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章 秦朝(一)

  专制集权秦兼并国后,建立了统的封建王朝,即中国历史上的秦朝。如何统治这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统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秦王政功成业就,首先令群臣议帝号。臣僚们诚惶诚恐,选择皇中最尊贵“泰皇”为帝号,然而秦王政自以为功业盖世,前无古人,便兼取皇帝的尊称,定帝号为“皇帝”。又规定皇帝的名称“制”,令称“诏”,天子自称“朕”。从此皇帝所拥有的独断的权利,不仅成为定制,而且在形式上也更为完备。他自称“始皇帝”,希望把他所开创的帝业世代传下去。为此,秦王政在统后的政治体制及其相关的问题上,又采取了系列的措施。

  关于统后的政治体制问题,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决定全面推行郡县制,从而开创整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根据这种政治体制,秦朝在全国设立中央、地方两级统治机构,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的行政机构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即秦汉常统称为“公”的高级官吏。其实它们的实际职权和官阶差别很大,也不同于后来的公制。

  丞相之下,分设“卿”。他们是些职位稍低的中央高级官吏,主要掌管宫廷事务,或者掌管国家某项政务。

  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制,它直属于秦朝中央统辖。郡县长吏由中央直接派遣,是中央在地方行使权力的代表。他们必须执行中央旨令,接受中央的监督和考核,从而使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

  在官吏选任方面,秦朝沿袭商鞅变法以来的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以功授官”的封建官僚制。

  然而,随着国家的统,频繁的战争减少了,以军功选官的办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尤其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相继推行,全国政事日益增多,封建国家各级机构需要各种人才,因此其它的选官途径也同时并行,如征聘士人从政,或从低级吏员中征举人才等。

  秦朝的赐爵制,源自秦的赐爵制。它在全国统后,也发生某些变化。秦推行赐爵制,本意在于奖励军功。但全国统之后,赐爵出现了明显变化,即修驰道及徙边也可以授爵。

  秦朝的官秩,即官阶等级和俸禄,实行的是秩石制。这就是以“石”的数字表示官阶,依照不同的官阶等级受禄,如秦统前夕,因吕不韦事件的牵连,些官吏被迁往房陵,其中就有“百石”、“百石”之官。全国统之后,大约仍沿袭此制,但官吏的等级差别,以及不同等级官吏的俸禄,今已无法确知。

  总之,秦在统全国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套完整的、崭新的政治制度,开创了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统治,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统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秦始皇对货币、度量衡及文字,进行了系列的改革。

  战国时期,由于商品交换日益频繁,货币流通也随之扩大。当时各诸侯国所铸造的货币,种类形制繁多,大小轻重各异,计算单位很不致。战国时期的金属铸币,考古发现数量极大。其中以铜铸的货币为主,黄金铸币极少,只局限于个别地区。铜质币可分布、刀、圜钱、铜贝、金质货币等,分别在不同地区流通。

  秦统全国之初,上述货币依然在局部地区流通,与当时的统局面很不适应。为此,秦始皇下令废除国旧币,统使用两种货币。种是黄金,称为上币,以“镒”为单位;种是圆形方孔的铜钱,称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币制的统,有利于商品交换,便于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也相当混乱。它给地区间的商业交往造成很大困难,不利于手工业的发展,对秦朝课取赋税,也很不方便。秦统中国后,下令“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对度量衡制度进行改革。现存秦朝的铜权及方升,刻有当年秦始皇统度量衡制度的诏令,就是这次改革的遗物。

  与此同时,对国异形文字加以整理。我国文字经过长期的演变,自西周末年以来,逐渐出现文字分歧的现象。到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分立,各自为政,“文字异形”情况更加严重。秦统中国后,秦始皇下令以秦的字体为规范,对国文字加以整理,将繁难的大篆改为小篆。据载,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就是以秦篆(小篆)书写的本子,作为推广的标准范本。

  秦朝还有种书体,称为隶书(秦隶)。隶书笔画方折平直,比小篆简化,书写更为简便。隶书不是创始于秦朝,秦始皇时程邈对这种书体进行过整理,从而成为秦朝日常通用的文字。

  秦朝“书同文字”不仅使当时通行的小篆、隶书两种主要书体规范化,便于政策法令的推行,而且由于隶书的推广及流行,终于为汉字新书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是汉字发展转折的时代,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此外,为了清除割据自守,加强地区间的联系,秦朝方面堕壁垒、冰川防,方面修治驰道、统车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割据称雄,往往据险修建关塞、壁垒和堤防,以抵御敌国的军事进攻。这些防御性的军事设施,自然成为地区间的交通障碍,不利于各地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秦统全国后,下令拆除上述各种防御设施,为消除地区间的隔绝铺平道路。

  同时,还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两条贯穿全国的驰道。条向东通往齐、燕地区,即今河北、辽宁、山东带;条向东南通往吴、楚之地,即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带。驰道宽十步,每隔丈植松树株,路身的修筑采取了加固的措施。这两条驰道的建成,便于秦朝对各地的控制,有利于交通。

  秦确认土地私有制秦从商鞅变法以来,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秦王朝的建立,又进步为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秦始皇十年(前216年),秦朝“使黔首自实田”(《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即命令拥有土地的平民向官府自报占有田亩的数量,由官府加以核实。实际上,这是封建国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权,并作为征收赋税的根据。它大大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对于地主阶级尤其有利。那时候,土地占有形态基本上可分为种类型。

  国有土地。这是由封建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的土地,包括苑囿园池、山林薮泽、可耕农田、无主荒地等。秦朝设立专门机构少府,管理这些国有土地。其中,如苑囿园池所占的土地,数量相当可观,主要分布在京畿附近。后来刘邦还定“秦”,曾改秦朝苑囿园池为民田,仅关中就有许多处。

  秦王朝所掌握的国有土地,由于实行军功赏田制,其中部分被用于赏赐有功之臣,因而转化为私有土地。有些国有土地则由封建国家直接经营管理,并使用种称为“隶臣”的官奴隶耕种。秦简《仓律》对农忙季节从事农业生产的隶臣,还具体规定了每月可增加半石的口粮。此外,还有部分国有土地,由官府授予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必须交纳田租及刍稿之税。在秦朝,这种国有土地仅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之,但不是主要的形式。

  地主私有土地。秦朝地主阶级的构成,可分为官僚地主、豪族地主、般地主等。

  官僚地主,包括有军功的官吏、宗室贵族等。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实行依军功赏赐田宅的制度,些有军功或事功的官员,分别得到了数量不等的土地赏赐。直到秦朝建立前夕,王翦率师攻楚,还“请田宅为子孙业”(《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表明封建国家赏赐的田宅,可以转化为子孙的产业,即承认赐田为私有。秦统后,这些拥有大量土地,又有政治权力的有功之臣,便形成官僚地主。他们是新兴地主阶级中的重要阶层。

  豪族地主,指国的强宗豪家,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把持地方的豪户大族,经济上有相当的实力;有的是国贵族及其后裔,在各地仍保持定的势力。秦王朝建立之后,迁徙12万户豪富于咸阳,其中不少是大豪族地主。

