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出任宰相,独掌朝政

  宋太祖登基以后,为避免政局动荡,争取更多士大夫的拥护,留用了全部后周官员,但其能信任和依靠的,主要还是义社兄弟、幕府谋士以及自己的亲属。由于义社兄弟出身行伍,领兵打仗是高手,可要他们处理国家政务却不称职。因此宋太祖即位以后,首先提升自己幕府群僚的官职,出掌各要害部门的实权。其中最得宋太祖倚重的赵普即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进入枢密院,并以皇弟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拜泰宁军节度使,通过这些亲信大臣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元人在《宋史·赵普传赞》中称赞道,宋朝建立之后,赵普“以一枢密直学士立于新朝数年,待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罢相,始继其位为相,宋太祖不亟于酬其功,赵普不亟于得政”。元人这种说法实属皮相之论,因为当时中央权力中枢就在枢密院,而不在宰相那里。

  枢密院源起于唐代宗任用太监为内枢密使,执掌朝廷机密文书。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唐末,诸司使皆内臣(即太监)领之,枢密使参与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而且在五代后唐、后汉时期,政事皆归枢密院,“宰相充位而已”,到周世宗时,朝廷大权独揽于皇帝,使得朝政独归枢密院的情况稍有改变。但枢密院之权依旧很重,所以周世宗临死前,要让顾命大臣、宰相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宋太祖于登基后的第二个月,即建隆元年(960年)二月,以宰相范质加侍中、王溥加司空,依旧为宰相,但免去他俩参知枢密院事一职,实质上剥夺了其参与军国机要决策之实权;宰相魏仁浦虽仍兼枢密使,但自赵普进入枢密院后,不再过问枢密院事务;另一枢密使吴廷祚则以“谨厚寡言”著称,故枢密院实权完全掌握在低调进入枢密院的枢密直学士赵普之手。

