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科举,延续千年的选人制度

  从唐宋到清朝前期,古代中国在巩固中稳步前行。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身影星星点点,汇聚成了一场星光璀璨的大戏。虽然其中也有战乱割据,也有闭关锁国,但是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影响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以欧洲为代表的外部世界在17世纪掀起了中国热潮。中国的制度、器物和文化为世界所称羡。灿烂的东方文化成熟、鲜艳、散发着迷人的气息。遗憾的是,从明清开始,文明成熟的中国社会逐渐趋向保守,在保守中逐渐僵化。这样的转折使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盛极而衰,滑向了下坡道。

  政治准入问题是政治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及相配套的考试制度是现在世界通行的解决之道。孙中山先生在《五权宪法》中说:“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科举制,可算是古代中国对世界历史最重要的政治贡献之一。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自隋延续至清末,存在了1300多年。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士科。唐朝将隋创的科举制推向顶峰。于进士科外,唐代增设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还有皇帝特别主持举行的制科。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

  与之前将选拔对象局限于官宦世族不同的是,科举制的大门是向所有读书人敞开的。考生来源一是由中央和地方学校经考试合格的生徒,一是由地方选送的未在校学习而自学有成就的乡贡。明经、进士等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还要考试各科所习专业课程。考试的方式方法,唐至宋初,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宋以后主要试经义。其中策问是主试者就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试者发表意见,做出书面回答。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而且直到清末,一直是进士科的考试项目。北宋神宗以后,废除了帖经和墨义,代之以经义。经义就是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写这种论文有较多发挥思想的余地,较之帖经、墨义是一种进步。到了元代,明文规定经义考试首先须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须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中叶以后,又要求阐发经义的文章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于是,经义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的要求。

  相对于之前的荐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优点非常明显。科举制则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客观要求。通过科举考试,士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世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权力再分配的问题,相应地扩大了统治基础,缓解了阶级矛盾;同时社会精英阶层都不自觉地接受了中央政府的“游戏规则”,埋首于书山文海之中。这都有助于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科举制的精髓是“公平”两个字。科举制度一改过去以官吏推荐为选举的主要途径之做法,公开选拔,公平竞争。允许平民自愿报名参加官府考试,通过考试获得受选资格;选拔的标准和方法都是公开透明的,严格的选拔过程保证了过程公正(科举考试的正规、严格使得一些学者甘遂将科举制称为考试制)。这是在复杂的古代中国人际关系下所能达到的公平极限。

  酒香不怕巷子深。科举制一经产生就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效仿,应用于各自的政治实践。

  日本国效仿科举最早。公元7至8世纪之际,日本引进中国的律令制度,实行与唐制基本相同的“贡举制度”。日本的贡举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医、针等六科。但是日本科举理论上虽人人皆可参加,实际上只限于官僚子弟占绝大多数的大学寮学生报考。因此,相比较唐朝科举的平民色彩,日本科举则带有浓厚的贵族化气息,公平性不足。

  由于贵族干政、学官世袭,到10世纪以后,日本的大学寮基本上为贵族所把持,博士推荐大学寮中的学生参加科举,不是依据才学高下,而是看其资历名望,致使科举日渐流于“荐举之弊”。11世纪以后,虽然在形式上还继续实行考试,但考生皆由权贵推荐,应考者几乎是无条件及第。至此贡举制已完全异化,日本不再有科举制。现代许多中国人甚至日本人都误以为日本历史上从未引进过科举制。

  韩国历史上的科举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科举(公元958年至1894年止,科举制在韩国历史上存在了936年)。唐朝时,科举制度传入高丽。特别的是,高丽的科举不仅制度与中国相同,而且执行从属于中国的科举。如高丽朝恭憨王十九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遣使来颁科举诏:高丽科举乡会试程式依明制,第一场试《五经》义,限500字以上,《四书》疑,限300字以上;第二场试礼乐论,限300字以上;第三场试时务策,限1000字以上,要求惟务直述,不尚文藻。中式后再考书、算、律,书则观其笔画端楷,算则观其乘除明白,律则听其讲解详审。