  般地主,指工商业地主,或从自耕农发展而来的中、小地主。战国时期,因经营商业、手工业而致富的现象,非常普遍。那些富有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将大量货币财富用于土地买卖,形成批工商业地主。还有些中、小地主,是由少数自耕农发家,转变而来的。般地主虽然不是权势之家,但是他们往往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寻求政治上的发展。如乌氏(今宁夏固原南)有个叫倮的,因经营畜牧业而成巨富,被秦始皇视如“封君”,享有与大臣同朝的资格。

  上述各类封建地主,以“见税什”的地租,对贫苦农民进行剥削。他们还大肆进行土地兼并,以至秦朝的“富者田连阡陌”,形成“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汉书·食货志》)的局面,反映秦朝继战国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除了超经济的原因之外,土地买卖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杠杆。

  自耕农占有的土地。自耕农是独立的劳动者,般都拥有小块土地。他们是农民中的主要成分,担负着封建国家繁重的赋役。

  从上述土地占有情况看,封建地主仅占总人口的少数,但拥有大量的土地,他们向封建国家所交纳的赋税,只是剥削总量的部分;而人数众多的自耕农,每户只占小块土地,却要负担繁重的赋税。所以,秦“使黔首自实田”,实际获益者只是地主阶级,自耕农则成为封建国家奴役的主要对象。他们必须根据所占有的土地数量交纳田租,而且还要负责其它赋税及徭役。

  秦朝的赋役,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田租,即田赋。这是对土地所有者征收的土地税,般按所拥有土地的数量征收。

  第,口赋,指人头税。它是按人口数征收的赋税,大约每年年底月(秦以十月为岁首),官府即登记户籍名册,以便进行征收。

  第,徭役。秦朝以徭役繁重著称。

  总之,秦王朝“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确认封建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使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这就意味着自耕农所占有的小块土地,既可以买卖又可以转让,封建地主凭借政治权势,或者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它既把自耕农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封建国家奴役的对象,又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迅速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全国统之后,开创封建中央集权制,推行系列法教政令,引起朝廷内些人的非议。这种不同政治主张的争论愈演愈烈,终于发展成公开的斗争,并演变成震惊全国的焚书事件。事情的引发还是围绕政治体制问题而展开的。

  关于秦朝实行何种政体问题,秦统治集团内部分歧严重。早在秦朝刚刚建立之时,持不同政治主张的双方,曾经有过番较量。但是这种分歧直没有消除,因而引发成公开的斗争。秦始皇十年(前213年),在此宴赏群臣的酒会上,仆射(博士之长)周青臣盛赞立郡县、废分封,颂扬秦始皇的威德前无古人。这时,博士淳于越指责不周青臣为“面谀”,认为不恢复分封制,就无法使秦的统治长治久安。

  李斯针对淳于越的言论,称述“帝不相复,代不相袭”,自古因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随之改变。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指责当世,惑乱百姓。

  他们以“私学”诋毁“法教”,指摘朝政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史记·秦始皇本纪》),甚至造谣诽谤。这种现象如不禁止,必将削弱皇帝的威权,臣下结成反对的派别。

  李斯议论的核心问题,即“私学相与非法教”,有碍于“定尊”。于是,李斯主张禁私学,焚《诗》《书》,实行文化专制。

  李斯的建议包括,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籍外,其余的史书和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等,律限十日内交官府烧毁,逾期不烧即处以黥刑,罚筑城年的苦役,凡议论《诗》、《书》的弃市,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情不举的,与犯禁同罪,禁止私学,愿意学习法令的,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并诏令付诸实行。

  秦始皇既然下令焚书,许多古代典籍都付之炬,其中国史籍损失最大。

  秦始皇焚书的目的,为的是定法家于“尊”。在“定尊”的口号下,各种学派的言论被禁止,百家思想受禁锢。句话,禁绝切异端思想,这就是焚书的实质。这种以焚书为手段的文化专制,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劫难,使长期积累的文化遗产遭到极大的破坏。

  秦始皇焚书的结果,引起士人诸多不满,因而又演化成坑儒事件。焚书的第年,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唯恐骗术败露反遭杀身之祸,便私下攻击秦始皇。他们指责秦始皇“贪于权势”,独裁朝政;“专任狱吏”,不用博士;“乐以刑杀为威”,骄横自用,而且双双逃亡。秦始皇闻讯,以方士行骗诽谤,耗费巨万;咸阳诸生,“为妖言以乱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为罪名,下令追查诸生罪状,结果将犯禁的460余人,统统坑杀于咸阳。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从事件的引发及结果看,其主要意图是定思想于“尊”,实行思想统制,其方法则采取以暴力的手段,对待非暴力的思想文化。这种文化专制的政策,不仅使古代文化遭受破坏,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也堵塞了议政的道路。它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繁刑酷法为了建立统的法律制度,秦始皇“明法度,定律令”(《史记·李斯列传》),对原有的秦律进行修订,在全国颁行统的法律令。修订后的秦律,现已散佚,无法了解它的全貌,但从现存有关的文献、以及出土的部分秦律,仍然可以窥其繁酷的特点。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千余支秦简,多数是秦的法律文书,大约写于战国末年至秦朝初年期间。它们所反映的是秦王政继位以来,及至秦统初期的某些法制内容。简中抄录的法律条文,只是秦律的小部分,但律名多达29种,表明秦律种类繁多。这些律文涉及的面相当广,包括农田垦种、山林保护、牲畜饲养、粮草管理、货币流通、物资管理、手工业生产、徭役征发、刑徒使用、军爵赏赐、官吏任用、保举子弟、从军劳绩、府库收藏、傅籍法规、征发戍边、对游士的限制以及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评定等等。律文的内容明确,规定具体,有的近乎琐细,这里试举例。如《苑律》规定:在月、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满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啬夫酒壶、干肉10条,免除饲牛者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30天;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罚饲牛者们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寸要笞打主事者10下。又在乡中举行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里典资劳10天;成绩低劣的,笞打30下。类似的法律条文它作为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法律规范,在秦简中比比皆是。这类秦律不管是它的种类,还是律文的细节,都体现了“繁”的特点。这表明秦律作为秦统治者的意志的体现,全面贯彻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形成套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制体系。

  秦律的另特点,是以“酷”著称。秦律的核心是刑法。它承袭商周时期的刑,即墨、劓、非刂、宫、大辟,并在它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刑可归纳为死刑和肉刑两类。秦朝的刑罚,包括死刑、肉刑、罚作、迁刑和赎刑,共计5类。每类根据不同的论罪方法,又可分为若干不同的刑种。

  秦朝的刑法严酷,刑种繁多,是秦统治者压迫人民、镇压敌对势力的暴力工具。它们对于维护皇帝权威,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封建政权,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赋役无休秦始皇十年(前212年),座规模更加宏伟的朝宫,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又破土动工了。这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阿房宫又名阿城,是朝宫的前殿,因作宫于阿房故名。故址在今西安桥镇南阿房村及古城村带。阿房宫东西宽500步,南北长50丈,庭中能容纳上万人,下面可以竖立5丈的大旗。据《辅黄图》载:

  “始皇广其宫,规模百余里”,已建成的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阁道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据司马迁记述,当时“关中计宫百,关外百余”(《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就形成以咸阳为中心,遍及渭水南北函谷关内外的宫殿群。秦始皇广治宫室,耗费无数,后果只能是劳民伤财。

