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7、兵团战友阿蔡

  董大南

  2001年夏天,我出差又回到多年未去的上海。

  几年不见,上海的市容变化巨大,几乎不认得了。地铁、高速公路(还分内环。

  外环)我出国时连影子都还没有呢,现在全冒出来了。最显著的市容变化,要算那些高楼。原先的上海展览馆(最初叫中苏友好大厦,两国吵翻后改了名)

  国际饭店,它们还在那儿,只不过夹在那些大高楼中间,像个小娃娃,完全不显眼了。

  在上海忙完公事,还有一点时间,该看看老战友,首先想到的,就是阿蔡。

  天已擦黑了。多年没有联系,上海的电话号码早已从6位数滚到了8位数。听说阿蔡还住在原来的家,不如直接走到他家去找他,顺便再走一次当年常走的马路。

  记得当年我和阿蔡常在马路上边走边聊,憧憬着将要去新疆过的那种战天斗地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什么滋味都有……

  这是徐汇区武康路,两边冒出了不少新建筑,然而,两旁的法国梧桐依然是那么熟悉。那条熟悉的小弄堂,依然缩在梧桐树影里。阿蔡家的小房子居然还是老模样,只不过显得更加破旧,也更加寒酸了。阿蔡家门虚掩着,一推开门,就看到轮椅上坐着阿蔡。他背对着门,正在看一件小东西。

  “阿蔡,还记得我吗?”

  阿蔡转过身来,目光有些迟钝。大概是为了方便轮椅移动,房间里就摆一张桌子……椅子和凳子都堆在一张空床上。这样的摆设对来访的客人很不方便,还得把凳子搬下来才能坐。

  阿蔡只犹豫了一会,眼睛里就闪烁出火花,当年的阿蔡又回来了。

  “啊哈,×××,我当然记得,就怕你把我忘了呢。”

  好多年没听过别人这么喊我,当年在农场,差不多每人都有个不那么雅的外号。

  阿蔡这小子,嘿嘿,你也跑不掉,等一会儿瞧我叫你的外号。

  隔了这些年,我们都老了。阿蔡看起来发胖了,那不是正常的胖。据说下肢瘫痪的人,由于人体的代偿功能,会使上身发胖。当然,整天用手摇轮椅,上身锻炼的机会也多些,可能也是另一个原因。我总觉得小房间里少了些什么。

  “你爸爸妈妈呢?”

  “他们都过世了,是前几年。我能给他们送终,也算尽了一份孝心。”

  “现在就你一个人?”

  “是呀。我白天有时到上海残疾人协会帮忙,当义工。”

  “记得你还有个弟弟。”

  “他成家了,搬出去住了。”

  我还想问些什么。比如怎么做饭,怎么洗衣呢?怎么上床,怎么解手呢?就一个截瘫人怎么生活?然而,看一下房间里简陋的摆设,什么也不用问了。

  阿蔡的编制还在新疆兵团。他已经退休了,靠农场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农场每隔三个月把退休工资寄给他。多年下来,农场的干部换了好几茬,寄工资的人也换过几个。新的人已不认识他,他的故事早就像吹散的云烟,被人遗忘了。有时农场忘了给他寄工资,他还得写信去,反复解释,折腾几回,才能把工资要来。

  然而,阿蔡没有忘掉农场,更没有忘掉当年共患难的知青哥们儿。

  阿蔡的记忆极好,他还清楚地知道有哪几个知青还留在农场,谁谁谁现在干什么……有的我已经记不起他们的名字,阿蔡就会提醒我。

  “不记得了?当年和×××打架的那个。”

  “哎呀,你怎么把他忘了!不就是当年死追×××的那个吗?”

  他还告诉我,一年前,回城的农场老知青们为纪念进疆35周年,特地组织了一次聚会。那次真热闹,连农场的宁波知青也结伴来到上海参加聚会。谁谁把老伴也带来了,谁谁把孩子们都带来了。还有谁谁谁来不了,他已不幸去世了。

  随着阿蔡的叙述,记忆的闸门悄然打开了。

  1965年初,上海市公安局通知我可以报户口,我终于结束了没有户口的日子。之前因为我被北大稀里糊涂开除退回上海时,没有任何证明。谁知道我有没有杀人放火,有没有现行反革命呢?市公安局要调查,当时没同意我报户口。

  户口刚报上,街道里委马上通知我参加社会青年活动。

  当时的社会青年,就是失学青年。所谓的社会青年活动,无非是里弄干部车轮大战,动员你报名去新疆。能动员的,早已报名走了。留下来的,都是身经百战,不管你怎么动员,“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说是社会青年,社会地位其实是很低的。连小孩子都会在街上追着他们叫:“社会青年勿要老嘎,老嘎叫侬到新疆去。哈哈哈!”

