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3章 朱厚照与朱宸濠的故事:顽主和反贼的博弈

  合法斗争玩不过旁门左道

  上一章说到明宣宗朱瞻基喜欢画画、玩蟋蟀,并获得了个“蟋蟀”皇帝的雅号。

  不过,要论玩,朱瞻基算不上头号种子,比他更拽的有的是,其中一位就是他的后代、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玩什么呢?一是女人(是皇帝都喜欢玩女人,几乎没有例外,但朱厚照玩法却有其特色,这点下面会讲);二是大型哺乳动物,如虎豹之类,而不是像乃祖一样玩玩昆虫而已;三是玩战争游戏——他玩的战争游戏不是假戏假做,也不是假戏真做,而是真刀真枪、真戏真做。

  朱厚照当皇帝的时候刚满15岁。

  15岁这个年龄,按照心理学家的分析,正是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引导得好,这个年龄的孩子由懵懂无知而坚定地走上一条精英成长之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心闷头考重点高中然后考大学,最后当一名光荣的白领。一旦引导得不好,便发生心理逆反,成为问题少年。

  不幸的是,由于父亲去世太早,缺乏管教,朱厚照踏上的是后面一条道路。

  当然,他15岁的时候还未成年,上面介绍的他最喜欢玩的三大项目一样都还不会。不会不要紧,以后可以慢慢学,只要愿意把玩(而不是学习或工作)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什么玩法日后都应有尽有、应会尽会的。

  据说他的父亲明孝宗还是一个挺不错、挺敬业的皇帝,死前给他留下了一个素质很高的宰相班底。但这对于喜欢玩的15岁孩子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他倒是对宫里一帮太监们青眼相加。为啥?原来宫里有一帮太监早看出这个少年的兴趣所在,他们未雨绸缪地给这位未来的皇帝准备好了孝敬的礼物——千方百计“辅佐”这位少年成为天字第一号大顽主。

  一边是正襟危坐、苦口婆心、唠叨不止的大臣,一边是奴颜媚骨、玩耍笑闹、花样百出的太监,谁的魔力更大?毫无疑问,自然是太监!于是,朱厚照连班都不上,整日躲在皇宫里,和太监们玩得昏天黑地,快活无比。

  该上早朝的时候,朝廷上总是不见一个身影,那就是皇帝的身影,这个朝还上个屁!可是,宰相们又不能擅自做主,说既然皇帝旷工,大家以后也可以别来上班了!怎么办?当然只有去劝说皇帝:你的身份已经变了,你老爸死了以后,这个国家就是你当大老板了,你不能不负起责任来,不能这么天天玩下去云云。

  这些大道理非常正确,可朱厚照最烦的也就是这些大道理,大概皇帝这个宝座得来太容易,他自始至终就没有把这个宝座看得有什么了不起。

  不过,他缺乏对付这些大臣们的经验。

  太监中的一位叫刘瑾的,当时负责掌管钟鼓司,也就是专门管宫中玩乐的,虽说权力不大,但每天陪着皇帝玩,恰好对上了小皇帝的胃口。他见朱厚照面对大臣们的指责不知所措,便对着他的耳朵轻轻说:“这天下是您的,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几个老头子天天聒噪,干脆让他们下岗回家得了!”

  朱厚照一听,行吗这样?怎么不行?你老祖宗一直都是这么干的。真的?真的!

  好!朱厚照对于圣人教诲听不进去,对太监的指教却言听计从。他当即指示:你们几个老头,既然不肯跟我合作,你们别干了,回家去吧!

  他这轻飘飘的一番话果然有用,那几个老臣虽然气愤,却不得不辞职回家,再也没资格成天跟他讲大道理了。

  哈哈,这下朱厚照可以尽兴玩了,哪怕玩得鸡飞狗跳也没人敢啰嗦。

  眼看着这个问题少年在危险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大臣们深深地为大明王朝的未来感到忧虑,他们在宰相刘键的幕后指挥下,由著名才子李东阳执笔,以全体内阁大臣的名义撰写了一篇奏章,要除掉刘瑾等“八虎”(所谓“八虎”,即围绕在朱厚照身边耀武扬威无恶不作的八名阉党),也就是说,文官们团聚在一起,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倒阉运动”。

  这场著名的“倒阉运动”险些成功,最终却功亏一篑,其中原因,充满了荒诞性。

  李东阳执笔的奏章是一篇对阉党同时也是对皇帝的宣战书,上面宣称:对于祸国殃民的所谓“八虎”,必须杀无赦!如果皇帝不听大臣们的话,大臣们也将和皇帝一样,集体罢工,大家都别上班了,回家玩儿去。

  那个问题少年终于有些害怕了。他没想到大臣们会这么厉害,要把他的玩伴往死里逼。不过,大臣们给予的压力实在太大,他不得不答应下来。

  眼看着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内阁成员们个个喜气洋洋:哼,到底姜还是老的辣。小皇帝乳臭未干,几个阉党没知识没文化,玩宫廷斗争,哪里是大臣们的对手?

