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章 应激状态下的心理护理与保健

  第一节 生理突变期人的心理护理与保健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一些生理发育过程中的突变期。既有青春期男女的性成熟、中老年的更年期等生长过程中的自然生理突变,也有诸如妊娠、结扎、致残等因素带来的身体突变。这些突变,在导致生理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会给处于该时期的人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甚至还可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个体经历某些生理突变时期,应加强相应的心理护理与保健。

  一、性成熟期青年男女

  青春期是人生遇到的第一个生理突变期。进入青春期以后,人体的生长发育,不再是单纯的长高、变宽,而是有一些特殊的变化,它主要以青春期男女的性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为标志。然而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往往对自身的性发育及性成熟的生理变化感到神秘不解。因此,应做好这一时期的心理护理与保健。

  (一)性成熟和性心理发展特点

  1.性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

  性成熟的根本含义是指具有生殖能力或生育能力,男性能排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精子,女性能排出有受精能力的卵子。因此,能排精和排卵才是性成熟的主要表现。性成熟过程主要发生在青春发育期,这时,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内分泌功能及心理状态诸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女性性成熟的特殊标志是月经来潮,一般在9~17岁时(平均年龄为13.5岁)出现初潮,而男性则为第一次遗精,一般在14~15岁时开始,往往为梦遗。女孩第一次月经可能没有排卵,男孩第一次遗精也可能没有精子。

  现代人的性成熟期要比上一代人来得早,这就是所谓的性发育“加速度”现象。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营养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青少年身体的发育成熟期普遍提前了。据有关方面统计,这种“加速度”的比率是大约每隔10年,性成熟期的开始时间就要提前1.5~9个月。根据英、美、日等国对青少年的调查,1974年与1953年相比,约有80%的少女月经初潮从14岁提前到11~12岁;男孩的性成熟也大约提前3岁,80%的男孩13岁已有遗精现象。

  我国青少年的性发育年龄稍晚,但据调查,也有提前的趋势。1988年对全国6个地区1367名女生的调查表明,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38岁,男生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4.43岁。

  如果说标志着青年男女性成熟的遗精与初潮现象的出现具有突然性的话,那么第二性征的出现却似乎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较平衡地进行的。第二性征的出现,标志着性成熟的开端。

  男孩青春期启动的第一个体征是睾丸和阴囊增大,一般出现在10岁左右。随后阴毛出现,阴毛生长是第二性征的前奏。接着阴茎增长、变粗,身体迅速长高,肌肉发达,胡须和腋毛长出,喉结开始突出,说话声音变得低沉,同时前列腺和精囊腺增大并开始分泌液体,精子逐渐生成。一般说来,女孩青春期比男孩至少早半年,从乳房开始发育到初潮约需2~3年;在身高迅速增长前约一年体型渐变为女性特征,脂肪沉积肌肉发育。同时,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向成人型转变,阴阜隆起,阴毛出现,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且有色素沉着,阴道的长度与宽度增加,阴道上皮增厚而且变得柔软,阴道皱壁出现。初潮的出现说明青春期性成熟的到来。在青春期发育中,有两个较突出的发育特征:一是乳房的发育,二是阴毛的生长。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来临,青年男女的心理会发生一系列的微妙变化,并由此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即性意识。性意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并由此引发和影响其他心理出现。面对生殖器官的迅速发育、第二性征的相继出现以及各种性心理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表现出焦虑和烦恼,他们渴望及时得到相关问题的解答、指导和帮助。因此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特征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2.性心理发展的特征及其主要问题

  青春期性的生理发育,伴随着心理和行为上的显著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异性产生一种难以消除的兴趣,一种爱恋、思慕、亲近的情感,有时还会出现性欲冲动。不过这种情感通常并不是泛泛地指向任何一个异性,而是更容易受自己感到满意的同龄人的吸引。心理学家汤卢兹认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情感体验是由于性觉醒的内部冲突起主导作用而引起的。青春期异性之间的互相爱慕、亲近,甚至出现性欲冲动,实际上就是受繁殖本能驱使的表现,性心理、性行为就是这种生存本能的具体表现。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的变化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对此,我们虽然不可能抗拒,却可以驾驭。

  (1)性心理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H。Hurlock)把青春发育期的性意识分为4个时期:

  第一,性的反感期。当自己身体发生变化时,由于发现了人类性生理的奥秘,因此随着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变化,第二性特征的隐隐出现,使两小无猜的男女开始意识到与异性的差异,不像以前毫无顾忌地玩耍。因为自己身体的变化而害羞,甚至自卑,从而有意无意地躲避异性,由此产生了对性的不安、害羞和反感,认为恋爱是不纯洁的表现,于是对异性采取回避、冷淡和粗暴的态度。

  第二,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赫洛克把进入性萌发期的青少年,对某一特定年长异性倾心和爱慕的情感,形象地称为“牛犊恋”(calflove)。在这一阶段里,青少年像小牛恋母牛似的倾慕于所向往的年长异性的一举一动。对所向往的年长异性想入非非,很想讨他(她)的喜欢。此时期的男女,尤其是女性,觉得与自己同龄的异性太幼稚、太单纯,而把爱慕对象转向成熟的、自己敬佩的长者,如中学时代的学生单恋或暗恋有风度、有能力的老师。

  第三,接近异性的狂热期。伴随青春期性特征发育的成熟,女性的阴柔之美与男性的阳刚之魄开始相互吸引,既想吸引异性又被异性所吸引。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及自身性意识的迷惘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性情感上相互吸引,想与异性接触但又羞于启齿,常以要求给对方以帮助或要求对方帮助自己为借口;行为上相互显示,女性开始注重穿着打扮,男性则表现自己的风度与气质,引起异性的好感。并且,这种吸引并不单单只对某一特定异性,女性希望所有的男性都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男性希望所有的女性都承认他的潇洒。但由于双方都从理想主义出发,自我意识太强,所以冲突也多,接近的对象常常变换。

  第四,浪漫的恋爱期。伴随着少年逐步走向成人,性心理发展也逐步稳定,恋爱和选择伴侣为其主要性意识。浪漫恋爱的显著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象是单一的、稳定的,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了。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在一起,而不愿意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经常陷入结婚的幻想之中。但又不完全同于成人现实太成熟的择偶而带有浪漫性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男女对恋爱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一旦喜欢上她(或他),就非她不娶、非他不嫁,于是穷追猛求,他们相信锲而不舍,金石为开;有的认为爱情是缘分,相聚是缘,相离是分;有的认为只在乎曾经拥有,而不在乎天长地久。