  于是社会青年赶紧低着头走开,就像当年的孔乙己在众人哄笑中离开咸亨酒店。

  第一次去参加这样的活动,我就告诉里委干部,不用对我动员,我早就决心去新疆了。要不是去年考上北大,去年我就走了。里委干部喜出望外,她们告诉我,里弄里还有一个不用动员就决心去新疆的,他就是阿蔡。

  一

  第一次看到阿蔡,就在这次活动。一看就知道是个精明能干的青年。他理着短发……性格活跃,一副精力充沛的样子。他去年初中毕业,其实他和我同年,我因为念书早,去年高中毕业。在学校里,阿蔡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过去还是少先队大队长呢。这样一个好学生,怎么连高中都考不上呢?

  还不是因为家庭出身。阿蔡的母亲,是“地富反坏右”中排行老四的坏分子。说真的,这“黑五类”中,其他四类常常看到,就这黑老四还是第一回见识。更离奇的是,阿蔡的母亲不知得罪了哪个里委干部,所以并非是她的工作单位,而是里弄把她打成了坏分子。直到现在我还没弄明白,这小小的里弄干部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权力。

  �,别想了,那个年代,弄不明白的事多着呢。

  其他的社会青年,有意识地回避我和阿蔡,担心我和阿蔡动员他们报名到新疆去……这样,我和阿蔡接触的机会更多些。

  其实我和阿蔡的思想觉悟并没有那么高。我们当然希望多一些人决心去新疆,大家也热闹些。但我们还不至于去做别人的动员工作。咱连团员都不是呢。不去新疆的人中间,倒是有一些团员。我们俩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学校里都是三好学生……班干部,干什么事都积极,从来都是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因此,我们都不想背社会青年这个名声,希望早一点解脱。

  但我们决心去新疆的动机,却不完全相同。

  当时我的书呆子气极重,整天喜欢想些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已经被整成那个熊样,还好像自己是党委书记似的。我是为了寻找真理去新疆。因为广播中讲的,报纸上写的,和我看到的现实根本对不上号。我要弄清这到底是为什么,我要知道真理。

  阿蔡不但是个好学生,他还是个出色的航模爱好者,当时已经是个二级运动员了……但在航模高手如林的上海,他还排不上号。可在新疆,他的水平可以进省队了……他相信,只要自己在新疆兵团好好表现,就可以抵消出身不好的负面影响,可以进省队的。

  新疆建设兵团的招生一开始,我们俩就第一批报了名。那一阵子,我们每天都兴奋得像个天真的小孩子。报纸上、杂志上,只要是新疆的消息我们就爱看。广播里,只要是新疆的新闻、故事我们就爱听。

  晚上,我们俩喜欢在法国梧桐笼罩的马路上漫步。我们互相激励要经得起边疆艰苦的考验,我们互相提醒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和体能上的准备。

  有人说,有理想的生活才是真正充实的生活,是任何金钱也买不到的。这话不假……可以说,那一阵子,我们的生活是相当充实的。但是,如果你现在问我,假如时光能倒转几十年,再让我重新作一次选择,我会不会还选择走这一条路呢?我对自己走过的路,并不后悔。从朴实善良的父老乡亲那里,我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然而,如果我知道上山下乡的真实背景,绝对不会再走这一条路。

  二

  要出发去新疆了。我们两个里委的支边青年组成一个班,我和另一里委的一位知青担任正副班长,阿蔡就在我们班里。

  告别大上海,大部分支边青年心情沉重,愁眉苦脸。阿蔡是为数不多的露出爽朗笑容的人之一。我也有心事,主要是对这一个班的人多半不了解,对能不能带好这个班心里没底。

  火车一开,车厢里、月台上,哭声震天撼地,尤其是那些女知青。虽然到新疆是自愿报名,报名的动机却形形色色,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里委干部软硬兼施压力下无奈的选择。平时为了不让父母伤心,他们会强装出笑容,在和亲人分别的最后瞬间,内心的真情冲破一切伪装,决堤了。