  可是,大臣们错了。他们的习惯思维是斗争要讲策略、讲手段,要按照逻辑程序和官场规矩出牌。这样玩,皇帝和刘瑾们当然没得玩。问题是,对手要是不这样玩,他们就没辙了。

  当天晚上,刘瑾们跑到小皇帝的寝宫,拉住朱厚照的袖子痛哭流涕,那副声泪俱下的样子让小皇帝难受极了。小皇帝本想陪着哭,可想起这样做一点作用也没有,于是突然振作起来,他变了脸,下旨说:“着刘瑾晋升为司礼太监,兼提督团营,‘八虎’中其余人接管西厂和东厂等宫中要务。”要知道,司礼太监相当于太监总管,提督团营则负责宫中警卫,东、西厂是皇帝的特务机构。于是,这几个平时没名气也没名堂的太监就凭借平时陪皇上玩乐和此时的一捧眼泪,换来了大权在握!

  第二天,大臣们一上朝,等待他们的不是对阉党刘瑾们的处置,反而是刘瑾站在朝堂上代替皇帝下达旨令:将那些混淆皇帝视听离间皇帝和内臣(即宦官)关系的官员给予廷杖处分,不管大官小官,只要写了奏章的,一律平等对待。结果,挨廷杖的一共有好几十人,其中一名官员被当场打死,另一名官员挨了打,又被关进大牢里。被打死的官员名叫戴铣,被关押的官员名叫王守仁,别号王阳明——这个王阳明,以后会惹得皇帝朱厚照生更大的气。

  这等于宦官们在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官员们的合法斗争终究没玩过阉党们的旁门左道,当然,这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事。

  皇上跟大臣玩“躲猫猫”

  以后,刘瑾公开出现在朝堂上,成为皇帝的总代理。皇帝上朝的时候,他就站在皇帝身后,不仅代替皇帝发号施令,还跟着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朝拜,以至人们把刘瑾称为“立皇帝”。

  皇帝把上班当成副业,把玩乐当成主业,大臣们经历了一次惨痛教训,再也没人敢在耳边聒噪,这让他实在开心。很快,随着从少年进入成年,他的玩法也不断创新,终于玩出了极致。

  先说玩女人。

  随着性成熟期的来到,朱厚照对女人有了极大的兴趣。不过,他对分配给他的女人不热衷(比如按照程序给他选的皇后和嫔妃),他喜欢到处沾花惹草——这种癖好,我想多半是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太监们教唆的。

  起先,朱厚照喜欢的尽是些飞鹰走狗、相扑杂耍之类,这都是民间公子哥儿、纨绔子弟的玩法,说明他的品味一开始就弄坏了,对于女人同样也是如此。

  宫廷嫔妃一般都出身贵族,从小受到严格调教,笑不露齿,行不露足,手不露腕,端庄贤淑,恭谨矜持,这让不守规矩、喜好荒唐的朱厚照很不欣赏。他愿意女人风骚放纵,妖冶狐媚,这样才能逗引他的“性趣”。

  而风骚放纵的女人,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性经验,所以,那些年纪太轻的处女都不招朱厚照喜欢,朱厚照喜欢结过婚的甚至是正怀孕的女人,据一些史书暗示,他喜欢逛窑子,从妓女那儿获得快感。当然,他逛窑子和宋徽宗不同,宋徽宗看上的不仅是李师师的绝代风貌,更看上她的旷世才华,朱厚照欣赏不了那么多的才华,只要能让他开心便是好。

  他还不喜欢正儿八经玩女人,要来带刺激的。比如,喜欢带着士兵到老百姓家里去抢女人,深更半夜,他和同伴闯进别人家里(不知是否用黑布蒙面),既不杀人放火,也不抢掠金银,只是一家一家看过去,看见漂亮女人,二话不说,带上就走。有时一趟出去,大车后面满载战利品,都是形形色色的民间女子。

  再比如,有一个叫马昂的军官犯了错误,朝廷即将发布有关他的处分通知,他得知年轻的皇上的荒唐爱好,连忙将自己的妹妹贡献给朱厚照。他这个妹妹老公健在,正是这一点让朱厚照有了兴趣,他当即接收下来,而且宠爱无比。后来,他听说马昂有个小妾很是妖艳,竟然找借口上门喝酒,就在酒桌上要马昂把他的小妾奉献给自己。这个马昂,亲妹妹都舍得,小妾却舍不得,惹得朱厚照立马翻脸,马昂献出妹妹换得的好处也就烟消云散了。

  又比如,霸州这个地方有个道士,化名赵万兴,聚集一帮市井之徒跑到深山老林里做土匪。他娶了个叫王满堂的霸州美女当压寨夫人,为了讨夫人的好,封她为“皇后”。当朝廷派大军剿灭赵万兴后,朱厚照对这个王满堂感到好奇,便吩咐将其“没入宫中”,他的本意是供自己享乐,没曾想刑部官员没有弄懂他的意图,将王满堂派到宫里的洗衣房做洗衣工去了。朱厚照发现出了岔子,赶紧钦点王满堂来服侍自己,在颠鸾倒凤中,他竟然口称王满堂为“皇后”,并许诺一定要改立皇后,唯一的候选人就是这个昔日的压寨夫人。好在这个许诺做出不久,朱厚照自己却去世了,王满堂只好回到洗衣房做苦工,宫里人从此讥讽她为“浣衣皇后”。

  再说玩猛兽。

  古代不知是否有动物园?如果有,那也不是随便给老百姓看的,它应该是皇帝一人独享的。明武宗朱厚照大概看马戏看多了,他也挺喜欢动物,尤其喜欢凶猛的动物,于是指使人在紫禁城的外面建了一座庞大的建筑群,里面用来关熊罴虎豹之类的猛兽。这座建筑群最终有一个特别的名称:“豹房”。

