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协约国与同盟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而霸权的基础又是实力。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的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到了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美国和德国都先后赶上和超过了英法等国,成为世界上工业产值位居前列的国家,而英法则退居第三、四位。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与它们的殖民地霸权情况不相适应。二十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其次是俄国,法国为第三,德国居第四位。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之后,后来居上的国家对这种殖民地分配十分不满,尤其是德国强烈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因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压倒对手,建立霸权,都在积极争取英国,缔结盟约,于是,在欧洲逐步形成了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德法矛盾和三国同盟的形成1871年5月缔结的法兰克福和约结束了普法战争,但是德法两国之间的矛盾却没有因此而缓和下来。德国迫使法国割让洛林、阿尔萨斯二省,赔款五十亿法郎。这种苛刻和屈辱的条款使法国感到难以忍受,两国在旧恨之外,又添上了新仇。法国复仇主义思想从法兰克福条约签订之日起就不断增长着。国内各阶层和党派一致仇恨德国。因此,战后法国政府积极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力,重整军备,争取盟国,准备有朝一日再同德国决一死战。

  德国最怕法国的复起和结盟。它不断炫耀武力,企图迫使战败的法国屈从于它。1872年4月、5月间,德法举行谈判,德国既要求法国提前偿付三十亿法郎赔款,又不愿法国趁德军撤离国境而恢复武装力量。在外交方面,德国极力拉拢法国可能的盟友俄奥二国。1872年9月,德、俄、奥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1873年6月沙皇访奥,10月德皇访奥。他们在维也纳附近签订的协定规定,一旦发生战争或革命危险,缔约各方应共同协商行动方针。这就是“三皇同盟”。俾斯麦企图通过它在外交上把法国孤立起来。

  但是,“三皇同盟”各国从一开始就同床异梦,貌合神离。三皇当中,除了德奥关系比较牢固之外,俄奥在巴尔干地区存在尖锐冲突,俄德对法国的政策也有分歧。1875年德国借口法国增加军事编制,掀起战争叫嚣。俾斯麦制造战争就要爆发的气氛。参谋总长毛奇说:“德国将不得不阻止法国军事法案的实现。”俄国没有支持德国乘机慑服法国,而在1878年柏林会议中,德奥又迫使俄国吐出在俄土战争中获得的很大一部分战利品,并使沙俄占领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企图化成泡影。“三皇同盟”事实上已经瓦解了。1879年10月7日,德奥两国缔结秘密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受到俄国的进攻,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全部武装力量互相支持;缔约国一方受另一大国进攻,只要俄国未参加侵略国一方,缔约国双方互守善意的中立;

  如有俄国参加,缔约国的每一方都必须竭力在自己的盟国一方作战。在这个军事同盟建立之后不久,德国又利用法意之间为争夺突尼斯而出现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意大利在维也纳同奥德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如进攻意大利,德奥给予意大利以军事援助;法国如进犯德国,意大利也负有同样义务;缔约国的一方受两大国同时进攻,缔约国各方应给予军事援助。这样,三国同盟形成了。

  三国同盟以德国为首,但在同盟中,奥国是依附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一个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同盟的建立宣告欧洲走上组成军事集团的开端。三国同盟使法俄产生不安全感,促使两国迅速接近,缔结同盟。从而为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

  法俄接近和法俄军事同盟法国急需寻找一个强大的同盟者,以摆脱自身的孤立处境。“三皇同盟”的瓦解和德俄关系的恶化,给法国提供了一个亲近俄国的机会。1887年,法国向俄国提议结盟。1888年和1889年,法国先后向俄国提供五亿法郎和十九亿法郎贷款,帮助俄国解决财政窘境。此后法国资本源源不断输入俄国,使资金不足的俄国愈益加深了对法国财政的依赖性。1888年,法国又同意卖给俄国五十万支步枪,法俄的亲善关系又进了一步。1890年俾斯麦去职以后,德国改变了俾斯麦力图防止对法俄同时作战的政策。这也造成了德俄关系的恶化。1891年,法国舰队访问俄国的喀琅施塔得要塞,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前往港口迎接,并在乐队演奏法国《马赛曲》时,破例地脱帽致敬。接着,两国缔结《谘商协定》。1892年,两国又缔结了法俄军事条约草案,规定了双方承担的义务: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受德国支持的意大利攻击,俄国应用其所拥有的全部兵力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受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攻击;法国应用其所拥有的全部兵力进攻德国。同时对德战争发生后,法国应提供一百三十万兵力,俄国应提供七十一八十万兵力,并在战争中迫使德国立即在东西两线作战。1893年,《法俄协定》生效,法俄同盟正式形成。

  法俄同盟的建立,使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加深了帝国主义争霸的矛盾。从此,欧洲沿着战争的斜坡越来越迅速地向下滑去。

  英德矛盾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作为世界上头号的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和其他列强发生冲突。其中,英俄在亚洲,英法在非洲,争夺尤其激烈。由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野心勃勃的德国又成了它的主要竞争者,英德矛盾终于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德矛盾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从普法战争至九十年代以前,德国打败了法国,建立德意志帝国之后,开始成为国际贸易中一个新的竞争者;1883至1885年间,德国夺得第一批殖民地之后,又开始成为国际殖民地舞台的一个新的竞争者。英国清楚地认识到德国已作为一个新兴强国在欧洲兴起,并且怀有问鼎欧洲的野心。但是英国对于德国的挑战并不感到特别担心。因为当时这种竞争尚未严重威胁英国。在英国某些政治家看来,德国的勃兴还有助于抑制法俄两国的霸权,使英国在亚洲对俄国和在非洲对法国的斗争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因此,这时英德之间一般没有发生严重冲突,甚至有时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斗争中互相支持。