  阿蔡没有哭,他是笑着告别亲人的。在车厢里,他还不断地安慰鼓励其他知青。

  虽然他从来也没说过,我总觉得,他自愿报名去新疆的心灵深处,包含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减轻母亲在里弄所受压力的成分。为了不让母亲为此伤心,他把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在最后分手的时刻也没有流露。阿蔡够坚强的。

  在吐鲁番下了火车,又坐上了大卡车。整整开了十天(途中休息一天,共11天)

  才到农场。一上大卡车,知青们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心情,又开始动荡了。黄沙……灰雾、茫茫戈壁,开几个小时车不见人烟、房屋和树木。颠簸的道路,发麻的双腿,干裂的嘴唇,身体不时弹起来脑袋撞上卡车顶篷。想到今后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又有女知青开始哭了。有的开始后悔,闹着要回家,死活也不肯上卡车。

  要稳定大伙儿情绪,而且要把大伙的情绪提上来,班长的工作不好做。难得的是……不是干部的阿蔡不但自己情绪稳定,还不断鼓励大家,想着点子把大家逗乐。

  途中歌咏比赛开始了。卡车和卡车,班和班,里委和里委,挑应战不断。阿蔡领着大伙做拉拉队,嗓子都喊哑了。

  戈壁沙尘中,颠簸的卡车里,传出一阵阵歌声,“我们年青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

  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我们,“赤胆忠心为人民……”大伙的情绪高涨起来。有趣的是那帮女知青,哭得最凶的是她们,笑得最欢的也是她们。那一年支边青年中,据说我们这一批途中的情绪最高,纪律最好。可能和我们这一批中,有相当一部分像阿蔡这样主动要求到新疆改造自己的“狗崽子”有关吧。

  三

  我们的农场属于农一师四管处,位于昆仑山脚下的戈壁滩。这儿应当算离上海最远的团场。当然,如果朝西绕地球的另一个方向量,这儿是离上海最近的团场。

  “文革”中想家时,我们常用这样的玩笑自嘲。一年后(1966年)兵团以农一师四管处为基础成立了农三师,从此我们就是农三师了。

  兵团素有“富八师,穷三师”之说,这话不假。我们这儿土地贫瘠,物资缺乏,交通不便,连喝的水都是盐碱水。一天至少拉两回肚子,大田劳动时不时有人扔下砍土镘往两边奔。男男女女也顾不得羞耻,男的往一边奔,女的往另一边。有的奔到沙包边还来不及蹲下就开始解裤带,干什么好事不说也知道。

  一系列艰苦的考验,阿蔡都经受过来了。不多久,他已在各项劳动竞赛中名列前茅。

  三个月后,我和阿蔡同时调到农场值班连。

  值班连是农场的武装连队,通常只有出身好的才有资格进。我们两个“狗崽子。”

  怎么混得进来,这真是个谜。也许这回真的是重在表现,党和组织把我们当做好同志了?我们俩真是受宠若惊,感激涕零。皇上英明啊,老佛爷吉祥!

  那段时间,阿蔡干活简直像玩命。冬季军训结束,阿蔡的名字列在优秀射手名单中。

  1966年春天,我调出值班连。那年冬天,阿蔡也调出值班连。阿蔡回到了原来的农业连队,我调到另一个农业连队,我们从此分开了。

  1966年是全国人民难忘的一年,文化大革命就是那年开始的。兵团是军管单位,1967年初才正式开展“文化大革命”。“文革”中,支边青年的遭遇大不相同。

  有成为革命派的,有入党做官的,也有被揪斗的。进疆时和我搭档的副班长,仅仅和其他几个上海支边青年开玩笑说不打算找对象结婚,就被打成反革命集团揪斗。他被迫自杀,碎尸五段,埋在沙包里。

  奇怪的是,阿蔡的消息一点也听不到。既没有被揪斗,也没见他揪斗别人,群众大会上也见不到他,就好像他已从地球上蒸发了。阿蔡跑哪儿去了?