  是年八月,平定李筠之叛后,赵普升任兵部侍郎,充机密副使,作为枢密院的副长官,名正言顺地执掌着枢密院诸项事务。

  下面我们来详细谈谈宋初的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三个宰相,他们在宋太祖稳定其统治和宋初政治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清河南)人。传说范质诞生之夜,他母亲梦见神人授给其五色笔。范质力学强记,性明悟,9岁能文,13岁时能通《尚书》,教授学生,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举进士及第,为忠武军节度推官。当时翰林学士和凝主持科举考试之事,看到范质的试卷,非常欣赏,因为自己是以进士第十三名登科,所以也把范质列为第十三名进士,世人称之为“传衣钵”;其后范质拜宰相,升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都与和凝相同。范质于后晋时历任监察御史、主客员外郎、翰林学士等,以辞理优赡称誉当世,后汉初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虽已为朝官,范质还是手不释卷。有人问其原因,范质回答:“有善相面者告说我日后当官拜宰辅,倘若果如其言,不学习怎能胜任?”当时后汉枢密使郭威征讨河中府叛军,每次朝廷所遣使臣携带的“处分军国之事”的诏书“皆合机宜”,便问是谁撰写此诏书,使者回答是范质,郭威赞叹道:“此人真宰相之器也!”郭威自邺都起兵杀向京城,天下大乱,范质藏匿民间。郭威特地派人寻找,得到后大喜,即任命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郭威登基后,便拜范质为宰相,不久兼参知枢密院事。周世宗登基后,范质仍为宰相。范质上书天子,认为法律条文过于烦琐冗杂,轻重无据,官吏因此得以狼狈为奸,于是周世宗特命范质整理法律条文,编撰成《刑统》,作为断案的法律依据。在周世宗第一次南征淮南、驻军扬州时,因事对近臣窦仪发怒,欲处以极刑。范质赶紧求见天子,周世宗知道他是为救窦仪而来,就从座位上起身,欲去后帐躲避。范质快步走到天子面前,说:“窦仪为近臣,过失小,不当诛。”随即脱去官帽叩头泣下,进言道:“臣备位宰相,岂可使人主暴怒,而致近臣于死地耶,愿宽窦仪之罪。”周世宗由此怒气平息,即刻遣人赦免窦仪。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王溥于后汉乾祐年间(948-950年)中举进士甲科,任秘书郎。当时河中府守将李守贞反叛,枢密使郭威召王溥为从事。平乱后,郭威缴获许多朝廷贵臣、其他藩镇与李守贞“相交结”的书信文书,打算按其名录进行惩处,王溥进谏道:“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为郭威所接受。由此郭威对王溥颇为信任,即位后,即授王溥为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广顺二年(952年)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次年加户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显德二年(955年),周太祖郭威病重,即拜王溥为宰相。任命宣布之后,周太祖感叹道:“吾无忧矣。”当天驾崩了。周世宗即位之后,北汉联合契丹军南下,中原局势危急,周世宗打算亲征河东地区,但遭到老臣冯道等人的反对,只有王溥赞成,所以高平之捷后,周世宗特令其兼礼部尚书,以为赏赐。此后周世宗欲收复被后蜀军队占领的秦、凤等四州,就统兵将帅一事询问王溥,王溥举荐将军向拱。所以当收复四州之后,周世宗在庆功酒宴上特地亲斟醇酒赏赐王溥,说:“为吾择帅而成就边功者,卿也。”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人。因家贫,魏仁浦13岁时便离家去洛阳谋事。后晋末,魏仁浦隶枢密院为小吏,任职谨慎,以善于撰写文书、会计物资而闻名,同辈不能及;后汉时,为枢密使郭威的从吏。郭威曾召见魏仁浦询问京城中兵数及官场故事,魏仁浦强记精敏,逐一条陈,郭威大喜道:“天下事不足忧也。”即迁魏仁浦为枢密院兵房主事,对他十分信任。后汉末,郭威镇守邺都,后汉隐帝大杀功臣,并命人携带天子诏令去邺都诛杀郭威。郭威得知后,急召魏仁浦来问计。魏仁浦说:“将军握强兵,临重镇,有功于朝廷,君上听信谗言,圈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不可得也。今诏书始下,外面无知者,不若改易诏书文字,以尽诛三军将士为名,激怒其心,不但可自免,亦可为被冤杀者雪冤。”于是郭威按计行事,引诸军杀入京城,最终代汉立周。魏仁浦官拜枢密副承旨,不久迁右羽林将军,充枢密承旨,郭威对他尤其倚重。周太祖郭威临死前,嘱咐周世宗说:“魏仁浦不要让他远离禁密之地。”周世宗即位以后,授魏仁浦为右监门卫大将军、枢密副使。在高平之战中,因后周左翼军溃逃,形势危急,魏仁浦劝周世宗出阵殊死奋战,终于击溃北汉军马。回京城后,周世宗拜魏仁浦为检校太保、枢密使,并特别赐以宰相才能获得的器币鞍马等礼物。魏仁浦性宽厚,待士大夫有礼,以德报怨。如后汉隐帝之宠臣贾延徽的家,与魏仁浦相邻,欲吞并魏仁浦的住宅,就屡向天子说魏仁浦的坏话,使魏仁浦处境危殆。等到郭威统军进入汴京,有人擒获贾延徽,交给魏仁浦处置,魏仁浦说道:“因兵戈以报怨,我不忍为也。”全力加以保全,时人便称魏仁浦为“长者”。周世宗时,有近侍数人因违背天子的旨意,即将处死,魏仁浦全力营救,皆得到了赦免。周世宗亲征淮南之时,捕获了南唐士兵数千人,魏仁浦从容上言,把他们配隶诸军,使军中没有出现滥杀俘虏之事。

  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便力排众议,任命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并命范质与王溥皆参知枢密院事,成为辅佐其幼子的顾命大臣。周恭帝即位后,范质加官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王博加官尚书右仆射,魏仁浦加官刑部尚书,仍皆为宰相,执掌军国重事。虽然同时为宰相者三人,但以范质为首,军国重事皆取范质决策,王溥、魏仁浦二人辅佐而已。

  当时,已颇有野心的赵匡胤十分注意搞好与这三位宰相的关系。史书记载,赵匡胤之母杜氏曾经到魏仁浦家中拜访,看见魏仁浦的幼子魏咸信,侍从在其母亲的身旁,举止言行如同成人,杜氏很喜欢他,想结成儿女亲家。因魏咸信当时年岁尚小,故至宋朝开宝年间(968-976),才与宋太祖之侄女、赵光义之女儿成亲,被授予右卫将军、驸马都尉。范质虽忠于周帝室,但与赵匡胤的关系也不坏,而王溥更是眼见政局发展有异,反向赵匡胤暗输款曲。

