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争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之间矛盾的发展以及它们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奥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点燃了这次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的枪声引起了强烈反响,世界面临爆炸性的局势,其关键在于奥国决定借此事件作为摧毁塞尔维亚的口实,虽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塞尔维亚政府直接参与了刺杀事件的策划。奥国在行动之前要取得它的盟国德国的支持。德国政府认为要尽一切可能使它唯一可靠的盟国不致削弱,因此在7月初的波茨坦双方代表的谈判中,保证支持奥匈帝国采取的行动。7月23日,奥匈帝国政府向塞尔维亚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正式谴责一切反奥宣传,查禁一切反奥的出版物和社团,开除学校的反奥教师,撤销曾经支持反奥宣传的任何官员。此外,奥国还无理要求:塞尔维亚政府允许奥国官员帮助查禁反奥宣传,允许奥国法官参加审判萨拉热窝事件的被告。这些要求统限于四十八小时之内答复。7月25日,塞尔维亚政府把复文交给奥国使节,答复很温和,语气很和解,除最后两点严重损害塞尔维亚主权的要求以外,其余要求都接受了。而且塞尔维亚还表示,愿意把争端提交国际法庭解决。奥国借口塞尔维亚没有满足它的要求,于28日悍然对塞尔维亚宣战。

  塞尔维亚当时是个小国,但是沙皇俄国站在它的背后。俄国在巴尔干一向怀有扩张野心。它看到,如果听任奥国压服塞尔维亚,它在巴尔干的地位就会削弱,而这是它决不能接受的。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以后,俄国政府发布了军事动员令,俄国的盟国法国保证全力以赴支持俄国。7月31日,德国政府向俄、法两国同时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停止动员,要求法国在未来冲突中保持中立。它的要求遭到拒绝,德国分别于8月1日、3日,先后对俄、法宣战。

  在一个多月的过程中,英国政府表面上致力于调和冲突,想使冲突各方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实际上是在窥测时机,寻求人民可以接受的参战借口。8月2日,德国政府无理要求比利时政府假道,让德军过境进攻法国。这就破坏了比利时永久中立的国际地位,而这是1839年得到列强保证的。比利时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同时呼吁英、法、俄诸国保护它的中立地位。英国要求德国尊重比利时的中立,遭到拒绝,它就在8月4日对德宣战了。交战双方阵营分明,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帝国主义之间的大战就这样开始了。

  三国同盟的另一成员国意大利望风转舵,待价而沽。战争开始的时候,它借口德奥进行的不是防御性的战争,拒绝承担条约义务,在一段时间内宣布中立。1915年4月,英、法、俄在伦敦同意大利签订秘密条约,保证战后议和时满足意大利的许多领土要求。5月间,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战争爆发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土耳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战争越出了欧洲范围。1915年和1916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分别参加到同盟国一方和协约国一方。后来还有许多国家权衡利害关系,相继参加协约国一方。

  就交战国家说,双方的帝国主义国家都打算借战争达到自己的掠夺目的:夺取新领土,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举例说,德国作战为的是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并吞法国的铁矿区,攫取东欧的粮食、原料产地和俄国波罗的海沿岸的属地。英、法、俄、意先后缔结协定,规定它们要怎样分割奥匈和土耳其的领地。日本参战,目的在于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攫取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进一步侵略中国。

  从战争目的上看,这次大战对交战双方的大国说,都是侵略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对塞尔维亚等一些国家说,它们作战具有民族解放或反抗侵略的意义,但是这改变不了这次大战的整个性质。

  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德国的战略计划交战双方的帝国主义集团对于战争准备已久,战争一爆发,双方都集中了巨大的军事力量,在进行最初的大战役以前,协约国动员了六百一十多万军队,同盟国动员了三百五十多万军队,双方拥有的大炮都在一万三千门以上。厮杀不仅会是血腥的,而且会是空前规模的。

  在力量对比上,交战双方各有自己的有利条件。就同盟国集团说,德国久有作战准备,军队组织好,装备优良,指挥系统也好。同盟国还在战略地位上占优势,参战诸国地理上连成一片,处于内线作战地位,调动兵力比较方便灵活。协约国集团在人力上占优势;工业力量较强;海军力量占绝对优势,战争开始时拥有二十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形势艘主力舰,比同盟国多六艘,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更具优势。因此,协约国不仅能控制海洋,便于取得粮食和作战物资的补给,而且有力量封锁对方,使它们困乏。