  为啥不叫虎房或者狮房呢,原来,朱厚照热爱猛兽,对猛兽的习性进行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关押在笼子里的猛兽,只有豹子始终能保持十足的野性,但凡用竹竿挑着肉探进笼子,其余野兽扑了几下没扑到就拉倒了,而豹子始终不肯罢休,一直凶悍地扑抓撕咬,不达目的坚决不肯放弃。于是他让人捉了许多活的豹子,有空就去欣赏豹子们的凶狠表演。

  豹子表演能给他精神上很大的刺激和享受,于是他不肯回紫禁城了,干脆就在豹房安家,住了下来。他住下来不打紧,他的工作和娱乐场所便也统统搬迁到这边来了,尤其是他不断打劫来的民间美女,统统在这里养着,豹房又成了地地道道的淫窟。以至后来有人竟以讹传讹,认为豹房就是专门和女人做功课的房间。

  在玩猛兽期间,他险些出事。有一回,他挑逗一只老虎,老虎忽然发作,朝他扑将过来。眼看堂堂天子要命丧虎口,旁边陪着他玩的禁卫军官江彬拔出剑来朝老虎刺去,朱厚照因此得救。不过事后他却嘴硬,说:其实用不着你小子帮忙,我一个人完全能够对付。尽管嘴上不肯服输,但私心里还是挺欣赏江彬老兄舍己救人的精神,从此对他青眼有加。

  主持修建豹房的是刘瑾的亲信钱宁,对于钱宁,朱厚照当然同样宠爱,甚至允许钱宁自称“皇庶子”。

  最后说一说他如何玩战争游戏。

  古代军事家孙子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他这句话告诉人们,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动辄血流成河,人头落地,甚至丧家亡国,所以,会打仗的人,懂战争的人,他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既然朱厚照不喜欢读书,连四书五经都不知读全了没有,《孙子兵法》更不见得会去读。不过,他打小喜欢玩闹,依他的爱好,玩闹当中不会不包括官兵捉土匪之类的把戏,他天性当中的好勇斗狠的品格在这类游戏当中才会获得释放。当他成年并掌权后,他这方面的嗜好更进一步膨胀,和宦官们玩官兵捉土匪已经不过瘾,他要玩一把真刀真枪的游戏。

  起先,他将豹房里那些抢来的美女和宦官们组织起来,分成两拨,列队叫阵,相互砍杀(当然不是真的),如同军演,而他居间指挥,如临战场,把个豹房整日弄得杀声震天,宫外百姓听见,都觉得不堪想象,不免摇头不已。不仅如此,他还专门下了一道任命,任命朱寿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官阶正一品。

  有人要问了(不是我们问,而是朝廷大臣们问):朱寿何许人也?后来才知道,这位先生不是别人,正是皇帝朱厚照陛下本人。

  看来,小祖宗朱厚照对于将军头衔的爱好比皇帝这个头衔更为热衷、更为看重。

  不久之后,他对于在宫里练兵感到腻味了,又开始策划一个极冒险、极刺激的计划。

  正德十二年,他满28岁了,但他的玩心却愈发浓了。这天夜晚,他和江彬两人开始落实这件策划已久的计划。该计划被列入威武大将军的一号机密,不仅皇后大臣们不知道,连宫里的太监也都不知道,只有他们哥俩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夜。人们已经睡去,唯有巡夜的梆子声一阵阵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

  一前一后两个身影悄悄从皇宫大内溜出来,骑着马朝德胜门跑去。

  到了门前,江彬亮出身份,让守门的士兵打开城门,两人一路正北,朝着边境飞驰而去。

  江彬虽然位高权重,却是这次行动的跟班,他跟随的正是当今皇上、世上头号大顽主朱厚照陛下。

  按照朱厚照陛下的意思,家里玩够了,这回想到关外去寻求刺激。他们兴致勃勃,一口气跑到居庸关下。

  出了关,就是塞外,就是蒙古骑兵纵横驰骋的地方(此时,蒙古部落已更换了主人,瓦剌部落衰落,而鞑靼部落崛起,首领是鞑靼部落的头儿)。早听说蒙古骑兵威武凶猛,打遍天下无敌手,朱厚照想去亲眼见识见识,他们究竟是不是一个脑袋两只手?!

  可瓦剌部落也罢、鞑靼部落也罢,他们与大明王朝并非友好邻邦,而是长期处于准战争状态,他们可不会列队欢迎大明王朝的天子前来视察。要是他们知道明朝皇帝出关玩耍,一定会给予朱厚照陛下与他的先祖朱祁镇陛下同等待遇的,这点毋庸置疑。

  正是有如此顾虑,于是居庸关的长官便不敢放朱厚照出关。

  当时,把守居庸关的领导干部一共三人:巡守御史张钦;守关大将孙玺;镇守太监刘嵩。

  名义上孙玺是守关的第一责任人,但实际上他必须听从其余二位的指挥。张钦是朝廷纪检部门派来的钦差,他吐口唾沫就是颗钉;刘嵩虽是监军,却等于皇上的家人,可以直接代表皇上发号施令,第一责任人反而负不了第一责任——这就是许多朝代的现状:将在外,君命处处制约着你。当然啦,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权力消长,还得看各自的厉害程度,此番,张钦就是个厉害角色。

  朱厚照快到关前的时候,先给孙玺发出一道指示:立即开关,让本皇上出去。

  孙玺见是皇帝的御旨,当然不敢怠慢,正要执行,不成想那边张御史也得到消息,他厉声喝道:“不行!”

