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不幸福的婚姻和幸福的爱情

  顺治虽然24岁即逝世,但他也有过14个嫔妃。清代的后妃制度基本沿袭了前世的格局,只是名号,人数稍有变动。其制为“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郡王吴克善之女,亦是顺治生母皇太后孝庄的亲侄女。很显然,这次选后体现了太后的意旨,乃多尔衮为顺治所选定。顺治八年(1651)二月,皇后之父蒙古科而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亲自送女儿上京,等待举行大婚典礼。但顺治对婚事很不情愿,一直借故拖延。拖到了秋季,亲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四处活动,请求诸亲王替他禀明太后。八月,皇太后下旨,令皇帝册立皇后并举行大婚仪式。这次大清入关建朝后第一次举行的册后典礼搞得分外隆重。那天,有皇帝派出的满、汉大学士尚书各二员,引导龙旌凤辇,在宫娥内监侍卫执事等数百人的簇拥下,来到行馆迎接皇后入宫。到了乾清宫,顺治登上玉座,皇后在宫女的搀扶下,着黄色锦服,披五彩绣帔,金凤盘绕,珠翠盈头,满身珠光宝气,徐徐步行上殿。由礼部尚书捧读玉册,鸿胪寺正卿赞礼,引导皇后跪伏听命。读完玉册,鸿胪寺正卿引导皇后起身,文华殿大学士捧上皇后宝瓕,武英殿大学士捧上皇后瓕绶,由坤宁宫总监跪接,转授给宫眷佩在皇后身上。皇后再向皇帝跪伏谢恩。之后,皇帝退朝,皇后坐上龙椅,接受群臣贺拜。然后,皇后再入宫,在礼乐伴奏声中与皇帝行礼。大婚典礼至此结束。

  成亲的时候,顺治只有14岁,正是懵懂初开,而且尚未亲政,诸事全凭太后做主,因此,他即使不满意也不会反对。况且,还有其他年轻的妃嫔,尽可以满足这位“性欲本来就很强烈的皇帝”的需要。然而两年后,顺治亲政不久,他就执意要废掉皇后。他的理由是这位皇后虽然“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刻甚,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一举动,靡不猜防”。看来主要罪名是好妒忌,但这似乎是女人的天性,不足以构成大罪。

  其实这一切只不过是表面的现象,那深藏在顺治骨子里的东西,其实是因为摄政王多尔衮。因为这个皇后是顺治的叔父,当时为摄政王的多尔衮指定为婚的,对于多尔衮这样一个居心叵测的家伙,顺治心中是既害怕又厌恶的,那么多尔衮为他定下这门婚事,我想顺治心中也不会很赞同的,好在博尔济特吉氏还是个年龄不大的女子,如果博尔济特吉氏能对顺治温柔贤慧一点,顺治也许不会废掉皇后,可是博尔济特吉氏并不如顺治想象的那样,反而心胸狭隘,不能容人,这让顺治似乎又看到了多尔衮那飞扬跋扈的样子,如此,在顺治与博尔济特吉氏结婚两年后,顺治不顾众朝臣反对,甚至不睬清朝宗法,以志趣不合为由,终于将博尔济特吉氏降为静妃。

  顺治一宣布废后,就使满朝震动。礼部员外郎孙允樾、大学士冯铨礼都进言劝谏。纵情任性的年轻皇帝一概不听,坚决要废。于是,皇后被降为静妃,改居偏宫。

  废后之后,顺治下令“选立皇后,作范中宫”,而且选择的范围扩大到满蒙八旗人家。清代的“选秀女”制度由此开始。

  顺治颁诏选后的时间是顺治十年十月,选定之时,已是第二年的五月了,这其间,城镇乡野、京畿边关,定然生出无数困扰、波折,惊动多少家庭平静的生活。可是结局却使人觉得这一番举动纯属多余,选定的皇后为太后的侄孙女、废后的侄女、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又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看来,太后仍在行使她的权力,而顺治企图亲自挑选一位如意娇妻的愿望落了空。

  接下来的日子,肯定是在磕磕碰碰、不冷不热中度过的。顺治对这第二位皇后,依旧没有感情。好在这位皇后“秉性淳朴”,不像第一位皇后那么性好猜忌,然而这样,顺治认为“又乏长才”。总之,就是看不顺眼,处处找碴儿、挑刺儿。这些,我们应该表示理解。此时的顺治,身体上、心理上、政治上都已趋于成熟。他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主张、有着对真挚爱情的追求。我们后面还会讲到顺治宠爱董鄂妃,便又想借故废掉孝惠皇后。幸亏太后讲情,也因皇后历来温厚纯良,这才使顺治作罢。但皇后一直没有得到顺治的关爱,独居西宫,形如守寡。后来,董鄂妃染疾身亡。顺治郁郁寡欢,第二年便卧床不起,很快即随董鄂妃而去,死时才二十四岁。大、小博尔济吉特氏便双双守寡,可怜她们从未得到丈夫的关心,更在如花年纪丧夫守寡,从此独对清灯,无限凄凉。其中孝惠皇后一直活到康熙五十六年才死,享年七十七岁。