  一次,我正好有事去阿蔡连队,顺便打听了一下阿蔡的下落。原来,阿蔡被安排在戈壁滩放羊,一个人单独住在戈壁滩,连队每两个星期派人给他送一次东西。

  正好这天连队有人去给他送包谷面,我二话没说,跳上送面的牛车一块儿去看他……

  牛车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吱吱呀呀地前进,两旁长着些骆驼刺草。戈壁滩上本来没有路,牛车碾过几道,也就成了路。这种大轱辘车,关内已很少看到了,西汉古墓的壁画上,倒是可以看到。要是我们能穿上那时的袍子,简直就是刘邦的部下了。

  在牛车上晃悠了个把小时,赶车的把式指着远方告诉我:“快到了,就在那儿。”

  远远的,我望见一座孤零零的羊圈。阿蔡就在那儿。是吗?我真难想象。

  还没到羊圈,一条大黄狗蹿了出来,恶狠狠地朝我们吼叫。

  “阿黄,阿黄,别叫。给我们送吃的来啦。”

  随着声音,一个人走出门外。大黄狗围着他转了两圈,狂吠变成了呜呜的哼声,眼睛还瞧着我们,不过眼光温和多了。这个人就是阿蔡。他是阿蔡吗?

  阿蔡的模样变了好多。头发乱蓬蓬的,好久没理发了。身上的衣服被骆驼刺钩破了好多地方,任那些布片挂着。腰上缚着一根麻绳。

  看见我的到来,阿蔡又惊又喜。

  “×××,什么风把你刮来啦?”

  真是的,就记得我的外号。

  “×××,你怎么这副模样?”

  我也还了他一个外号,一比一,咱们扯平了。

  我们把包谷面带到屋内。屋内地上堆了些麦秸,铺上被褥就当做床铺了。墙角的一只坛子是放包谷面的,还有些瓶瓶罐罐,就是全部家当了。

  屋子中间吊着盏煤油灯,窗户没有玻璃,用装化肥的塑料袋封住,只能透过一点朦朦胧胧的光线。阵风吹过时,塑料袋会发出嘭嘭的响声,房顶的草丛也会����,抖出一捧灰尘。羊粪味无孔不入,钻进屋内每一个角落。只有阿黄最忙碌……跑进跑出,用鼻子在地上嗅来嗅去,想发现什么好吃的东西。

  阿蔡最迫不及待的,就是能找人说话。他问了农场情况,老战友们的情况,还有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我尽我所知,把大小新闻告诉了他。

  阿蔡对外面的情况了解很少,对文化大革命的想法甚至有点天真。可以看得出,他是非常渴望参加“文化大革命”的。我能够理解,对一个什么运动都积极参加的人来说,这么伟大的一场运动到来,却偏偏无法参与,心里是多么难受。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这么迅猛的变化,好端端的人一夜之间就可以变成反革命。

  我的脑袋也是乱哄哄的,根本不可能三言两语对他讲清楚。何况,有些心底的想法,我也不敢对他讲。一旦透露出来,就可能有灭顶之灾呀。

  一个青年,终年累月,孤单单地住在戈壁滩上。陪伴他的,只有一只忠实的牧羊犬。这种孤独寂寞,没有坚强的意志是无法坚持下去的。

  我行吗?我不敢回答。忽然想起了苏武牧羊的故事。

  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阿蔡依依不舍地送我们到门外。阿黄跟了出来,非常友好,它已经相信我们是朋友了。

  牛车走远了。暮色中,阿蔡还站在门口,阿黄还在摇着尾巴。

  四

  1967年秋天,全国各地派系对立,武斗升级。又是文攻武卫,又推出什么支左,生怕天下乱得不够。

  我们封闭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对外面的情况基本是漠然无知的。

  一天下午,戈壁滩上突然开来了几辆大卡车,其中一辆开进了我们连队。

  全连立即收工,紧急集合。连长拿着一份名单,说是有紧急任务,报到名字的上卡车,去喀什参加文化大革命。听到可以去喀什参加文化大革命,我心里痒痒的……巴不得自己能混上卡车。一则可以亲自体验大地方的“文化大革命”,二则在戈壁滩上待了两年,也实在闷坏了,真想出去开开眼界。当我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时,真是喜出望外,又一次受宠若惊了。

  卡车一共四辆,在团部集合后马上出发了。开始那两个小时,我还笼罩在兴奋之中。好久没出农场了,看到什么都新鲜。慢慢地,脑子里有问号了。怎么这次紧急任务都交给农业连队的人了?其中还有不少“狗崽子”。怎么连去什么单位,去干什么都不告诉我们?喀什怎么缺人了,非要把我们这帮什么也不知道的人请去?