  怎么的了?皇帝下了命令,你敢说不行?你给我出难题也罢了,你这是抗旨,那罪过你承担得起吗?

  孙玺正这么想,张钦过来说话了:“老弟呀,我们今儿个遇到大麻烦了。皇上这么玩儿,这是拿咱们做冤大头呀。如今咱们不开关门,是抗旨不遵,完全可以判死刑;可要是开了关,把皇上放出去,万一碰到蒙古骑兵把他给掳了去,咱们更是千刀万剐的罪呀。老话说,两害相权取其轻。我心里好好掂量了一下,宁愿抗旨违命遭杀头,也不能当第二个王振被后人唾骂。”

  孙玺一听,此话有理,对张钦的远见实在佩服,心里的不快也一扫而光。他当即让人回奏朱厚照:“御史在此,小臣我不敢开关。”

  守关的三个大员两个不服从指示,朱厚照便找刘嵩通融。刘嵩是家臣,家臣不敢不听家长的,于是去求张钦,说好歹这是主子交办的事儿,您总不能让奴才挨板子吧?

  张钦端了把椅子,往城门上一坐,手里拔剑出鞘。他黑着一张脸对刘嵩说:“出关者,格杀勿论!”

  我的妈呀,这家伙贼胆真大,竟敢杀皇上不成?但刘嵩腿已经被吓软了,不敢把这句话说出来,战战兢兢报告皇帝主子:奴才实在没用,那张钦不听奴才的。

  朱厚照急了,再派一人,直接命令张钦开门,张钦大喝一声:“此诈也!你敢假传圣旨,骗到老子头上?滚吧你!”

  就这么一来二去,天已大亮。朱厚照身后,哒哒哒驰来一拨快马,马上是谁?是朝廷的几位大臣。原来,大臣们早起上朝,却听说皇上失踪了,不知所向,大家先是吓一跳,然后琢磨了一下:一定是往居庸关去了,于是骑上马就来追赶,果然在关前遇到被张钦挡住的皇上。

  经过一番好劝歹劝,总算把小祖宗朱厚照劝回京城,大家心里一块石头才落地。

  可别以为朱厚照碰了钉子就会醒悟,就会知错改错,那就太小看了朱厚照陛下。朱厚照人回来了,心却没有回来。他让江彬时时打听,看张钦什么时候离开居庸关。原来,张钦是巡守御史,他的办公是流动的,今天到居庸关,明天就到别的什么关,四处监督巡察。半个月后,张钦离开居庸关了,江彬赶紧向皇帝报告,皇帝高兴坏了,他当即直奔居庸关,这回再没人敢阻拦他,他总算顺利出了关。为了不被人追回来,他还派太监在居庸关那儿守着,那太监奉旨宣告:任何人不得出关,违令者斩!

  皇帝又一次失踪了。大臣们即使像幼儿园的保姆一样监督看护朱厚照,无奈他有心跟大家躲猫猫,你便拿他没办法。

  居庸关送来报告:皇帝陛下某年某月某时从居庸关出塞,走之前下达的最后旨意是:任何人不得出关追赶!大臣们读了报告,唯有摇头苦笑。

  朱厚照出去并不仅仅是观观风景、逛逛草原,他想和蒙古骑兵真刀真枪玩一把。这次,他不仅带了江彬,还带了太监张永(八虎之一)等人,看起来,他是准备在关外长住了。

  果然,他是九月份出的关,以后数月一直在边关一线游荡。十二月,镇守大同的总兵王勋接到谍报:鞑靼大军近日会来偷袭大同,他知道皇帝正在附近,便递上急报,要朱厚照陛下赶紧回京,以免出现意外。

  谁知朱厚照接到急报,心里乐了:哈哈,老子出来巡边,不仅仅是为了玩儿,正是为了和蒙古骑兵会会面。

  他马上发出一系列指令:分别调辽东、宣府、延绥等边关的参将、游击、总兵、副将率队前来会战!

  蒙古人并不知道明朝皇帝在此,他们按照计划一路袭来,却碰上了大批明军,于是,一场大规模格杀立即展开。战斗的激烈程度,连一向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也感到意外。一昼夜间,双方冲锋和反冲锋100余次,最终将蒙古骑兵逼退。

  最后检验战果:杀死蒙古士兵计16人,而明军死亡52人,重伤563人。朱厚照亲自上场杀敌,险些给敌军俘获,事后,他异常兴奋地对属下说:“老子亲手宰了一个!”

  好玩,真好玩,太刺激了。关外之行让朱厚照深深体会到了打仗的乐趣,他开始欲罢不能了。

  百官罚跪

  仅仅过了一年多,朱厚照又找到借口可以带兵出去打仗了,这个借口倒不是他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南方一位藩王起兵造反。

  正德十四年,朱厚照下诏:他要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御驾亲征。当然,这次不会重蹈朱祁镇的覆辙,因为他亲征的对象不是凶悍无比的蒙古骑兵,而是南方的反叛势力。

  起兵造反者不是外人,正是皇帝朱厚照的亲戚、宁王朱宸濠。

  诸位大约记得,我们在朱棣那一章提到过一位宁王,叫做朱权,朱权乃朱棣之弟。当朱棣起兵造反、实力不足时,他跑到朱权的封地,将朱权的精锐部队朵颜三卫骗到手里,并答应等造反大业成功,与朱权平分天下。可是,等他果然攻入南京,抢得龙椅时,却翻脸不认人,不仅不分给朱权半寸土地,反而将其封地改到南昌,以便监控。