  不久,顺治就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董鄂妃可以说在遇见她后,顺治所有的生命热情都如潮般汹涌出来,那应该是顺治一生中最美仑美奂的爱情火花吧。一直以来都有人说顺治深爱的女人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确有其人,但她的丈夫是曾名噪一时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董死后,冒以董生前居住的房间为名,写下了一篇《影梅庵忆语》的文章,记述了他为董赎身,与董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董生病而死的详细过程。关于董小宛的故事,我们还可以从流传下来的冒襄诗文集中找到一些线索,其中的《影梅庵忆语》中,冒襄追忆了他和董小宛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以及他们婚后的生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点:董小宛嫁给冒襄以后,两人就再没分开,所以董小宛也就不可能再到宫里成为顺治的妃子。

  第二点:明崇祯十二年时董小宛和冒襄相识,当时董小宛16岁,而这时顺治皇帝才两岁。三年后董小宛19岁嫁给冒襄时,顺治才5岁。当顺治皇帝14岁时,董小宛就去世了。

  董鄂氏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推断,董小宛与深得顺治皇帝宠爱的董鄂妃,根本就是两个人。

  那董鄂妃又是谁呢?

  董鄂氏为满洲正白旗人、内格大臣鄂硕之女。其家三世以军功袭职,其父鄂硕也是依靠军功而逐渐升迁起来的;其弟费扬古后来成为康熙皇帝手下的得力大将,曾于康熙三十五年昭莫多战役中,统兵分三路进攻噶尔丹,大获全胜,被康熙皇帝誉为“累年统兵诸将,未有能过之者”。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

  出身于这样显贵的家庭,又具有相当的才貌,董鄂氏理应在两年多以前选后时即被选入。当时她十五六岁,正在朝廷规定的13至17岁的备选年龄之中。

  但是选秀之后,董鄂氏被指配给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对此,她已相当满足了。亲王虽说比自己还小一岁,但八旗子弟都是在马上长大的,亲王年岁不大,可已屡经战阵,出落得一表人才。

  然而,对于顺治来说,这决定无异于晴天霹雳。众多的秀女中,他只看中了董鄂氏。只要一闭眼,脑中就出现了董鄂氏的形象:清秀含笑的面容、大胆天真的目光、庄重轻盈的体态。连董鄂氏梳的普通的叉子头、穿的素雅的袍服、袍服上绣的飞舞的蝴蝶,他都觉得别有风采、回味无穷。可是太后却极力反对董鄂氏入宫,顺治只得让步。但爱情的火烧烤着他,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却位居中宫,成天在眼皮下晃来晃去。这一现实也让他气闷,他采取行动了。

  接下来,是一次次频繁召见亲王夫妇、一次次屈尊造访亲王王府;接下来,是与一般小说、戏剧中的描述毫无二致的眉目传情,互吐衷肠,对天盟誓……;接下来,是亲王悲剧的上演、落幕。

  董鄂氏毕竟是有夫之妇,两个人的来往并不是光明正大的,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后来被顺治弟发现,就很严厉地斥责了董鄂氏,顺治知道后,竟然以皇帝的身份将十一弟叫到跟前,不由分说地打了他一个耳光,十一弟回家后,前思后想,终于咽不下这口气,最后愤懑而死。顺治的这种行为可谓小人之举,以权势抢夺了自己弟弟的妻子,有点不那么仗义,可是谁让人家是皇帝呢,与皇帝没有道理可讲。

  这里,我们要多说几句的是,亲王逝世后,顺治帝虽心中不忍,多次奠祭,但仍不久就将董鄂氏娶进宫中,他不怕非议吗?回答是,这是当时满族的婚姻习俗,不足为奇。满族早期有同姓血缘婚的习俗,“妇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为妻妾,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适,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至于“不择族类”、不分辈分的婚姻就更多了。

  董鄂氏终于得以进宫,并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顺治夙愿得偿,欣喜非常。他将册封之事颁诏于天下。这份黄榜诏文现今仍存北在京大学史料室。

  按清代规矩,册立皇后才颁诏天下,册立妃嫔则不颁诏。顺治此举实乃空前绝后。

  董鄂氏成为皇贵妃后,其宠冠后宫自不必说。入宫后,她与顺治的感情与日俱增。顺治后来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

