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节

  传

  七年春,公伐邾,间晋难也1.

  三月甲戌,取须句2,置文公子焉,非礼也。

  1间(jiàn):伺隙。晋难:指晋襄公去世,晋国有立君之争。2“取须句”三句:须句为太皞之后,鲁之附庸国,邾文公之子叛逃在鲁,故鲁君使为须句大夫。绝太皞之祀以与邻国之叛臣,不合于礼。焉:于此。

  夏四月,宋成公卒。于是公子成为右师1,公孙友为左师2,乐豫为司马3,鳞矔为司徒4,公子荡为司城5,华御事为司寇6.

  昭公将去群公子7,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阴矣8.葛藟犹能庇其本根9,故君子以为比10,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11.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12?若之何去之?”不听。

  穆、襄之族率国人以攻公13,杀公孙固、公孙郑于公宫14.六卿和公室15,乐豫舍司马以让公子卬16.昭公即位而葬17.书曰“宋人杀其大夫18”,不称名,众也,且言非其罪也。

  1公子成:庄公子。右师:官名。与左师共掌国政。宋以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为六卿。2公孙友:目夷之子。3乐豫:宋戴公玄孙。司马:掌军政之官。4鳞矔(ɡuàn):宋桓公之孙。司徒:掌户籍赋税徒役之官。5公子荡:宋桓公子。司城:即司空。宋武公名司空,故改司空为司城。掌土木建筑。6华御事:华元之父。司寇:掌刑狱之官。7昭公:宋昭公。名杵臼,宋成公之子。8本根:根。本、根义同。阴:遮蔽,保护。9葛藟(lěi):两种蔓生植物。葛为多年生蔓草,块根可入药,茎的纤维可制葛布。藟又称“藤”,似葛而粗大。10君子以为比:谓诗人取以喻九族兄弟。《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序》云:“葛藟》,王族刺平王也。周室道微,弃其九族焉。”11纵:放任。寻:用。12携贰:怀有二心。13穆、襄之族:指穆公、襄公子孙中昭公想要清除的人。14公孙固、公孙郑:皆宋大夫。15和公室:调解宋公室内部的矛盾。16公子卬:宋昭公之弟。17“昭公”句:谓宋昭公即位,乃葬成公。

  18“书曰”四句:此释《春秋》书法。不称杀者之名,因其人众,名不可知;不称死者之名,以其无罪。

  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晋1,曰:“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郤之难2.”乃多与之徒卫3.

  穆嬴日抱大子以啼于朝4,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5?舍適嗣不立6,而外求君,将焉置此7?”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8,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9.’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10,乃背先蔑而立灵公11,以御秦师。

  箕郑居守12.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13.荀林父佐上军14.先蔑将下军15,先都佐之16.步招御戎17,戎津为右。及堇阴18.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则宾也19;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20.先人有夺人之心21,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军之善政也。”训卒22,利兵23,秣马24,蓐食25,潜师夜起。戊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26.

  己丑27,先蔑奔秦,士会从之28.

  先蔑之使也,荀林父止之,曰:“夫人、大子犹在,而外求君,此必不行29.子以疾辞,若何?不然,将及30.摄卿以往可也31,何必子?同官为寮32,吾尝同寮,敢不尽心乎!”弗听。为赋《板》之三章33.又弗听。及亡,荀伯尽送其帑及其器用财贿于秦34,曰:“为同寮故也。”

  士会在秦三年,不见士伯35.其人曰36:“能亡人于国37,不能见于此,焉用之38?”士季曰:“吾与之同罪39,非义之也40,将何见焉?”及归41,遂不见42.

  1秦康公:秦穆公之子。公子雍:文公之子,襄公庶弟。此时晋国欲迎公子雍回国即位,故秦康公派人护送。2吕、郤之难:吕甥、郤芮欲焚公宫而杀文公,见僖公二十四年《传》。3徒卫:步卒充任侍卫者。4穆嬴:襄公夫人,灵公母。大子:指太子夷皋。5亦:又。6舍:弃。適嗣:嫡子。7将焉置此:将如何处置太子?8宣子:赵盾的谥号。9唯子之怨:唯子是怨。10畏逼:谓迫于压力。11先蔑:迎公子雍之正使。12箕郑:晋上军主帅。居守:留守都城。13先克:先且居之子,代狐射姑为中军佐。14荀林父:晋上军副帅。箕郑将上军居守,故其佐独行。15“先蔑”句:先蔑前此已还晋,故得将下军。16先都:晋大夫。17御戎:驾驭戎车。18堇(jǐn)阴:晋地,当在今山西临猗县东距令狐不远处。19则:乃,是。20生心:谓产生以武力立公子雍为君的想法。21先人:先发制人。有:以。夺人:谓夺敌之战心。22训:训诫。23利:使动词。24秣马:喂饱马匹。25蓐(rù)食:饱餐。蓐:厚。26刳(kū)首:晋地,在今山西临猗县西。27己丑:四月三日。28士会:晋大夫。29不行:不可。30及:及于祸。31摄卿:使大夫代理卿职。32同官为寮:同在一起做官,就是同僚。僖公二十八年荀林父将中行,先蔑将左行。33《板》:《诗·大雅》篇名。其三章云:“我虽异事,及尔同寮。我即尔谋,听我嚣嚣。我言唯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义取刍荛之言,犹不可轻忽。34帑(nú):妻子。35士伯:先蔑。36其人:指从者。37“能亡”句:言能与其人一起从晋国出奔。38焉用之:何用如此。39同罪:俱有迎公子雍之罪。40非义之也:并非因其行为合于道义。41及归:士会归晋在文公十三年,《传》终言之。42遂:终。

