教学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

  县级分校负责聘请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按照上一级农广校的教学安排,组织视听教学节目,组织面试、辅导、考核、考试、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

  乡镇教学班是县分校设在各乡镇的办学点,根据县分校的安排负责具体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任务。

  2.专业设置和办学层次。农广校创办初期,只开设了一个农学专业,随着农村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后逐渐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畜牧、淡水养鱼、林业、财务会计、乡镇企业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1993年,农广校开始实行组合式教学计划,通过对课程的合理组合,推出种植、养殖、经济管理、农业工程四大类36个专业。1999年又对农学专业进行改造,设置丁高效农作物生产、高效果树生产、高效蔬菜生产和园林花卉等四个专业。2000年又设置了现代乡村综合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汽车维修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截止到2000年,中央农广校和各省市农广校所开设的中专专业包括了种植、养殖、农业工程、经济与管观、服务业等,基本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

  农广校实行学历教育和资格证书教育并重的制度,形成了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中专、大专四个层次的教育体系。实用技术培训的途径一是通过广播和电视将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直接传播给农民,二是由县级农广校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据统计,农广校通过各种途径累计对农民进行的实用技术培训达到1亿人次。“绿色证书”培训是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00年,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共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45万人,近些年每年接受“绿色证书”教育的人数达55万人。中专层次的教育是农广校教育的主体,20年来农广校共招收中等专业学员325万人,毕业135万人,结业130万人,学员大都是乡镇村干部和骨干农民,表明了农广校中专层次历年招生数量的变化情况。

  农广校实施的高层次教育包括中专后继续教育和与高等院校联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中专后继续教育招生对象是具有中等学历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在职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广校毕业学员,培养规格为大学专科同等学历。农业部委托国家自考办开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助学的大专自考助学和各地农广校与有关高校联合开展的成人教育,累计培养学员20多万人。

  3.师资队伍。目前农广校系统共有专职人员2.1万人,兼职人员2.5万人,共4.6万人。在职人员中管理人员1.05万人,专职教师1.05万人。

  农广校教师职称和学历水平偏低,距离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职称和学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农广校师资学历水平在不同省份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湖南专科学历占到54.2%,中专及其以下学历者占了近1/3(29.1%),特别是许多乡镇基层校没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学历偏低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广校的发展和满足农民对科技需求的程度。学历结构是衡量学校基础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广校办学人员的学历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因此,有计划地迅速改善和提高教师学历水平是农广校建设的一一项艰巨任务。

  除了学历构成外,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专业构成。远程教育所涉及的专业十分广泛,教师专业的构成也应该是多样的。目前教师构成中大部分来自农林专业,对农业技术有较多的了解,但对农村经济、贸易、社会管理等了解较少,对远程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特点的认识也不够深入。随着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农村发展与农民对科技、社会经济知识的需求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农广校系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科技需要和农村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师的专业结构,下大力气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以适应新的形势对农广校师资的要求。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教育分布不均衡的低学历国家,13亿人口,9亿分布在农村,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在我国的农业、农村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在边远山区,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广大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现代化的远程教育,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手段,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递给农民,减少了时间、地点、教学设施和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这是其他教育途径所不能比拟的。农业广播屯视教育的形式是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投入,取得最大的办学效益的最佳途径,是中国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民接受教育的最适合的方式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足电视和电脑的逐渐普及,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正在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农广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对农民素质要求的变化,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如何满足这种变化了的需要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如农业专业化经营,主要是各类农产品生产大户,他们对农业技术的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农广校如何满足他们的专门技术需要?兼业化生产经营已经构成目前农民就业的主流,农广校教育如何适应农民多种经营复杂的技术需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民经纪人和农民贸易组织会大量产生,他们对知识的要求无论从内容还是从程度上都与传统农民有很大不同,农广校教育如何改变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以适应农民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各类教育都肩负着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任。中国不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不把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如何为改变农民的职业结构和素质结构服务,也是新形势下摆在农广校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为适应这些变化和农民的特殊要求,农广校不仅要在教育方法、教学途径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在教育观念、教育结构和服务机制方面进行改革。

  在一些发达国家,远距离教育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内容和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远距离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越来越与终身教育密切结合。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如广播、有线电视、多媒体技术、因特网等都用于远距离教学,并逐渐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农广校应在以下方面做出改革。

  1.多层次性与重心下沉。199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国家教委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农广校的作用和任务,提出了进一步办好农广校的措施和要求,成为我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中央农广校也从两个方面统一了认识,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把农广校的工作置于农村发展的大局中,提出了“稳定中专,向两头延伸,工作重心下沉”的工作思路。农业部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农广校的培训功能。1998年8月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农广校开展农民科技教育。1999年4月,中央农广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致富早班车”节目和“西部开发农业科技教育系列讲座”。1999年12月,农业部把“农业部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的牌子也挂在了中央农广校。近些年来,中央农广校积极送书下乡,送书到户,在全国建立了农业科技图书和声像制品服务网点,并负责“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电波人户工程”等工作的组织实施,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远距离农民教育服务。

  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是各级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农广校工作重心下沉,必须处理好学历教育和农民短期技术培训的关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民技术培训和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上。但是目前在农广校内部依然存在着重视学历教育、轻视短期技术培训的倾向,可以说还没有找到工作重心下沉的可行途径。一些办学单位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致使偏离为农民服务的方向。这一状况的存在有指导思想的原因,也有财政方面具体困难的原因。因此“工作重心下沉”思路的最终实现,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解决直接服务农民的途径问题,使农广校的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保证农广校教育的正常实施。

  2.理论与实践并重。农广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首先因为农广校教育途径和教学方法的特点,教学偏重于理论讲授,往往脱离实际,限制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不能适应当代农民的实际需要;其次,目前的农广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限制了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已经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特别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使之学会生存、掌握运用农业科技的技能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加强和改革农广校的实践教学,既是社会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新要求,也是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

  为了克服实践教学的不足,提高学员实践操作的能力,农广校必须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农广校实行了毕业论文答辩制度,强化基本功和一技之长的训练,促进了学员科技能力的发展。在诸多措施中,我们认为实行“双师制”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对学生既有理论教师负责基础理论教学,又有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或专家作为实践课指导教师。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员理论结合实际的问题。对于广大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则必须与实验示范结合起来,这不仅因为农民信奉“眼见为实”,也因为农业科技具有“听起来复杂,做起来简单”的特点,通过实践和模仿,农民可以快速地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

  3.优化办学队伍结构。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如前所述,目前农广校的师资结构和水平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队伍无稳定的来源,教师补充制度尚未形成,是农广校师资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当务之急是培养计算机多媒体人员、网络管理与设计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选择知识面广、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

  农广校的师资建设不应是孤立的,而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广校应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规划和建设。根据农业产业化要求设置学科、专业和配备教师,形成各具特色、分门别类、互通有无的办学队伍格局。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全国九个农业区域的每一规划区内,设立一所类似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部委直属“农业远距离教育师资中心”,并把它建成学科齐全、具有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双重功能的师资培训基地。其次,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确立快速、灵活的专业与学科调整机制,能够根据农村和农民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有一支庞大的学科齐全的教师队伍。农广校系统自身建立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必须处理好专兼职教师的关系,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的技术人才,构成庞大的农广校的兼职师资队伍。而农广校的专职人员,应该重点研究远程教育技术和教育规律,负责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学校的管理。

  §§第五章 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二)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