  陈桥兵变之后,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三位宰相迫于形势,皆表示拥戴赵匡胤为天子,而赵匡胤为使政局平稳过渡,并欲借助他们丰富的处理军政事务的经验,也留用他们三人为宰相。建隆元年(960年)二月,范质加兼侍中,王溥加守司空,魏仁浦加尚书右仆射,仍任宰相。但范质、王溥二人并罢参知枢密院事一职,因宋太祖的心腹赵普以枢密直学士执掌枢密院职事,所以范质等三人虽仍为宰相,魏仁浦也依然兼枢密使,但其职责主要在于国家行政事务的处置,而已被排除出中央中枢决策机构。不过,在宋初稳定京城与各地局面、争取原后周官员和民心对新王朝支持,以及恢复、发展经济等方面,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三相还是尽心尽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范质为相,每次颁行下发朝廷制敕文书,其内容从未有突破法律条文所许可的范围;给各地州刺史、县令的命令,必定以州县户口、农事等事务为紧急;每当朝廷派遣使者到各地去巡查民田、按察狱讼之前,他都加以接见,把天子忧虑民间疾苦、勤勉政务的情况告诉这些使者,要他们为君、国分忧,然后再把他们派出京城。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准备举行祭祀天地的大典,任命范质为大礼使。范质因为前代礼仪制度有缺,就同礼官张昭、刘温叟等一起讨论旧典,制定了《南郊行礼图》,于是宋朝郊祀等大典的礼文始得完备,得到了天子的嘉奖。待祭祀典礼完成,范质被进封为鲁国公。

  不过范质等三相作为前朝宰相而被新朝留用,自然常会遇到尴尬之事,那些拥戴宋太祖登基的开国功臣们,也不太把他们放在眼里。

  宋太祖本人虽然表面上对范质等三人礼遇有加,但实质上并不如此。如五代以前,宰相到朝堂见天子议论政事,天子必命其坐下商谈,并从容赐茶,共同议政。范质等三相却开始改变这做法,每事都进奏章给天子,待天子批阅后执行,说是如此可使自己“免妄庸之失”。对于范质等如此做法的原因,《宋史》说是“惮帝英睿”,当然这只是一句场面话而已,其真正原因还是与他们那颇有些尴尬的身份相关。一心欲强化皇权专制统治的宋太祖自然乐于接受,此后由于用奏章处置政事的情况越来越多,那宰相见天子“坐论”国家大事之礼就被废止了。对于此礼的废止,宋代笔记中有另外一种说法,即有一天范质等人上殿见宋太祖且奏事,宋太祖借口奏章中的文字有些不清,让范质等上前解释,待事毕欲回到原来的座位时,范质等人才发现在他们离座时,那座位已让天子叫人拿走了,老于世故的三位宰相自然明白天子的用意,当然也就不会出声表示异议,于是“坐论之礼”就此被废止了。这一说法颇具戏剧性,但总让人感觉宋太祖的做法有一些小肚鸡肠,与宋太祖一贯为人的豪爽、直率的性格大相径庭。不过这一传言倒颇为形象地描绘出范质等人“在人屋檐下”的尴尬境遇。

  由于上述原因,加上作为宋太祖心腹的赵普官不过枢密直学士与枢密副使,却实际成为天子的主要辅臣,执掌中央大权,而自己身为宰相,却只是一个奉命执行者而已,因此至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范质便上疏奏请道:“做宰相者以举贤才为本职,以掩没善行为小忠。所以上佐一人,开物成务。端明殿学士吕馀庆、枢密副使赵普,富有时才,精通治道,经事霸府,历岁滋深。自陛下委以重难,不孤倚任,每因款接,备睹公忠。伏乞授以台司,俾申才用。今宰辅未备,久难其人,以二臣之器能,攀附之幸会,首之此任,孰谓不然!”表达了自己与其虚居相位,不如一退了之的想法,让天子的幕府旧僚出任宰相,使名实相符。但宋太祖还是认为时机未成熟,未加采纳。直到乾德二年(964年)正月,在范质等三相屡次求退下,而赵普等幕府旧臣已能胜任军国重事的处置、管理,宋太祖这才同意他们的请求,罢去其宰相之职,范质任太子太傅,王溥任太子太保,魏仁浦仍官尚书左仆射,任命赵普为宰相、李崇矩为枢密使。

  是年九月,范质病死,终年54岁,范质鉴于自己历事两朝及未能辅佐好幼主周恭帝,而有负于周世宗的临终嘱托等伤心经历,所以临终前,告诉儿子不要向朝廷请求赐予谥号,也不要刻写墓碑铭文,但宋太祖得知范质的死讯,还是按惯例赠官中书令,赐给他家许多财物。

  范质好当面指出人之短处,不过为人廉洁刚介,做宰相多年,却未尝接受过四方官员馈赠,自己所得的俸禄财物也大多用于救济亲朋中的孤寡贫困者,所以他在死后,家中并无余财。其侄子范杲任校书郎,想请做宰相的叔叔帮助自己迁官,但范质却写了一首诗告诫他,这首诗被当时人所传诵。