  秦始皇不仅生前穷奢极欲,还要为死后安排豪华的享受。他在即位之初,开始修建陵墓,即骊山墓。据载,陵墓高50余丈,周围5里多,墓内修筑宫观殿宇,陈设各种奇器珍宝。经考古调查发掘,现陵墓陵丘高43米,基身设有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00多米,外城周长近6300米。在陵东侧发掘出3个兵马俑从葬坑,总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出土陶俑及陶马约千余件,形状与真人真马相仿。兵马俑坑的布置,是按军阵场面排列的,体现了当年煊赫的军威。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征用刑徒70余万人,并从巴蜀、荆楚等地调运各种建筑材料,途中转输十分艰难。

  秦朝长期用兵,戍役也十分繁重。其中对匈奴的战争,动用了30万兵力,延续10余年之久;对百越的战争,用了50万兵力,前后延续年,后来又再补给兵源。这些旷日持久的战争,广大人民不仅要负担兵役,还要承担转输的力役,甚至妇女也属征调之列。其结果“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汉书·晁错传》),造成人民重大牺牲,死伤不计其数。此外,筑长城、开灵渠、修驰道、直道等,所动用的劳力,更是无法计算。

  秦朝徭戍之繁重,朝野众口词。秦末起义的农民发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呼声,正是农民不堪忍受繁重徭戍奴役的具体表现,连秦朝统治集团中的李斯等人,也认为徭戍繁重是农民反秦的主要原因之。秦朝繁重的徭戍,使人民不胜其苦,再加上秦的赋敛无度、刑罚严酷,形成人民“力罢(疲)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亡(无)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赭衣(罪人)半道”(《汉书·贾山传》)的悲惨局面。秦统治集团对于生产力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人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继韩国贵族张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之后,秦始皇十年(前211年),在东郡(郡治今河南濮阳)的块陨石上,有人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样,秦始皇派御史追查无结果,竟下令诛杀当地居民。这年的秋天,在华阴平舒(今陕西华阴),又有人拦住秦朝的使者,咒骂“今年祖龙(指秦始皇)死!”(《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些公开的反秦活动,有的是国旧贵族对秦怀有敌意,表明秦朝社会矛盾的复杂因素。然而,张良行刺未遂不仅宣告个人冒险举动的破产,也反映国贵族势力已是强弩之末,未能形成推翻秦统治的社会力量。

  “揭竿”而起陈胜别名陈涉,是阳城地方的雇农。有次,他和同伴起替地主耕田,耕得累了,在田边的土墩上休息,他愤激地说:“如果咱们有出头的日子,谁也不要忘掉谁!”公元前209年月,秦世征发住在闾左的穷苦人民防守边疆,陈胜被征发,他的任务是去防守渔阳(在现在河北密云县西南)。这次上渔阳的戍卒总共900人,大部分是农民,其中有个叫吴广,是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他和陈胜因为比较能干,都担任了屯长的职务。

  这支强迫编制成的队伍,从现在的河南走到了安徽北部的大泽乡(现在安徽宿县西南)。当时正当雨季,连绵的大雨,淹没了田地,冲毁了道路,他们便被困在大泽乡,没法继续走路,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赶到渔阳了。按照秦朝的法律,不按期到达防地的要处死刑。900个人眼看都活不成了。陈胜便和吴广商量道:“横竖是死路条,与其白白地去送死,不如起来反抗!”吴广完全赞成。吴广和群众的关系是相当好的,他便到群众中去进行鼓动工作。于是不到几天,在900个戍卒的心里,就有这样的共同想法:“跟着陈胜走,从死路里找出活路来!”

  起义的行动,是从陈胜、吴广杀死秦朝的将尉开始的。那天吴广故意激怒将尉,将尉鞭打吴广,并且拔出身上的剑来要杀吴广,吴广就夺过他手里的剑,杀死了他;陈胜从旁帮助,把另外两个将尉也杀死了。事情闹开了,两人就召集全体戍卒,激发他们说:

  “咱们本来都是要杀头的,但是好汉子应当死得轰轰烈烈,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为什么咱们不能拼拚呢?”百个人齐声喊是。他们迅速建筑了土坛,袒露了右肩,宣誓起义。陈胜被推做将军,吴广做都尉。为了争取自己的生存,他们决定组织起来,共同进行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斗争。他们原是支没有刀枪的徒手队伍,这时便拿锄头、木棍作武器,在竹竿顶上扎上布片当作旗帜。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揭竿”起义。

  秦朝灭亡秦末农民起义的第次高潮虽然失败了,但是,起义人民没有被杀绝,也没有被气势汹汹的秦军所吓倒。以吕臣为代表的起义军率先继起,有力地回击了秦军的猖狂进攻。

  吕臣原为涓人,是陈胜的近侍。陈胜死后,吕臣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县北)组织“苍头军”,继续举起推翻暴秦统治的义旗。不久,吕臣率苍头军收复陈县,杀死叛徒庄贾,恢复了“张楚”政权,使起义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秦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随即命令左、右校尉围攻陈县,陈县再度失陷。吕臣退出陈县,重整起义队伍,并与英布起义军联合,实力大大增强。这两支起义军合力回击秦军,大败秦军左、右校尉于青波(今河南新蔡县西南),然后挥师北上,第次收复了陈县。吕臣联合英布再次大破秦军,表明起义力量联合对敌,则秦军可挫,它预示着新的反秦高潮必将来临。

  果然,在青波战结束不久,以项梁起义军为主力而汇成的起义洪流,逐步地形成了。

  项梁杀会稽守殷通,起兵个月之后,陈胜就失利撤出陈县了。那时奉陈胜之命,正率军攻打广陵(今东苏扬州市)的召平,听说陈胜兵败的消息,就渡江并假借陈胜的命令,拜项梁为上柱国,让他迅速领兵向西挺进,迎击秦军。

  项梁率8000兵力渡江,首先派人与陈婴取得联系,建议联合西向攻秦。陈婴说服他的部属,率2万人的队伍,加入项梁起义军。项梁渡过淮水之后,又有英布、吕臣、蒲将军率领的起义军加入。这时,项梁所属的起义军,已经发展到万人,并在下邳(今江苏邳县南)驻守。那时候,在这带割据称雄的秦嘉,企图阻项梁西进,遭到项梁的攻击。

  秦嘉原来起兵于郯县(今山东郯城北)。早在起义初期,陈胜曾派去武平君畔为监军,但是秦嘉拒不受命,表明他不甘心受陈胜的约束。陈胜兵败出走之后,秦嘉在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立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还派公孙庆联络田儋,企图联合田儋发展割据势力。当项梁进军下邳时,秦嘉陈兵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以东,又想阻止项梁西进。

  在这种情况下,项梁认为,陈王兵败下落不明,秦嘉擅立景驹为楚王,这是背叛的行为。

  他发兵攻打秦嘉,秦嘉不堪击,逃至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时,被项梁所杀。秦嘉的队伍投降,项梁收编其余部,壮大了起义军的力量。

  接着,项梁准备从胡陵率军西进,正好章邯军来到栗县(今河南夏邑)。两军相遇,势不两立。项梁派朱鸡石、余樊君迎战,但出师不利,余樊君战死,朱鸡石败逃胡陵。于是,项梁率起义军转攻薛县(今山东滕县南),在这里处死败逃的朱鸡石。