  赫洛克的性意识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进入青春期的男女在正常情况下,大都会经过这么几个阶段。只是各个阶段时间长短有所不同,或在某个阶段的表现并不特别明显而已。

  (2)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随着性心理的发展,青少年大多数表现出一系列性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性心理的朦胧性和神秘感。青少年的性心理开始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基本上还是一种生理急剧变化带来的本能作用,好像说不清楚为什么对异性发生兴趣、好感与爱慕。从而使得这种性爱的萌动,似乎披着一层朦胧的轻纱,有较浓厚的神秘感。

  第二,性意识的强烈性和表现上的文饰性。一方面他们十分重视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与评价,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得拘谨、羞涩和冷淡;他们内心对某异性很感兴趣,但表面上却又有意无意地表现得好像无动于衷,不屑一顾,或做出回避的样子;他们有时表现得十分讨厌那种男女亲昵的动作,但有时实际上又很希望自己能体验。

  第三,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由于青年的心理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性道德观和恋爱观,加上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弱,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动荡不安。而有部分青少年,由于性的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升华而导致过分的压抑,甚至还可能以扭曲的方式、变态行为表现出来。

  男女性心理的差异性。对异性感情的流露上,男性表现得较为明显和热烈,女性表现得含蓄和深沉;在内心体验上,男性更多的是新奇、喜悦和神秘,女性则常常是惊慌、羞涩和不知所措;在表达方式上,男性一般较主动,女性往往采取暗示的方式。

  (3)性心理的主要问题。随着青少年性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性心理也呈现相应的变化,但由于传统性禁忌和西方性解放的两种不同的观念,使青少年性心理形成明显的反差而产生矛盾和困扰。常见的青少年性心理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体像意识的困扰。表现为青少年男女对自己的身体及第二性征没有一个现实的和正确的意识。一个人随着生理发育成熟,到青春期往往会出现对自己形体的不安。调查显示有50%的女生和16%的男生对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女性对自己的乳房发育不满意,为体形的胖瘦而烦恼;男性对自己的生殖器不满意,为身材矮小而苦恼。并将其看作自身的缺陷,产生自卑的心理,以致影响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男青年都希望自己长得魁梧高大,女青年都希望自己长得苗条漂亮。如有的男青年觉得自己矮小、瘦弱,就感到自卑;而有的女青年觉得自己过胖,长相平平,也会感到苦恼。有的男青年对生殖器的发育状况,女青年对乳房的大小都十分敏感,并为此心事重重。还有的男女青年甚至为自己皮肤的黑白、脸上的“青春痘”等烦恼不安。

  第二,性认知的偏差与性冲动的困扰。不少青少年对“性”持有不正确的认识,有的认为性是下流、肮脏、见不得人的,因此难以启齿、无所适从,以致对自己的性冲动感到羞愧、自责、苦恼和困惑,并产生厌恶与恐惧、害怕等心理。

  第三,对自己性角色的焦虑以及对自己性功能的焦虑。有的男青年感到自己缺乏男子汉的气质;一些女青年觉得自己不够温柔、不够细心。于是有些青年便产生了“过度补偿”的念头,比如有的男青年为了使自己更像个男子汉,故作深沉,或表现出大胆、粗鲁行为,甚至打架与冒险等。有的男青年甚至怀疑自己的性能力等。

  第四,遗精和痛经。部分男青年在出现遗精现象时,感到不安、苦恼、困惑、羞愧和恐惧。有些人由于某种错误认识,往往引起不良的心态而影响其情绪和健康,甚至产生严重后果。曾有报道提到,有青少年因恐惧遗精而切断阴茎或轻生。

  [病案]

  一天,一位神情颓废的男青年,来心理门诊作咨询。

  “从上初中时起,成天喜欢幻想一些奇怪的东西。开始我觉得感觉不错,又听说幻想是理想的良好开端,所以还很有些自得其乐。先前我多半是在睡觉前奇思遐想,后来发展到白天上课时也爱幻想:我幻想自己是个极聪明的孩子,奇迹般干出一番事业;或是幻想自己是个武林高手,机智勇敢,行侠仗义,受人尊敬等等。后来发展到幻想能得到女孩们的青睐,常与漂亮的女孩拥抱在一起……渐渐地发现自己完全沉迷到这样男欢女爱的性幻想之中。我的精神越来越差,白天提不起精神,成绩一落千丈,父母也骂我不争气。于是我就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但是控制完全没有任何效应。为此我感到十分痛苦,不断地责备自己,恨自己怎么迷恋上这样一些坏的下流的东西。身体更是越来越坏,现在我已经不能继续上学,只好辍学在家。”

  幻想,使人类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正值青春期的男女,思维活跃,其幻想更是丰富多彩,可以说是发明创造的一大帮手。只要能有明确的目标,能适当控制就能够为我所用。但是,幻想毕竟不同于理想,往往是一些虚幻的并不真实的东西。其中性幻想更是青春期男女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随着青春期性心理的成熟,对有关性意识方面的幻想,这也很正常,是青年男女青春期心理的一种自然流露。应当通过学习有关的性心理知识去消除这个“谜”,而不应陷入荒唐的、不切实际的空想之中。

  因此就应特别加强这一阶段的性心理、生理教育,使之能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事物做出恰当的评价。通常,一个心理发育正常的青少年能够分清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幻想,而且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的思维程序,至少能掌握自己不受过多的幻想的干扰。上述案例中的男青年这种情况,就已经超出正常幻想的范围,实际上已进入臆想状态。臆想又叫白日梦,是使人愉悦的空想,通常带有对希望的满足,它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想法,也是逃避自己生活现状的一种企图。臆想与幻想有本质的不同,是幻想的系统化、梦境化和病理化,其思维是难以自控的流程。

  一般的幻想对人体并无大碍,也不属病态;只有当幻想达到一种无休无止程度,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时,才能称为心理病态。面对幻想,如果不加以良好的引导,将会发展成为妄想症状。

  首先,向他分析幻想的实质,一定程度幻想如果运用得当可促进学习进步和为以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其次,分析幻想与性方面的联系,指出一味沉湎于性的幻想对身心、学业都无好处,那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再次,要求他多与同学交往,培养自己的正当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活动。再次出现不良幻想时,可通过阅读、听音乐、交谈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逐渐杜绝这种现象发生。

  通过几次咨询谈心后,他渐渐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并按照心理医生的要求积极参加多种活动、培养课余爱好。几个月后,状态明显改善。

  (二)心理护理与保健法

  青春期带来了性的冲动,这让很多少男少女感到痛苦和焦虑,因为他们的生理已经发育成了大人,但心理上还是一个孩子。同时,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开始日益关注自身的性别角色和与之相关的形体特征,随之出现种种的心理困惑及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心理护理与保健。

