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四十一、“歌乐”山为“仡佬”山考

  胡昌健

  一、问题的提起

  重庆有歌乐山,在嘉陵江以北,地处华蓥山——中梁山中部。“歌乐”二字是何意?民国《巴县志》“旧传李冰次子二郎佐父导云:水,驻节山上,异乐忽作,如闻钧天之音,故名歌乐。其说荒渺。或曰其上松杉翳日,清风倏来,则万籁齐鸣,胜于鼓吹。是为近之。”编者认为前一种说法“荒渺”,而后一种说法稍有道理。其实都不对,是望文生义。我认为,歌乐山的“歌乐”二字与唐宋时期巴渝地区的哥罗蛮、仡佬族有关。

  二、“歌乐”是音译

  渝、黔地区有古谚云:无僚不成黔。

  “无水不成川。”意指唐宋以来该地区僚人极多。僚人,是古代的一支历史演变复杂的族团。《华阳国志》中已有“僚”这一称呼。其先是娄人,商周以后,娄人的一部分与南方一些民族(包括汉族)逐渐融合。到了唐宋时期,形成仡佬等族。

  “歌乐”这个双音词,应是“音译”而成。渝、鄂、黔、川地区,有与“歌乐”音近的地名和族名,如葛獠、歌罗山、高罗山、歌罗驿、哥罗蛮、哥蛮、哥罗寨,等等。如,“有控临蕃种落……蛮蜑、葛獠……白虎……”“菖蒲溪。”“大歌罗山,在卫城西南一百九十里哥罗寨;《通志》在县东北百九十里,接施南界,旧置歌罗驿。”;“小歌罗山:在黔江县东北五十二里……按:湖北施南府《宣恩县志》:歌罗驿在县南九十里,元明为高罗土司。杨升庵《丹铅录》载李白流夜郎宿歌罗驿,即高罗也。”“馆驿:歌罗驿”;“歌罗山在(彭水)县东北四十九里,回旋起伏,如歌罗然,蛮獠多依阻于此”;“大歌罗山,在县东北九十里,旧置歌罗驿于此。又,小歌罗山,在县东北五十二里”;“黔江县治所,盖楚开黔中郡时哥罗蛮聚落也”;“予既作《竹枝词》,夜宿歌罗驿”;“(渝州)其地西南接乌蛮、昆明、哥蛮……”。今湖北咸丰县内有“高罗山”;今贵州环江县内有地名“高罗”。贵州又有“句娄山”及“老”人。

  前述歌罗山(四川方言乐、罗同音),乃古地名,即今彭水县的南望山,原名蛮王山。顾氏谓“歌罗”之意为“(山)回旋起伏,如歌罗然”,与前述《巴县志》一样,是望文生义。

  三、巴人与僚人

  关于“巴渝舞”,有两种文献记载。

  (1)应邵:賨人左右居,锐气喜舞,高祖《风俗通》“阆中有渝水,……”乐其猛锐,后令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

  (2)吴埛《五总志》“巴西阆中有俞水,皆刚勇好剑……僚人居其上,……”

  舞,汉高祖募取以平三秦,后使乐府习之,名曰‘巴俞舞’这两段记录所说的“賨人”和“僚人”,即汉代活动于嘉陵江流域的七姓巴人,即“板楯蛮”。在唐代,重庆一带的僚人被称为“南平僚”。宋代,“渝州蛮”《宋史·蛮夷》“渝州南平僚被称为。(重庆)蛮者,古板楯七姓蛮,唐南平獠也。(獠,可见,宋代渝州蛮是”同僚)汉代板楯蛮的后裔,即巴人的后裔。宋以后,渝州蛮大部分融入汉、苗、土家族等民族中。

  四、“仡佬”曾泛居巴渝地区

  《新唐书·南蛮传下》:泸间有葛僚。那么巴渝地区呢?尤“戎。”

  中先生在《中国西南民族史》中,对此有一段很精到的分析,该分析对本文有很大的帮助,特引如下:唐朝时期只了解到戎、泸间的这部分葛僚,对其他地区的葛僚还不曾发现。其实,其他地区的葛僚也不少。至南宋时期朱辅写《溪蛮丛笑》时,记录了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连接地带有苗、瑶、僚、僮、仡佬。而“仡佬”即“葛僚”,《溪蛮丛笑》记录五溪地区民族情况共79条,其中明言僚、苗者各两条,明言瑶族者10条,而记载仡佬者则达17条之多。可见,宋朝时期,五溪地区的仡佬族人口不少。这种情况,可以肯定在唐朝时期已经存在,因为《新唐书·南蛮传》中已记载戎、泸间有葛僚(即仡佬——尤中注),只是忽略了五溪地区而已。若非如此,则宋朝时期五溪地区怎么会出现那样多的仡佬族?而且,唐、宋时期,不仅湘西黔东和黔西有仡佬,黔中一带也必然有仡佬。

  五、结语

  前述彭水有古地名“歌罗山”是因为宋时有僚人居住,……“歌罗山……蛮僚多依阻于此”。僚人与巴人有密切的关系,而苗族与僚人也是密切相关的,今彭水县一带还将仡佬族的坟墓叫做“苗坟”。

  黔、鄂、湘交界一带,按王象之的说法,其地“与巴渝同俗”。为什么?因为这一带是古代僚人广泛居住的地方。

  现在问题比较清楚了,从语音的角度(葛僚=歌罗=歌乐=仡佬,等等)、从“歌乐”分布的角度(渝、川、黔、鄂等地都有与“歌乐”同音或音近的地名)、从学术研究(尤中等)的角度来看,重庆歌乐山、黔江歌罗驿等的得名说明唐宋时期本地区有大量仡佬族居住。人们把仡佬人居住的山叫做“歌乐山”,寨叫做“哥罗寨”。而且,仡佬族由“僚”演变而来,“僚”又与“賨人”密切相关,所以,巴渝地区的居民,与古代巴人有着渊源关系。而“歌乐山”的得名,则说明重庆市沙坪坝一带在唐宋时期曾有仡佬族的山寨。“歌乐”山实乃“仡佬”山。

  渝、黔地区多“洞”,如贵州有施洞、停洞等;重庆有木洞、鱼洞等;泸州有高洞、石洞等。这些“洞”,即唐宋时期“渝州蛮”居住的地区。

  明代出现了“仡兜”人,尤中先生认为“仡兜源于‘僚’的可能性较大”。重庆方言中至今尚有、(带有“老仡兜”“土仡兜”“死仡兜”贬义)语词,是否与“仡佬”有关呢?宋以后,巴渝地区的仡佬族逐渐南移,现主要居住在贵州境内,与重庆彭水接壤的贵州务川县、道真县就是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附带说一下,前述黄庭坚说宋时黔江县一带是哥罗蛮聚落,此说无问题,但他说是“盖楚开黔中郡时”的哥罗蛮,则是不对的,因为“哥罗蛮”在秦汉时尚未形成,是在唐宋时期形成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