  这时,转战丰、沛带的刘邦,也投奔项梁来了。刘邦自沛县起兵,先后攻取胡陵、方舆,又还军守丰邑。秦朝的泗川监平,曾领兵围攻丰邑,但被刘邦迅速击败。于是,刘邦命令部将雍齿守丰邑,自己则率兵东进薛县。不料雍齿怀有戒心,竟以丰邑叛降周市。刘邦闻讯,立即还军,却未能攻取。后来,项梁入据薛县,刘邦亲往求见。项梁派5000人马,由大夫将10人统率,帮助刘邦攻下了丰邑。雍齿逃往魏地。

  至此,以项梁、项羽起义军为主力,包括英布、吕臣、蒲将军、陈婴、刘邦等几支起义军,便汇合成支强大的反秦力量。它成为支继续陈胜之后推翻秦朝统治的主要队伍。

  秦世年(前208年)月,项梁得知陈胜定死无疑的消息,就在薛县召集诸将商议大计,以便推进反秦斗争。范增特往劝说项梁,要他立楚国的后代,便于争取民心。

  项梁采纳他的意见,从民间找到为人牧羊的楚怀王之孙心,立为楚怀王(即义帝),都于盱眙(今江苏盱眙北)。又封陈婴为上柱国,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在此前后,项梁领导的楚军与秦军在今苏鲁豫交界带多次激战,屡获胜利。月,项羽、刘邦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大破秦军,斩川郡守李由。项梁又进占当时东部交通中心名城定陶(今属山东),于是便有些轻视秦军,表现出骄傲情绪。宋义劝他说:

  “打了胜仗之后将骄卒惰的必败。如今士兵已经有些懈怠,秦军却不断在增加,我很替您担心啊。”项梁听后也没有在意。宋义奉派出使齐国,路上碰见齐国使臣。他便对齐使说:“你将要去拜会武信君,我看武信君必将吃败仗。你走慢些可能躲过,走快了必将碰上这场灾祸。”月,章邯在得到关中大批援军以后,果然在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

  项羽、刘邦等收集余部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带,楚怀王也迁到彭城直接掌握起义军。

  章邯在定陶大胜击毙项梁后,认为楚地不用担心了,便渡过黄河北攻赵地。这时陈胜派去的武臣已在内部斗争中被杀,张耳、陈余拥立赵歇为王。章邯大破赵军,占领邯郸,赵歇、张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巨鹿)。章的命王离等围攻巨鹿,自己率大军驻扎巨鹿南边保护粮草,作好长期围困的准备。陈余收集赵国北部各地军队数万人来支援,驻扎在巨鹿北边,却畏惧秦军势盛,不敢应战。燕国、齐国派来的援兵,以及张耳的儿子张敖率领的援兵也驻扎在陈余营旁,但全都害怕强大的秦军,谁也不敢带头进攻。王离等兵精粮足,勇猛攻城,巨鹿城内食尽兵少,非常危急。张耳多次催促陈余进兵,陈余却始终按兵不动,徘徊观望。

  楚怀王得到赵国求救的消息,也商量派兵。这时,宋义由于预言项梁必败而知名,楚怀王召见听了他的议论后很赞赏,便任命他为上将军,统帅楚军援救巨鹿,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同前往。楚军行至安阳(今属河南),停留46天不进兵。项羽主张火速前进,配合赵军内外夹攻,必能击破秦军。宋义却认为不如坐山观虎斗,让秦赵先决战,秦胜则乘其疲敝攻秦兵,赵胜则乘虚西进占关中。他还针对项羽严令军中说:勇猛果敢但不听指挥的律斩首。他又派遣他的儿子到齐国任职,还大摆筵席送行。这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再加上大雨,士兵又冷又饿。项羽愤怒地宣称:“本应努力进攻秦军,却在这里久留。现在收成不好人民穷困,士兵们杂食菜粮充饥,军队也没有储备,却不肯渡河到赵国筹粮,配合赵军反攻,还说什么等待秦军疲敝。秦军强大,赵国新立,坐视不救,赵国必破。赵国覆灭,秦军气势更盛,有什么疲敝的机会可乘?国家安危就在这战,却不体恤士兵,不效忠楚王,专顾私情,不是国家的大臣。”天早上,项羽去朝见宋义,就在营帐内砍下宋义的头并号令军中说:“宋义勾结齐国共谋反楚,怀王密令项羽将他处死。”这时,诸将慑服不敢抗拒,于是共推项羽代理上将军,并派人报告楚怀王。

  怀王也就任命项羽为上将军,统领全部楚军救赵。

  项羽接过指挥权,立即派出精兵2万为先锋渡过漳河援救巨鹿,获得小胜并与守军建立了联系。陈余也请求增派大军。于是项羽亲率全军奋进,渡过漳河之后,他下令打破釜甑、凿沉渡船、烧掉营房,只携带3天的干粮,表示勇往直前、拚命杀敌、誓不回头的决心。到达巨鹿反把王离包围起来,切断其粮道,战胜,大破秦军,生俘王离,其余秦将有的被击毙,有的被迫自杀。这时诸侯援军结成十几处营垒驻扎在巨鹿城边,却都不敢出战。当项羽亲率楚军重击秦军时,他们都躲在营垒上观战。英勇的楚军无不以当十,喊杀声震天动地,他们竟看得心惊胆战。等到打败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援军将领,他们进入辕门,个个跪下移动行进,不敢抬头观望。从此项羽便成为诸侯联军统帅,诸侯军将领都接受他指挥。这时是秦世年(公元前207年)十月。

  王离所部是原来蒙恬统领的抗击匈奴的精锐部队,这时全被项羽歼灭,秦军士气大减。章邯所部久战疲困,经此打击更无斗志。他派司马欣回到咸阳汇报,赵高拒不接见,吓得司马欣抄小路逃回军中对章的说:“现在赵高当权,下面再怎么努力也是搞不好的。就算打了胜仗,赵高必然嫉恨,打了败仗更免不了受惩罚,希望你慎重考虑。”陈余也派人送信给他,指出秦国必亡,他的处境更困难,“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只有同诸侯军联合反戈击秦才是唯出路。章邯这时更加动摇,狐疑不决,便派人同项羽接头。项羽乘机连续进击,屡败秦军,章邯无法,决计投降。项羽因军粮缺乏,也愿意接受投降。

  秦世年月,双方在殷墟(今河南安阳)订盟。章邯被封为雍王,留在楚军中,司马欣为上将军,统领归降的秦军为前锋,与诸侯联军同向关中进攻。从前东方各地民众服徭役路过关中时,经常遭到秦国官民的欺凌侮辱。这时秦军投降后,诸侯联军的官兵趁机报复,也反过来欺压秦降军,使他们心怀疑惧,窃窃私议,埋怨章邯等人。项羽知道后与将领们商量,认为是个隐患,但却不采取妥善办法消除摩擦,反而在新安(今河南渑池)城南乘夜晚发动偷袭,坑杀秦降兵20多万人,只留下章邯、司马欣和董翳3个人随同他们入关。这样来,项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重大成果,为推翻秦王朝作出了贡献,但是在政治上却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遭到关中人民的切齿痛恨,反为其后刘邦的兴起帮了大忙。