  首先,正确进行性的生理知识教育。性生理主要讲解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性的发育、月经、遗精等生理现象。通过讲解提高青少年对性的科学认识,消除神秘感。性卫生知识包括生殖器卫生、月经期卫生及性疾病的防治知识等。

  其次,性心理知识的教育。如关于月经、遗精的心理准备,频繁手淫的心理危害,与异性相处的正确态度等。人到青春期,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常常表现为情绪容易激动,心情烦躁,爱发脾气,尤其是少女在月经期间激动情绪表现得更为突出。据对长沙市一所中学高二年级三个班的调查,男生中第一次遗精的,有73%没有心理准备;女生初潮时有56%的人没有心理准备。因此有必要给予科学的性心理指导。

  第三,性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性伦理知识、性的法制观念、防止性犯罪等,使青少年懂得并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关于性的道德规范和法制规范。

  总之,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从内容的安排与选择上,是以性生理知识为起点,性心理指导为特点,性道德教育为重点。通过性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注意保护身体,养成卫生习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正确对待男女之间的友谊,珍惜青春年华。

  1.月经期护理

  月经是女子到了青春期发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是女性性周期的开始,它标志着女性青春期发育进入成熟阶段,亦是用于评价女性生长发育成熟的一个敏感指标。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占87.62%)的女孩子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才开始有规律的月经来潮,在这一段时间内,不少同学存在紧张、焦虑、抑郁心理,以为自已患了什么病,有哪些不正常,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且青春期女孩子在月经期的情绪反应为“不安”、“讨厌”者占64%,而能保持愉快情绪的仅占14%,可见大多数少女还不能正确对待月经这种生理现象。

  (1)月经初潮。少女初潮来临时,由于毫无思想准备,常常心烦意乱、惊慌失措。月经期间,由于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会产生自我不适感,人的情绪也容易波动,而情绪的波动反过来又影响月经的经期和经量。因此,首先应该明白,一般女子在14岁左右的时候,月经就会初潮,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象征着生殖系统已逐步发育成熟,是无须大惊小怪的。其次,月经期间要尽量心情开朗、思想乐观,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同时,保持愉快的心境,也是避免痛经等月经症状的措施。当然,母亲应帮助女儿来共同度过这一非常时期。比如,母亲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讲给女儿听,并指导其如何使用卫生巾并注意经期的卫生等等。

  自初潮开始后,女性月经就有了一定的周期。但少女初潮以后到下一次月经,间隔时间因人而异。在一两年之内月经没有较为稳定的周期,有时十天半月来一次,有时两三个月不来,较为紊乱,月经血量也时多时少。据调查,间隔1个月的占76.4%,2个月的占14.22%,3个月的占6.25%,4个月的占12.5%。初潮少女往往把这种不规则认为是不正常或病态,因而感到不安,其实这并不是病,而是正常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同时由于下一次月经难以预测,所以对参加活动常常担心,甚至逃避活动。教师和家长应理解少女的这种心理,并告诉她们,这是由于刚进入青春期,卵巢功能尚未健全,内分泌之间欠协调所致,初潮之后,半年之内月经不规则是正常现象,随着卵巢功能的日趋完善,月经即可正常。

  (2)月经失调。女孩进入青春期,由于卵巢功能未成熟,内分泌平衡尚未稳定,加之此时情绪不稳定,经常发生月经失调。月经失调是青春期少女的常见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期延长或缩短,出血量增多或减少,甚至月经闭止。

  月经失调主要是由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如频繁的考试,紧张的学习,心理压力过大,情绪波动,过度悲伤、恐惧,或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减肥使身体所需的营养不足等等,都可能导致月经紊乱。我国古代医学家陈自明在《妇科良方》中所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脾胃虚损,心火妄动,则月经不调矣。”

  英国有一位妇科医生,曾经对一批寄宿在校的女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一场决定她们前途的主要考试之前一段时间内,约有一半女生的月经失常,大多数人月经周期延长,少数人缩短,个别人完全闭经。特别是考试的那一天,学生的心情最紧张,来月经的人数明显增多了。在被调查的91名女生中,平素任何一天来月经的人数不超过6人,而考试这一天来月经的竟多达36人。调查表明,月经不调和闭经往往引起青春期少女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而消极情绪反应反过来又成为月经不调和闭经的心理原因。当然,少女自身不懂得经期的保健知识,不注意保暖,身体受寒,或在经期无节制地吃生冷瓜果、冷饮,或不注意经期卫生,造成生殖道细菌感染等等,往往也会引起月经失调。因此应对青春期女生进行科学的卫生知识讲解,处于经期的青春女性自身也要注重卫生保健,如注意饮食起居,讲究生理卫生,注意劳逸结合和生活有规律,增强体质,克服“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同时也要情志调和,讲究心理卫生,稳定情绪,避免过于激动和紧张,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她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3)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在月经前7~14天(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这些症状表现为,生理上的机能变化,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乳房胀痛、失眠等。大约有28.8%的女子会出现这样的生理变化。

  同时还会有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如有的女孩子易怒、好攻击、对周围人苛求;有的则显得烦躁、坐卧不安、易与人发生口角;有的则孤僻、忧郁、多疑、多愁善感、好哭;还有的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涣散等等。一般来说,月经过后,症状会减弱或消失,但也有少数人由于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反应而造成心理紧张,每到月经前几天,因害怕出现症状而感到焦虑、不安和恐慌。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往往会加重经前期综合征症状。

  经前期综合征是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造成的,心理因素在发病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青春期少女首先要解除精神上的紧张与思想上的负担,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坦然地对待月经来潮,尽量做到宽慰、放松。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刺激,饮食要少盐,生活要有规律,多参加一些文娱和体育活动,就可使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4)痛经。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腰部或骶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甚至恶心、呕吐的现象,它是妇女的常见病。痛经总会给女性带来许多烦恼,严重的会直接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一般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也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而引发的相应症状。我国早在1978年,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就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3万多妇女月经生理常数作了调查分析,痛经者占33.19%,其中轻度占45.73%、中度占38.81%、重度占13.55%,少女的原发性痛经占75%。痛经发病率每年持上升趋势。在青春期女性中,约有10%有明显的痛经,30%有一般性痛经。调查表明,有些青春期少女在第一次来月经后便有痛经的现象,但多数是半年至一年后才出现。剧烈的下腹痛常在月经即将来潮时开始,时剧时缓,可持续2~3天。有的女性由于心理紧张,更增加了疼痛的程度。