  范质被誉为宋初名相,宋太祖在与侍臣议论当时辅相时,曾说:“朕听说范质家中只有居第,不从事生产,真宰相也。”宋太宗赵光义亦曾称誉道:“当世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于范质之右者,但欠周世宗一死,为可惜尔。”作为前朝官员而被留用者,宋太祖、宋太宗的评价是很高的,而“但欠周世宗一死”之语,确实击中了范质的一生之隐痛,而范质年岁不大,郁郁而亡,不请谥号,不撰刻碑文,皆与此有关。

  相比范质,罢相后的王溥、魏仁浦就活得较为轻松。王溥于乾德末年加官太子太傅,开宝二年(969年)迁官太子太师。宋太祖对左右侍臣说道:“王溥十年作相,三迁一品之官,福祉之盛,近世未见其比。”宋太宗初年,王溥被封为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八月病死,终年61岁,赠官侍中,谥曰文献。王溥生性宽厚,风度翩翩,喜欢举荐后进,其所举荐而官至显位者甚多。他平日好学,手不释卷,撰有《唐会要》一百卷、《五代会要》三十卷等。

  魏仁浦罢相后,还曾为天子所顾问。如开宝二年(969年),天子开春宴招待老臣,在酒席上,宋太祖笑着对魏仁浦说:“为何不劝我一杯酒?”魏仁浦就上前敬酒,宋太祖便悄悄地询问道:“朕欲亲征太原,如何?”魏仁浦回答:“欲速则不达,唯陛下慎之。”不过宋太祖还是于是年亲征割据太原的北汉。魏仁浦因曾随从周世宗北征北汉,故天子仍让他从征,但他却中途生病而还,死于归途,终年59岁,赠官侍中,赐谥曰“宣懿”。

  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被免职后,赵普自枢密使拜宰相,任命李崇矩为枢密使。当时因为没有宰相署敕,任命赵普和李崇矩的敕书就无法正式颁布,宋太祖想出了权宜之计,对赵普说:“卿只管进敕书,朕为卿署名,可乎?”赵普却不同意,认为这不是帝王之事。于是宋太祖根据翰林学士窦仪的建议,让时任开封府尹、同平章事的赵光义在敕书上署名。因为唐、宋时期,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正式官名,如以同平章事加节度使,州称使相,这同平章事即成荣誉称号,不参与宰相事务,但在名义上仍视同于宰相。故开封府尹赵光义即可以同平章事之名义代行宰相之事权。

  赵普有机谋,通吏道,慨然以天下之事为己任,且其与赵家关系非同一般,因而深得宋太祖的赏识和信任,所以他拜宰相以后,宋太祖是“事无大小,尽咨决焉”,宠待如左右手。而继赵普出任枢密使的李崇矩却号称忠厚长者,与宋太祖的关系亦不密切,因此中央事权就随着赵普从枢密院转到了宰相这边,使得宰相的权位压过枢密使一头。宋太祖专任赵普,见他事务繁杂,于是便想为他配备副手,却又不欲分赵普之权,便找来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道:“下宰相一等者为何官?”陶谷回答:“唐代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宋太祖便于是年四月始置参知政事一职,以兵部侍郎薛居正、吕馀庆为之,并下令:参知政事“不宣制(敕书),不押班(指朝堂上引领百官),不知印(相印),不升政事堂(宰相的办公场所)”,其俸禄待遇等皆仅为宰相的一半。由此使得地位低于宰相的参知政事几乎成为宰相的属官,“但奉行制书,备位而已”。

  从此以后,赵普便独相达十年之久,“独断政事”,“参总庙权”。“中书印唯宰相得知,事无大小,尽决于普”。太祖把赵普看作是社稷之臣,称他是“萧、曹故人,燕赵奇士,霸府早推于佐命”的“良臣”,要他“无忝股肱之寄,勉伸帷幄之谋”。

  赵普早有大志,宋朝建立后,已掌大政,拜相后深得太祖信任,实在是难逢之良机。他更加“忠尽其力,言无转视,启心不疑,振举风俗,故得遐迩悦服,政令维新”,“英声为之间出,文物为之复兴,戮力同心,如石投水,固已萧、张让行,姚、宋推功,鱼水之欢,未足为比”,成为赵宋皇朝的开国元勋,为赵宋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第二章 削藩撤镇,解除太祖心腹之患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