  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秦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而在巨鹿之战的同时,刘邦则率兵乘虚向西攻秦,由于秦军主力在东,刘邦所部路上所向披靡,于公元前207年挥师直抵距咸阳不远的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此时,赵高已杀掉秦世,拥立世侄子婴,削去帝号称秦王。不久子婴杀掉赵高,开城投降刘邦。自此,残暴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覆灭了。

  楚汉相争约法章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顺利地进入咸阳。

  年来,赵高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玩秦世于掌中,最后控制了秦王朝,独揽大政,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他自以为聪明得计,其实这样的倒行逆施恰好是自掘坟墓。正是他的胡作非为,瓦解了秦王朝的统治机构,促成了章邯等秦军统帅的投降,葬送了秦军主力。从刘邦入关的进展情况也可以看出,秦王朝的覆灭完全由于政治上解体。单从军事力量上较量,刘邦连夺取座中等城市也很困难,根本谈不上远征关中。但是,他进军沿途的秦王朝地方长官却是人人自危,各怀鬼胎,只求如何保住性命,无心抵抗。

  所以当刘邦采取招抚为主的方针,发动政治攻势,局面顿时改观,各地大都望风归顺,进展十分迅速。赵高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有利于农民起义军推翻秦王朝。

  等到秦世年月,以刘邦、项羽为主力的农民起义军进逼关中时,赵高哄骗秦世的“关东盗无能为”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他只好请病假不去朝见秦世,世派人责问赵高,赵高害怕被杀,便把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和弟弟郎中令(皇宫警卫队长)赵成找来策划政变。他们借口捕贼,让阎乐领兵1千多人来到皇宫,通过赵成为内应驱散宫廷警卫,抓住了秦世。死到临头的秦世竟然提出什么“愿得郡为王”、“愿为万户侯”直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种种愚蠢可笑的要求,当然全都落空,被迫自杀。

  赵高于是召集朝臣宣布秦世罪状,并说:秦本来是王国,始皇统天下改称皇帝。现在国都恢复了,秦只保有关中隅,还是恢复称王为好。于是打算拥立公子婴为秦王。但是赵高是靠秦世而上台的,他这样把秦世当做替罪羊抛了出来,岂能遮掩得过?几天工夫,公子婴便设法诱杀了赵高并夷其族。风雨飘摇的秦王朝经过这番折腾更是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

  刘邦的军队在公元前206年占领秦都咸阳。公子婴只当了46天秦王,刘邦的军队便首先到达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南),子婴请求投降。有人建议把他杀掉,刘邦说:楚怀王所以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大处理问题。现在敌人已服罪投降,杀掉不好。于是接受其投降,把子婴交官吏看守起来等候处理。刘邦把宫室府库查封,回到霸上军营中。

  回营后,刘邦又召集父老集会,公开宣布:“诸位受秦王朝严酷的法令迫害多年了!

  我国诸侯有协议,先进关中的就在关中称王,我应当为关中王。我同诸位只约定法律条:废除秦的严刑苛法,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我这次来是为父老们除害的,绝不会侵暴,请大家不用害怕。我现在驻军霸上,是等待诸侯联军到达后共同商定善后处理办法。”这就是著名的“约法章”。于是他派遣使者配合秦王朝原有地方官吏把这些意思通告各地,秦地民众听了非常高兴,争先恐后地奉献牛羊酒食劳军。刘邦又推辞不接受,说是仓库储积很多,军队不缺供应,不要破费大家。民众更加喜欢,唯恐刘邦不能留在关中当王。这些正确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同时,有远见的萧何在进楚汉相争入咸阳后,又先把秦丞相府的律令图书收集起来,这些做法,对以后楚汉相争的胜败都有重要意义。

  函谷争夺刘邦在西征中,遇到的都是秦的地方守军,所以没有像项羽率领的北部军那样,与秦军的主力进行大规模的决战。刘邦的军队直到进入咸阳的时候也只有10万余人,他之所以能用这点兵力就长驱直入,路上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就打到秦的首都咸阳,正是因为项羽在巨鹿击败和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才给他创造了这样的有利条件。项羽不服气他首先进入咸阳也就是这个原因。

  刘邦进入咸阳后,位姓解的儒生向他建议说:“关中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地形也有利于攻守。听说章邯已率秦军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就要王关中。他们来了,关中恐怕你就往不成。为了占有关中,你应急派重兵占领函谷关,不让项羽的军队进关,然后再征发关中兵以增强力量,就可以拒项羽于关外,关中就是你的地方了。”刘邦听了他的建议,就派兵去镇守函谷关。

  项羽在新安活埋秦降卒20万后,就直奔函谷关而来。刘邦派来守关的军队,发现项羽的军队后,就紧闭关门,不让项羽的军队入关。

  项羽见关门紧闭,派人打听,知道刘邦已破咸阳,推翻了秦的统治,函谷关的守军正是刘邦所派。项羽见刘邦公然敢拒自己于关外,十分愤怒。他知道函谷关十分险要,正面强攻会延误入关的时间,就派英布率领支小分队,由小道绕到关后,突然从关后发动袭击,前后夹攻刘邦在函谷关的守军,很快就攻占了函谷关。

  项羽的军队入关后,就再也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急行军至咸阳郊区的戏下,驻军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项王营村),和驻军霸上的刘邦形成对立之势。

  当时项羽有兵40万,号称100万;刘邦虽然自称有20万人马,实际上只有10万。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估计,如果项羽和刘邦打起来,刘邦肯定敌不过项羽,为了趁早讨好项羽,求得项羽对自己的理解,以后项羽能封自己官职,就偷偷派人去对项羽说:“刘邦想当关中的王,让投降的秦王子婴为相;秦朝的珍宝都归他所占有了。”

  曹无伤的话更激怒了项羽,项羽接受范增的意见,下令连夜给将士们开饭,准备天亮就进击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年轻时因为杀人,逃到张良处,曾受到张良的保护,所以直很感激张良。他见项羽连夜备战,准备第天攻打刘邦,担心在刘邦那里的张良跟着刘邦受害,就连夜偷偷跑到张良那里,告诉他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情况。项伯估计刘邦打不过项羽,为了免于受害,劝张良连夜跟着自己逃走,不要跟着刘邦送死。

  张良听项伯的劝告,十分吃惊。他觉得刘邦对自己不错,在他危急的时候逃走,太不够朋友。张良就对项伯说:“我受韩王命令跟着刘邦反秦,现在刘邦危急,不告诉他声而自己逃走,太不够义气。”于是张良马上去见刘邦,把项伯讲的情况报告给他。

  张良出来请项伯去见刘邦。项伯因为是偷偷来关照张良的,怕见了刘邦后张扬出去,项羽知道了对自己不利,所以不愿见刘邦,但张良硬是带着他去了。刘邦见了项伯,对他很恭敬,以兄长礼对待,向他敬酒祝寿,还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项伯的儿子为妻,两人结为亲家。