  研究表明,90%以上的痛经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平时情绪易紧张、感觉敏感、怕痛的人,其痛经的症状便比较明显。痛经亦有暗示性,即本来没有痛经现象的,因看到同伴的痛苦情状,自己也会发生痛经。或者原来痛经症状很轻的,由于暗示,就有可能加重。芬兰心理学家认为,母亲痛经对女儿的暗示,与女儿痛经有很大关系。

  因此,应尽量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消除恐惧及紧张心理,可预防原发性痛经产生或提高痛阈减轻疼痛程度。经期应注意保暖,忌寒、凉、生、冷刺激,防止寒邪侵袭,因生冷食品能刺激子宫、输卵管收缩,从而诱发或加重痛经;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此期间病人可适当吃些有酸味的食品,如酸菜、食醋等,酸味食品有缓解疼痛作用。

  2.遗精的保健

  遗精是指男性在没有性交或手淫的情况下精液自行泄出的现象。遗精多发生于夜间,叫做梦遗;在清醒状态下的无意识遗精,称为滑精。遗精是青春期男子常见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根据临床可分为生理性遗精和病理性遗精。一般来讲,长时间的滑精对身体有害,常可导致头晕脑涨、腰酸腿软、心慌气短、精神委靡、体倦乏力等症状。滑精现象的出现,应当给予关注,因为不论次数多少都应视为异常。体质虚弱,长期患有慢性病或腰脊髓刺激性损害、严重的神经衰弱、过度疲劳或精神紧张、精阜发炎等,都可能引起滑精。

  遗精,是男性发育的信号,是男性进入青春发育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进入青春期的男性,其睾丸、附睾逐渐发育成熟,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产生精子和精液,逐渐充满相应的性腺和附属性腺,如前列腺及精囊腺等,当精液达到一定饱和状态时,便会通过遗精的方式排出体外。俗语说“精满自溢”,就是这个道理。在一定的性刺激下(如梦境等)就会在睡梦中将精液排出体外,称为“遗精”,有梦交的遗精称为“梦遗”。男子首次遗精的年龄多在14~16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男子首次遗精的年龄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有的男孩12岁左右即现遗精,但少数18岁尚未遗精。有统计数字表明,在14~18岁之间,大约99%的男子都有过遗精史。

  遗精没有规律性。正常情况下,每1个月或1个多月1次,也可1周或半个月遗精1次不等,都属正常情况。据统计大约80%的未婚青年都有过这种现象。

  所以遗精每周不超过2次,一个月遗精5~6次都是正常现象,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只有过频的遗精(每周3~4次)出现,一夜数次,或在有正常性生活的情况下仍有遗精,甚至一有性冲动甚至无性冲动精液就流出来,以及在清醒状态下遗精,才属于不正常现象。

  造成不正常遗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局部刺激引起。如外生殖器疾病、包茎或包皮过长、尿道炎都会造成局部刺激,诱使阴茎勃起,引起遗精;内裤过紧、摩擦等局部刺激也会导致遗精。二是由于身体虚弱、劳累过度等原因造成全身各器官功能失调,也易引起遗精。三是缺乏正确的性知识,或是由于思想过于集中在性的问题上,如与女性接触过密,受到色情影视、文学作品的刺激等,一有性冲动就出现遗精。或是有手淫的坏习惯等。

  如果遗精次数过多,会扰乱睡眠,引起心理紧张和焦虑而造成心理压力,久之可能导致神经衰弱,出现失眠、头痛、无精打采、脾胃失调、浑身无力等症状,造成所谓的“遗精病”。如何预防不正常的遗精现象呢?

  (1)青少年对遗精要有正确的认识。我国由于性教育普及较晚,许多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性知识,把“遗精”看成是大伤元气的事,认为“十滴血一滴精”,因而背上思想包袱,把生理现象视为疾病,增加了精神负担。其实,遗精本身并不会带来什么病,更不会大伤元气。对精液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精液中90%是水,其余10%中,除少量脱落的生殖道细胞外,尚有三类物质:一为果糖、葡萄糖、山梨醇、白蛋白等物质;二为镁、钾、锌、钙等微量元素;三为多种酶。所以完全不必为遗精的“损失”担心。若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反而会造成不应有的恶性循环,增加遗精次数。

  (2)注意心理卫生和精神调摄。消除恐惧、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排除杂念,清心寡欲,恬淡虚无,顺其自然。

  (3)要注意性器官卫生。衣裤应稍宽松些,要经常清洗外生殖器和更换内衣裤。睡眠时下身及足部不宜过暖或压迫过重。要尽量减少俯卧睡眠姿势,避免把手放在生殖器处,以防止阴茎勃起,导致遗精。

  不要认为遗精是低级下流的事情而感到不好意思。遗精时不要中途忍精,不要用手捏住阴茎不使精液流出,以免败精贮留精宫,变生他病。遗精后不要受凉,更不要用冷水洗涤,以防寒邪乘虚而入。遗精后要注意外生殖器的清洁,勤洗勤换内裤,以防尿道的炎症。

  (4)积极治疗引起遗精的疾病。包皮过长的应手术切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洗阴茎包皮处,以免包皮垢积聚;如患有包皮龟头炎时应及时治疗。有包皮过长或包茎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有生殖器炎症者应及时就医。

  (5)节制性欲,戒除手淫。摒弃过多的色情意念,避免环境中的性刺激,不看、尤其不能迷恋色情淫秽书刊和影视音像制品。逐渐戒除手淫,减轻思想负担,使心理逐渐康复。

  [病案]

  王某,高中一年级学生,男,17岁。因长期手淫而往心理医生处咨询。

  “大约是14岁那年,我看了一部低级录像,开始我只觉得这样好玩、舒服。到了初三后,学了生理卫生知识,才知道这是坏习惯,会引起很不好的后果。从那时起,我下决心戒掉这种不卫生、害自己的坏行为。可是没过几天,又抵不住那种舒服感的诱惑,老毛病又犯了,几乎每周手淫一二次,有时甚至更频繁些。后来到了高中,由于住集体宿舍,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因此有意在手淫时强迫自己不射精。这样持续了两个多月,渐渐地我发现,现在有意识让自己射精都比较困难了。我害怕了,我想我已经病得不轻了,是不是已经影响到我的性功能了?而且,我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失眠、多梦,感到下身痛。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我不敢把这事告诉父母,看医生也不好当面启齿,不知道该怎么办?”