  朱权修养再好,也憋不住生气。他是否跟子孙讲过要报仇雪恨之类的话我们不得而知,但对朱棣以及朱棣子孙的仇恨的种子,却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一直传到朱厚照的年代。

  托祖宗的福,朱厚照可以拼了命地玩,玩得花样百出,而朱宸濠却没有这个好运。

  不是他没有条件玩(他毕竟贵为藩王),而是没有心情,一点心情都没有。

  朱宸濠和朱棣一样,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的野心就是想把朱棣抢到的皇位抢过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从很早起就开始做准备了。

  他的准备工作既小心又保密,几乎没有人察觉。恰好这个时期,朱厚照疯了一般的玩,他身边的人也陪着他疯一般的玩,根本没有想到朱宸濠这个土鳖想翻起大浪。

  朱宸濠闷着头做准备,他的准备工作具体来讲分成几个步骤。

  一是收买朝廷内线,这方面他做得很有成效。他花了无数的银子,将首席太监刘瑾及刘瑾亲信钱宁拉下了水,把宰相也拉下了水,还把其他大大小小七七八八的官员都拉下了水,于是,即使有人向朝廷打报告,举报朱宸濠的地下非组织活动,也传不到皇帝那儿去。

  二是招兵买马,征求谋士,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是太好,大概连勉强及格也不能算。首先看征兵。朱棣夺得天下后,出于和建文帝同样心理,对藩王们采取了抑制措施,其中包括取消藩王卫队,以免他们利用这样一支精锐部队作为起家的老本。而朱宸濠通过买通刘瑾,获得了重新组建卫队的资格,但时间紧迫,这支卫队的人员成分不佳,多出于匪盗,尽管都是些好勇斗狠之徒,却因纪律很差,严重影响战斗力。再来看谋士。他招募到手的谋士有两个,一个叫李士实,曾在朝廷做官做到侍郎,后来不知为何辞职(辞职其实和清退差不多,不过好听点儿),大概是混不下去才不得已而走人的,不然不会重新出山,参加这场把脑袋吊在裤腰带上的极其危险的造反行动。另一个叫刘养正,是个白衣秀士,没有挣得功名,想来跟着宁王赌一把。朱宸濠听说鼎鼎大名的唐伯虎因科场舞弊案,精神遭到重大打击,便用重金将其聘来,说是请他替自己的爱妃娄素珍教习书画。一直在人生低谷挣扎的唐伯虎接到聘书,乐颠颠地来到南昌,享受着宁王很高的礼遇。不过,唐大才子固有攀龙附凤之心,却没到鬼迷心窍的程度,通过近距离观察,他发现了宁王的造反野心,于是便想起了脱身之计。起初是“佯狂使酒”,后来干脆“露其丑秽”,浑身脱得赤条条的到处游走,还宣称:“吾乃宁王贵宾也”,最后,则来了个“数投南湖”,就像市井百姓经常采用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唐伯虎虽然是雅士,但雅士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也不得不采用俗人的伎俩。朱宸濠见状,头痛不已,只好将其放走,免得自己丢人。这样,宁王的谋士队伍便非常之单薄和低能。

  第三呢,便是试探。他认为自己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便开始驱赶朝廷派来的官员。他连续暗杀了朝廷派来的两名江西巡抚,吓得满朝文武竟然没人敢到江西巡抚这个位置上来上任,来了的也干不到一年就自动卷铺盖走人——而这些事件,皇帝竟然都不甚了了。

  搞到这一步,他有些自信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此话一点也不错!老子大把大把的银子没有白花,朝廷那帮官员,一半给皇帝当差,一半给老子当差,老子要真的起兵,他们帮谁还两说着呢,嘿嘿!

  有了这个底气,朱宸濠正式行动了。

  正德十四年,也即朱厚照登基的第14年,朱宸濠打出旗号,宣称朱厚照不是孝宗皇帝的儿子,他是在出生时被抱错了,因此他的皇子身份不地道。太后下达密诏,要我老朱起兵,以恢复正统。打出旗号的同时,朱宸濠的军队立刻占领了江西巡抚衙门,并将新任不久的巡抚大人砍头祭旗,其余朝廷命官不肯(或不敢)一起造反,跟随朱宸濠大秤分金、大碗吃肉的,统统被关进了大牢。

  做完这些事,朱宸濠觉得后方没问题了,他开始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向北方,投向北京城。他手下收罗到8万大军,比起当年朱棣造反从北京南下的时候雄壮多了。他要带着这8万大军,做一回和他祖上的仇人朱棣所做的同样事业。

  按照常理,有人造反,最为愤怒的应该是皇帝,而正德皇帝也即明武宗也即朱厚照陛下恰恰相反,当他听到朱宸濠起兵造反的消息,高兴得居然手舞足蹈起来,因为,他终于有了一次不用偷偷摸摸可以光明正大御驾亲征的机会了。

  如前所说,他下达了亲征诏书,就要点兵点将了,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像捅了马蜂窝,他比当初偷偷摸摸出居庸关惹出了更大的麻烦。

  先是宰相出马上书谏阻。倒不是因为宰相收了朱宸濠的礼帮他办事,而是实实在在宰相老先生觉得朱厚照没必要亲征,还远没到那份上呢。接着,六部高官、各路御史、地方官员纷纷上书,不给朱厚照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理由都是一个:这样做太随意、太危险、太不庄重……

  这让朱厚照陛下太难堪了。他妈的我堂堂一个皇帝,天老大我老二,谁也管不着,亲娘老子也管不着,想去御驾亲征,目的不也是保家卫国吗,你们干嘛就硬不给我这份权力,硬要给我设绊子呢?