  楚汉相争刘邦与项伯客套了番交情后,就向他表白自己的心意说:“我进入关中后,安定吏民,封存府库,什么东西都没有敢动,就是等候项羽进关后处理。之所以派兵去把守函谷关,目的并不是抗拒项羽,而是防备其他的盗贼。我日夜都在盼望着项羽的到来,哪能反对他呀!请你代我向项羽言明,我决不会背叛他。”项伯觉得刘邦说得很诚恳,就相信了他的话,并表示愿意向项羽转达他的意思。可是项伯觉得如果刘邦不亲自向项羽解释,还是难于消除项羽对他的误会,所以他向刘邦建议:“明日早来拜会项羽,亲自向他说明情况。”刘邦答应了。项伯连夜又从刘邦那里返回鸿门,找到项羽,把自己会见刘邦的情况向他作了报告,转达了刘邦的意思,还帮着刘邦对项羽说:“如果刘邦不先攻击关中的秦军,你能这么顺利地进入关中吗?刘邦在反秦斗争中有大功,你出兵攻他是不义之举,不如解除误会,还是与他和解为好。”项羽这时显得很没有主见,他听了项伯这番话后,就相信了刘邦,决定第天不再出兵打刘邦。

  项羽自恃功高,要主宰天下,便派人向楚怀王请示。楚怀王坚持“如约”,即“称先入关中者王之”,触怒了项羽。于是,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将他远徙江南,都于彬县(今湖南郴县)。

  公元前206年月,项羽称王诸事安排停当,遂以“灭秦定天下者”自诩,大搞起裂土分封。他自立为西楚霸王,以梁、楚郡作为自己的领地,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凌驾于其它诸侯王之上。

  与此同时,项羽分封18个诸侯王,分王各地。他首先撕毁楚怀王与诸将约,不让刘邦据有关中,而将他改封为汉王,使之统辖巴、蜀、汉中带,都于南郑(今陕西汉中)又将关中地区分其地,立秦降将章邯为雍王,统辖咸阳以西,都于废丘(今陕西兴平南);立秦长史司马欣为塞王,统辖咸阳以东至黄河,都于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立秦都尉董翳为翟王,统辖上郡,都于高奴(今陕西延安北)。这人分王关中,称为“秦”,以便阻止刘邦东进。

  此外,立魏王豹为西魏王,统辖河东,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立申阳为河南王,统辖河南部分(川郡带),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东);韩王成封号不变,统辖原韩国部分地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立司马为殷王,统辖河内,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徙赵王歇为代王(今山西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统辖原赵国,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附近);立英布为江王(今安徽、江西带),都于县(今安徽安北);立吴芮为衡山王(今河南、安徽、湖北带),都于邾县(今湖北黄冈北);立共敖为临江王(今湖北地区),都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都于无终(今河北蓟县);立臧荼为燕王,都于蓟县(今北京市);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于即墨(今山东平度济东南);立田都为齐王,都于临淄(今山东临淄北);立田安为北王,都于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项羽分封大功告成,以为从此高枕无忧,便回彭城去了。然而他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些诸侯王的不满,场诸侯之战,重新开始了。

  火烧咸阳鸿门宴后,项羽认为刘邦已经归服,自己理所当然地已成为反秦力量的主宰。于是,刘邦进入咸阳后没有敢干的事,他毫无顾忌地去办了。他带领自己的大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咸阳,放纵士兵进行烧杀抢掠。他杀了秦降王子婴和秦的全部宗室家族,楚汉相争对秦统治者进行了报复。他把秦宫室里的珠宝和后宫的美女据为己有,然后放了把大火,全部烧了秦的宫室。大火烧了3个月才熄灭。

  除了珍宝和美女外,他对秦的切都很反感,都存在报复的心理,都想将它们毁掉。

  经过他的这番烧杀,繁华壮丽的秦都咸阳,就变成了片废墟。这时有人出来劝项羽说:“关中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东有函谷关,南面武关,西临散关,北隔萧关,周都以山河为塞,退可以守,进可以攻,是建都称霸的好地方。”可是这个意见提得太晚了,经过项羽的番报复性的烧杀抢掠,这时的咸阳已经残破不堪,富饶的关中也已非昔日。

  项羽活埋了20万秦降卒,又在咸阳带大肆烧杀抢掠,关中的父老兄弟当然对他很反感。这时有人说:“人们都说楚国人像猕猴,性情暴躁不定,不能久著冠带,项羽果然是这样,他长久不了。”这个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中,他很忿怒,找到了说这个话的人,把他杀了。

  项羽觉得关中的百姓对他持敌视的态度,虽然关中富饶,他却不愿久留关中,因思念故乡,于是决定离开关中,东归故乡。他对别人说:“个人富贵了,如果不回到家乡,就像夜里穿着绣花的衣服行走样,谁也看不见,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项羽愿意不愿意留居关中,这本来是他个人的种趋向。但是由于他不愿意留在关中,又对秦统治者的些遗物采取了报复性的毁灭态度,结果将秦统全国后集中在咸阳带的大量经济和文化的财富,毁于大火,这对中华民族经济和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无疑是个不可挽救的重大损失。特别是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后,些古代的文化典籍在民间流传已经很少,但在秦宫室和政府机构中,仍有大量的保存。如果项羽对咸阳秦的遗留物品,采取稍为克制和宽容的态度,不去有意用大火加以焚毁,就会有部分保留下来,到了汉初开国之时,也就不会因为寻找和恢复些古籍,要凭老儒靠记忆而口授,费那么大的劲,又给后世研究和校阅古籍造成那么大的困难了。所以项羽对咸阳的烧杀抢掠,不管是从政治上争取秦人的支持,还是从经济和文化的延续发展上,都是做了件绝大的蠢事,对他自己和后世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烧绝栈道鸿门宴后,刘邦率众前往不汉中,张良路相送,到了褒中,刘邦再请张良不要再远送,张良只得与刘邦告别。临别前他向刘邦建议说:“你去汉中的路上,经过不少栈道,都是交通险要之处。你应把所过的栈道都烧绝,方面可以防止项羽或其他人的军队再进入汉中;另方面也可以示意项羽,你并无再返回来的打算,使项羽不再对你有所警惕。”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把所经过的栈道都烧毁了。消息传到项羽那里,他就开始放松了对刘邦的戒心,刘邦因而得以安心在汉中、巴、蜀带蓄积力量。

  栈道是秦岭山脉中些险要的地方,人们难以通行,就旁凿山崖,铺以木头板梁,人工修筑的通道。刘邦把这种栈道的木制板梁烧毁,就可以断绝入汉中的通路。所以烧绝栈道,只是暂时迷惑项羽的缓兵之计。

  项羽分封之后,些不满分封的诸侯王,不去就国而反叛项羽,使项羽开始就处在被动之中。而项羽的主要对手刘邦,却老老实实地去封地就国,还按照张良的意见,边走边烧绝栈道,以转移项羽的视线。这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楚汉相争韩信拜将刘邦到了南郑后,因为部下的将士大多数是山东带的齐国和楚国人,他们不服这里的水土,又思念故乡,情绪很不稳定,些人常聚会在起齐唱家乡的歌曲。些士兵不愿再跟着刘邦呆在南郑了,纷纷逃亡,跑回了自己的家乡;将领逃亡的也有数十人。