  手淫是未婚青年男女在青春期普遍发生的现象。手淫是一种不正确的性欲自我满足行为,但并不是无耻下流的,更不属于道德败坏之列。手淫的危害主要不在于手淫本身,而在于掌握的程度,以及手淫后的自我挫伤。王某正是这样,知道了手淫是一种不良行为时,罪恶感便油然而生。但是越想摆脱越难摆脱,进而更加深了对这种感受的关注,严重影响了学习。

  因过度手淫而导致心理及生理发生改变,可用认知领悟疗法予以治疗。心理医生与王某进行了交谈。

  心理医生:“自从你对手淫有了认识后,你对此深恶痛绝,是吗?”

  王某:“是的,我憎恨自己,痛恨手淫,但我不能自控,总觉得有一种犯罪感。”

  心理医生:“手淫是青春期的一种常见现象。70%~80%的青年男女都曾有过手淫。性学家罗比医师说:手淫本身,不致引起疾病,唯独因手淫习惯而发生恐惧心理,方能造成疾病。因此,手淫本身对人体并没有什么危害,而真正加害于人的,是‘手淫有害’的思想包袱和想戒除又抵抗不住那种性快感的诱惑,使手淫反复发生而产生的心理矛盾对人心灵上的折磨。”

  王某:“手淫对身体有哪些坏处或害处呢?”

  心理医生:“可以说手淫对身体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害处的。有些独身的人,可以靠手淫来获得性满足。但他们并没有为此得病。而且人到了性成熟阶段,性腺内分泌和新陈代谢最为旺盛,精液的不断产生和释放也就不可避免。‘精满自溢’,不手淫也会通过遗精排出,这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害处。”

  王某:“有些人为什么说手淫是特别有害的呢?”

  心理医生:“因为我们的传统观念把手淫看成是一种卑鄙、污秽的行为,并把精液看得十分神秘,认为它是人的‘元阳’、‘一滴精十滴血’,所谓‘御而不泄’、‘还精补脑’等说法都与这样的观念有关。而有的书又对此推波助澜,说容易发生头昏、眼花、腰酸、头涨、记忆力减退,等等。”

  王某:“实际上我也有这样的症状,这又怎么解释呢?”

  心理医生:“我一点也不否认你所说的症状,但这恰好是在传统观念的压力下产生的。有些青少年由于对自己的行为陷入一种焦虑状态,竭力想克制,但越是这样,反倒越不能克制,手淫越加频繁。这就像强迫症一样,越想纠正它,结果症状越严重。所以,归根结底,身体症状的出现并不能说是手淫本身造成的,而是在手淫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认识形成的压力下造成的。”

  王某:“那该怎么办呢?”

  心理医生:“任其自然。思想上,要认识到手淫不是什么卑污的行为。”

  王某:“那怎样才能把握这个度呢?”

  心理医生:“你饿的时候就想吃饭,对吧?但你不会吃得把胃撑破才放筷子,对吧?觉得饱了,你就不吃了。手淫也是这个道理,自有其生理节制,过度手淫,你的生殖器就会感到不舒服,你就会减少次数。”

  王某:“我明白了。原来我自己总是一方面在不断地批判自己,总以为是手淫造成的后果;而另一方面又控制不住频繁手淫,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使自己心理上长久不能解脱。我今后就试试你提供的方法,端正自己的认识,顺其自然。”

  心理医生:你还要注意一个问题,虽然手淫是无害的,并不等于说必须手淫,没有发生过手淫行为的青少年,也不必去手淫。有手淫行为的青少年一方面顺其自然,另一方面要提高生活情趣,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娱乐、运动等方面去。因为,无害不等于赞同,染上手淫习惯的青少年,一定要及时戒除。

  “所以,我建议你从如下几点入手:一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有益的文体活动上;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文艺欣赏水平,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时,应选择高格调、高品位、内容健康的题材,特别要少看偏重谈情说爱的书刊,以及影视中描写性的镜头,以力戒因此而引发的性冲动;三是当性冲动出现时,尽可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体质强者可以去洗冷水澡、打球等,体质弱者则可以打太极拳、慢跑、散步、听音乐等;四是手淫大多发生在睡眠前后,因此,你要养成定时入睡和起床,不贪恋赖床的习惯,不给手淫以时间。同时,还要注意被褥不宜过重过暖,内裤不宜过紧,注意外生殖器的清洁,以避免不良刺激引发性冲动。”

  王某:“我会照你的说法去做的。相信我,我一定做得到。”

  心理医生:“我相信你是一个有理想、有志向、意志坚强的青年,一定能克服手淫的习惯。届时,只要你不为曾有过此事而担心和自责,身心轻松,自然会心康体健。祝你进步!”

  通过直接心理咨询,医生对王某进行了有关手淫知识的指导,使王某对手淫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又辅以支持疗法,对王某表示安慰、同情和关心。

  3.手淫的保健

  手淫又叫自慰,从狭义的概念是指用手来抚摸刺激生殖器官达到性快感、性欲满足或射精(男性)的行为,使心理上得到满足,达到自慰的一种现象。从广义讲,任何方式的自我与互相间的抚摸刺激生殖器及其他敏感部位以求性快感和性满足的行为都可以视为手淫。手淫是在性冲动时自我发泄性欲的举动。手淫是性欲的一种不正常发泄方式,是没有异性参与的,自己发生的性行为。

  手淫是一种常见现象,在男女老幼不同年龄皆有。但在青少年中最为普遍。有人曾做过调查,发现男子中92%的人有过手淫史。1986年,有人曾对上海市区几所大学男生进行调查,发现353名学生中有301人曾有手淫现象,占85.3%。发生手淫的年龄多数从12~16岁开始,平均年龄14岁,与开始有遗精的年龄吻合。还有人对美国某大学女生2200人进行调查,发现有手淫行为者达50%以上。

  无论男女,到了青春期后,由于体内的生理改变,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性的冲动和要求,这段时期处于性紧张状态,对性问题满怀憧憬、好奇、幻想。作为一种本能,他们会在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驱使下开始有意识地手淫。由于性冲动不是受大脑支配的而是由血液中的性激素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

  人从性成熟到能够合法地满足性要求――结婚,一般要等待7~8年或更久,而这段时间的性能量偏偏最高,总要寻找机会解除性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手淫大概是最方便、最安全的办法,它既不涉及异性或卷入感情纠葛,也不会导致性攻击甚至性犯罪的发生,所以是一种合理的解除性紧张的方式,同时也能够解决一部分因性问题而引起的社会问题。手淫只要是适度的,有节制的,可以认为是一种合理的解除性紧张的方式。性学家对有无手淫行为的人进行大量的对比研究后证实:是否手淫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不全等精神疾患,以及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哮喘等身心疾病都无关联。研究还证明,青少年有无手淫史,与日后的智能、成就、社会适应以及性功能等也没有任何联系。这说明手淫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人们对于手淫到底有害、无害,还是有益,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手淫是没有害的,是性成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自慰性性行为”。认为“手淫可以不射精,并作为阳痿、慢性前列腺炎等病症的治疗方法,等于加强生殖器的锻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然,适度手淫并不是什么坏现象。对一个身心健康,认识正确的人,适度的手淫并无害处。未婚男女,每月有规律地手淫1~5次,以满足心理或生理的需求,并不影响健康。而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淫的方式还是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的办法之一。

