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权力争斗中的童年

  顺治皇帝福临,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年仅24岁。在清代的十二位皇帝当中,顺治帝算得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人物。

  顺治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他也是第一位以幼主身份登基的清帝,继位时年仅六岁。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十二日,在独揽大权的摄政王多尔衮病死后,13岁的福临亲政。他在太和殿举行亲政大典,接受诸王群臣朝贺,并颁恩诏大赦天下。他在庆贺典礼中表现出的自尊自信才能胸襟,给所有的人以深刻印象。朝鲜使臣向他们的国主报告说:“清主年今十四,而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福临向他的臣下表示出远远超过他年龄的成熟,令他们十分惊异。

  顺治在位18年,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前7年是摄政王多尔衮摄政时期,后大约11年即顺治亲政时期。这在《清史稿》中就有“顺治之初,睿王摄政”的记载。

  顺治作为大清皇朝入关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政治上,他免除三饷,兴利除弊,亲善汉人;惩治贪污,整顿吏治。《清史稿》中记载道:“自顺治元年五月朔昧爽以前,官吏军民罪犯,非叛逆十恶死在不赦者,罪无大小,咸赦除之。官吏贪贿枉法,剥削小民,犯在五月朔以后,不在此例。”顺治帝又实行一系列的亲民政策,如“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徭役;八十以上者,给与绢釂米肉;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上官与给养。”不仅如此,他更任用明朝旧吏,文武制科等。从而,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

  在文化上,顺治又兴文崇教,实行汉化。更值得一提的是顺治保护了故宫,即明朝的宫殿,这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不曾有的。秦始皇以来,所有大一统的王朝,没有一个把前朝皇宫保留下来。秦朝统一之后,没有用原来的都城,而是到咸阳去了,汉朝灭了秦,也没用,唐朝也是这样,宋朝也没有用唐的宫殿,宋朝的宫殿是搬到汴京现在的开封,辽金一直到元,开始明朝也没有用元朝大都,它在金陵建都,后来才搬过来。所以自秦始皇以来,历来大一统的王朝对原来的宫城或者毁、或者焚、或者拆、或者迁,蒙古军队攻下京都之后,把原来京都的宫殿化为一片焦土,原来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长了荒草。顺治把明朝的宫殿保护下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明朝的宫殿和清朝宫殿的格局。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保护历史文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节省开支,缓和民族矛盾,从而推动了亲民政策的实行,维护了皇朝的统治。

  在外交上,和善蒙古,治理西藏。这些措施的实行,缓和了边疆问题,这样,清政府可以着重着手于朝廷内部整顿等等。为清政府一系列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当然,顺治朝也有许多弊政,但总体上讲是功大于过。而顺治帝的“功”,更是为后来的康雍乾盛世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还是一位罕见的痴情天子,当他深爱的董鄂妃去世后,他转而消极厌世,最后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惟一公开皈依禅门的皇帝,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解的出家之谜。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顺治朝的18年: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护皇宫;攻占南京,统一中原;废除三饷,兴利除弊;亲善蒙古,治理西藏;惩治贪官,整顿吏治;崇文兴教,倾心汉化,则是其六大功绩。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可说是毁誉参半。

  顺治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十分短促,24岁时就匆匆谢幕。顺治的人生,短暂却绝不平淡,他的亲情,他的爱情,甚至他的死,都让人褒贬不一,一言难尽。

  近年来,以清宫轶闻秘闻、清代大案要案为题的影视剧接连不断地上映,围绕着清朝历史演绎出来的“大辫子戏”盛演不衰。“顺治出家”、“太后下嫁”等各种传说、戏说一时间沸沸扬扬。人们在欣赏娱乐的同时,也生疑惑,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上的真事吗?让我们跟随着历史的踪迹去发现真实的顺治皇帝。

  清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生于盛京(今天的沈阳)永福宫。据《清世祖实录》中记载,顺治帝福临出生时“红光照耀宫,闻经久不散香气弥漫数日”。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生母为永福宫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大玉儿),现在习惯叫孝庄文太后,孝庄是死了以后给她一个谥号。孝庄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身历五朝,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