  天擦黑时分,车子开进紧贴喀什的疏勒县一处高地。大家跳下车洗把脸,这时,我看见了阿蔡。阿蔡兴奋激动的心情,远远超过了我。可以想象,常年累月孤零零地生活在戈壁滩羊圈里,突然被点名到喀什参加“文化大革命”,这是党和组织的信任啊!就像从原始社会一下子蹦到了共产主义,天壤之别,能不兴奋吗?

  我有点纳闷,这么久了,阿蔡一直是被遗忘的角落,怎么这次想起他了?

  这次行动的背景,过了好久才慢慢弄清。当时我们是完全不知情的。

  简单地说吧。新疆的群众组织分裂为打倒王恩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红二司和拥护王恩茂、打倒武光(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的一、三司两大派。喀什红二司占上风,武斗中把一、三司赶出了喀什。一、三司向兵团求援。兵团各级领导是王恩茂的老部下,当然要为老首长出把力。然而中央有明文规定,兵团不得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师里的头头还是决心介入,只要能找到个借口向上级交代。

  一、三司占据的疏勒县和喀什只隔一条大河,河上的一座大桥是连接疏勒和喀什的唯一陆上通路。红二司在河边修筑工事,在桥中央修筑了碉堡,架起机枪,封锁交通,严守喀什。兵团武装部队在河这边早已修好工事,架起枪炮,只等一声令下,强攻喀什。万事俱备,只缺一个借口。

  如果有一批赤手空拳的兵团人员经过这座大桥,碉堡内的机枪必然开火,这批兵团人员必然壮烈牺牲。于是,红二司打死了手无寸铁的兵团人员,这不是一个绝妙的借口吗?让谁来充当这批烈士呢?领导想起了我们这些被遗忘的角落。

  洗完脸开始吃晚饭,一大盆红烧肉端上来了。哇,我们好久好久没吃过肉,见了红烧肉,我的眼光发直,眼珠都不会转了。不一会儿,我们这批“蝗虫”就把它干得盆底朝天。那一顿饭的滋味真是终生难忘。空气中弥漫着红烧肉的香味,偶尔有流弹从头顶上嗖嗖地飞过,河对岸喀什城内灯光闪闪。还有比这更浪漫的吗……

  吃完饭,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块毛主席语录牌。我们的任务是,高举毛主席语录牌……进喀什城宣传毛泽东思想。

  任务布置完毕。上车,出发!

  卡车向着大桥急速开去。后来回想起来,师里这些头头也真是煞费苦心。赴刑场前让死囚美美地吃一顿,是中国人道主义的优良传统,《水浒》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描述。何况,我们还不是死囚犯,是选拔出来当革命烈士的呢。一顿红烧肉,体现了领导同志对我们的亲切关怀。

  每人一块语录牌,这个设计更是颇具匠心。试想一下,这些烈士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卡车上,手里还紧紧抓着毛主席语录牌,这是多么壮烈而感人的画面啊!

  南疆军分区得到了兵团准备对喀什发动进攻的消息,派了一位参谋赶来阻止这项行动。在卡车上,我清晰地看到,一辆军用吉普沿着河边的便道急速地往前开,几乎和我们卡车平行地前进。就在卡车要转上桥时,吉普把我们拦住了。

  参谋传达了军分区命令:立即撤回去!

  卡车按原路返回,原定的进攻计划流产了。埋伏在河边指挥军事行动的师参谋长气得大骂:

  “叛徒!戴帽徽领章的叛徒!”

  临时决定,我们中间留下两个班的人在喀什待命,其他的人连夜返回农场。

  我要返回农场,阿蔡留在喀什。分手前,我匆匆地向阿蔡告别。这一系列事情发展太快,我脑袋里嗡嗡的,还理不出个头绪。但是,离开农场时兴高采烈的心情早就一扫而光。阿蔡的兴奋期好像还没有过,他还为能留在喀什参加文化大革命感到高兴。

  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健康的阿蔡。

  我们回到农场没几天,从喀什传来一个消息。农场留在喀什的两个班中,有一个人受了枪伤,伤势严重。

  这个人正是阿蔡!