  大臣们当然知道他唱的这些都是高调,他不过想借这个机会出去溜达,过过打仗的瘾罢了,于是,劝谏的奏章更加如雪片飞往皇宫。

  朱厚照这下由高兴变得愤怒了。

  你们不给我自由,我也不给你们自在。

  他下令,让积极出头的那些官员统统在午门外罚跪,连跪五天,然后再给予廷杖处分。计算了一下,这样的官员有100多,具体来说是107人,再多一个,就可以跟梁山好汉相媲美了。

  统统罚跪,一个也不能少。朱厚照看了看名单,毫不容情地大笔一挥。

  于是,顶着日头,冒着风沙,这些身穿蟒袍、头戴乌纱的衮衮诸公,一个一个从上早朝起,便来到午门那儿,在墙根下跪着,黑压压一大片。有宦官专门负责点卯,谁缺席谁旷工,记下了可是抗旨之罪。

  罚跪本来就辛苦,罚玩了还要挨板子打P股,有些身体弱的官儿受不了,中途一命归西。五天中,一共跪死、打死的官员有十多个。通过这样一种办法,朱厚照陛下终于获得了御驾亲征的资格。

  多管闲事的王阳明

  不过,朱宸濠并不怕这位顽主的所谓“亲征”,在他看来,朱厚照老弟(或老侄。他们家传代传到这会,笔者也弄不清他们之间的辈分了)公子哥儿一个,没什么真本事,弄几下花拳绣腿不定就玩完儿了,于是,他按照既定计划,麾兵东向,直取南京。

  然而,他没有想到,朱厚照没有想到,谁也没有想到,朱宸濠的计划被一个我们前面提到的小官员给搅乱了,那个官员叫王阳明。

  要说王阳明是个奇人,一点也不夸张。据说他在母亲的肚子里总共呆了14个月,旁人都感到奇怪,说你肚子里不会是个怪胎吧?到了王阳明该生的时候,他的祖母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天神从云里下来,给王家送来一个孩子。就在这一时间,果然,赖在娘肚子里不肯出来的小孩生下来了。按照祖母的梦兆,家里给这孩子起名王云。

  王云出生后,果然奇怪,到了五岁竟然还不会说话,家里人都以为他天生是个哑巴。可有一天,他走到街上,遇到一个人,那人仔细端详了他一下,用手在他背上轻轻拍打两下,然后说,他应该改个名,叫王守仁。这下,这孩子忽然就会说话了。

  会说话的王守仁天分极高,书读得叫那个棒,可谓过目不忘,要是在今天,他报考名校少年班大概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很是得意,认为凭儿子的智商,继承家族的衣钵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王华之所以这么认为是有根据的。

  王华祖先据说是东晋的书圣王羲之,他自己则是个顶呱呱的考试人才,在儿子十岁那年,他一举考中状元,轰动了整个家乡。他希望儿子将来能像他一样,纵横驰骋于高考考场。

  然而,他的希望落了空。王守仁参加科考,连续两届落榜。王华很是失望,于是调查原因,发现儿子读书的时候,时常走神。他的书箱底下,藏着许多课外书籍,每当老父不注意,他便偷偷取出来读。王华翻了翻,都是些兵书和哲学类书籍,这可把王华气坏了。

  在他的严加训斥下,王守仁改邪归正。他再度参加考试,终于中榜,王华老爷子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读了那么多书的王守仁,道德境界是非常之高的。当满朝官员都对号称“八虎”之首的权奸(这个词是王守仁发明的)刘瑾同仇敌忾、上书讨伐的时候,王阳明以区区六品身份,也掺和到高官的阵营里,对刘瑾们弹劾。弹劾的结果是,经受一顿暴打,然后关进监狱——尽管此时王守仁老爹王华已经当到南京兵部尚书,也没法救他。

  出狱后,刘瑾仍不放过这个说话尖刻的小官,把王守仁一撸到底,贬到几千里外贵州一个小小的驿站当站长。

  刘瑾作恶多端,甚至引起了宦官集团的憎恶,终于在宦官和朝臣们的联合攻击下被扳倒,且被处以极刑。许多遭他迫害的人才有了出头之日,王守仁——王阳明也重新被朝廷起用。

  从中央到地方,王阳明先后做过京官,又做过地方官,从县级干部到厅级干部都当过。他的才能被兵部尚书王琼发现,委派他到赣南当巡抚,主要职责是剿灭当地多如牛毛的土匪。他好不容易刚把这艰巨的任务完成,就发生了朱宸濠叛乱的事情。

  朱宸濠不是小股土匪,他手里按照正规建制组织了一支八万人的军队,而且他造反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用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因此,除非朝廷出动大军,否则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王阳明虽官居巡抚,当然也同样不能。故而朝廷没有人赋予他平叛的使命,兵部尚书王琼同样不敢给予他如此重任。

  王阳明的事迹要放在今天,是典型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光辉例证,他既然具有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与豪情,他就不把朱宸濠造反这样的大事当做与己无关的闲事,他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没经过请示和批准,他自动来到吉安,组织平叛事务。