  狄侵我西鄙,公使告于晋。赵宣子使因贾季问酆舒1,且让之2.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3?”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4.赵盾,夏日之日也5.”

  1因:通过。酆(fēnɡ)舒:狄相。2让之:责其侵鲁。

  3赵衰:赵盾之父。4冬日之日:谓令人依恋。5夏日之日:谓令人畏惧。

  秋八月,齐侯、宋公、卫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会晋赵盾1,盟于扈,晋侯立故也。公后至2,故不书所会。凡会诸侯,不书所会,后也。后至,不书其国,辟不敏也3.

  1原本无“陈侯”二字,据阮元《校勘记》、杨伯峻说补。2“公后”二句:因鲁君迟到,故《春秋》不列与会公侯及卿大夫之名。3不敏:不敬。

  穆伯娶于莒1,曰戴己2,生文伯3;其娣声己,生惠叔4.戴己卒,又聘于莒,莒人以声己辞5,则为襄仲聘焉6.

  1穆伯:公孙敖,鲁大夫。莒:国名,己姓,在今山东莒县。

  2戴己:莒女,与其妹声己皆嫁穆伯。戴、声当是谥号。3文伯:名谷。4娣:妹妹。惠叔:名难。5以声己辞:谓声己当继戴己,不必另娶。6则:乃。襄仲:公子遂,公孙敖从父兄弟。

  冬,徐伐莒。莒人来请盟1.穆伯如莒莅盟2,且为仲逆3.及鄢陵4,登城见之,美,自为娶之。仲请攻之。公将许之,叔仲惠伯谏曰5:“臣闻之: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寇犹及人6,乱自及也7.今臣作乱,而君不禁,以启寇雠8,若之何?”公止之。惠伯成之9,使仲舍之10,公孙敖反之11,复为兄弟如初。从之。

  1“莒人”句:莒人欲结援于鲁。2莅盟:参与盟会。3为仲逆:为襄仲迎娶莒女。仲:襄仲。4鄢陵:莒邑,当在今山东临沭县。5叔仲惠伯:名彭,叔牙之孙。6犹:则。及人:及于他人,谓对双方都有伤害。7自及:谓纯粹伤害自家人。8以启寇雠:内有乱,则仇敌伺机而动。9成:和,和解。

  10舍之:放弃莒女。11反之:使女返莒。

  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1:“日卫不睦2,故取其地3.今已睦矣,可以归之4.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5,何以示怀6?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主盟?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夏书》曰7:‘戒之用休8,董之用威9,劝之以《九歌》10,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11,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12.无礼不乐13,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14?盍使睦者歌吾子乎15?”宣子说之16.

  1郤缺:晋大夫。2日:往日。不睦:与晋不和。3取其地:卫不朝晋,晋取卫戚邑,在文公元年。4归之:归其地。5柔:安定。6怀:安抚。7《夏书》:引文见《尚书·大禹谟》。8戒之用休:以德政告诫之。用:以。休:美。指德政,与下文“威”相对。9董:正。10《九歌》:相传为夏后启之歌。11正德:正其德。利用:物尽其用。厚生:使百姓生活丰裕。12德、礼:德与礼。德指正德。礼以制财用之节,厚生民之命。13无礼:无德无礼。与上文“德礼”相对。乐(yuè):无德无礼,无可歌者,故曰不乐。14来:归。15盍:何不。吾子:对人亲昵、尊敬的称呼。16说:同“悦”。此条本与下年传文相接,为后人所割裂。

  经

  八年春1,王正月。

  夏四月。

  秋八月戊申2,天王崩3.

  冬十月壬午4,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5.

  乙酉6,公子遂会雒戎7,盟于暴8.

  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丙戌9,奔莒10.

  螽11.

  宋杀其大夫司马12.宋司城来奔。

  1八年:公元前619年。2戊申:二十九日。3天王:周襄王。4壬午:四日。5衡雍:郑地,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6乙酉:七日。7雒戎:《传》云“伊、雒之戎”,指居于伊水、雒水(即洛水)之间的戎人。8暴:郑地,在今河南原阳县西。9丙戌:八日。10莒:国名,己姓,在今山东莒县。11螽(zhōnɡ):指飞蝗。为灾,故书。12司马:此与下文“司城”都是官名。杀大夫书官而不称名,为《春秋》特例。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