  那天阿蔡奉命在哨位上站岗,刚交完岗走在回驻地的路上,一颗子弹射过来,阿蔡一声没吭就栽倒了。这不是流弹,是河对岸狙击手射来的子弹。

  子弹从阿蔡的左腰射进,从右腰穿出,阿蔡当时就昏迷了。

  五

  阿蔡回到农场,已经是一年以后了。

  阿蔡中弹后,立即送到南疆军分区医院。医生们立即进行抢救,命总算保住了,但是,脊椎已被打坏,从腰部以下彻底瘫痪了。

  然而,这个手术只是控制了伤势,要真正恢复体力,还必须休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康复治疗。这儿只有喀什市人民医院有条件做这种康复治疗,可是,通往喀什的道路已被红二司封锁,怎么把阿蔡送进人民医院呢?

  据说有一位神通广大的人物,他可以和喀什市内红二司头头挂上钩。通过这位大仙的安排和协助,红二司的前线人马让运送阿蔡的几个人过封锁线,阿蔡终于住进了人民医院。

  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康复治疗是成功的。但是,阿蔡的脊椎被那颗要命的子弹彻底打坏,从腰部以下的瘫痪却是无药可救了。

  回到农场的阿蔡,如果脑袋灵活,说一些领导爱听的话,也许会受到热烈欢迎,说不定他的瘫痪还会变成什么英雄事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呢。

  据说,领导开始也确有这样的打算。只要阿蔡能够领会领导的意图,控诉喀什城内那些暴徒的打砸抢行径,鼓动一下农场职工的革命热情,就可以捞个先进模范当当。

  可是,不识时务的阿蔡,却偏偏说出了领导最不爱听的话。阿蔡说,红二司的人不是暴徒,不是坏人,红二司和一、三司一样,都是革命群众组织。阿蔡还说,虽然他的脊椎是红二司的人打坏的,但他不怨恨红二司的群众。

  唉,阿蔡呀,你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阿蔡悄悄地回到了农场,几乎无人知晓。因为阿蔡的生活已无法自理,他被安排在卫生队一间病房里,养着。每天卫生队开饭有他一份,饿不死而已。他就像一块用过的抹布,被扔在墙角里,几乎被人遗忘了。

  然而现在的阿蔡不再是刚从戈壁滩羊圈出来,说什么都信的阿蔡,他开始思考。

  在喀什待了大半年,对“文革”的体验,他远远超过了我们。一年多前,在戈壁滩羊圈里,他傻呆呆地听我吹“文革”的消息。现在轮到我张着嘴,傻呆呆地听他讲城里“文革”的故事。

  1969年初,我们同一里委出来的一位女知青在卫生队病故。

  这位女知青刚住进卫生队时,我还去看过她,顺便看望了阿蔡。她看上去精神很好。那一天下午,我们三个还在阿蔡的病房里说说笑笑。我们回忆起进疆前夕一起向往新疆的心情,还回想起里弄生活中有趣的点点滴滴。分手时,她还关照阿蔡要注意勤换衣服。

  谁能想到,这一分手竟成永别呢?

  她在上海就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高中毕业时因为这关节炎不能参加高考。

  像她这样的身体是不应该到新疆来的,可是她坚决要求,反复要求,最后街道批准了她的请求。

  真不知道,关节炎竟会这么致命。

  到团部参加这位战友的追悼会时,我再一次探望了阿蔡。

  阿蔡的神情十分沮丧,他喃喃地说:

  “真想不到,几天前她还在这儿和我聊天呢。”

  阿蔡更为无法参加她的追悼会而沮丧,他让我代他向这位老战友告别。

  “会的,我一定会的。”

  我们里委那一年共有七位知青到新疆兵团。还不到四年,现在死的死,伤的伤,疯的疯,斗的斗,只剩下两位能参加她的追悼会。代表战友们向她告别,抬着她的棺木去墓地安葬,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追悼会会场的前方,挂着老战友的遗像,遗像四周披着黑纱。像中的她还是在里弄时的模样,带着微笑,嘴巴微张着,好像要给我们说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好像听见了,就是她在里弄时常说的,走革命先辈走过的路。

  先辈走的是什么路?我脑袋轰轰响,理想和现实在撞击,一个个书本上、生活中的人物走了过来。

  林道静走出了舒适的小家,加入了街头的游行队伍,“抗日!救国!”

  祥林嫂走出庙门,满脸红光,“我捐了门槛了!我捐了门槛了!”