  从战略上讲,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地位,这对它是极为不利的。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首相的时候,力图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也就是避免腹背受敌。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法俄结盟以后,德国在东西两方都面对强敌,一旦发生战争,它既得在东线对俄作战,又得在西线对法作战。要想取胜,只能靠军事行动迅速,在俄国充分动员起来发挥力量以前,集中力量击败法国,回头对付俄国。就是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德国总参谋部拟订了作战计划,那就是早在1905年由德国参谋总长史里芬制订的“史里芬计划”。

  “史里芬计划”规定,德国在两线作战,设想在极短时间内结束战争。

  战争一开始,德军用七十八个师攻击法国,用九个师对付俄国。进攻法国的军队,左翼八个师,固守法、德之间设防巩固的国界;右翼七十个师组成一支包抄作战的庞大部队,侵入比利时,越过未设防的法国北部,沿着海岸推进,强渡塞纳河,从西面然后从南面越过巴黎,把法国主力部队压缩到巴黎以东地区加以歼灭。迫使法国投降以后,德军主力东进,会同奥军,闪击俄军,战而胜之。计划预定战争将在三、四个月里以德奥取得全线胜利而结束。

  这个计划建立在这样的主观愿望的基础上,即比利时无力抵抗,法军不堪一击,俄军动员迟缓,英国不会立即参战。集中庞大兵力,迅速从右翼战胜法军是计划的关键。因此史里芬在临死前再三叮嘱:“切莫削弱我的右纵队。”

  1914~1916年的战争进程战争一开始,欧洲形成了几条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构成了西线,那里主要是英法军队对抗德国军队。

  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构成东线,那里是俄国军队对抗德奥军队。沿多瑙河和萨瓦河组成巴尔干战线,那里是奥匈军队对抗塞尔维亚军队。此外,在亚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军队交战。在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军队交战。欧洲的西线和东线对这次战争起了决定作用,西线尤其是关键。

  1914年8月4日,德国军队侵入比利时,一开始就在比利时的边境要塞列日遭到顽强的抵抗。比利时人对德军的抵抗,出乎德国的意料,而且起了阻滞德军挺进的作用。英法联军初败于比利时境内。8月下旬,毛奇将军①

  总指挥下的德军深入法国北部,向巴黎推进。9日3日夜间,法国政府从巴黎撤往波尔多。当时,法军总司令霞飞已在马恩河和塞纳河之间重新配备了力量,其中包括英军。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

  参加这一战役的双方军队计有一百五十万多人。9月9日,德军被迫撤过马恩河,向安讷河一线退却。第二天,法军总司令霞飞的战报向世界公告:“马恩河之战以确定无疑的胜利而结束”。以后几个月,德军和英法军队都力图控制法比边境地区,德军特别想占领从敦刻尔克到布伦的滨海地带,以切断英法来往的捷径,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到年底,西线呈胶着状态。双方的战线上都构筑了深壕固垒,在战史上出现了借助于工事的阵地战。“史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是由于主观设想破产,加上毛奇被迫抽调兵力,增援东线,计划破产了。战争显然要拖下去,而德国的资源是不足以应付持久战的。

  在东线,8月中下旬之交,两路俄军先后越过俄国边境进入东普鲁士。

  德国不得不从西线抽调一些军队去对付俄军的进攻。8月底到9月中,兴登堡指挥的德国军队,利用两路俄军没有密切配合作战的弱点,先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一路俄军,这就是著名的坦能堡战役。然后德军进攻另一路俄军,迫使他们败退。德军进入俄境。在这同时,俄军挫败奥国军队,深入奥国东北地区。到年底,东线沉寂了,交战双方的军队也在阵地里对峙着。

  1915年,德国打算占领俄国的大片领土,迫使它退出战争。德国想控制巴尔干,打开直接通往土耳其的道路。根据这种战略目的,德军在东线发动了强大的进攻,占领了俄国的大片领土,把战线推到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但是没有达到迫使俄国同它议和的目的。

  这一年,英、法、俄把意大利拉入协约国集团,意奥边境上又形成了一条战线。在那里,意军同奥匈军队作战,没有进展。同年10月,在巴尔干战线,在德、奥、保三国军队的夹击下,塞尔维亚的军队溃败了。许多塞尔维亚军队假道阿尔巴尼亚,退到亚得里亚海的科孚岛重新编制起来。