  韩信见此情形,十分着急,就向刘邦建议说:“项羽分封有功的诸将为王,而独封你来南郑这个边远的地方,这是对你的报复。你的将士都是太行山以东带的人,他们日夜思念返归故乡,你利用将士们这种思乡的情绪,可以所向无敌,建立大功。等到天下安定,人们都想安居乐业生活的时候,就再也难组织起这么支能战的军队了。你应当赶快决策东下,与项羽争天下。”韩信这时只是刘邦部下的名治粟都尉,他的话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韩信觉得跟着刘邦在南郑没有前途,也就随着别的将士逃亡了。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清江市)人,自幼因为家贫,倍受人欺辱。项梁率起义军渡淮河时,韩信带着把剑参加到项梁的起义军中,是个无名小卒,直未受重用。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未被采纳,所以韩信对项羽很不满。刘邦去就汉王时,他听说刘邦很重视人才,就叛项羽而随刘邦到了南郑。他曾犯法当斩,刘邦的亲信夏侯婴恰好路过,韩信对夏侯婴大喊:“刘邦不是想争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我这样的壮士!”夏侯婴停下来问了他几句话,觉得韩信很有才干和见识,就救他不死,并向刘邦推荐,当了治粟都尉。这是个专管后勤粮草的小官,刘邦还未认识到他的才干。

  刘邦的丞相萧何曾与韩信交谈过几次,认为韩信是个奇才,很佩服,他曾几次向刘邦推荐加以重用,都未被刘邦所接受。萧何听说韩信也逃走了,怕刘邦失去这奇才,来不及向刘邦报告,马上亲自去追赶。有人见萧何向将士逃亡的方向赶去,不了解真相,就急忙向刘邦报告说:“萧丞相也逃走了。”萧何直是刘邦的左右手,深得刘邦的信任。刘邦去南郑就汉王位,也是萧何出的主意。刘邦料想不到现在萧何也逃走了,这无疑对刘邦是个很大的损失和打击。刘邦觉得萧何太不够朋友了,所以听到萧何逃走的消息,心里十分愤慨。

  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他去拜见刘邦。刘邦见萧何,心里十分高兴,外表又装出很愤怒的样子,责问萧何说:“你为什么也要逃亡呢?”萧何回答:“不是我逃亡,我是去追赶逃亡者。”刘邦又问:“你追谁去了?”萧何答:“韩信。”刘邦听是追韩信,又火了,骂萧何说:“将领逃亡的已经有数十个,你个也没有去追赶过;你说是去追韩信,怎么会让人相信呢!”萧何趁机又向刘邦推荐韩信说:“别的逃亡将领,都是普通的才干,容易得到,唯独韩信,在我们这里找不到第个这样的人才。你如果想长期当汉王,就用不着韩信这样的人才;如果要争天下,没有人比韩信更值得依赖了。请你决定自己到底想走什么路,然后再决定用不用韩信。”刘邦说:“我当然愿意东进而争天下,哪愿意长久呆在这里呀!”

  萧何看见已见成效,就趁热打铁地说:“你既然决心东进争天下,如果能重用韩信,就能留住韩信;如果不加以重用,韩信迟早还会逃走的。”刘邦见萧何这么推重韩信,就向萧何保证说:“好,我听你的话,这就任命韩信为将。”萧何认为刘邦虽然下决心要任命韩信为将,但并未充分认识韩信的价值,所以又说:“你下决心要任命韩信为将,虽然你认为已经给他很高的地位,够重用他的了,但我认为你这样做还是留不住韩信。”刘邦又楚汉相争提高步说:“那任命他为大将呢?”萧何认为火候已到,就拍案说:“你有这么大的气魄,太好了!”

  刘邦为了向萧何表示自己重用韩信的诚意,就想说到做到,马上派人把韩信请来,任命他为大将。萧何见刘邦任命个大将这么草率,说明他还没有充分认识韩信的可贵价值,就阻止他说:“你的缺点是对人傲慢无礼,不太尊重人才。现在任命位大将,就像召唤个小孩样,这么不严肃从事,韩信仍然会认为你并没有看重他,这正是韩信之所以要逃走的原因呀!你如果真心诚意认为韩信是个大将之才,不可多得,就应选择个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立坛场,用隆重的礼节拜韩信为大将。这样韩信才会认为你看重他,心意为你效力,再也不离开你。”

  于是刘邦令将士们清理出片空旷的场地,用土筑成个高坛,通知大家说准备拜大将用。些有功的将领听到要拜大将,人人都以为自己有可能,所以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去参加。到了拜大将的那天,刘邦沐浴斋戒之后,到拜大将准备好的坛场,很隆重地把韩信请上坛台,宣布任命韩信为大将。别的将领听,都大吃惊,谁也没有想到会是韩信。

  举行完拜大将的仪式后,刘邦请韩信上坐,向他请教说:“萧丞相再向我推荐你,说你很有才干,不知将军有什么高明的计谋,可以供我采用?”韩信感谢了刘邦对自己的任命后,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反问刘邦:“你东进争夺天下的对手,是不是项羽呀?”

  刘邦点了点头说:“当然是项羽。”韩信接着又问:“你自己敌得过项羽的勇敢强悍吗?”刘邦想了想回答说:“不如项羽。”韩信听到刘邦敢于直说自己的弱点,十分高兴。他对刘邦说:“我也认为你在这些方面不如项羽。但是我曾经当过项羽的部下,对他有所了解,请你听听我所知道的项羽为人,你就会增强战胜项羽的信心。”

  韩信详细对刘邦分析了项羽的弱点和刘邦的优点。

  韩信的分析很符合当时的实际,他既指出了刘邦的不足,又看到了刘邦的长处。只要刘邦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击项羽的短处,刘邦就有战胜项羽的可能。所以刘邦十分高兴,自认为了解韩信太晚了。他马上按照韩信的计策,部署做东进出击的准备。

  拜韩信为大将,这是刘邦东进的序幕。

  秦之战汉军由南郑向关中进军的战略,为明修栈道,迂回故道,暗度陈仓,奇袭关中。曹参、樊哙为先锋,韩信与刘邦率领周勃、灌婴等为本队。为保障长期作战的胜利,刘邦让丞相萧何留守巴蜀,筹集军粮器械,保障前方的供给。

  刘邦为隐蔽自己东进关中的作战意图,即赋予张良麻痹项羽的任务。张良见了项羽说,汉王烧了栈道,决无东返之心。待韩信攻取秦后,张良又致书项羽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复东”。这种周密的东进作战策划,使刘邦军占据了明显的战略优势。

  项羽分封章邯为雍王,目的就是堵塞汉军北进的道路,塞王、翟王只不过起支援雍王的作用。雍王章邯将自己军队的主力集结于首邑废丘。在宝鸡、咸阳等地各配备强有力部队,担任对汉军北上堵击的重要任务。秦军没有统的作战统帅部,雍军在统帅章邯统率下,担任抗击刘邦军的主要作战任务。塞、翟两年担负支援任务。

  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年8月,汉军由南郑出发,统帅韩信改变通过“褒斜道”进军路线,转向故道,迂回雍军侧后。曹参指挥前头部队排除雍军抵抗,攻克故道城。汉军通过故道要隘,势如破竹,迅速推进到陈仓附近。陈仓遭到汉军的突然袭击,雍王章邯才感到形势严重,准备立即出战。塞、翟两王也作了支援雍军的相应准备。章邯率军驰援陈仓,汉雍两军于陈仓附近展开交战,章邯军以轻车列阵,汉军樊哙率部猛冲,举攻破章邯军。