  但是,过度手淫就属于一种心理障碍,并且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造成一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性神经衰弱等。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症状,如意志消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失眠、多梦、头昏、心悸等,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慢性前列腺炎引起尿频、尿末滴白、下腹及会阴部不适、腰酸无力、性欲减退、阳痿、早泄、不射精等。

  过度手淫包括:①过于频繁的手淫(对于一般青年来说,手淫超过一周一次就属于频繁);②过强刺激的手淫(对生殖器施加了过于强烈的刺激,容易造成器质性损伤,同时提高性兴奋阈限,造成以后性冷淡或正常性交无法得到性满足等);③不适当地使用性工具。过度手淫还体现在超出自己精神认可范围内的手淫。

  过于频繁的手淫一方面使人精神、精力下降,另一方面过频地刺激性器官,可能导致阳痿、早泄或女子性冷淡。假如频繁手淫,成为习惯,甚至认为手淫可以代替性生活,则更会成为同性恋、自恋等病态人格的温床。由于青少年手淫后,往往产生追悔、羞愧、忧虑等复杂心理状态,容易造成一种精神负担而难以自拔。

  想要改正,可是在生理的自发冲动下又难以自制,从善的心愿又遭到挫折,导致精神上的损害。

  因此,应当指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手淫: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性教育。使注意力向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避免思想过度向其集中。将自己的注意力从过多的对性的关心方面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上来;培养良好的爱好和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将过于旺盛的性能量分解转换。

  (2)注意生活规律与生活调节。避免穿着太紧衣裤,按时睡眠,睡眠时被褥不要过暖过重,睡眠不宜仰卧和俯卧,晚餐不宜摄取刺激性饮食如烟、酒、咖啡、辛辣之品。

  (3)鼓励男女参加社会活动。减少对异性的敏感,避免早恋。不看淫书、淫画和色情影视,尽量减少不良的性刺激。

  (4)对犯有手淫习惯的青少年,不宜严加指责。应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与决心戒除手淫,切不能用夸大、恐吓的办法,否则会加重他们的思想负担。

  二、更年期

  更年期是成年走向老年的过渡。男性一般从50~60岁,女性一般从45~55岁便进入更年期。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角度而言,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比较成熟和干练,但体内内分泌改变以及其他生理功能开始逐渐衰退和老化。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这是第二个“多事之秋”,因而也是一个特别需要进行自我护理和保健的时期。了解更年期常见的心理和生理症状,有助于我们进行这一时期的心理护理与保健,帮助人们顺利地度过更年期。

  1.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是人一生中必经的一个时期。男、女都有更年期,只是女性更年期变化较男性更为显著,因而又有人将其称为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自然绝经前后,或因手术摘除卵巢,或放射治疗等原因而使卵巢破坏,以致因卵巢丧失功能而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组症状群。更年期大多数妇女均有轻重不同的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仅有10%~15%的妇女症状较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临床主要表现,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月经改变。月经周期延长,或2~3个月1次,或周期缩短,每月行经2次,伴面色潮红,出汗,心烦失眠,心慌心悸,大便干燥,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腰脊酸痛,头晕耳鸣,精神不振,肢体麻木。同时性欲减退,白带减少,乳房和外阴逐渐萎缩。还会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以负性情感为主,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好哭泣、容易激动或抑郁焦虑、患得患失、紧张乏力、对声光刺激敏感。

  其原因是由于卵巢衰老、功能减退所致。这种综合征可持续较长时间,然后逐渐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进一步发展为更年期忧郁症或更年期偏执状态。

  应指导女性要正确认识更年期是一个过渡时期的生理变化,是人体因卵巢功能衰退后内分泌失调的现象,只要机体适应并稳定重新建立后,症状就会逐渐消失。所以要加强心理调节,消除恐惧的心理,保持自信和心情愉快。同时应避免过度激烈运动,适当进行体力锻炼,如散步、慢跑、跳舞等,以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和各个脏器的功能,延缓衰老,防止肥胖。

  2.更年期忧郁症

  更年期忧郁症是指初次发病年龄在更年期,因精神焦虑、紧张、忧郁等因素而致的综合征。一般起病缓慢,早期多有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病情逐渐发展,病程较长。其临床症状常见有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情绪障碍为主。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自责自罪、主观臆断、猜疑他人,或是怀疑自己患某种病,尤其是“恐癌症”,甚至引起自伤、自杀等行为。此外,可有月经不调、性欲减退,或出汗、怕冷、消瘦、乏力等症状。有的甚至产生与疑病、虚无观念有关的幻觉。虽然这类患者智能良好,生活也能自理,但自知力差,严重者可能出现自伤、自杀企图或行为。

  本病的病因可能与内分泌腺机能减退、代谢功能失调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有的认为可能是间脑的某些机能失调。也有人发现第三脑室扩张,脑室变形等。除了使用抗抑郁药物这个共同的原则,更年期抑郁症内分泌功能较紊乱者还可服用激素。同时支持性心理治疗十分重要。向病人讲明疾病的性质,消除他们对健康的疑虑,增加对治病的信心,认识自己的性格弱点等等。

  3.更年期偏执状态

  更年期偏执状态又叫更年期妄想症。该症起病较缓慢,病程较长。症状以嫉妒、被害、自罪、疑病妄想为主,可伴有幻觉,多为幻听。病程中常伴有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妄想内容比较固定,妄想对象接近现实,一般不泛化。并伴有紧张、恐惧、焦虑等生动的情感反应。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惶恐终日不敢出门,或不敢回家;或是怕毒死而不吃不喝;甚至找其怀疑的对象大吵大闹。更有陷入重重怀疑之中,苦于无路可走而在妄想、幻觉支配下产生自伤、自杀、拒食、冲动等行为。患者一般无意识障碍,愿向周围人倾诉自己的内心体验,以求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支持。

  [病案]

  丁某,女,48岁。和丈夫一起来心理咨询所。没等妻子开口,丈夫就抱怨开了:

  “我要离婚,我简直受不了,结婚都20多年了,她还那么小心眼。”经仔细询问,才将事情缘由说了出来。

  丈夫是某厂的采购科长,最近由于工作需要,与棉纺厂一位销售科长王某来往较密切,不料这一切却使妻子产生了疑心,以为丈夫和那位女士有什么不清不白的事情发生。于是妻子就暗中盯梢,处处跟踪,还跑到王某单位去大吵大闹,骂王某作风不正,勾引她丈夫。而且每次丈夫回家后总要检查衣服、提包,不停地询问丈夫的行踪,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暧昧了,是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其实,丁某一直性情比较好,是一个很娴熟的贤妻良母,先生原来也很耐心地给丁某解释,可是妻子老是不听任何话语,总是认为丈夫已经变心了。以致于丈夫完全不知所措,渐渐地就失去了耐心。

  丈夫感到妻子以前不是这样做的人,而妻子也感到这样做时,仿佛性情不能控制,便来到心理咨询室。经调查得知,丈夫是个正派人,婚后从未有过作风问题,为人忠厚老实。夫妻俩一直恩恩爱爱,说明丁某的猜测是毫无道理的。根据事实和丁某的种种表现,以及现在所处的年龄,可知丁某属于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到了更年期,身体各器官特别是内分泌系统逐渐衰老、退化,其中尤以性功能的减退最为明显。卵巢功能由不稳定到停止,其功能的衰退,必然影响内分泌功能的暂时紊乱,引起大脑皮层等功能失调,而表现出以交感神经应激性增高为主要特征的焦虑症状群。焦虑心理的本质是对未来的强烈不安全感,通常表现为:猜疑、自责自罪、被害感和嫉妒。过度忧虑自己健康而产生的“疑病妄想”,常会被医生的检查识破;过分地自责自罪和怕亲人惨遭不幸、被人迫害的“罪恶妄想”、“被害妄想”也易被人觉察;只有嫉妒这种更年期偏执的特有症状,来自性功能明显减退时期的焦虑,往往不易为人发觉。因此,丁某由温顺贤良转眼间变得猜疑多虑,其主要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目前,对女性更年期所表现出的一些精神症状,一般认为是在更年期机体代谢与内分泌机能减退的基础上,由心理因素诱发产生。因此,普及更年期心理卫生知识,加强更年期的心理护理与保健,就显得尤为必要。对本病案的患者,就应采用此方法施治。

  由于丁某并未认识到,导致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人到中年因生理变化而引起的正常的心理变化。因此,心理医生劝导她不要为此自责,并向她讲解有关更年期应注意的心理知识及正确对待与发病有关的心理因素,以消除其焦虑、惶惑、紧张等易引起更年期精神病症的消极情绪。同时,还告诉她更年期精神病症的预后并不严重,一般情况下,如果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加强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然而然地恢复正常。

  其次,要求丈夫要体贴和理解妻子进入更年期的心理,关心她的健康,使她能心情愉快地工作,对她在更年期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性心理,更应给予理解和同情,帮助她顺利度过更年期。

  再次,告诫丈夫其妻所表现出的嫉妒心理,是属于病态反应,宜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要积极帮助妻子进行必要的治疗,在病情较轻时,可服用些镇静剂、雌性激素类药等即可好转。但是如果没有及时注意,往往还可发展为精神病,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因此,丈夫的恩爱和照顾是十分重要的,能有效预防自杀、离异等家庭悲剧。

  经两个月治疗,丁某的情绪得到了稳定,夫妻俩重新恢复了以往相互关心和相互体贴的感情。

  4.更年期精神病

  更年期精神病是一组在更年期首次发病,以情感忧郁、焦虑或幻觉、妄想为主要症状,伴有植物神经与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精神疾病。根据表现不同分为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忧郁症和更年期偏执状态三种情况。其临床主要特征为:①更年期首次发病;②精神症状以情感的忧郁、焦虑和紧张为主,可有幻觉和疑病、虚无、自罪、被害、嫉妒等妄想;③多伴有失眠、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并有内分泌特别是性腺功能减退及衰老等表现;④一般无智能障碍。

  本病女性为多见,据统计女性病人较男性多4~5倍。目前,更年期精神病因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研究者认为内分泌功能减退、精神因素、性格特点和遗传因素几个方面对发病均有一定影响。因此除了药物治疗外,应当加强心理护理与保健:

  (1)注意生活的规律性,做到起居有时,劳逸结合。要防止工作负担过重,尽量避免过重的精神刺激,同时注意身体锻炼,经常参加文体活动,调剂生活。

  (2)定期检查。如果出现了更年期综合征的一些表现,除用药物减轻症状外,应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体内器质性病变。

  (3)进行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普及更年期知识,让进入更年期的男女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正确的态度和稳定的情绪迎接这一时期的到来;其次,要帮助进入更年期的人正确对待与发病有关的心理因素,自我消除焦虑、惶惑、紧张等易引起更年期精神病症的消极情绪;再次,要让病人了解一般情况下,出现的症状是暂时的,经过1~2年,是可以自行缓解的,因此不必忧心忡忡。

  (4)对严重患者运用药物对症治疗。①西医药治疗:失眠者可给服利眠宁、安定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者,可给服谷维素;内分泌功能失调者,女性可服乙苯酚0.5~1毫克或乙炔雌二醇0.125~0.5毫克(1日1次,睡前服,连服20~22天,停药8~10天后,周而复始),男性可服甲基睾丸酮5毫克(1日2次,1~2月后减为每日或隔日1次);焦虑忧郁症状突出者可给服丙咪嗪;猜疑、紧张不安、有妄想并伴有明显的兴奋躁动和幻觉者,可给服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药,也可选用氟奋乃静癸酸酯或庚酸酯25毫克肌肉注射(每2~3周一次);有强烈自杀倾向者可用电针抽搐或电休克治疗;幻觉、妄想症久治无效者可用胰岛素休克治疗。②中医药治疗:心血不足者可用归脾汤酌量饮用;肝胆郁结者可用逍遥散酌量服用;肾阴不足者可用六味地黄汤酌量饮服。

  (5)更年期精神病症虽多见于女性,但男性切不可掉以轻心。除更年期综合征多见于女性外,其病症同样也见之于男性。同时,还要注意防止更年期病重患者的自伤和自杀行为。

  三、残疾人

  残疾是指如耳聋、失明、痴呆,以及断肢、瘫痪等症状。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由于遗传或意外事故导致个体某种身心的缺损和功能的丧失,因此,残疾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它不仅给人带来生活、工作中的不便,而且严重困扰着他们的心灵。因此给予残疾人应有的关怀和照顾,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也是社会的责任。