  当时的江西,没有一支朝廷的正规部队,有的只是各府各县的团练之类的地方武装,一下子要把他们调集到一起得费上一阵子时间。

  不过,这没有难倒王阳明。朱宸濠不是要准备攻打南京吗?我给他来个缓兵之计。

  他知道朱宸濠很看重自己的后方根据地,如果攻打南京,后方不稳,对他来说将造成致命的威胁,于是趁朱宸濠还没有行动,他派人潜入南昌,四处张贴传单、散布谣言,说朝廷已派出十多万大军,分别从湖广、两广、京城以及江西各地向南昌进击,先头部队已经逼近,不日将展开攻城云云,闹得南昌城里沸沸扬扬,居民和士兵都惶惶不可终日,也让准备出发的朱宸濠心生疑虑,举棋不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朱宸濠生怕弄出这么个结果,于是停兵在南昌,等待着前来进剿的大军,可是等来等去,并未见一兵一卒前来,这才知道中了缓兵之计。他气得破口大骂,留下一万士兵守卫南昌,于七月一日这天,亲率七万大军从鄱阳湖下九江,再顺长江而下,直捣南京。

  然而,正是他滞留不前的十几天里,江西各府县地方武装纷纷集中到吉安,使得王阳明手头真有了十余万兵马。

  朱宸濠走了,王阳明便来了。他指挥人马攻打南昌,以十余万对一万,又打着平叛的旗号,只一天便把南昌攻下。朱宸濠还没来得及打一个大胜仗,就把老巢给弄丢了,真是让人沮丧。

  得到老巢丢失的情报,已经走到安庆的朱宸濠赶紧回撤,王阳明当然不能让他回到南昌,便带兵前去阻击,双方会师地点,在南昌郊外数十里远的黄家渡——那儿,是赣江流往鄱阳湖的入口,150多年前,朱厚照和朱宸濠的祖先朱元璋正是在鄱阳湖与对手陈友谅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将陈友谅的优势兵力彻底打败,奠定了夺取全国政权的基础。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但历史绝对不会重复——这两句话,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告诉我们的。

  下面的事实,验证了上面两句话的正确性。

  双方会合,先是举行陆战,精通兵法的王阳明用诈败的拖刀计,将朱宸濠的陆军歼灭,朱宸濠只得退到船上。为了安全起见,朱宸濠犯了一个和曹操一样的错误,他用铁锁将水军船只全部连接起来,以为这样便可坚不可摧。没想到王阳明采用周瑜的方法,用火来攻,把朱宸濠的大军烧得焦头烂额,狼奔豕突。曹操当年幸亏还能退回北方,可如今北方是朱厚照的地盘,朱宸濠无路可走,只有一条路:投降!

  从开始叛乱到被俘,朱宸濠的起事只进行了35天就告结束。生擒他的是原本手无寸兵且没被授予平乱权力的小小巡抚王阳明。原本牛气冲天的朱宸濠这个跟头栽大了,栽得非常非常没面子,因此,他在被俘时,忿忿不平地对王阳明说了这么一句话:“此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

  你王阳明管什么闲事?

  是啊,家事一旦让外人来搅和,总是会被搞乱套的。

  朱宸濠责怪王阳明多管闲事犹可理解,怪就怪在朱厚照也骂王阳明管坏了闲事。

  且说朱厚照点起大军兴致勃勃出了北京一路南下,没走多远,就接到王阳明的快马奏报:造反派朱宸濠的大军已经被我灭了,该人犯现在押,特此报告。

  朱厚照一听奏报,来火了:他娘的老子好不容易捞到这么一个打仗的机会,还没动手,竟然被你小子给占了先,你什么意思啊你?你分明要跟我过不去呀!

  皇帝发火了,底下一干权奸便投其所好,使坏主意了。

  那个曾陪着朱厚照在豹房玩儿并从虎口里救过他一命的武将江彬对朱厚照说:“事情忒奇怪了。那朱宸濠势力那么大,而区区王守仁手头连一兵一卒都没有,他怎么就能俘获朱宸濠?莫非他们本来就是一伙的吧?”

  嗳,这个见解不错。

  朱厚照一听,心有所动:是啊,王阳明竟敢夺我的头功,让我白出来溜达一趟,简直太目无王法了嘛!不行,不能由着他这么干,我要继续进兵。

  叛乱已经平定了,战争已经结束了,皇帝亲征的理由彻底消失了,数十万大军还这么继续往前走,不是瞎闹吗?又有大臣逮住理由,不断地向皇上上奏章,劝他回銮返京。不过,大概是上次打P股打怕了,这次的反对声没有那么强烈,朱厚照想:出都出来了,还不干脆可着性子尽情玩一遭?于是对劝他返京的奏章一概不理。

  不过,军情既然解除,他也懒散多了,他选择的行走路线不像打仗,更像游览。

  从北京出发,先到保定,由保定进入山东,再抵达扬州,然后从扬州到南京、杭州,最后进入江西。

  从地图上一看就知道,他的这条路线,着实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

  朱厚照陛下绕这么大一个弯子,目的当然只有一个:玩儿!