  雍王军首战失利,分向废丘和好茠两方面撤退。韩信判明,往废丘撤退的为雍王章邯所率的雍军主力,退往好茠的为率将章平指挥的部。废丘为雍国首都,章邯久历征战,废丘城不容易迅速攻拔,若时日持久对军心士气都有影响;好茠为废丘战略侧翼,互为犄角可呼应支援,同时也可等待塞王、翟王援军到达。章平虽然也是能征惯战之将,但兵力不大,如能攻克好茠,废丘就更加孤立。于是汉军决定缓攻废丘,把进攻重点指向好茠。对秦可能到来的援军只派出部警戒兵力。汉军分道前进,曹参军追击章平军,于好茠城南发生战斗,章平战败,退守好茠城待援,汉军随即围攻好茠城。当汉军正围攻好茠之时,司马欣派其将军赵贲率军驰援废丘,董翳军也向泾水地区急驰。章邯得到援军后,沿渭水西进,与汉军战于壤乡(今陕西武功东南)附近地区,两军经过激战。

  秦军大败,章邯只得率败军再退守废丘。当汉军与秦军大战时,曹参留周勃军担任对好茠围攻,立即率所部前往迎击塞、翟军,击破秦军后,复又转向好茠。此际樊哙军也转进到好茠与曹参等部会师。韩信赶到后,统指挥对好茠的围攻战。樊哙率部奋勇先登,汉军其他各部,蜂拥登城。章平难以力战,被迫撤出好茠,向北地方面撤退,汉军进占好茠城。

  曹参以樊哙率部担任围攻废丘,抽出所属部队进攻咸阳。雍军驻咸阳的赵贲和内史保等部起而应战,曹参击破其抵抗攻占咸阳,进驻景陵。支援废丘的塞王司马欣派主力军反攻景陵,经过激战,被汉军击破。章平等率军向漆败退,曹参军军追击。此时章平军得到章邯及翟王所派援兵的加强,于漆地反击曹参军,曹参军几乎出现力不能支的局面,正在危急之时,周勃率援军赶到。周勃军北攻漆,击破章平、姚卬部,西定氵开陇,还军攻克眉阝和频阳后,即率军参加对废丘城的围攻战。

  灌婴军对塞国首都栎阳进攻。塞王司马欣以主力援雍失败,同时,也由于缺乏备战措施,无力应战,只得向汉军投降。

  靳歙军击破陇西方面雍军,平定陇西所属各县。

  郦商军击破雍军别将周类据守的乌氏、中旬邑、泥阳,进而平定北地郡所属各县,在攻克北地时,俘获了雍军大将章平。

  汉军分道进展,兵到上郡,翟王董翳无力对抗,向汉军投降。秦属地基本平定,汉军转移于对废丘的围攻战。

  雍王章邯退守废丘,奋力作战,汉军久攻不下,顿兵坚城。此时汉军在关中取得了系列胜利,形势的发展使汉王刘邦感到必须迅速向东急进,以夺取更大的胜利。但雍国首都又不能不留强大军队继续围攻,以免发生意外,于是,刘邦迅速调整了军队部署。

  韩信统率强有力部队继续担任对废丘的围攻,刘邦统率部分兵力出关扩展胜利。

  汉高祖年(公元前205年)月,废丘城攻守战已经历时10个多月,章邯雍军相当顽强,不采取特殊措施,难以攻克。这时汉军东进又出现重大挫折,几乎全军覆没。

  汉王刘邦回到新占领的塞国首都栎阳,废丘城仍然在章邯军手中。刘邦与韩信为着巩固关中根据地,急于迅速结束废丘城的战事,决定采用引渭水灌城,乘水攻城的战术。

  楚汉相争樊哙掘开渭水河堤,引水冲击城垣,城墙崩溃,汉军乘势攻进城内。章邯见汉兵进城势不可挡,乃自杀。废丘攻克,雍国属地全部平定。

  项羽杀韩王成韩王成曾协助刘邦的西征军,他的丞相张良又跟随刘邦进入关中。项羽分封时虽然仍封韩王成为韩王,但认为他是刘邦的人,就以他无战功为名,不放他归封地,而把他带到彭城,先废为侯,后来干脆把他杀了。

  项羽杀了韩王成后,听到刘邦占领关中的消息,就封原来秦的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令郑昌为韩王,要他去占领韩地,以抗拒刘邦的东进。刘邦派韩的太尉韩信(与刘邦授大将的韩信不是个人,后来被刘邦封为韩王),率兵击郑昌,郑昌战败投降。因为韩王成已被项羽所杀,刘邦就立韩信为韩王。

  张良与刘邦在褒中告别分手后,就随韩王成到了彭城,他对项羽说:“刘邦去汉中就王时,烧绝了栈道,决心不再东还了。”又把他得到的齐国和赵国联合反对项羽的书信送给项羽,对他说:“齐国和赵国想联合起来消灭项羽。”刘邦占领关中后,他又对项羽说:

  “刘邦只想如楚怀王约定的那样,得到关中,他不会再东进了。”张良千方百计地想转移项羽的注意力,让他产生主要的对手是齐国而不是刘邦的错觉,以减轻刘邦的压力。

  项羽是个易于感情激动的人,他不认为这是张良的挑拨离间计,是在故意庇护刘邦,反而上了张良的当,果然认为齐国是自己的主要对手,集中力量先平息齐国的叛乱,因而为刘邦的发展争得了时间。

  张良没有随刘邦到南郑,而随项羽到了彭城,是为了忠于韩王成。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后,他认为自己没有再留在彭城的必要,而且已受到项羽的猜疑,所以就逃出彭城,从小道偷偷跑回刘邦处,成为刘邦身边的重要谋士。这时刘邦已全部占领了关中。

  项羽击田荣田荣是项羽分封后,首先起兵反对项羽的。齐国紧邻楚国,项羽又受到张良说的刘邦不会再东进的欺骗,所以项羽在齐、汉、赵等国纷纷背叛的情况下,决定首先解决齐国的问题。

  项羽出兵击齐前,要他最信得过的江王英布,亲自率军来参加战斗。但是这时英布已经不那么听从项羽的指挥,他借口自己身体不好,只派几千人的军队,由别的将领率领,去敷衍项羽的命令,项羽因此对英布很不满意。

  项羽亲自率大军讨伐田荣,田荣在城阳(今山东菏泽市东)列队迎战,田荣战败,退守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因为田荣贯好战,不关心百姓的疾苦,所以百姓都很痛恨他。平原的百姓趁他战败之机,将他杀了。

  田荣得不到齐国百姓的支持,项羽本可以利用齐国百姓对田荣的不满,在击败田荣之后,安抚齐国的百姓,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从而稳定在齐国的统治。但项羽没有认识到这点,他反而以胜利和征服者自居,不分青红皂白,在齐国的地方到处烧杀抢掠,活埋田荣投降的士兵,掳掠他们的妻女,因而激起了齐国百姓的不满和反抗。

  田荣的弟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