  森林里,浑身泥浆的保尔和共青团员们,要赶在入冬前修筑一条铁路。

  孔乙己用手指蘸着茶水,在地上示范,“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

  敲锣打鼓的人们在欢送,哭得惊天动地的亲人们在火车站的月台上告别。

  躺在棺木里的老战友,戈壁滩上放羊的阿蔡,吊死在禁闭室的副班长……

  我们走的是什么路?谁能告诉我?

  戈壁滩上一块高地,孤零零地露出几十个坟堆。

  我们的老战友,长眠在这儿,这一片她立志贡献青春的土地。

  这儿没有鲜花,没有松柏,也没有青草。但是,这儿可以望到无边的农田,可以听到呜呜的风声,风沙小的清晨,还可以看到浮在天边的昆仑山。写到此处,心里响起一首后来的电影歌曲,那是一支男声小合唱。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冈,“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几十年后,人们又探讨起上山下乡这场运动的历史定位。曾经卷入这场运动的老知青们,又开始反思自己的经历。由于每个人的境遇不同,结局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反思的结果不可能相同。出现了争议。

  对这些长眠在大地怀抱中的老知青们,我想,就不必拷问他们是有悔还是无悔。

  还是让他们静静地躺在那儿,怀着他们的青春梦想吧,不管他们的梦想今天看来是不是幼稚可笑。

  六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这十几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革”结束了,“四人帮”倒台了,高考恢复了,上山下乡不提了,绝大多数在农场农村的知青通过各种政策返回了家乡。我的冤案也平反了,重返北大学习……

  阿蔡怎么样了?

  阿蔡到上海后,腿上的肌肉早已萎缩,两条细细的腿,软软的。农场是按长病假待遇给他发工资(70%工资)这点阿蔡无法接受。他并不是生病而瘫痪的,有这样的病吗?他要求按工伤待遇(100%工资)这农工一级可怜巴巴的工资,就是拿100%也没有多少。阿蔡要的是这个名目。阿蔡的道理是,他是执行上级布置的任务时受的伤。至于这个任务是不是正当,那是策划者的事,不能由不知情的群众承担。但是,工伤是要经过有关领导签字批准才算。哪个领导敢签字呢?形势已经变了,我们那次去喀什的行动,已经变成了一只烫手山芋。现在各级领导躲都还来不及,谁还敢去接呢?

  一场足球大赛开始了。

  新领导把球踢给了老领导。老领导把球踢给了新领导。

  阿蔡的问题在团里,师里没法解决,他决定到兵团上诉。

  第一次到兵团还是在冬天。一个从腰部截瘫的人从上海赶到乌鲁木齐,即使有他弟弟同行,也不是件容易事。特别在冰天雪地里,把他从车站背到兵团大院,他的弟弟累得满头大汗。

  兵团机关工作人员很多,却难以找到一个管阿蔡这件事的。这个部推那个部,这个处推那个处。阿蔡累了,不愿像皮球那样被踢来踢去。哪个处也不去了,就待在接待处办公室,你们看着办吧!

  兵团也有困难呀,总不能光听你一面之词,也得给我们时间调查一下吧。何况,武斗中受伤怎么处理,什么待遇,上级也没有文件规定,我们也得研究请示呀。

  你的情况我们一定会向领导汇报的。你先回去,大冷天的,待在这儿还不把身体冻坏了。等我们弄清情况,就会通知你。

  说得也蛮有道理的,那就先回去等吧,反正兵团领导已经知道阿蔡的情况了。

  等了一年,又是一年,这件事像石沉大海,毫无音讯。

  再一次去兵团,再一次回来等待,再一次石沉大海。

  多次去兵团上访,多年的交涉,阿蔡终于踢进了一球,他的要求达到了。到底是个什么政策,到底根据什么名目,阿蔡没具体讲,我更无从知道。

  阿蔡十多年的生活经历,相当一部分竟然消耗在这么一桩小事上,我不禁感叹嘘唏。值吗?12年的时间,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可以从一年级上到高中毕业,能学到多少东西呀。人生能有几个12年呢?

  然而,对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自腰部截瘫的人,他的后半辈子也许就靠这一点工资生活。他如果不争取到这一点权益,还能指望什么呢?