  孝庄受到五朝之尊宠,统摄两朝之养考,就是她抚育了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应当说孝庄文太后是清朝一位很杰出的女政治家。公元1625年也就是天命十年,庄妃嫁给了皇太极,现在的影视、小说都说是庄妃特别受皇太极的宠爱,其实在历史上并不是这样的。

  第一个例子皇太极在崇德元年,他封了一后四妃。在这个四个妃子里面,庄妃入宫最早,但是位列第四。位列第一个叫关雎宫宸妃,就是《诗经》的“关关雎鸠”,“关雎宫”的宸妃是庄妃的姐姐,入宫那年都26岁了,年纪很大,而且还结过婚,她比庄妃进宫晚14年,但是她排第一。位列第二个是“麟趾宫”的大贵妃,这个贵妃原来是蒙古林丹汗的遗孀,叫囊囊福晋。位列第三的是“衍庆宫”的淑妃,也是林丹汗的遗孀,叫窦土门福晋。这两个人都比庄妃进宫晚15年,但是庄妃排第四,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庄妃14岁就结婚了,生了顺治,顺治在皇太极的11个儿子当中,排行排第九,这从侧面反映一个问题就是庄妃不是那么特别受宠爱的。从以上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皇太极在的时候庄妃并不是特别受宠的。

  那皇太极最宠爱的是谁呢?这个女人就是“关雎宫”的宸妃,就是庄妃的姐姐。皇太极在外面打仗,听说宸妃,他的爱妃病重,赶紧骑着马就返回来,战场胜败不管了,一看宸妃,宸妃这时候断气了,史书记载,说皇太极见了飞鸿,见他妃子死了,反应是:恸甚,非常悲痛,哀悼不已,甚至迷惘。

  皇太极不吃饭,不睡觉,就迷迷瞪瞪的,别人劝他你别寻死觅活的,就可见他最宠爱的是“关雎宫”的宸妃。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9月。

  据说庄妃自从怀孕以后,就特别喜欢穿绣金龙金凤的红缎长袍,每行走间,长长的袍裾、宽宽的下摆波动不止,很有红光绕身、金龙盘旋的视觉形象。分娩前夜曾梦见神人抱着一个婴儿放入自己腹内,并告知是统一华夏之主。孩子生出来后,满室红光,并散发出奇异的香气,经久不散,孩子的头发也不是扒在头顶上,而是直立着。尽管福临出生时有很多异兆,但其父皇太极并没有考虑传位于这个娃娃。福临的即位应该说是皇室内两大政治集团互相妥协的产物。这两大政治集团一个是以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滚为首,一个是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首,多尔滚集团拥有正白旗和镶白旗两旗的精兵,还有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能征善战的实权派将领;豪格集团则掌握两黄旗的兵力,还有皇太极的亲信老臣及蒙古的支持。

  多尔滚公元1644年,皇太极驾崩。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展开了。两集团的矛盾就摆到了桌面上,他们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眼看由太祖太宗打下的大清江山就要毁于内部的火拼!两大集团互不相让。然而,福临才六岁,并且没有任何实力。但他是庄妃的亲生儿子。庄妃拥有足够的智谋。她静观其变,暗中筹划,决定利用两大集团的矛盾,为福临争夺皇位。太宗皇帝驾崩后,庄妃审时度势,放眼未来,感到皇太极打下的江山不但能保住,而且统一中原的大业指日可待,而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这是他俩都不希望的。所以,豪格表面上屡次假意推辞,多尔衮也迟疑不决,那么拥戴“第三者”福临就是绝好机会。关键是要争取实力派的支持!庄妃权衡利弊,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儿子福临,她作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于是,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了女人所有的一切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伎俩,使一向将大一统视为己任的多尔衮与自己达成协议:坚决拥护福临登基。千钧一发之际,孝庄文皇后,这个清代第一女政治家,力挽狂澜,提出由福临即位的方案,一方面,福临是皇子,是豪格的弟弟,是喀尔沁蒙古亲王的外孙,豪格集团不会反对;另一方面,她许诺,福临即位后,封多尔滚为摄政王,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掌朝政,这样的交换也得到了多尔滚集团的认可。随即水到渠成,庄妃不动一刀一枪,化解了一场剑拔弩张的皇位之争。福临称了帝,庄妃坐收“渔人之利”。就这样,一个六岁的娃娃在自己生母、叔父、哥哥的共同支持下,于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顺治”。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甚至于令人来不及思索;这一切又来得太轻易了,让人不能不怀疑这是“天福降临”。

