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胃肠道水和电解质的吸收

  水在人体占有重要的位置, 不可一日无水, 据科学研究证明, 人体三天无水则不易生存, 如果对身体只供应水分, 一般人体可以活到七天或更长时间, 可见水对人的重要性了。水和电解质主要在小肠内吸收。小肠面积很大, 但由于近端小肠粘膜皱褶较远端多, 因此近端1/ 4 的小肠粘膜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小肠吸收的能力很强, 能不受限制地吸收水、主要电解质和食物的消化产物。但吸收铁和钙的量则受机体需要量的调节。

  整段肠管对水和电解质都能通透, 但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通透性较高, 回肠较低。通透性沿着肠管从上向下下降, 故整段肠管的通透性有梯度差别。

  1.水的吸收成年人每日摄水量介于1500 ~2500 ml , 另有8500 ~1000ml 水随消化液的分泌进入消化管。绝大多数的水被小肠吸收, 仅剩下1500 ~2500ml 的水进入大肠, 其中90 % 被结肠吸收, 存在粪便内的水一般不超过150ml , 正常情况下, 进入和离开消化管的液体是平衡的。

  2. 水在胃内吸收水能通过胃粘膜作双向运动, 净吸收很少, 每小时胃对水的吸收率仅为胃内容物的1.5% ( 每天为36%) , 净吸收是指水由胃流向血液和由血液流向胃腔之间的差。驱使水由胃腔向血液方向运动的渗透梯度约为300 毫升容积摩尔浓度。如果在粘膜侧放置高渗溶液, 将只见有极少量的水由血液流向胃腔, 这表明水不易按渗透梯度从血液通过胃粘膜进入胃腔。故日常生活中, 不论胃内容物是低渗还是高渗, 都不容易变成与血液渗透压相等的液体。

  3. 水在小肠内的吸收小肠粘膜可以通透水分子, 但是从十二指肠到回肠, 肠粘膜对水的通透性逐渐下降。因此, 上段小肠上皮细胞比下段更容易发生水的双向运动。水不论向哪个方向运动, 都是按有效渗透压梯度进行的。饮入1000ml 水后, 在30 分钟内小肠的吸收50% (500ml) , 约50 % 的重水在2 ~3 分钟内可由肠腔进入血液, 所以水的双向流动是十分迅速的。在水从肠腔进入血液的同时, 必定也有大量的水从血液流向肠腔, 其速度仅稍慢于相反方向的流动。水的净吸收是两个相反方向的大流量之差, 任一方向的流量发生微小变化, 均可引起净流量巨大的改变。正常成年人每天进入小肠的水约8. 5 升, 其中约2. 5 升流入大肠, 其余全被小肠吸收。

  4. 水和电解质在结肠内吸收每天约有2 升左右的液体进入结肠, 其中含50 ~100 毫当量的Na + 和Cl -, 食物残渣通过结肠, 其中约80 % 的水和90 %NaCl 的被吸收, 与此同时K+ 和HCO -3分泌入结肠腔内。每天由粪便失去的水为100 ~150ml 。丢失的电解质约3 毫当量、K+ 约8 毫当量, Cl -约2 毫当量、HCO 3-约4毫当量。粪便内的某些有机负离子系由细菌水解未消化的糖和纤维素而来, 约占负离子总数约50 ―70 % 。在粪便所具有PH 条件下, 这些负离子都离子化, 故不易被吸收。如果进入结肠的糖和纤维素增加, 都将提高不被吸收的负离子数量, 这将引起粪便内液体容积增加, 故有通便的效应。醛因酮能促进结肠吸收钠, 但它对小肠无影响。葡萄糖在小肠内能促进钠的吸收, 但它在结肠内并不能促进钠的吸收。

  5. 水和电解质在胆囊内的吸收前面已提及胆囊能浓缩肝胆汁, 且浓缩能力极强, 可使原来容积减小到10 % ~20 % 。如果胆囊内有1000 ml , 则可浓缩至10 ~20ml , 这是由于胆囊壁的结构简单但能高速度转运液体的缘故。

