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2章 在哭泣的废墟上坚强

  西部商报 赵梅

  母亲的女儿、婴儿的母亲、丈夫的妻子、逃难的灾民、职业记者,这是我的身份。

  地震后第一天起,28岁的我带着这五重身份,穿行于“5·12”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川废墟上。

  25天,我在哭泣的城市和乡村,面对失去母亲的孩子、失去女儿的母亲、失去丈夫的妻子,感同身受,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心灵经受更剧烈的强震。

  我用苍白的凝聚着汗水和泪水的文字记录25天的灾区经历。

  同时将“记者”二字写在了废墟之上,谨以此来表达一位80后职业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来祭奠亡灵,激励生者!

  “妈妈对不起”

  女儿——我是妈妈的女儿,妈妈的希望,但是,地震后第一天,我第一时间站在了重灾区都江堰的废墟上,在接到妈妈担心不已的电话后,我在心里轻轻地说:“妈妈,对不起。”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在距离震中汶川仅92公里的成都三槐树街6号小区门口。在地动山摇的陌生城市,站在如水般起伏的马路上,看着面目狰狞的高楼扭曲,在不断的强余震中,和奔跑、尖叫的成都市民一样惊魂未定。

  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天,我第一时间站在了都江堰的废墟上。这座曾经山清水秀的城市已经千疮百孔,找不到一座完好的楼房,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上搭建起了简易遮雨棚,帐篷里极度悲伤的老人、孩子,社区里惊恐不安的市民,拖着行李在冷雨中无目的地行走着的人们,我的心揪结起来。

  “女儿啊,你才21岁,你是救死扶伤的,怎么会就出不来了呢?”这位焦急等待在都江堰中医院门口的中年妇女,因为长期的哭泣双眼红肿,头发凌乱,整个人都是一副很疲惫的样子。她不停地搓着双手来缓解自己的焦急情绪。她告诉我,她的女儿是都江堰市中医院妇产科的护士,今年21岁,从护校毕业后就在医院工作,已经3年时间了。

  “这可让我怎么过啊?”嘶哑的哭腔透着万般的无奈。

  她的家在崇义农村,只有这一个独生女儿。“你不知道我们农村的生活有多困难,女儿就是我们的全部希望啊!”竭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后她继续告诉我,她已经40多岁了,这个独生女儿是她唯一的希望,她省吃俭用,到处借钱供女儿读书,工作后,稍稍松了口气,可以好好地享受生活了。但是没想到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下子就把她打蒙了,她不知所措。

  她和女儿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五一,女儿回家看她,说等闲一些就带她到市里玩。她和老公分别守护在医院的两个出口,希望有奇迹发生。

  “护士是救死扶伤的,不会就这样轻易走了。”她无力哭泣的脸上带着希望的表情。

  面对这位已无力哭泣的母亲,我只能像安慰自己的母亲一样轻拍她的背,一语未出,泪千行。

  我不知道,这座地动山摇的城市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接到妈妈电话的时候我竭力平静地说:“妈妈,我还好……”而在心里默默地对那些失去儿女的母亲和儿女们在灾区抢险、工作的母亲们说声:“妈妈,对不起。”

  “孩子我爱你”

  母亲——我是一位不满周岁孩子的年轻母亲,在家乡也发生地震的时候,在灾区废墟中穿行的空隙,心理几近崩溃的我只能给他写封他看不懂也听不懂的信。

  在灾区,我最不愿意看到听到的,就是那些受伤的孩子和悲痛欲绝的父母。我不愿意去触及他们的伤处。因为我也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在地震发生的前6天,我不满周岁的儿子还扑闪着无邪地眼睛在我怀里吃奶。怀胎十月到他出生我几乎和他形影不离,和其他母亲一样,他成了我的全部,在他露出笑容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有了全世界,在他因为不适哭泣的时候我跟着他哭。我想把所有好的一切都给他,不管自己受多少苦,多少累。