  第二,九十年代以后,德国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德国无论在贸易问题上,还是在殖民地问题上,都开始成为英国强有力的竞争者。

  英德矛盾在经济上的表现主要是贸易竞争。德国依靠采用新的技术和压低工人的工资,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商品,冲破其他国家的关税壁垒进行倾销。

  1880年至1890年间,德国输出额由三十亿零九千万马克增至三十四亿马克,即大约增加10%;而在以后的十年内,出口额增至四十六亿一千一百万马克,即增加了百分之36%。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工业产品中,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是向国外市场销售的。德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也迅速增加,1870年只占9.7%,到1913年,则上升为12.6%,仅次于英国,居第二位。德国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日益排挤英国商品。1913年,德国对欧洲各国的贸易占德国出口的75%,进口的54%。英国对于德国强大的竞争能力,不仅感到惊讶,而且简直是惊惶失措了。

  在殖民地方面,德国也成为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德国因为发展较迟,八十年代才开始夺取殖民地,至1914年,总共夺取了二百九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不及英国的十一分之一。对此,德国帝国主义是不甘心的,十九世纪末就公开叫嚷:“德国人已经看够了别人在分食那个甜包子。”德国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可是,世界已经瓜分完毕了,德国到那里去夺取“地盘”呢?当然,只能是从别的帝国主义国家手里去抢,其矛头又首先对准英国。于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虽然这时英俄和英法的矛盾仍很尖锐,可是英国同德国的斗争也同时开展了。

  德国同英国争霸的一个重要行动是决定修筑“三B铁路”,这条铁路线从德国首都柏林开始,通过奥匈帝国及其控制下的巴尔干地区抵达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然后渡过海峡,取道安卡拉直达巴格达。1888年,由奥匈帝国至伊斯坦布尔的铁路干线竣工。同年,德国从土耳其取得修建至安卡拉的铁路租让权。1892年安卡拉铁路竣工。接着,德国又与土耳其谈妥修建至巴格达的铁路租让权。这个以“三B”计划驰名于世的铁路干线建成之后,德国的侵略势力将伸向亚洲,直达波斯湾畔,威胁着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圈。英国极力破坏巴格达铁路计划的实现,加深了两国的矛盾。

  在非洲殖民地政策上,德国也和英国发生冲突。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当中,德国想沿赤道两旁向外扩张,从西南非和东非斜断非洲,建立一个殖民帝国;英国则想从埃及南下,以及由好望角北上,纵贯非洲,建立一个殖民帝国。并且计划修建由开普敦至开罗,再连通至加尔各答的铁路,把英属的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这就是英国的所谓“三C计划”①但是,德国抢先于1890年占领坦噶尼喀,挡住了英国的去路;当英国企图经过比属刚果修筑铁路时,德国又压迫比利时拒绝让英国铁路过境,破坏了英国修建纵贯非洲铁路线的计划。德国还极力破坏英国在非洲南部的扩张,最明显的表现是支持布尔人抵抗英国。1896年,布尔人粉碎了英国南非公司经理约翰逊所组织的偷袭,德皇威廉二世特地发出示威性的贺电,并给布尔人以军事物资的援助。以后英国提出了瓜分葡萄牙殖民地的诱饵,于1898年9月26日与德国签订条约,德国才没有卷入英布战争。

  第三,德国加紧扩充海军,准备与英国争夺海洋霸权,1898年,德国帝国议会通过海军法案。威廉二世野心勃勃地说:“德国的未来在海上”,“三叉戟(海洋霸权的标志)一定要掌握在我们手里。”

  1899年10月,威廉二世写给首相毕洛夫的信上说:“(现在)英国舰队可以不怕任何联盟,因为现在德国实际上还没有舰队……,等到二十年以后,当舰队已建造完毕,那时我将用另一种语言讲话。”

  英国非常了解德国建立强大的海军意味着什么。因为,在没有海军的情况下,德国只能通过外交手段对抗英国,海军建成以后便能直接对英伦三岛和海外殖民地使用武力了。而且既然德国已在经济方面赶上和超过了英国,那么,在海军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的政治家们都在惶惶不安地谈到德国是英国未来的主要敌人,要保持霸权,必须打垮德国。1897年出版的英国《星期六评论》指出,“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到了二十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德之间战争的阴影已经出现了。于是,英国被迫放弃长期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在欧洲寻找同盟者。当时,由于法俄集团与德奥集团之间的矛盾也十分尖锐,而英法、英俄争夺的高潮又逐渐过去,双方便产生了调整关系,联合对抗德国的想法。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放弃二十多年来反对英国占领埃及的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夺取摩洛哥。从此,两国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

  1907年,英俄两国又在波斯、阿富汗和西藏问题上达成妥协,缔结英俄协约。

  协约规定,波斯分为三个部分,北部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是英国势力范围,中部是中立地带,两国均可自由进入。协约还确定阿富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关于中国西藏,协约规定:英俄互相承认对方在西藏的既得利益,同意维持西藏现状,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等等。英俄协约和英法协约一样,是背着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签订的,是地地道道的强盗分赃的协约。

  1904年和1907年两个协约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联盟的成立。这样,两大军事集团终于最后形成了。

  知识链接:荷兰殖民者于17世纪来到南非,他们和葡萄牙、法国殖民者的后裔被称为布尔人。布尔战争是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为了争夺南非殖民地而展开的战争。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布尔战争,第一次布尔战争发生在1880年至1881年,第二次布尔战争发生在1899年至1902年。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