  对空射击德国5.9英寸口径榴弹炮德军在东线的进攻没有达到消灭俄国战斗力量的目的,1916年它在西线以法国凡尔登要塞为目标,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凡尔登在法国的东北边境,是巴黎的前卫,又是法军整个战线的支撑点。1916年2月下旬,德军以强大的火力,猛击凡尔登。他们预计2月底德皇能在凡尔登的广场上阅兵。但是凡尔登的攻守战一月一月地拖下去。为了牵制西线德军的进攻,俄军在东线发动了攻势。7月初,英法军队又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发动了一次大战役。在那里,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凡尔登和索姆河的会战,都持续到年底。在这两个战役中,伤亡近两百万人,结果双方都没有突破对方的阵地。

  凡尔登和索姆河的战役还在进行的时候,德、奥、保三国军队联合进攻罗马尼亚。12月,罗马尼亚的首都陷落。

  战争的前两年,交战双方都把海军的主力舰队留在基地:英国海军大多集中在不列颠的北部港口,主要是在斯卡帕湾;法国海军大多集中在地中海港口;德国海军集中在赫尔戈兰、基尔港和威廉港。它们都不敢冒险开出主力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只有双方的分遣小舰队在大洋上和北海水域有过小的战斗。协约国以它们的海军优势力量加紧封锁对方。德国看到潜水艇在海战中的巨大作用,1915年2月开始用“无情”潜艇战对付协约国,以破坏协约国特别是英国的物资和粮食运输。由于海上封锁,德国处境日益恶化。1916年,德国指挥部为了突破封锁,决定海军出击,这就在北海发生了这次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这次海战于5月31日到6月1日在丹麦以西的海上进行。英国舰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是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德国海军上将提尔匹茨讲到日德兰海战的后果时写道:“仍然保持中立的国家已对我们的最后的胜利丧失了信心。”此后,德国主力舰队就停在军港里,不敢到海上去进行较大的海战了。

  二、战争结束交战国家的政治危机到1916年冬,世界大战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但是还看不到胜负终将属谁,看不到结束的迹象。交战各国深感物资和人力消耗过甚,在不同程度上感到难以支持。广大劳动人民困苦不堪,对帝国主义战争日益愤慨不满。交战国的统治阶级都面临着一场政治危机。当时,协约国各国在前线和后方的军队人数约为二千五百万人,同盟国各国约为一千五百万人。交战双方在战场上的伤亡很大,到1916年底,阵亡约六百万人,伤残约一千万人。大量精壮人员直接参战而外,还有许多要在后方从事军事工业生产或为战争服务。这就造成了人力的紧张,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普遍感到劳力不足。例如法国,战前有五百六十多万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农业生产,这时只有三百万人,而且是妇女、老人、儿童和残废人。交战各国都有大量耕地荒芜,农畜产品普遍下降。粮食、饲料、燃料都感不足,同盟国家尤其严重。由于粮食产量剧减,粮价高涨,例如法国的小麦价格,每一公担(二百公斤)1914年值二十四法郎,1917年国家定价为七十五法郎。1916年底,交战各国都实行了凭证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制度,面包、燃料、肉、糖、衣、鞋、饮料定量供应。劳动人民生活日益恶化,有产者的生活却不受凭证供应的影响。德、奥的劳动人民特别困苦。1916年到1917年的那个冬天,这两国的城市居民几乎只能靠有限的蔓菁维生。

  战争对于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结果。垄断资本家迫使劳动人民在前线流血,在后方受饥寒之苦,自己却从战争中赚得了巨额利润。举例说,德国军火大王克虏伯的公司1913年的利润是三千三百多万马克,1914年就增加到八千六百多万马克。英国“白星轮船公司”的总收入,1914年为八十八万八千英镑,1916年增加到二百四十余万英镑。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大多数交战国里都在酝酿着革命,统治阶级忧心忡忡。1916年11月6日,法国总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在巴黎居民中,在议会里,到处都显出惊惶不安的情绪。……11月,巴黎电车工人开始罢工。我每天都要碰到类似的焦虑,空气里弥漫着可疑的气氛。”

  俄国沙皇政府遭遇的危机特别严重。在前线,军需品十分缺乏,甚至士兵的步枪也不足。在后方,由于燃料不足,工厂减少了生产。1916年有三十多座高炉熄火。铁路车辆不足,不能应付需要,成亿普特的粮食堆在车站上霉烂,运不到急需粮食的地方。1917年初,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示威运动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发生,接着扩展到莫斯科、巴库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的工人运动发展成了反对沙皇统治的政治总示威。沙皇统治濒于崩溃边缘。

  强化战争机器,施放“和平”烟幕在1916年的作战中,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的优势。两个敌对集团都面临政治危机,都意识到尽快结束战争的必要性,因为战争的延长会给帝国主义带来更大的危机。因此,交战双方的主要国家一方面强化战争机器,另一方面试探“和平”。