  福临戏剧性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活动了18年。顺治即位后,由其叔父多尔衮辅政。

  庄妃这个儿子顺治当了皇帝了,她当然就做了太后了,大家想想看,这个时候还有个大太后呢,就是庄妃的姑姑,她实际上等于二太后,一个年轻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孩子做皇帝,可见之艰难。

  顺治通宝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按理说应当母慈子孝、关系融洽。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关于顺治皇帝和母后的关系,《清史稿·后妃传》仅有四句话的记载: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是“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这也是例行公事;第三句记载:“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这仍是例行公事;第四句记载:“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第一句话,就是上继位,就顺治当了皇帝了,尊他的母亲为太后,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话,赠,他外祖父叫和硕亲王,他外祖母叫做贤妃,他都做了皇帝,把他外祖父外祖母赠一下也算例行公事,第三他母亲过生日,他做首诗给他母亲送上去,这当然例行公事吧。第四件事情,他母亲让他撰写叫做《内则衍义》在宫里头写,他并且做了一个序,这也算不上什么,这四句话一共有六十个字。同样这篇传记记载康熙和他奶奶,就是孝庄跟康熙关系是七百一十五个字,这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和他母亲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也从中透露出顺治同母后的关系并不太协调。

  庄妃做了太后之后,和顺治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她的摩擦,笔者想第一点就是她叫顺治读书。顺治是六岁的孩子比较贪玩,母子俩就经常摩擦。

  第二,顺治大一点就要结婚了,皇后是母亲给指定的,是母亲的侄女,顺治不喜欢,不喜欢也不行,顺治就要把这个皇后废掉,孝庄不同意,不同意让大臣讨论,大臣说不行,说你废的理由是什么?顺治说两个字:无能。无能怎么能废掉一个皇后呢?还是废掉了,把这个皇后打入冷宫,一直到顺治病危的时候,想要见顺治一面的时候都不行,废了以后再立一个皇后,顺治还是不喜欢,跟孝庄还是冲突,在皇后问题上跟他母亲有矛盾。

  第三,在爱妃方面跟太后也有矛盾,他喜欢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孝庄也干涉,母子又发生矛盾。矛盾最激烈就是第四个,顺治要出家了,皇帝不做了,要出家做和尚,这在当时来说成何体统,太后当然坚决反对,母子之间还是有矛盾,顺治跟他母亲关系不是太好。除了与母亲的关系不好,感受不到太多的母爱之外,顺治还生活在恐惧和仇恨之中。当皇帝的这18年,他做了7年多傀儡,其间主要是摄政王多尔衮在发号施令;后10年才逐步实现乾纲独断,当上了主角。从情感和现实来讲他都对多尔衮充满了恐惧和仇恨。

  顺治皇后作为一个母亲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处于权力的斗争中时。孝庄皇太后13岁时嫁给皇太极,后来住在永福宫,被封为庄妃,所以称她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夫君死得太早,刚满30周岁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却是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则做了皇太后。庄妃本身不是皇后,儿子也不是皇长子,却一口吞下两枚幸福之果——儿子做皇帝和自己当太后。