  导致残疾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先天遗传,如近亲结婚可造成后代痴呆、身体发育不全;有家庭病史的也可能造成后代某一方面的遗传性残疾,如兔唇等。二是后天意外事故,包括孕期服药不慎造成胎儿残疾,以及生活中遇到突然不幸所造成的伤残等。除了智力存在缺陷,丧失认知能力的严重痴呆残疾人之外,一般可能具有以下心理表现和反应:

  1.敏感自卑

  与健全人相比,生理上的缺陷使得残疾人各方面都会遇到困难,也更为敏感,这时情绪反应尤为明显,对歧视情绪反应强烈。有的残疾人有爆发式的情感表现,有的则以深刻而持久的内心痛苦隐藏在心,表现为无助与自我否定。同时由于常常受到厌弃与歧视,极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

  2.孤独感

  孤独感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某些缺陷,残疾人的行动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其行为容易受到挫折。由于活动场所少,交流对象十分有限,且在许多场合常常受到歧视,久而久之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行为乖僻。

  3.悲观失落

  对自己的不幸感到悲观,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由于会受到一些非礼的歧视,因而容易产生意志消沉,悲观失落的心理。

  4.强烈的挫折感

  尤其是后天的事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残疾,受挫感特别强烈,有的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和性格。有的因意外导致毁容或躯体致残而丧失生活信心,甚至导致自杀。

  4.婚姻恋爱

  对于婚姻,残疾人与常人有着同样的憧憬和需要,希望获取情感支持、生理需要,但身体残疾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在婚恋问题上缺少机会,往往遇到阻力。

  5.求助、依恋

  由于自身的疾患,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而且往往对残疾同伴怀有深厚的同情,残疾朋友之间更乐于相互帮助。而这种同病相怜的情感,使残疾者容易结为有限的社会支持网络,甚至形成依恋。

  6.自强自立

  有相当一部分伤残人身残志不残,具有强烈的自强自立精神。以坚强的毅力学会新的求生本领,支撑自己的天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

  [病案]

  肖某,女,21岁,身体严重残疾。3岁那年,肖某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疾病,使其生长发育发生变异。身子长得小,四肢又很短,并伴有下肢肌肉萎缩,头很大,手长得像熊掌,被人称为“怪人”。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肖某被迫离开了心爱的校园。但是,她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坚持完成了小学到初中的学业。后来,在家长和老师的不断鼓励之下,她从一个自卑、抑郁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残疾人自强模范。从关心自己的人群中,她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通过自学,成为了一名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依靠自己的学识来不断地帮助别人,更促使她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到和自己一样的人群――残疾人群体。

  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的伤残,毕竟是人生的一大不幸,它不仅给当事人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不便,还严重困扰着他们的心理。伤残的初级阶段,大多有一个“情感休克期”。大多数人有情绪紧张、恐惧、焦虑、悲伤、绝望,部分人甚至有自杀动机和行为。无论是因先天致残还是后天致残,都会给伤残者自身带来许多心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要求亲人给予充分理解和通过培养伤残者的顽强个性、加强护理和自我调适,帮助他们以强者的姿态度过严峻的人生。

  小肖的成功在于她敢于接受现实,设法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能够设定符合实际的目标,调动积极因素,而且父母始终伴随她的成长,社会给予极大的支持。因此,应当切实加强和维护残疾人的心理卫生工作。

  (1)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残疾人群的偏见虽然有所减少,但歧视的现象还是难以消除。残疾群体的内心世界更是很少有人愿意倾听。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自尊,是形成自卑感的重要原因。

  学校以及政府有关职能机构应大力宣传和呼吁全社会端正认识,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全社会都需要伸出热情的手,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创造有利于残疾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社会环境。

  (2)正视残疾现象。敢于接受现实,对“残疾”有个正确的认识,要有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信念。残疾人自身的努力在自己未来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到自尊自强自爱,充满信心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努力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在不断进取中体验成功。

  (3)克服自卑。要克服自卑感,首先应避免对残疾人作任何不正确的评价和比较,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疾给人生旅途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是要引导残疾人对自身机体固有补偿功能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自身努力,做到身残心不残,这样才能尽快从伤残痛苦中解脱出来。理智地看待自己的伤残程度,争取运用其他的最佳方法,弥补已缺损的功能,尽快学会一技之长,调整好与正常人的人际关系等等。

  (4)功能训练、回归社会。通过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保护并运用好补偿器官,以达到社会功能的部分甚至大部分恢复。培养他们与人交往和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人生发展。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回归社会,才可以说符合于残疾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四、妊娠期

  妊娠是女性一生中的特殊阶段,是婚后妇女一种特有的生理突变。这个阶段使女性几乎成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妇女妊娠后,心理上有一种自豪和骄傲感。在新生命的孕育过程中,会给她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及变化。

  因此,做好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护理和保健,对保护妇女和婴儿的健康是有重要意义的。

  孕期的全过程为40周计280天,从闭经开始到12周末为早期妊娠,13~27周末为中期妊娠,28~40周为晚期妊娠。在这几个不同的妊娠时期,孕妇会分别出现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一)妊娠期一般心理和生理反应1.将为人母的复杂心理发现自己怀孕时的心理状况往往是既高兴又担心。正常怀孕后,妇女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将为人母的喜悦。强烈的母爱从受孕成功起就开始产生,因而在情绪和情感上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兴奋。同时也深感难以承担母亲的责任而感到惶惑和紧张,有的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胜任胎儿的正常发育,胎儿是否健康,是男孩还是女孩等。尤其是生育年龄较大的孕妇更容易产生各种猜疑和紧张害怕情绪。如果是非正常怀孕(如未婚先孕等),则会感到无比的惊慌和害怕,做母亲的喜悦会因社会道德的不容和谴责而消失得无影无踪,随之而来的是担心和害怕。

  2.早期妊娠的心理与生理反应

  健康的已婚妇女,月经正常,如有停经现象,首先应考虑是否妊娠。妊娠停经6周左右有乏力、头晕、嗜睡、恶心、择食、流涎、食欲不振、呕吐等现象,且多发生在早晨,称为早孕反应。一般在12周后自行消失。

  妊娠期间,因为子宫增大,前位子宫压迫膀胱出现尿频,后位子宫压迫直肠出现便秘;同时激素的影响会使乳房胀痛或乳头疼痛,同时还往往伴有疲劳、乳房变软、恶心、尿频。常因孕妇全神贯注于自身妊娠而使症状明显。部分孕妇食欲下降,偏食,情绪不稳定,感情上要求增加,性欲却下降。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