  在德国,1916年8月下旬,参谋总长法金汉免职,由兴登堡继任。法金汉不相信德帝国主义会获得最后胜利。兴登堡和他的副手鲁登道夫都是军国主义的极端代表。他们总掌兵权意味着德国更加坚决想取得最后胜利。不久,“德奥最高军事司令部”组成。实际上,同盟各国的军事领导权力都掌握在德国手里了。

  1916年12月,罗马尼亚首都陷落以后不久,法军总司令霞飞去职,由尼维尔继任。法国统治阶级期望尼维尔能在战场上获得更多的战果。在这同时,英国政治舞台发生变动,劳合·乔治出任“战时内阁”首相,这意味坚决作战的集团胜过犹豫不决的集团。早在那年9月,劳合·乔治对美国记者发表谈话时就说:“英国曾用二十年的时间战胜拿破仑,而且最初十五年是英国失败的不幸年份。要在这次战争中赢得胜利并不需要二十年,但是需要多久,战争就会进行多久。”

  同盟国集团首先发动“和平”攻势。12月12日,德国政府代表同盟国集团,呼吁美国转告协约国各国政府,表示愿意举行和平谈判。德国主张和谈,却不打算放弃已经吞并和占领的任何领土,因此矢口不提关于比利时、塞尔维亚以及俄、法被占地区的前途问题。德国倡议举行和谈还另有打算,就是企图分化协约国集团,只要能同其中任何一国单独媾和,就可保证德国战胜其余国家。12月1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以维护和平的姿态提出建议,要求交战国家宣布它们的和平条件,并作出安排以保证世界不再发生战争。

  随后瑞士、瑞典和挪威政府相继提出类似建议,或表示支持威尔逊的建议。

  12月26日,同盟国集团以赞赏的姿态回答威尔逊的建议,但是重申它们的意见,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召开会议,交换意见。12月30日,协约国集团拒绝了德国的倡议。1917年1月10日,它们在给威尔逊的照会中,具体提出了它们的“和平”条件:恢复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从法国、俄国和罗马尼亚的领土上撤退,并作公平的赔偿;在民族原则的基础上重建欧洲;从外国统治下解放意大利人、斯拉夫人、罗马尼亚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让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族人民获得自由,等等。

  交战双方各有打算,“和平”攻势只是烟幕。烟幕迅速消散了,局面还是战争。

  在国际上,列宁和他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对待帝国主义战争问题上坚持正确的路线,始终如一地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为推翻沙皇的统治、为俄国的社会主义而斗争。列宁还团结各国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人,要他们引导本国人民用革命的行动,反对本国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

  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1917年初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示威运动和政治总罢工,终于导致了二月革命。

  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发出传单,号召起义,打倒沙皇专制政权。第一天,彼得格勒的工人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赶忙从前线调回军队,军队也参加了起义者的行列。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彼得格勒起义胜利了。当天晚间,起义者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这是反对沙皇政权的工农联盟机关,也是工农专政机关。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出,全俄各地都发生了革命,沙皇的专制统治崩溃了。

  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的正确性,又显示了它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美国“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美国开头采取了名义上的“中立”,主要原因有这几点:第一,美国统治集团要利用“中立”同交战国家做生意,以便获得暴利,同时利用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的时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等到交战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再参战,用最小的代价实现自己的扩张计划,称霸世界。第三,美国工人、农民甚至一部分小资产阶级都反对这次战争。正如威尔逊的亲密助手豪斯所说的:“中国人民有百分之九十是不愿总统把我们牵连在大战之内的。”对人民进行欺骗宣传,需要一定的时间。

  美帝国主义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供给它们军用物资和粮食,大大扩大了自己的生产能力。美国工农业的生产总值急剧增长起来,从1914年的二百四十三亿美元,增加到1916年的六百四十五亿美元。欧洲各国为了购买美国货物,把自己的有价证券卖给美国,或是以黄金交换,或是向美国借款。美国本是债务国,现在一变而为债权国了。美国大资本家赚得了惊人的利润。据美国国会的统计材料,在阿巴拉契亚矿山中的三百多家煤业公司,有一百家获利高达百分之一百到百分之五百、甚至有少数高达百分之一千以上的。

  美帝国主义表面上“中立”,实际上它的利益日益同英、法、俄联在一起。它输出的物资主要是运往这些国家,其总值从1914年的八亿多美元,增加到1916年的三十二亿多美元。同期内,对德奥的输出却急剧下降。到美国参战的时候,它贷给协约国的债款达二十三亿美元,贷给德国的仅两千多万美元。