  但是,在坍塌的学校教学楼里,一具具孩子的尸体被抬了出来。在医院里,那些受伤的孩子无邪地笑……我忍受着疼痛去面对他们。

  在华西附一,我见到了小玉烨,那个曾经很优秀的乖女孩,她失去了父亲,失去了自己的小臂,她的心灵受到了重创。旁边的志愿者告诉我,玉烨的烦躁让他不知所措。而她的母亲,在忍受丧夫之痛的同时面对疼痛和焦躁不安的女儿,面对女儿“爸爸为什么不来看我,爸爸为什么不来看我?”的问话,不知如何作答,她已经红肿的眼睛里已经流不出一滴泪了,她无助地看着我,那个眼神,我永远无法忘记,我不知道该向前走还是向后退,只要我向前一步,小玉烨就会大声喊叫,但是我的离开会让她的母亲更无助。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暂时离开。我能做的就是求助心理学家,将重建心灵家园的话题展开。

  当我看到不满周岁的儿子的照片,听到电话中儿子的声音和他四处找我的消息后,我强忍泪水。又一次发生的余震让我不知所措,这么多天来,我都不敢去想他,我怕自己的情绪一旦决堤,无法控制……

  “爱人原谅我”

  妻子——我是一位深爱我的丈夫的妻子,当山崩地裂之时,我只能通过电波告诉他保重自己,听他轻轻地叹息。

  “我就走了1个小时,怎么就再也见不到你了呢?”

  在都江堰中医医院门口左侧,一位七旬老妇人手里打着一个“我找张国昌”的纸牌子,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一名医护人员来到她身边告诉她,刚才救出来的人叫韩国昌,是不是她的家人时,她原本虚弱的脸上立刻来了精神,不停地询问,试图抬起已经麻木的双腿去辨认。但是,护士询问了她亲属的年龄后给了她否定答案,刚救出的人只有40多岁,不是她要找的人。老人不放弃丁点希望,她说她想说服自己和护士,确定被救出来的人就是她的老伴。

  此刻,她也只能这样欺骗自己了。说着,布满皱纹的脸上留下两串清泪,她哽咽着告诉记者,她已经在此守候了近三天两夜的时间了,一次次地失望又一次次地抱有希望。

  她告诉记者,她是柳街镇人。纸牌子上写的人是她的老伴,今年81岁,因为心脏病比较严重从柳街镇医院转入中医院的,才三四天时间。老伴说家里要做的事情比较多,让她回家,等需要的时候再找她。

  她放心不下,还打电话让自己的儿子过来陪伴,但不想刚回家1小时后就发生了地震。等平静一些后得知中医院住院部坍塌的消息,她立即赶车上来,不想在这一片废墟中始终没有了她老伴的身影。她说她会继续守下去,直到见到老伴为止。

  她不停地哀求记者,一定要帮她发布信息,帮助她找到老伴。没有了老伴,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继续活下去。她干裂的嘴唇里含糊不清地嘟囔着。

  在医院看护学生的是映秀小学5年级1班教数学的李老师。她的亲弟弟已经遇难,快8岁的侄女失去了左小臂,而她的丈夫,直到今天仍没有音信。她在成都已近8旬的公婆,她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告诉他们丈夫的去向。她的儿子今年高考。自始至终,我没有在她的脸上看到无助,那种隐隐言语中透出的坚强让我甚感欣慰,有时感觉她在平静地讲述别人的故事。

  就在采访结束,我转身离开的时候,李老师追了上来,问我:“你说,我能回去看一眼吗?就看一眼也行?”我知道她放不下她的丈夫,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感到在她的个性里有太多与我相似的地方,她是老师、是母亲、是儿媳,她必须坚强,但是作为妻子,她的内心有多脆弱,只有我感同身受。

  我想冲动地告诉她,“可以,你去吧,哪怕见一面。”但我还是拼命地让自己冷静下来,坚定地告诉她,不能回去,相信她的丈夫会没事,千万不要离开,因为余震不断,我们不能冲动,还有这么多的人需要她,我俩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她重重地点了点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他们剩下的路要一个人走。当走出住院部大门的时候,我仍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不能自拔,默默地替那些先走一步的丈夫们对自己的妻子说声:“爱人,原谅我!”。

  “同胞不要怕”

  灾民——在灾区风餐露宿25天的生活,使我体重剧减10斤,我成了名副其实的灾民,我可以笑着拍拍灾区同胞的肩说:“地震走了,别害怕!”