  我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

  一个当年的三好学生,一个二级运动员,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七

  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了。

  回到了2001年,回到了武康路阿蔡的小窝,两个饱经风霜的老知青还在长谈。

  这十几年,阿蔡又是怎样走过的呢?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阿蔡又找到了自己的新“组织”――上海市残疾人协会。在这里,阿蔡结识了许多生理缺陷类似、生活困难类似的伙伴。残疾人协会一有活动,阿蔡总是当义工,发通知,布置会场,加入拉拉队。在这里,阿蔡的生命又迸发出火花。

  在多次上访申诉的过程中,阿蔡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懂得用法律来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权益。随着“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深入,中国开始了向法制社会的转型。

  有了法,老百姓的权益就有了基本保障,各级领导就不容易胡作非为,有关人员执行政策就不好阳奉阴违。

  然而,有了法而不懂法,这一切还是白搭。生活中,不少善良的老百姓被违法乱纪的权贵欺凌,被愚弄、被迫害,却不知道如何申诉,不知道如何讨回公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阿蔡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学法律,将来当一名律师,帮弱势群体讲话,为老百姓讨个公道。

  上海图书馆,成了阿蔡常去的地方。在那里,阿蔡借阅有关的法律书籍,教材,以及专业杂志,记笔记,做练习。

  清晨,阿蔡的轮椅夹杂在拥挤的上班族自行车队中,在马路上缓缓地行进。用双手的力量,拨动载着全身重量的轮椅的大轮子,朝着上海图书馆行进。从武康路到上海图书馆的距离不近,然而,有了目标,拨一圈就近一点。只要坚持,目标就可能达到。生活的道路,不也是这样么?

  数年如一日,坚持下来不容易。阿蔡做到了。大部头的法律教材,啃下来了。深奥难懂的法学词汇,记下来了。国家规定,学法律的专业人士,必须通过一个什么考试,才有申请当律师的资格。阿蔡以自学成才、同等学力的名义报名参加考试,居然通过了。

  离当律师的美梦只差一步之遥了。然而,这一步却像一道深壑,阿蔡无法逾越。

  弄不清是目前国家政策上有什么限制,还是阿蔡的身体条件有什么限制,反正阿蔡目前不符合当律师的条件,哪怕有了那一张证书也不行。

  阿蔡没有气馁,他继续学习充实自己,他继续等待。时代在前进,改革开放在深化,国家的政策也可能进一步放宽。今天办不到的,明天有可能办到。

  阿蔡有了自己的生活。

  然而,晚上呢?

  夜幕降临,夜上海灯红酒绿,下了班的人们开始了形形色色的夜生活。阿蔡却龟缩在这静静的小窝里,没地方可去,没有人交往,看看书而已。不孤独吗?

  “阿蔡,你不想找一个伴侣?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上合适的人?”

  “×××,好小子,你又拿我寻开心呀!”

  天地良心,我真是替阿蔡担忧,没有一点寻开心的念头。然而,对照现实,我问的这句话真的和挖苦差不多。

  “我已经习惯了。”

  阿蔡又补充了一句。

  “在生活中慢慢接触了解,一切都随缘吧!”

  我也补充了一句。

  阿蔡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我为他高兴。

  上海变了,新兴的高层建筑林立,崭新的市容连我这个老上海也不认识了。上海的人也变了。束缚人们思想的紧箍咒一旦解除,那种装腔作势,三句话离不开“最高指示”的高调不见了。

  社会变得多元化,人们也显得更个性化了。当年把胸脯捶得嘭嘭响的“左左先生”,现在手持大哥大,出入歌舞厅,十分投入地唱着“给我一个吻,可以不可以”。相反地,当年被贴上资产阶级思想标签,吃足苦头的落后分子,现在却关心起国家大事,甚至为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担忧了。

  崭新的上海,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华丽的时尚、成功的人士、抢眼的新闻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被人瞧不起,被人遗忘的社会底层,还有着像阿蔡这样一批人……他们守着自己的信念,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他们过着自己的生活。

  时间不早了,我向阿蔡告别。

  我告诉他,今后回国时,我还会来看他的。

  夜深了,我又沿着当年经常漫步的路,走着。

  明天一早,太阳又会从东方升起,阿蔡又会加入浩浩荡荡上班的人流,喧闹的马路上,又会出现一辆轮椅,慢慢地向上海图书馆行进。

  作者简介

  请见《通往新疆之路》后的作者简介。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