  庄妃用什么办法巩固她这个地位,保住自己的权利,女人也得有一点办法。

  那怎么办呢?那她只有依靠一个人,就是摄政王多尔衮。

  未成年的小皇帝,起初还有两把保护伞:一是两黄旗大臣的效忠,二是有皇兄豪格作为坚强后盾。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经过几年谋划,运用各种手段对这些小皇帝的保障,同时也是自己的阻碍的政治势力,逐个加以翦除。

  多尔衮在宣誓辅政之后,就一步一步地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第一步,取消了军国大事由八旗贝勒共议的制度,而由两位摄政王决断。这样一来,两位摄政王就凌驾于诸亲王、郡王、贝勒之上。第二步,独揽大权。谕告各衙门办理的事务,有需要向睿、郑二王报告的,都先向睿亲王汇报。这样一来,多尔衮实际上成了“首席摄政王”。第三步,分化黄旗。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一日,多尔衮利用都统何洛会等讦告豪格,把豪格定罪幽禁。通过这个案子,将豪格进行降罚。对像索尼这样豪格的两黄旗亲信,或处以死刑,或籍没家产,或贬官远放。而对首先讦告者,给予升官、晋爵。这就严重地分化、削弱了两黄旗。第四步,整死豪格。豪格的存在,对于多尔衮来说,是最大的政治威胁。先是,尽管豪格被废降罚,但在清军入关用人之际,还是让豪格随军从征。豪格作战勇敢,立下大功。顺治在北京登极,分封诸王大臣,复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不久,派豪格西征。豪格下西安,平陕西。又击败大西军,射死张献忠。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凯旋归京,即被讦告。多尔衮藉此又将豪格定罪,下狱。三月,豪格猝死,年仅39周岁。一说豪格带了大军凯旋的时候,到了卢沟桥,在宴会当中,被用弓弦给勒死的。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凯旋的时候多尔衮设伏兵把豪格给杀了。多尔衮杀掉豪格后,还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

  顺治与母亲孝庄的关系不佳据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母亲与多尔衮之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暧昧情愫。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就是太后下嫁问题,太后下嫁了没有?传说孝庄为了保住自己儿子顺治的帝位,屈尊嫁给了当时功高权重、执掌朝政的小叔子多尔衮。一些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还有孝庄在嫁给皇太极以前,就已经与多尔衮互相爱慕的描写。

  被此说引以为据的主要有三件事:

  其一、孝庄临终前叮嘱她的孙子康熙皇帝,她死后要把她的陵墓建在河北遵化顺治安葬的东陵,不要把她与远在盛京(今沈阳)昭陵的皇太极葬在一起。说是你的爷爷太宗皇帝奉安已久,就不要再去惊动他了,况且我也舍不得离开你们父子太远。所以孝庄的昭西陵建在了东陵,而且被安排在了围护整个陵区的风水墙之外。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孝庄下嫁了小叔子而自觉无颜再见皇太极,而她的陵墓被单独地圈在了陵区墙外的大门边,说是要罚她给子孙们看守门户。

  其二、清兵入关之后,年幼的顺治皇帝对功劳显赫、大权独揽的多尔衮的称呼一变再变,先是叔父摄政王,继之是皇叔父摄政王,直到皇父摄政王。明明是叔父,若不是与母亲结了婚,怎么会成了“皇父”?民间自然会生出如此的联想。

  其三、据说孝庄下嫁之时曾发布诏书,颁示中外,文武百官举朝同贺,礼部为此还专门制定了特别的婚礼仪规,且白纸黑字装订成6大本《国母大婚典礼》,如此大张旗鼓地操办,连在浙江海外一座岛上坚持抗清斗争的南明将领张煌言都知道了太后下嫁大办婚礼的事了,如此乱伦的行止,自然成了讥笑敌方的好材料,张煌言就此赋诗一首:“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滥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这里为太后祝寿的大礼成了婚礼,寿酒成了交杯的喜酒。