  一次次发生的强余震,和我每天的工作内容让我的承受能力再次接受考验,我几近崩溃。5月19日晚上10点40分左右,成都电视台反复播放19日—20日有强余震的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备。那些失去母亲的孩子的画面在我眼前一闪而过,采访对象描述的场景在眼前频现,最终,我还是决定和大家一起去避难。

  我们拿着自己仅有的必需品找到一个宽阔的露天停车场,里头除了停了十几辆车之外,到处都是碎石,散落的木板,而且已经有几十户成都市民安营扎寨了。我们选择了一个石子堆,因为石子隔潮。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找到了一块长约两米宽一米的木板,垫平地面后铺上板子,再铺上报纸,我们7个人错落地躺在上面。“还是很舒服的啊!”我们这样安慰自己。天为被、地为床,抬头还能看见一轮明月,我们开始认真地赏月。朋友发来短信说,据新华社报道,今晚最强余震可能是7级,一定要注意。

  为了能安全渡过这个难挨的夜晚,做好了能做的一切不喂蚊子的工作,吃下了一片安眠药,盖上同事的床单,眼前的明月开始模糊。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是凌晨5点了,发现周围的灾民们已经走了不少,我的同事们都起来了,他们说我睡得真香。至于昨晚震没震大家争论不休,没有结论。

  采访、避难,从12号起,我的生活里就是这些内容,风餐露宿成了插曲,被晒得黝黑的皮肤和骨瘦如柴的身体已经让我成了名副其实的灾民。我拍着老乡的肩膀告诉他们,灾难远去,不要怕。

  “新闻我无悔”

  记者——我是一名怀揣新闻理想的记者,在哭泣的地震灾区,我做出决定,一定要和灾区人民在一起。

  我奔波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寻找着感动,和震撼人心的东西。用不同的文字堆积起悲惨、同情、敬仰、失望、希望等等各种不同的味道。

  当我来到都江堰新建小学、都江堰中医院时,凄惨的哭声撕心裂肺、此起彼伏,不同的人都在告诉我同一个事实,这些坍塌的高楼的废墟下面埋着他们可爱的孩子,至亲的亲人。同时我也了解到,已经有上百具孩子的尸体被抬出来放在门口,救援工作仍在继续。

  我喝下了两包板蓝根,戴上口罩、手套,全副武装后来到都江堰中医院救援现场,进门之前再次接受消毒处理,站在这个埋有很多鲜活生命和逝去生命的废墟上,混杂着浓重消毒水味和尸体腐臭味的空气几乎让人窒息。当搜救犬发出有生命迹象叫声的时候,我迅速地穿过废墟,冲动地想用自己的双手刨开废墟,我多么希望听到幸存者的声音,我希望多一个家属的脸上露出笑容。

  已无力流泪的亲人,精疲力竭的医护人员,连续奋战的救援官兵,眼眶里充满着泪水,浑身流淌着汗水的志愿者,我只能将这些可爱的人们收入我的文字中,悲悯、同情等等多种情绪,错综复杂。

  我在废墟中穿行,看到了断裂的双脚,淋漓的鲜血,我静静地守候,我用双眼和心灵期盼奇迹出现,看着一具具尸体从眼前抬走,眼看着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刹那间消逝,眼看着守候的亲人经历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面对那些一时间阴阳两隔、痛失亲人的人们,我抬起头,告诉他们不哭,我们还有希望。写稿时,我再次忍住了即将留下的泪水,当那些救援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时,我告诉自己不哭。因为我是一名职业的新闻人,我必须在这里。而那时,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找个地方大哭一场。

  晚上,当采访结束的时候,又有一次强余震发生,街上的行人开始奔跑,地面再次开始晃动,马路右边倒塌了一半的高楼摇摇欲坠,我听到了惊慌的哭喊声,一位好心的大妈用浓重的川味说:“快离开这里,家人多担心。”忍了很久的泪如雨倾盆,我的心一次次地被悲痛、同情等等各种交织的复杂情绪撞击着。

  我知道沉寂于悲恸,不是我该有的态度。我只能用吃抗焦虑的药品这种方式强迫自己镇定,来缓解自己心理上受到的伤害。

  斗争、斗争,将伤心欲绝的情绪化成理性思考,我必须说服自己忍住悲伤,记录现场。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职责就是保证自己到抢险第一线,将我的见闻依托于笔端告诉所有有爱心的人们,告诉外界,这里发生了什么?告诉人们,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我们应该怎样认真地活着,这是我作为一名职业新闻人的天职。在这座哭泣的城市里,我做出决定,我一定要和灾区人民在一起。因为灾区的人们需要我,我是一名职业记者,我必须告诉他们,我们需要坚强地生活、悄悄地哭!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