  皇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不好过。顺治十五年,皇帝借太后患病之事发难,准备第二次废后。太后当时46岁,病也不是什么危急大病。可是顺治认为,为太后之病,他多次祷祝于上帝坛,以祈求保母亲健康,可是皇后却无一语奉询,也未遣使问候,实在有违孝道。他下令停止进中宫笺表,并谕令群臣议之。很显然,顺治意在废后。皇后为太后的侄孙女,是由太后一手操持入宫的,对谁不好也不会对太后不好,而且从二十九年后,太后(后来为太皇太后)逝世,她悲痛得几乎扑地一事看来,她们之间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以其对太后不敬为由来废掉她,实在难以服众。所以,顺治正月提出此议,三月,又奉皇太后旨,恢复进中宫笺表。很显然,太后对此进行了坚决抵制。还应看到,董鄂氏也进行了劝阻。她在得知议处皇后的消息后,跪地磕头请求顺治:“妾度皇后,斯何时,有不焦劳忧念者耶?特一时未及思,故失询问耳。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她很明了顺治的心,废皇后就是为了立她为后,果真如此,会给朝政带来影响,也会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必须看到,若无董鄂氏的劝阻,依顺治的脾气,一意孤行,谁也是阻挠不住的。可见董鄂氏是位通情达理、言谨行慎的女子。这恐怕是她得宠的重要原因。顺治曾在亲笔撰写的行状中多次赞扬这一美德:一次是董鄂氏的父亲逝世,她十分悲伤。当顺治劝慰她时,她说,我怎么敢过度悲哀以使陛下忧虑呢,只不过报答养育之恩罢了。父亲一死,我心中反而更加安定了,因为父亲素来愚蛮,我时刻担心他会依仗我受宠于陛下而做出什么不轨的事情来。还有一次是她的哥哥去世,顺治安慰她时,她也表示,这个兄长性情矜傲,在外经常干些不讲道理的事,我真怕世人说陛下因为宠幸一微贱女子而放任不肖者肆行妄为,现在正常死亡,我也放心了。

  顺治之所以在这一年正月有废后之议,可能与他的心情有关。顺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顺治与董鄂妃所生皇四子还未及命名就死去了,只活了不到四个月。顺治因为对董鄂妃的宠爱,爱屋及乌地将这个孩子视为珍宝,称皇四子为“朕第一子”,并欲立其为太子。董鄂妃失去爱子后哭得死去活来,天昏地暗,顺治也痛彻于心,伤感非常。

  本来,此儿最有希望继承皇位,因为在他此前虽有宁妃所生的福全、佟妃所生的玄烨(后来的康熙皇帝),但二儿均为庶出,其母地位均不及董鄂氏。顺治实在无法忘怀这个皇儿,为了安慰董鄂妃,为了纪念这个皇子,顺治十五年三月,顺治追封这个未命名的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按亲王制度修建了陵园,并在墓前亲自题写了一段极为伤感的文字。此后,董鄂氏再未生育,两年后也因病去世。

  如果说顺治的脾气是火的话,那么董鄂氏的性情无疑就是潺潺的清水,不仅让顺治心平气和,同时也让顺治感到来自异性爱情的魅力。顺治对董鄂氏的感情也许也不同于唐玄宗与杨玉环,更不同于汉成帝对赵飞燕。顺治对于董鄂氏是有责任的,不是唐玄宗“大限来时各自飞”的薄情,也不是汉成帝对赵飞燕简单美色的恩宠。他们更多地是建立在一种互相平等与牺牲的基础上的。抛开世俗的东西不讲,他与董鄂妃的这种感情应该是真挚的、和谐的,是值得后世称颂的。

  爱人的去世这个打击对于顺治来说是很大的,顺治从小孤儿寡母,少有人爱,一直生活在叔父的阴影之下,及亲政之后,被国家大事所羁绊,更没有哪个人能走进顺治的心中,在经历了两个女人后,直到遇见了董鄂氏,顺治才真正感到自己像个有人疼爱的孩子,他能不珍惜吗?可是彩云易散,琉璃易碎,一切转眼已成空。

  董鄂氏死后,顺治追封董鄂妃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几乎把所有关于女人的尊称爱称,都给了这位陪伴了他四年的董鄂妃。董鄂氏死了,永远地离开了顺治,顺治对于这个变故有些措手不及,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如此心爱的女人会突然离他而去,自已不是皇帝吗?其实皇帝又能怎样?有些东西是无法超越的,情缘幻变,一切不过是虚妄之相,“如梦幻泡影,如雾也如电,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摒弃诸相,即见如来。当初以为天长地久的爱情,转眼就成过眼云烟,那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皇位,又有什么可贪求的呢?就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你去了,我当和尚去。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