  以上传说看似言之凿凿,实则经不起推敲。

  孝庄13岁时就嫁给了皇太极,共同生活了18年后,皇太极病逝。孝庄作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先后抚育、培养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为他们从政、当政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母子之情,特别是祖孙之情极其深厚。把自己的陵位选在了东陵,是不忍心离开子孙太远,也是合情合理。至于她的昭西陵被置于东陵的风水墙外而没有放在墙里,正说明是要避免与皇太极的昭陵割断联系而遥相呼应。两相兼顾,应该说是不错的安排。

  多尔衮的“皇父”之称,与孝庄并无关系。从叔父、皇叔父直到皇父,皆是出于大臣的建议,并经正式讨论后议定的。而且,“皇父摄政王”称号的确立,比传闻中的太后下嫁要早1年多,把这与“下嫁”扯到一起,在时间上不合逻辑。

  另外,皇父的称谓并不一定就是对父亲的称呼。笔者在满文档案中就曾看到过,康熙朝的满洲大臣武英殿监造赫世享所上的满文奏折中对康熙的称呼就是皇父。经请教本馆的满文专家,方知这里的“皇父”其实是满洲习俗中的一种尊称,上面提到的赫世享,也并不是康熙皇帝的儿子,论年龄可能比康熙还要大一点。冯伯群:《揭秘清宫档案》,《解放日报》2006年7月18日。

  应该说,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的事确实无。不管下嫁与否,孝庄太后出于母子命运和大清江山的考虑,尽量笼络多尔衮,倒是不用怀疑的。可这些事情对年幼的顺治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其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经过一番经营,多尔衮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小皇帝也真正成了孤立无援。多尔衮的尊号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再尊为“皇父摄政王”,成了名义上的“太上皇”,实际上的皇帝。而小皇帝的处境则危如累卵,只有仰人鼻息,任人摆布了。多尔衮摄政王做了七年,在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死于喀喇城。对于多尔衮的突然死亡,历史上并没有过多记载,这其中是否有顺治背后布署的计谋,就不得而知了。多尔衮死后第二年,顺治帝亲临朝政,终于摆脱傀儡的帽子,并下令:国家一切政务,全部都要上奏,使朕知闻。今朕尚处于年幼之时,还不太知道谁好谁坏,尚书缺额,大臣们要共同商议,推举贤能之人担任,至于那些平常小事,由理政三王处理吧。从这个号令中可以看出,顺治开始将大权独揽到自己身上,开始着手培植自己的亲信,这时,顺治帝是十二岁。多尔衮死后的几个月里,顺治还在加封多尔衮及他的儿子,看来顺治是颇有心机的,在自己立足未稳的情况下,麻痹多尔衮的爪牙们,以防他们遽变。顺治亲政的第二个月,有人告多尔衮谋逆,不过是顺治的虚假伎俩罢了,这时,顺治开始着手操办他亲政以来的第一件大事,将多尔衮集团一网打尽,巩固了自己的政权。顺治宣布了多尔衮十大罪状。籍其家产,罢其封爵,撤其庙享,诛其党羽。不仅如此,传教士卫匡国《鞑靼战记》一书记载说:据传多尔衮的坟被挖了,多尔衮的尸体被抛弃荒野,还用棍子打多尔衮的尸体,用鞭子来鞭尸。更有甚者,把他的头割下来,令他身首异地。传教士卫匡国记载: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我们不评论这件事情是不是过分,但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对多尔衮之恨可谓咬牙切齿。

  阎崇年先生说得对,福临的登极,既是有幸的,又是不幸的。说他有幸,是因为他小小年纪,大福降临,成了皇上;说他不幸,是因为他做个儿童皇帝,无权无势,形同傀儡。他与叔父多尔衮的关系也是双重的:没有多尔衮的支持,他无法登上皇帝宝座;但是只要有多尔衮在,他就要生活在皇叔摄政睿亲王的阴影里,有名而无实。顺治帝登基时才五岁多一点,是个小孩子,大权操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后来顺治帝述忆当时情景说:“昔皇考上宾,朕方六岁,正在幼冲。当时诸王大臣,同心推戴,嗣绍丕基。及定鼎京师,奄有四海,于时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清世祖实录》,卷88)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使他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这对他的一生无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