  李朝于公元1392年取代高丽朝统治朝鲜半岛后,立即继续实行科举制。李朝太祖元年定科举法,罢《四书》义和《五经》义,改试讲论,目的是为了“抑词章蹈袭之弊而务得穷经实学之士”。李朝的科举甚至比同时期的中国还更为频繁,几乎每年都开科,达到了十分兴盛的程度,在社会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刘海峰:《科举制——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载于《中国考试》2005年第1期。

  越南的科举从公元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越南科举始于李朝仁宗太宁元年,但李朝科举只举行过四次,且录取人数不多,影响不大。陈朝建立后,陈太宗建中八年设立太学生科,从太学生中考取进士,并以三甲定高下。在举行过十次太学生科考之后,为了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和影响,陈睿宗于隆庆二年创设进士科,考取了50名进士,越南进士科至此方才确立。黎朝以后,则模仿中国明朝科举。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遣使颁科举诏,准许安南、高丽、占城士人在本国乡试毕,赴中国京师参加会试。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安南重入中国版图至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黎氏受明朝册封为安南国王。越南黎朝的科举出现兴盛局面。

  日本、朝鲜和越南这三个中国近邻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成员。他们发现了科举对聚拢人才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纷纷模仿采行科举制。科举制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圈的主要政治内容之一,并且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各种交流渠道传播到了西方。

  近代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是在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下建立起来的。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英文著作《中国环行记》一书中谈到科举: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就如它将要的那样)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在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选用公务员的办法,或是个人赡询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办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立国较晚的美国在19世纪末,就因为政党分肥及由之导致的官员腐败问题导致政坛动荡不安。甚至有总统成为这一问题的枪下牺牲品。因为缺乏统一而公正的标准,西方政治学界一直为解决公务员队伍的准入问题和内争问题而苦苦思索。

  而科举考试标榜的公开取士、公平竞争使西方政治学界眼睛一亮。他们意识到采用科举考试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考试选才的公平客观性又可以排除人情关系对官员任用的困扰。因此,效仿科举制引起了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不久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刘海峰:《科举制——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见,www。confucianism。com。cn,2006年11月6日。1791年,法国首先试行文官考核制度。

  老牌帝国英国在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过程中对中国的科举制最为关心,从1570年至1870年,英国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的书籍就达70多种。英国于1793年、1816年及以后,多次派外交使节到北京实地考察中国的科举制度。180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实行文官考核制。1853年,英国自由党首相格累斯顿委派财务部副大臣查理斯·屈维廉与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人全面研究英国选用官吏的问题。第二年,他俩提出了改革报告,即著名的《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报告尖锐提出英国政府里的官员裙带关系和庸碌无能的情况,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要得到第一流的人选,就必须求助于竞争。报告还建议设立一个考试委员会,按照才能和教育程度录用应考的年轻人。这份报告开启了现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大门。1855年,英国成立文官委员会。1870年,英国枢密院规定“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标志着以公开竞考、择优录用为基本原则的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英国的文官制度为其他西方国家所效仿。各国于19世纪中期也相继开始实行文官制度。1883年,美国依据英国文官制度的经验,颁布了《文官制度法案》,以公开竞考、机会均等、择优录用等原则作为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从此美国文官制度正式确立。薛菁:《唐代科举制度对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载于《教育评论》2001年第6期。

  西方的文官制度吸取了科举制度公开选拔、公平竞争的精髓,又没有陷入明朝之后科举八股文的桎梏,代之以西方的政治伦理、政治理论和行政管理知识来考核考试者。科举制与西方政治现实的结合与完善,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英国东印度公司实行的文官考选制度就为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积累了经验、开辟了道路,成为现代西方文官制的先河。科举制最终通过英国对世界各国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中国在政治文明方面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贡献。如美国学者柯睿格1947年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发表的论文中便指出:“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贡献之一。”西方人将科举与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并列,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