  ( 1) 浓缩胆囊胆汁的容质浓度虽然比血浆高, 但它的重量渗摩尔浓度与血浆基本相等, 这是由于胆囊胆汁中的胆汁酸、磷脂、胆固醇、Na + 、脂肪酸等可以聚集, 形成大分子颗粒的微胶粒, 故分子颗粒数减少, 渗透活性因而降低。

  ( 2) 在胆囊浆膜面和粘膜面之间没有电化学梯度时, 水仍能转运, 并且水的吸收和NaCl 的转运成正比。

  ( 3) 钠和氯能逆电化学梯度和逆水流方向同时转运。

  ( 4) 在胆囊转运溶质的机制中, 必须有钠、氯或碳酸氢根的存在。

  (5) Na + 和Cl -的转运是紧密相联的, 故它们的主动转运, 将不产生跨膜电位差。缺氧可降低水和电解的吸收, 提示他们的转运是一个耗氧耗能的过程。

  6. 钠的吸收钠的净吸收为钠的两个相反方向移动之差, 即钠从肠腔到血液和从血液到肠腔之差, 整段小肠均能以Na + ―H+ 交换方式来主动地吸收。钠也能通过紧密连接, 其通透性从近端肠向远端肠逐渐下降。

  7.铁的吸收成年人体含铁总量为4 克, 每日铁的丧失量为0. 5 ―1. 0mg,主要是以细胞脱落和小量失血的形式丧失的。吸收铁的主要部位为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其吸收过程有两个步骤, 一为肠粘膜摄取铁, 另一步骤为细胞内的铁转移到血液。

  小肠吸收铁的难与易, 根据铁的来源而不同。肝和瘦肉中的铁比蛋和蔬菜中的铁更易于吸收, 而小麦、玉米和豆类中的铁则较难吸收; 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铁比食物中的铁易于吸收。亚铁比高铁容易吸收。切除大部分胃的病人, 由于胃酸减少, 可发生缺铁性贫血。

  8. 钙的吸收整段小肠和结肠都能逆电化学梯度吸收钙, 食物中的结合钙必须转变成离子钙才能被吸收。如牛乳中的结合钙( 酪酸钙) 必须游离出来, 才能吸收。不溶解的钙盐, 如磷酸钙和碳酸钙不被吸收。环境PH 值5. 0 ~7. 0 时, 钙的吸收量最多。

  牛乳是食物钙的最丰富来源, 500 毫升的乳约含400 ~500毫克的钙。人每日从食物中所获得的钙约200mg , 吸收钙的部位以十二指肠为最快。此外, 肠粘膜细胞可分解钙; 肠细胞脱落亦将所含的钙释放到肠腔; 在主动吸收葡萄糖时细胞间隙肿胀, 其中的钙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肠腔, 故每日进入肠腔的钙约1600 毫克, 其中700 毫克被吸收, 900 毫克随粪便排出, 净吸收量约100 毫克。

  9. 其他电解质的吸收( 1) 钾的吸收: 钾的净吸收和钠一样, 是钾以两个相反方向通过肠粘膜流通之差, 但钾的流通量比钠要小得多。几乎全部钾的流动都是紧密连接的, 钾主要是顺电化学梯度移动, 而无主动转运。

  ( 2) 镁的吸收: 每日膳食中平均约含243 毫克的镁, 正常成年人可吸收食入量的50 % 。整段小肠均可吸收镁, 空肠和回肠能很好地进行吸收。患慢性肾衰的病人, 镁的吸收大幅度降低。

  ( 3) 铜的吸收: 每天食入的铜约有40 % 在胃和十二指肠内吸收, 吸收的绝对量随食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正常人, 体内铜的含量稳定于60 ―100 毫克, 因此, 排出量必须等于食入量。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