  1916年,美国进行总统选举,威尔逊再次当选。美国统治集团看到参战的时机成熟了,威尔逊为美国参战积极准备,宣传机器狂热叫嚷对德作战。

  德国统帅部看到单靠陆军不可能取胜,1917年初再次实行无限制的潜水艇战争。它在英国本土四周和地中海上加紧用潜艇攻击对方船舰,连中立国船只也包括在攻击范围以内,企图借此困死靠海外粮食过活的英国。美国统治集团找到了参战的借口。那时候,由于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美国又担心协约国的作战能力会因此削弱而损害自己的利益。1917年4月6日,它借口维护公海自由,特别借口德国潜艇攻击了美国商船,对德宣战。同年12月,它又对奥匈帝国宣战。为了实现它称霸世界的野心,美帝国主义终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中国、希腊、巴西、古巴、利比里亚、暹罗(泰国)和其他一些中南美国家也站到协约国集团方面参战了。

  美国参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声势,但是这对战场上的意义一时还显不出来。就在美国对德宣战后十天,在欧洲西线战场,法军总司令尼维尔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发动了强大的进攻。由于德军早有准备,这次进攻一开始就遭到挫折。战斗若断若续地继续到5月初,法国付出伤亡十余万人的代价却一无所得。7月初,俄军在东线出击,进攻开始于里沃夫一线,最初得手,俘获奥匈军队数万人。当德军增援部队到达以后,形势逆转,在某些地区,德军推进了一百三十公里。9、10月间,德军占据里加,控制了里加湾。在意大利战线上,10月间,意军败于卡波里多,德奥军队向前推进,迫进皮亚韦河,威胁威尼斯。直到英、法增援军队赶到,形势才稳定下来。卡波里多的败北震惊了协约国。它们决定在巴黎凡尔赛举行协约国最高军事会议,这是协约国走向军事统一的第一步。

  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俄国人民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窃取了政权,组织了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和农民把革命进行到底,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通过武装起义,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新的苏维埃共和国向交战各国的人民和政府建议,立即进行正义的民主的和平谈判,结束帝国主义战争。协约国拒绝了这个建议,苏维埃共和国只好同德奥谈判。虽然德国提出了苛刻的掠夺性的条款,苏维埃共和国还是在1918年3月3日同德国签订了布雷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俄国人民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摧毁资产阶级政权,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在各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应。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的革命运动空前高涨。德奥的许多工商业中心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罢工。停泊在卡泰罗的四十艘奥国军舰上的水兵举行了起义。这些罢工和起义都要求停止帝国主义战争。

  革命形势在高涨,交战各国的统治阶级除了实行镇压,也企图尽早击败对方结束战争。法国统治阶级为了准备更有力的进行战争和在国内进行镇压,改组了政府。1917年11月16日,克里蒙梭出任内阁总理。他对法国议会说:“我的对内政策是战争,我的对外政策是战争,我要到处进行战争。”

  1918年4月中,协约国统一了军事指挥,法国的福煦将军出任协约国军总司令。英国远征军司令海格,美军司令潘兴都受他的指挥。

  1918年3月到7月,德国孤注一掷,在西线投入了二百个左右的步兵师,一万六千门大炮和三千架飞机,发动了四次进攻。到7月中,它的进攻力量枯竭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已转到协约国手里。8月8日,协约国军队总司令福煦将军下令进攻,西线展开了决战。意奥边境、巴尔干和土耳其领土上的战争也临近结束时刻。同盟国已经陷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那时候,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革命一触即发。10月下旬,奥匈帝国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宣布独立,前线的军队拒绝继续作战。10月和11月初,德国基尔军港的水兵举行起义。到11月4日水兵起义遍及整个德国舰队,许多地区产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了政权。11月9日,柏林军队也转到起义的工人阶级方面来。第二天,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在这以前,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国已经同协约国签订了投降协定。第一次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结束了。

  这次战争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一小撮垄断资本家的利益,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战中死亡的人数约一千万人,受伤的达二千多万人。所有参战国家的直接战费和战争造成的损失达三千四百多亿美元。这次战争产生的一大后果,是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知识链接:坦克是由一个叫埃文顿的英国战地记者发明的。1903年发明出履带车辆,主要是当作农业用的牵引机,英国这时候也注意这台履带车辆,不但在1915年2月成立“陆舟”研究机构,并购买了两台牵引机做研究,同年底,该机构研发出第一辆装甲履带车称为“小威利”。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