  按说,他继位14年,已到了孔夫子说的“三十而立”了。可是,看来他是想终身以玩为职业的,到了这一把年纪,依然做顽劣状。

  比如,他一路走,一路举行钓鱼比赛,尤其到了江南河网地区。当然,参加比赛者只有他一个人。他拼命钓鱼,却不是为了吃,而是分给身边大臣,然后向他们要鱼钱。一斤鱼能卖几个钱?即使钓上100斤鱼也卖不到几个钱。他这样做,就是觉得好玩。

  他离开扬州的时候,扬州知府摆了盛大的酒宴热烈欢送,原本想给皇上留下深刻印象,没想到朱厚照陛下却不肯动筷子。知府见皇上不肯赏脸,急得汗都下来了,正琢磨是哪儿引皇上生气了,朱厚照却说话了,他说的居然是:“你办这些酒席要多少钱?干脆都折成现金给我好了。”

  晕。

  知府大人也是饱读圣人之书,通过科举过五关斩六将上来的,在官场上混了大半辈子,什么样的混账事儿没见过?偏偏没见过朱厚照这样荒唐的。罢,罢,罢,不就几个钱吗?我遵旨还不行吗!

  按照现在的艺术理念,朱厚照这类不可以常态理喻的行为,完全能纳入行为艺术的范围。

  朱厚照这位花花公子皇帝继续前进,朝着南京方向,因为他这次亲征的主要目的还没有实现呢,那就是要和敌人真刀真枪打一仗。

  可是敌人已经没有了,怎么办?没关系,皇帝身边出馊主意的多了去了。

  那个江彬提出一个很对皇帝胃口的建议:将朱宸濠放回鄱阳湖,然后由陛下您亲自率领人马入湖扫荡,一定要把丫挺的朱宸濠给活捉了。

  朱厚照一听,好主意,照准!一道旨令颁发下去,要王阳明把那倒霉的朱宸濠给放了。

  朱宸濠放了不打紧,现在他不过是砍断了翅膀的乌鸦,飞是飞不起来了。但问题是,几十万大军开进鄱阳湖这么闹腾,那不像蝗虫一样,把整个鄱阳湖都给糟蹋瞎了?湖里的渔民、百姓还活不活了?而且,早就有人说过,那个江彬不是正经货,他一直对朱厚照的座椅垂涎不已,他才是觊觎皇位的最大威胁。

  王阳明不肯遵旨,他押着俘虏抢先抵达南京,他要在南京正式向皇帝献俘。此时取代了刘瑾的首席太监张永想出个办法,在献俘的时候,当着皇帝的面将朱宸濠松绑释放,然后由皇帝亲自发布命令:把罪犯绑起来!

  呵呵,这下功劳该归于皇上了,是皇上亲自俘获了朱宸濠,而不是别的什么人,顽主朱厚照的心里这下痛快了。

  尽管没有动手砍人,可是,该玩的玩了,该看的看了,该办的事也办了,亲征的目的圆满实现,历史上也该记下我朱厚照亲征平叛、亲手俘获敌酋的一笔了。

  哈哈!

  前任江西巡抚在朱宸濠起事时被杀,赣南巡抚王阳明接任江西巡抚。立下不朽功勋的王阳明得到的赏赐就是这些,仅此而已。

  几年后,朱厚照死了。他的死仍是因为好玩,在回京的途中,他和爱妃一起划船,不慎落水,惊吓成病。在治疗过程中,据说是江彬在药里下毒,让他一病不起,终于呜呼哀哉。

  朱厚照死后,由嘉靖皇帝继位,嘉靖当然知道平定朱宸濠叛乱的首功人员是王阳明。

  嘉靖这个皇帝历史上很有名,有名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挨过海瑞的骂。海瑞骂皇帝用的词语很刻薄,说“嘉靖嘉靖,家家皆净”,他对皇帝的“猖狂进攻,恶毒攻击”不仅震惊了当时,甚至影响到后世,成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一个由头。

  不过,新官上任三把火,皇帝也一样。嘉靖刚上任的时候还是想有所作为的,他认为王阳明是个人才,于是叮嘱大臣要“破格提拔”,但宰相同志不同意。在皇帝催了几次之后,宰相不得不遵旨,却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方法,将王阳明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这下,王阳明真的成了他老子的接班人,官职一模一样,有职无权,摆设一个。

  父亲王华应该满意了,自己的儿子果然事业有成,仕途也算成功,不负老爹的期待。但王阳明的境界却比老爹更高,他对于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很淡,完全没有当一回事。

  王阳明刚上任,王华就因病去世。王阳明辞去官职,回家守丧,从此不愿再回官场。

  离开官场后,他一心研究哲学,终于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代宗师。

  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远远超过了父亲——状元王华,也超过了祖先——书圣王羲之,他成为心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儒学理论,其影响唯有朱熹等少数几个人才能比拟。

  后来两广地区发生动乱,朝廷弹压不住,不得已请王阳明重新出山,给的官职低于兵部尚书,王阳明毫不计较,照样前往赴任,平定叛乱。功成之后,他积劳成疾,身患重病。

  他来不及回京报功,甚至来不及回到老家——他的老家是浙江余姚,病死于返程的途中。一代天才,文武双全,古今罕见,却如流星划过长空。他用生命的光芒,照亮了明朝那个黑暗的年代。

  至今,在庐山的秀峰,仍可看见一块古代留下的石碑,名叫《王阳明记功碑》,碑上记载了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的事迹。

  在顽主和反贼眼里,他都是一个管闲事的讨厌家伙——没有这个家伙,朱厚照和朱宸濠的生死博弈,还真不知谁胜谁负呢。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